• 1. 第11章 麻 醉 Anesthesiology
    • 2. 第1节 概 述
    • 3. 麻醉学范畴 临床麻醉过程 临床麻醉分类 特殊麻醉措施
    • 4. 麻醉学范畴临床麻醉 (clinical anesthesia) 疼痛治疗 (pain management) 急性疼痛、慢性疼痛和癌性疼痛 急救复苏 (first-aid and resuscitation) 重症治疗 (intensive care)
    • 5. 临床麻醉过程 麻醉诱导 (induction) 麻醉维持 (maintenance) 麻醉苏醒(recovery)
    • 6. 临床麻醉分类全身麻醉(general anesthesia) 吸入麻醉(inhalational anesthesia) 静脉麻醉(intravenous anesthesia) 局部麻醉 (local anesthesia)
    • 7. 局部麻醉表面麻醉(topical anesthesia) 局部浸润麻醉(infiltration anesthesia) 静脉局部麻醉(Bier block) 神经阻滞(nerve block) 神经丛阻滞(nerve plexus block) 椎管内阻滞 蛛网膜下腔阻滞(腰麻,subarachnoid block) 硬脊膜外腔阻滞(epidural block) 骶管阻滞(caudal block)
    • 8. 特殊麻醉措施控制性降压(deliberate hypotension) 人工低温(deliberate hypothermia) 急性等容血液稀释 (acute normovolemic hemodilution)
    • 9. 第2节 麻醉前准备 Preanesthetic Preparation
    • 10. 患者准备 麻醉选择 药品、器械准备 麻醉前用药
    • 11. 一、患者准备 病情评估 ASA分级 身体和精神准备 禁食、水 术前访视 非外科疾病的治疗
    • 12. 二、麻醉选择影响因素 病情 手术种类 麻醉科医师的水平 麻醉药物 麻醉及监测设备
    • 13. 三、药品、器械准备 麻醉用具 麻醉药品 麻醉机 监测设备 ECG、NBP、SpO2 ABP、CVP、PAP、CO、EtCO2 特殊药品 -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以及硝酸酯类 抢救药品 atropine、ephedrine 、phenylepherine 、epinepherine
    • 14. 四、麻醉前用药 目的 镇静(sedation)和催眠(hypnosis) 镇痛(analgesia) 抑制腺体分泌 抑制不良反射 常用药物 安定镇静药 催眠药(hypnotics) 镇痛药(analgesics) 抗胆碱药
    • 15. 第3节 全身麻醉 Ggeneral Anesthesia
    • 16. 意识消失 痛觉消失 肌肉松弛 抑制应激反应 维持生理反射
    • 17. 全身麻醉分类 常用药物 气管插管 麻醉机 并发症及其处理
    • 18. 分类 吸入麻醉 (inhalational anesthesia) 静脉麻醉(intravenous anesthesia)
    • 19. 一、吸入麻醉吸入麻醉药吸收 吸入浓度 分钟通气量 CO 理化特性 血/气分配系数 麻醉强度 油/气分配系数 MAC 吸入麻醉实施 麻醉诱导 麻醉维持
    • 20. 吸入麻醉的优缺点优点 作用全面:镇静、镇痛、肌松 麻醉的可控性更强 心肌保护作用 缺点 环境污染 肝毒性(主要指氟烷) 抑制缺氧性肺血管收缩 恶心呕吐 恶性高热
    • 21. 常见吸入麻醉药N2O (nitrous oxide) 异氟烷( isoflurane) 七氟烷(sevoflurane) 地氟烷(desflurane)
    • 22. 常用吸入麻醉药 物理特性和麻醉效能 药 物 分子量 血/气 油/气 MAC (D) (37C) (37C) (vol%) 氧化亚氮 44 0.47 1.4 104 氟 烷 194 2.50 224 0.74 恩氟烷 184 1.80 96.5 1.68 异氟烷 184 1.40 90.8 1.15 七氟烷 200 0.65 47.2 2.05 地氟烷 168 0.45 18.7 6.00
    • 23. 二、静脉麻醉静脉麻醉药参数 分布半衰期(t1/2) 消除半衰期(t1/2) 持续输注后半衰期 (t1/2cs) 麻醉实施 麻醉诱导 麻醉维持
    • 24. 静脉麻醉的优缺点优点 诱导时起效快、平稳、舒适 呼吸道无刺激 环境无污染 使用方便 不抑制缺氧性肺血管收缩 缺点 可控性较差 个体差异大 镇痛作用较弱(氯胺酮例外)
    • 25. 常用静脉麻醉药 硫喷妥钠(thiopental sodium) 丙泊酚(异丙酚,propofol) 咪达唑仑(咪唑安定,midazolam) 氯胺酮(ketamine) 依托咪酯(乙咪酯, etomidate) 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
    • 26. 三、肌肉松弛药在麻醉中的应用 概念:肌肉松弛药(以下简称肌松药,muscle relaxant)作用于运动神经末梢与骨骼肌运动终板,干扰神经肌肉之间正常冲动的传递,使骨骼肌暂时失去收缩力而松驰
    • 27. 肌肉松弛药原理和分类 常用药 注意事项
    • 28. 肌松药原理 神经肌肉接头示意图
    • 29. 肌松药分类去极化肌松药 (depolarizing muscle relaxant) 琥珀胆碱(司可林,succinylcholine) 非去极化肌松药 (nondepolarizing muscle relaxant) 维库溴铵(万可松,vecuronium) 阿曲库铵(卡肌宁,atracurium) 顺阿曲库铵(cisatracurium) 罗库溴铵(爱可松,rocuronium) 哌库溴铵(阿端,pipecuronium)
    • 30. 常用肌肉松弛药琥珀胆碱 维库溴铵 阿曲库铵 顺阿曲库铵 哌库溴铵 罗库溴铵
    • 31. 肌松药使用注意事项(一)辅助呼吸 自主呼吸抑制 控制呼吸 自主呼吸停止 呼吸频率 潮气量 通气量 吸呼比 监测呼吸频率、潮气量、EtCO2、SpO2
    • 32. 肌松药使用注意事项(二)重症肌无力 恶液质 低血钾 酸中毒 异氟烷、七氟烷和地氟烷 某些抗生素(氨基糖甙类等)增强非去极化肌松药敏感
    • 33. 肌松药使用注意事项(三)拮抗药—新斯的明 胆碱酯酶抑制剂 抑制胆碱酯酶分解乙酰胆碱 50~70µg/kg 与阿托品合用 2:1
    • 34. 肌松药使用注意事项(四)肌松药的残留作用监测 尺神经刺激器 抬头试验 双手握力 测定病人潮气量、呼气末CO2 动脉血气
    • 35. 四、气管插管术优点 入路 并发症
    • 36. 气管插管的优点呼吸道通畅 有效管理呼吸 远离病人的头部 减少呼吸道无效腔 吸入麻醉 清楚分泌物 抢救病人
    • 37. 气管插管入路 经口腔明视插管 经鼻腔盲探插管
    • 38. 气管插管并发症呼吸道损伤 牙齿脱落 黏膜损伤 喉头水肿、肉芽肿 环杓关节脱位 过度应激反应 呼吸道梗阻或肺不张
    • 39. 五、麻醉机的基本结构气源(gas supply) 蒸发器(vaporizer) 麻醉呼吸回路(breathing circle) 开放系统 半紧闭或半开放回路 紧闭回路 呼吸器(ventilator)
    • 40. 1
    • 41. 六、全身麻醉的并发症及其处理(一)呼吸系统并发症 呕吐与误吸 偏头、引流、吸引 上呼吸道梗阻 托下颌、口鼻通气道 清除分泌物 喉头水肿 糖皮质激素、气切、插管 喉痉挛 加压给氧、插管 下呼吸道梗阻 解除痉挛、清理分泌物 急性肺不张 清理、膨肺、吸痰 通气不足 拮抗麻醉残留
    • 42. 全身麻醉的并发症及处理(二)循环系统并发症 低血压 减浅麻醉、扩容、血管收缩药 高血压 消除诱因、保证深度、降压药 心律失常 消除诱因、维持循环、抗心律失常药 心博骤停 及时诊断 心室颤动 心肺脑复苏
    • 43. 全身麻醉的并发症及处理(三)体温异常 高热 镇静、降温 恶性高热 及时诊断,立即抢救 低温 加温输液、温水冲洗 监测体温、热风毯
    • 44. 全身麻醉的并发症及处理(四)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 苏醒延迟 查明原因解决 昏迷 脑复苏
    • 45. 第4节 局部麻醉 Local Anasthasia
    • 46. 常用局麻药 普鲁卡因(procaine) 丁卡因(tetracaine) 利多卡因(lidocaine) 布比卡因(bupivacaine) 罗哌卡因(ropivacaine)
    • 47. 局麻药的不良反应1. 毒性反应 临床表现:眩晕、多语、吵闹、理智丧失、血压升高、心率增快、烦躁、脊髓刺激症状、肌痉挛、抽搐等 常见原因:局麻药过量、注入血管内、注射部位血供丰富、病人对局麻药耐受力差 2. 过敏反应
    • 48. 局部麻醉分类 表面麻醉 局部浸润麻醉 区域阻滞麻醉 神经及神经丛阻滞 (颈神经丛阻滞(cervical plexus block)、臂神经丛阻滞(brachial plexus block) 、腰神经丛阻滞(lumbar plexus block) 、坐骨神经阻滞(sciatic nerve block) 、肋间神经阻滞(intercostal nerves block))
    • 49. 局部麻醉技术局部浸润麻醉
    • 50. 区域阻滞麻醉技术 步骤2步骤1步骤3步骤4
    • 51. 神经及神经丛阻滞技术1. 颈神经丛阻滞技术 浅丛阻滞(见图示) 深丛阻滞
    • 52. 2. 臂神经丛阻滞技术 主要包括三条径路 锁骨上径路 肌间沟径路 腋窝径路
    • 53. 肌间沟径路臂丛神经阻滞
    • 54. 腋窝径路臂丛神经阻滞
    • 55. 3. 坐骨神经阻滞技术
    • 56. 4. 肋间神经阻滞技术
    • 57. 第5节 椎管内麻醉 Intrathecal Anesthesia
    • 58. 一、 椎管的解剖 脊柱和椎管 韧带 脊髓 脊膜与腔隙 骶管 脊神经
    • 59. 脊柱的生理弯曲
    • 60. 椎管纵剖面图
    • 61. 椎管横断面图
    • 62. 根硬膜、根部蛛网膜和根软膜示意图
    • 63. 骶管 上自硬脊膜囊即S2水平,止于骶裂孔,是硬膜外腔的一部分 内有结缔组织、脂肪和静脉丛 容积25~30ml 骶裂孔和骶角是骶管穿刺定位的标志 硬膜囊至骶裂孔47mm
    • 64. 二、 椎管内麻醉的机制和生理 成人脑脊液总量为120~150ml,脊蛛网膜下腔仅占25~30ml 脑脊液pH 7.35,比重1.003~1.009 侧卧位压力70~170mmH2O,坐位时为200~300mmH2O(一)脑脊液
    • 65. (二)药物的作用部位 蛛网膜下腔阻滞: 直接作用是脊神经根和脊髓表面 用量小、浓度高 硬膜外腔阻滞: 蛛网膜绒毛-根部蛛网膜下腔-脊神经根 椎间孔-椎旁阻滞脊神经 直接透过硬脊膜和蛛网膜-蛛网膜下腔-脊神经根和脊髓表面
    • 66. (三)阻滞顺序与麻醉平面 脊神经阻滞顺序 交感神经→冷觉→温觉(消失)→温度识别觉→钝痛觉→锐痛觉→触觉→运动神经(肌松)→压力觉(减弱)→本体感觉 阻滞消退顺序与阻滞顺序相反 交感神经>感觉神经>运动神经
    • 67. 脊神经在体表的节段分布
    • 68. (四)椎管内麻醉对机体的影响 对呼吸的影响 对循环的影响 对体温的影响 对其他系统的影响
    • 69. 三、 椎管内麻醉方法 蛛网膜下腔阻滞 硬膜外腔阻滞 骶管阻滞 蛛网膜下腔与腰段硬膜外联合阻滞
    • 70. (一)蛛网膜下腔阻滞1. 常用局麻药药名高平面 (mg)中平面 (mg)低平面 (mg)鞍区 (mg)最高剂量 (mg)最低有效浓度 (%)常用浓度 (%)维持时间 (min)普鲁卡因120~180100~15075~12550~1001802.55~645~90丁卡因10~128~106~84~6150.10.3375~120利多卡因100~12080~10060~8040~60120—2~475~180布比卡因12~157.5~124.0~7.52.5~620—0.5~0.75180~360
    • 71. 2. 麻醉前准备 术前访视及麻醉前用药 麻醉药物及麻醉用品的准备
    • 72. 患者体位 穿刺部位与消毒范围
    • 73. 3. 脊椎穿刺术 直入法 侧入法
    • 74. 4. 麻醉平面的调控 局麻药的种类、浓度、剂量、容量及比重 患者的身高、脊柱生理弯曲和腹内压 穿刺部位 患者体位 针口方向和注药速度
    • 75. 5. 蛛网膜下腔阻滞的并发症 血压下降 呼吸抑制 恶心、呕吐术中并发症
    • 76. 术后并发症 头痛 尿潴留 脑神经受累 假性脑膜炎 下肢瘫痪 马尾神经综合征
    • 77. 6. 蛛网膜下腔阻滞的禁忌证 中枢神经系统疾患 脓毒血症、败血症 休克 穿刺部位感染 脊柱外伤、结核、转移癌 急性心力衰竭或冠心病发作
    • 78. (二)硬膜外腔阻滞1. 常用局麻药局麻药浓度 (%)一次最大剂量 (mg)起效时间 (min)作用时效(min)产生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阈剂量(mg/kg)丁卡因0.2~0.375~10015~2090~1802.5利多卡因1.5~2.04005~1560~1207.0布比卡因0.5~0.75150~22510~20120~2402.0罗哌卡因0.5~1.020010~20120~2403.5
    • 79. 黄韧带的弹性感2. 硬膜外腔穿刺术
    • 80. 毛细管负压法
    • 81. 悬滴测压法
    • 82. 硬膜外腔置管
    • 83. 3. 硬膜外腔阻滞平面的调节 穿刺部位 药物容量及注药速度 留置管位置及方向 体位 病人状况:老年、妊娠、腹腔巨大肿物等
    • 84. 硬膜外穿刺点定位参考表上肢手术 —— C6~T1 乳腺手术 —— T3~4 上腹部手术 —— T8~10 中腹部手术 —— T9~11 下腹部手术 —— T12~L2 下肢手术 —— L3~4 会阴部手术 —— L4~5
    • 85. 4. 硬膜外腔阻滞的并发症 全脊椎麻醉 局麻药毒性反应 血压下降 呼吸抑制 恶心、呕吐术中并发症
    • 86. 术后并发症 脊神经根损伤 硬膜外腔血肿 留置管拔出困难或折断
    • 87. (三)骶管阻滞 骶管阻滞(caudal block)是经骶裂孔将局麻药注入骶管腔内阻滞骶脊神经,是硬膜外腔阻滞麻醉的一种。 适用于直肠、肛门及会阴部手术,亦可用于小儿下腹部手术。
    • 88. 骶管阻滞穿刺点
    • 89. (四)蛛网膜下腔与腰段硬膜外联合阻滞综合两种方法的优点: 蛛网膜下腔阻滞起效快、镇痛及运动神经阻滞完善 连续给药,麻醉时间长 穿刺方法: 两点穿刺法、一点穿刺法
    • 90. 一点穿刺法联合阻滞
    • 91. 第6节 麻醉期间及麻醉恢复期 的监测与管理
    • 92. 严重者可危及病人的生命
    • 93. 循环系统的监测与管理 呼吸系统的监测与管理 体温监测与管理 麻醉深度的监测与管理 其他监测与管理一、 麻醉期间的监测与管理
    • 94. ASA制定的麻醉最低监测标准 麻醉医师应时刻在病人身边,对病人进行监测并随时处理 至少每5分钟测定一次动脉压和心率 心电图 全麻病人,应连续观察呼吸囊,听呼吸音,监测吸入或呼出气流,特别是监测呼气末CO2分压,触诊脉搏 呼吸环路脱落报警 吸入氧浓度 体温
    • 95. (一)循环系统的监测与管理 脉搏 动脉压 心电图 中心静脉压 微循环变化 其它血流动力学参数
    • 96. 1.脉搏监测 1) 人工观察 桡动脉、颞浅动脉、足背动脉、颈动脉、股动脉 了解脉搏的强度、频率和节律 2) 脉搏血氧仪
    • 97. 2.血压监测 1) 无创血压监测 无创伤,重复性好 操作简单,易于掌握 适用范围广泛 自动化监测,可定时测压,省时省力 自动袖套尺寸,确定充气量 自动报警
    • 98. 2) 有创血压监测 通过动脉内置管,与外部压力换能器相联,将压力信号转变为电信号,直接测量血压,适用于 需严格控制血压者(如动脉瘤)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 体外循环 需频繁采集动脉血标本者
    • 99. 桡动脉穿刺置管术示意图
    • 100. 3.心电图监测 1) 心电图监测的目的:发现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电解质紊乱及监测心脏起搏器功能 2) 术中心电图的干扰因素 病人振颤,特别是清醒时的寒战 呃逆或膈肌运动 心电图机的伪差和伪迹 导联连接不良 其它电器的干扰,特别是高频电刀或体外心肺机 与他人接触的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