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国际商务金融 自考中英合作
    • 2. 第一章 国际商务概述第一章 国际商务概述
    • 3. 第一节 国际商务的基本形式一 国际商务的概念: 国际商务是一种跨越国界的交易活动,包括货物,服务,资本等形式的国际转移。
    • 4. 二 国际商务的形式 1 国际贸易:(世界贸易 ,全球贸易) 世界各国(地区)之间货物(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活动,是世界各国在国际分工基础上相互联系的主要形式。  
    • 5. (1)国际货物贸易(有形贸易)        --反映在海关统计中 (2)国际服务贸易(无形贸易)        --不反映在海关统计中    过境交付    境外消费    商业存在    自然人流动
    • 6. 国际服务贸易的特点: --国际服务贸易的标的      1具有无形性      2生产和消费过程具有同步性      3难以储存和反复转让      4一般不经过海关也不显示在海关统计上 (按照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分类,国际服务贸易分为商业、通讯、建筑及工程、销售、教育、环境、金融、健康与社会、旅游、文化与体育、运输业及其他12大类155个项目。) 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 7. 世界对外贸易的总和 对外贸易:一国(地区)与其他国家(地区)之间货物和服务的交换活动。 对外贸易额包括出口额(FOB)         进口额(CIF) FOB<CIF
    • 8. 2 国际投资:一国的投资者将其拥有的货币,实物及其他形式的资产或生产要素,经跨国界流动与配置形成实物资产,无形资产,并通过跨国运营以实现价值增值的经济行为。  
    • 9. 国际投资的特点:    参与国际投资活动的资本形式是多样化。    参与国际投资活动的资本主体多元化。    国际投资活动是对资本的跨国运营活动。
    • 10. 国际投资的类型: (1)按期限分: --短期投资:时间短,变现能力强(不控制) --长期投资:时间长,变现能力弱(控制) (2)按资本特性分类: --国际直接投资(10%股权的外国投资) --国际间接投资(资本增值为目的,利息,股息) (3)按资本来源及用途分类 --公共投资(国际经济援助性质) --私人投资(盈利目的)
    • 11. 第二节 当代国际商务的发展特点一 国际货物贸易迅速增长 二 国际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欧洲 北美 亚洲) 三 国际直接投资迅猛发展(主权财富基金) --石油等资源类出口,官方外汇储备,政府预算盈余,养老金储备,         私营化收入
    • 12. 第三节 国际商务的理论基础
    • 13. (二)绝对优势理论的内容。(三) 对该理论的说明。(四) 绝对优势理论简评。(一) 绝对优势理论的背景。一、绝对优势理论(1776)
    • 14. 绝对优势理论(绝对成本理论) “裁缝不想自己制作鞋子,而向鞋匠购买…….如果每一个私人家庭的行为是理性的,那么整个国家的行为就很难是荒唐的。如果一个国家能以比我们低的成本提供商品,那么我们最好用自己有优势的商品同他们交换。 ” —— 亚当.斯密,1776
    • 15. 亚 当 · 斯 密1723~1790
    • 16. 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了其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又称《国富论》),书中对重商主义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斯密所处的时代背景是:英国资产阶级的原始资本积累已经完成,经济力量得以壮大,不再需要实行保护贸易政策,重商主义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代表先进生产力的资产阶级要求实现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斯密的学说正是当时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利益和政治主张的反映。 Adam Smith (1723-1790)一、 绝对优势理论的背景。
    • 17. 假设1:两个国家和两种可贸易产品 ; 假设2:只有一种要素投入——劳动 ; 假设3:两国在不同产品上的生产技术不同,存在着劳动生产率上的绝对差异 ; 假设4:给定生产要素(劳动)供给,要素可以在国内不同部门流动但不能在国家之间流动; 假设5:劳动的规模收益不变 ; 假设6:完全竞争市场。各国生产的产品价格都等于产品的平均生产成本,无经济利润; 假设7:无运输成本等交易费用。 二、 绝对优势论的基本假设
    • 18. 绝对优势的衡量方法: (1)用劳动生产率,即用单位要素投入的产出率来衡量。等于产量除以劳动的投入量。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上具有比别国高的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 (2)用生产成本,即用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的要素投入数量来衡量。等于劳动投入量除以产量。如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中,一国单位产量所需的要素投入低于另一国,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
    • 19. 内容:两国应该专门生产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用部分产品交换其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而相互获利。 理解: 两国贸易的基础在于绝对成本差异 绝对优势来源于有利的自然禀赋或获得性优势 贸易模式是两国各自专业化生产并出口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 专业化分工所形成的合理国际分工体系可以促进整个世界福利的增加。三、 绝对优势理论的内容。
    • 20. 同种商品生 产效率不同单位产品绝对 劳动成本不同单位产品的 价格国际差别自然和后天 优势不同各种产品 产量增加各国消费 水平提高推论
    • 21. 例1 我们假设两个国家是英国和葡萄牙,他们都生产葡萄酒和毛呢两种产品,设单位产品两国所需投入的劳动量如下。 分工和贸易前四、 绝对优势理论的说明
    • 22. 分工和贸易后总产出2.7单位毛呢+2.375单位酒交换后消费量(-1表示出口给对方)
    • 23. 自给自足和自由贸易的福利比较分工和贸易后 总产出: 2.7单位毛呢+2.375单位酒 消费量: 英国: 1.7单位毛呢+1单位酒 葡萄牙: 1单位毛呢+1.375单位酒分工和贸易前 总产出: 2单位毛呢+2单位酒 消费量: 英国: 1单位毛呢+1单位酒 葡萄牙: 1单位毛呢+1单位酒
    • 24. 小麦 产量所需 劳动量 布匹 产量 所需 劳动量 美国1 112英国1211总产量=4;总消耗劳动量=6 例2 我们假设两个国家是美国和英国,他们都生产小麦和布匹两种产品,设单位产品两国所需投入的劳动量如下。 表2-1(a) 绝对优势理论的数字说明(分工前)四、 绝对优势理论的说明
    • 25. 小麦 产量所需 劳动量 布匹 产量 所需 劳动量 美国3 300英国0033表2-1(b) 绝对优势理论的数字说明(分工后)总产量=6;总消耗劳动量=6
    • 26. 小麦消费量布匹消费量美国21英国12表2-1(c) 绝对优势理论的数字说明(交换后)
    • 27. 1、积极意义 b.阐述了各国之间根据各自绝对优势进行分工,通过国际贸易可以获得利益. a.指出了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巨大意义五、 绝对优势理论简评
    • 28. a. 不能够解释一些国家在所有产品上都不具有绝对优势时,却依然能够参加国际贸易的现实情况。2、局限性 b.只能解释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之间的贸易,却无法为绝对先进和绝对落后的国家之间的贸易提供合理的理论基础。仍然是a的延伸。
    • 29. 练习题: 中国和美国等量(100人)劳动生产的两种商品的数量如下:大米(吨)小麦(吨)中国10050美国150100 假设国际市场上两种商品的交换比例为1大米:1小麦,分工和贸易将如何进行呢?
    • 30. 判断两国各自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大米(Q/L)小麦(Q/L)中国10.5美国1.51 结论:美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均具有绝对优势,按照绝对优势贸易理论,两国将无法开展国际贸易。但事实是两国仍在进行贸易活动。如何解释?
    • 31. 二、比较优势理论1772~1823年
    • 32. 大卫·李嘉图 ( David Ricardo ) 大卫·李嘉图(1772-1823)是19世纪英国古典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出生于犹太人家庭,其父为伦敦证券交易所经纪人。李嘉图早年随父亲从事证券交易活动,后独立经营证券业务,25岁时即成为百万富翁。1799年他阅读了斯密的《国富论》,从此致力于经济理论的研究。他于 1817年出版了《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发展和完善了古典政治经济学,成为当时最著名的经济学家。
    • 33. 比较优势理论的假设条件比较优势理论的内容 比较优势理论的说明 比较优势理论简评如果一个国家任何一种产品都不具备绝对优势,能有国际贸易吗?主要内容比较优势理论产生的背景
    • 34. 从理论上看,比较优势理论是在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对绝对优势理论不断完善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 从实践上看,比较优势理论是在英国资产阶级争取自由贸易的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在李嘉图发表他的《政治经济与赋税原理》(1817 年)两年前的1815 年,罗勃特.托伦斯(Robert Torrens )在他《关于玉米对外贸易的论文》中就已提出了比较优势的概念。 一、比较优势理论产生的背景。
    • 35. 二、比较优势贸易理论的假定条件:2*2模型单一生产要素生产技术不同且不变商品流动但生产要素不能流动规模报酬不变完全竞争无运输成本两国的贸易是平衡的两个国家,两种商品劳动导致两个国家的劳动生产率不同实现贸易活动的持续生产成本不变市场价格是由市场自发形成的,贸易按国际价值规律开展分析简化易货贸易
    • 36. 每个国家应集中力量生产其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商品,通过国际贸易可以获得比较利益。即“两利取其重,两弊取其轻”。三、比较优势理论的内容
    • 37. 我们假设两个国家是英国和葡萄牙,他们都生产葡萄酒和毛呢两种产品,设单位产品两国所需投入的劳动量如下表所示 分工和贸易前:四、比较优势理论的说明
    • 38. 分工和贸易后总产出2.2单位毛呢+2.125单位酒 交换后消费量(-1表示出口给对方)
    • 39. 自给自足和自由贸易的福利比较分工和贸易前 总产出: 2单位毛呢+2单位酒 消费量: 英国: 1单位毛呢+1单位酒 葡萄牙: 1单位毛呢+1单位酒分工和贸易后 总产出: 2.2单位毛呢+2.125单位酒 消费量: 英国: 1.2单位毛呢+1单位酒 葡萄牙: 1单位毛呢+1.125单位酒
    • 40. 国际贸易的必要条件: 比较(相对)成本差异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国际贸易的充分条件: 国际交换比率介于两国国内交换比率之间,且不等于任何一国国内的交换比率有利可图缺陷:比较成本存在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 41. 比较优势理论的例外情况 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的绝对优势与另一国相同。在这种情况下,两国不可能发生互惠贸易。这一例外情况极少发生。
    • 42. 1、积极意义用比较成本观念代替了绝对成本的概念,使自由贸易政策有了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础。部分解释了先进国家和落后国家进行贸易的原因五、比较优势理论简评-积极意义
    • 43. 2、局限性没有解决 贸易交换 比例是如 何确定的没有说明 总的贸易 利益是如 何分配的没有考虑 需求对国 际贸易的 影响分析的是静态的短期利益,缺乏动态分析。 以至于后来的一些经济学家批评比较成本说是为发达国家设计的,发展中国家没有必要实现工业化,因为发展中国家生产工业化产品不符合比较成本说。 未从根本上解释国际贸易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绝对成本和相对成本差异只是发生国际贸易的原因之一,国际贸易受许多因素制约,所以,比较成本说只能解释部分国际贸易现象。前提假设条件过于苛刻,未揭示出商品交换所依据的规律
    • 44. 二、 要素禀赋论(H-O理论 1949-1977)赫克歇尔(H)代 表 人 物俄 林(O)
    • 45. 用生产要素丰缺来解释国际 贸易的产生和一国进出口贸 易类型。要 素 禀 赋论狭 义 狭义+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 (萨缪尔森H-O-S定理)广 义
    • 46. 本节内容:(一)理论创始人。(二)要素禀赋论有关的几个概念。(三)赫克歇尔一俄林模型的基本假设。(四)要素禀赋论的内容和理论分析。(五)国际贸易与要素价格均等化。
    • 47. 埃利·赫克歇尔 1879-1952 (Eli Heckscher)伯蒂尔·俄林 1899-1979 (Bertil Ohlin)
    • 48. (二)要素禀赋论有关的几个概念 要素禀赋论的重要概念有: 生产要素和要素价格 要素密集度和要素密集型产品 要素禀赋和要素丰裕
    • 49. 1、生产要素和要素价格 生产要素(factor of production )是指生产活动必须具备的主要因素或在生产中必须投入或使用的主要手段,通常指土地、劳动和资本三要素,加上企业家的管理才能为四要素,也有人把技术知识、经济信息也当作生产要素。 要素价格(factor price)则是指生产要素的使用费用或要素的报酬。例如,土地的租金、劳动的工资、资本的利息、管理的利润等。
    • 50. 2、要素密集度和要素密集型产品 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y )指产品生产中某种要素投人比例的大小,如果某要素投入比例大,称为该要素密集程度高。 根据产品生产所投人的生产要素中所占比例最大的生产要素种类不同,可把产品划分为不同种类的要素密集型产品(factor intensive commodity)。
    • 51. 3、要素禀赋和要素丰裕要素禀赋(factor endowment )是指一国拥有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 要素丰裕度(factor abundance) 则是指同他国相比,该国所拥有的某种要素的相对丰富程度。
    • 52. (三)赫克歇尔一俄林模型的基本假设 技术假设:两个国家的技术水平是相同的。 规模收益不变假设:两种商品的规模收益不变。 要素密集度假设:每种商品相对于另一种商品总是具有更高的某种要素密集度。 不完全专业化假设:没有一个国家完全只生产一种商品。 完全竞争假设:一国之内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要素流动性假设:要素在国与国之间是完全不流动的。 偏好的相似性假设:各国的需求偏好基本相似。 自由贸易假设:商品在国与国之间是可以自由流动的。
    • 53. (四)要素禀赋理论的内容和逻辑1、内容:一国或地区应该出口那些密集使用其相对丰裕和便宜的要素生产的商品,而进口那些密集使用其相对稀缺和昂贵的要素生产的商品。 具体地说,劳动相对丰富而资本相对短缺的国家应该专业化分工多生产劳动密集型商品,少生产资本密集型商品,多余的部分用于出口,不足的部分从国外进口。反之,对资本相对丰富而劳动相对缺乏的国家就反方向进行。
    • 54. 假定英国有 2000 万英亩土地和 2000万劳动 力,美国有2亿英亩土地和 8000万劳动力。从绝 对的意义上来看,美国的土地和劳动力都比英国 多。但从相对意义上看,英国的土地 /劳动力 的比率为2000万/2000万= 1:1,而美国的土地/劳 动力的比率为2亿/8000万= 2.5:1 。 从这一数字的比率来看,相比较而言,英国 在劳动力方面比较丰裕,土地相对比较稀缺;而 美国土地方面比较丰裕,劳动力比较稀缺。
    • 55. 国 家 土地面积 (万平方公里) 人口(亿) 俄 罗 斯 1707.501.45 加 拿 大 997.060.3108 中 国 960.0012.66 美 国 915.892.85 巴 西 854.741.67 澳大利亚 768.230.1936
    • 56. 2、H-O模型的内在逻辑关系商品价格差异生产成本差异要素价格差异要素供给不同国际贸易要素禀赋
    • 57. 正确指出了生产要素在一国对外贸易中的重要作用。1、积极意义从一国基本资源优势解释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更符 合实际;(五)简评
    • 58. 一、技术差距理论主要内容: 技术创新-技术差距-技术模仿或引进-技术差距缩小,引进国产量增加-贸易最终终止,技术差距最终消失。又称创新与模仿理论,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波斯纳(M·A·Posner)。 他认为,产生技术差距的原因——发达国家的技术创新。
    • 59. 波斯纳在分析技术的创新和转移以及国际贸易的发生和发展时提出了两个概念:需求滞后,技术创新国完成技术创新并开始生产该技术产品,外国消费者对该新产品从无需求到有需求之间的时间间隔。 模仿滞后,技术创新国完成技术创新到技术引进国开始模仿并已熟练掌握该项技术的时间间隔。模仿滞后又分为反应滞后和掌握滞后两阶段。 反应滞后,是指技术创新国完成技术创新并开始生产该技术产品到技术引进国模仿其技术并开始生产该种产品的时间间隔; 掌握滞后,是指技术模仿国开始生产到熟练掌握生产技术后大规模生产而不再进口这段时间间隔(见图 ) .
    • 60. 下图中的曲线A是A国生产和出口线;曲线B是B国的进出口线;曲线B'是B国生产线。 B国胡弗鲍尔对该理论的图解说明
    • 61. 在要素禀赋和需求偏好相似的国家间,技术领先是否产生国际贸易主要取决于需求滞后与模仿滞后的净效应。 若需求滞后>模仿滞后,则技术领先不会产生国际贸易; 但一般情况下,需求滞后<模仿滞后,所以技术领先会产生国际贸易;
    • 62. 结论 即使在要素禀赋和需求偏好相似的国家间,技术领先也会形成比较优势,从而产生国际贸易。 贸易基础:技术差距 贸易流向:创新国-模仿国 贸易规模:取决于需求时滞与模仿时滞的净效应,净效应越大,贸易规模越小。 贸易利益:创新国获利多
    • 63. 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提出者:弗农( 美)
    • 64. (一)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基本内容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基本内容 随着技术扩散,一种新产品的比较优势在不同类型国家动态转移,完成产品从导入(创新)、成长、成熟、衰落、转让的整个生命周期。 新产品(制成品)的生命周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成熟阶段、标准化阶段,又可细分为五个阶段: (一)创新阶段 (二)成长阶段 (三)成熟阶段 (四)衰落阶段 (五)转让期阶段
    • 65. (二) 产品生命周期论的基本逻辑:以三阶段为例解释 产品生命周期模型认为产品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所需要投入要素的比例是不同的。
    • 66. ①新产品阶段技术密集度高 产 品 设 计 尚 需 改 进需大量科技人员和熟练工人 工 艺 流 程 尚 未 定 型(二) 产品生命周期论的基本逻辑:以三阶段为例解释
    • 67. ②产品成熟阶段资本密集度高 产 品 已 定 型只需投入资本购买机器设备(二) 产品生命周期论的基本逻辑:以三阶段为例解释
    • 68. ③标准化阶段劳动密集度高产品和工艺流程标准化 价 格 竞 争 成 为 关 键劳动熟练程度不再重要(二) 产品生命周期论的基本逻辑:以三阶段为例解释
    • 69. (三) 产品生命周期的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新产品导入期,需要投入大量的研究与开发费用,价格很高,只能在发达国家生产和消费; 第二阶段:产品成长期,国外开始对产品产生需求,产量迅速提高,但模仿国还不能生产;市场由创新国垄断; 第三阶段:产品成熟期,生产技术定型,开始大规模生产,模仿国也开始生产,但不足以满足国内需求; 第四阶段:产品衰退期,产品标准化,只需流水线上的简单劳动力即可完成生产,技术优势和资本优势让位成本优势,模仿国凭借低廉劳动力成本,生产激增,不仅能满足国内需求,还能以低价出口,创新国产量下降,生产向模仿国转移; 第五阶段:产品让与期,模仿国生产持续扩张,开始向创新国低价出口,创新国生产大幅下降直至完全停止,创新国致力于更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
    • 70. (四)产品生命周期与国际贸易模式 变动的图示进口出口创新国消费创新国生产模仿国生产模仿国消费进口 0 T1 T2 T3 T4 T(时间)Q(产量)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第四阶段 第五阶段出口图2-12 产品生命周期与国际贸易模式的变动不同时期的进出口情况和贸易模式改变
    • 71. (五)对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评价(1) 优点 ① 理论意义:从动态的角度解释了贸易产生的原因。 ② 实践价值:对后进国家有一定启示:应开放市场,分享经济全球化利益,处理好引进中的吸收与创新的关系,抓住机遇,实现超常规发展。 (2) 局限性 难以说明当贸易双方不存在技术差异的情况下,如何进行贸易的问题。
    • 72.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 《国家竞争优势》 1生产要素 2需求条件 3相关与支持产业  4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竞争态势 5机会 6政府的作用
    • 73.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1 垄断优势论 美国经济学家 海默 跨国企业所拥有的垄断优势是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技术优势,资金优势,组织管理优势,规模经济优势)
    • 74. 2 内部化理论 英国里丁大学学者 巴克莱 卡森 市场内部化:由市场非效率性造成中间产品交易的低效率,致使跨国公司为保障自身利益,而将交易改在公司所属各企业间进行所形成的一个内部市场。 --防止技术优势的丧失 --节约交易成本
    • 75. 3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英国经济学家 约翰 邓宁 --所有权优势 --内部化优势 --区位优势
    • 76. 第四节 国际商务与跨国公司跨国公司: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具有相互联系的分支机构,在一个统一的觉得体系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大型国际性企业。 --工商企业 --一个中央决策体系 --各实体通过股权或其他方式形成的联系
    • 77. 跨国公司特征:  1战略全球化 2内部一体化 3运作多样化 4技术内部化
    • 78. 跨国公司发展的新特点 1 跨国化程度不断提高 2 形成全球产业链 3 跨国并购成为跨国公司迅速成长和增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4 由综合多元化向归核化发展      --归核化:多元化经营的企业将其业务集中到其资源和能力具有竞争优势的领域。
    • 79. 跨国公司在国际商务中的作用 1 跨国公司推动国际货物贸易的发展 2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增加 3 跨国公司推动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 国际商务的限制因素 1 对进出口实行限制(出口管制) 2 对国际投资的限制(反垄断法)   
    • 80. 政治风险:国家风险,由于东道国政治因素变化给跨国企业带来的不确定或不利影响的可能性,主要是对跨国企业资产,盈利能力或管理控制方面带来的损失。 1 没收,征用,国有化风险 2 政策变动风险 3 汇兑限制风险(转移风险) 4 政府违约风险 5 延迟支付风险 6 战争和内乱风险
    • 81. 第二章 外汇与国际收支第二章 外汇与国际收支
    • 82. 第一节 外汇与汇率一 外汇: 是指下列以外币表示的可以用作国际清偿的支付手段和资产。 1 外币现钞,包括纸币,铸币 2 外币支付凭证或者支付工具,包括票据,银行存款凭证,银行卡 3 外币有价证券,包括债券,股票 4 特别提款权 5其他外汇资产
    • 83. 二 外汇的功能 1 实现各国货币购买力相互转换 2 实现国际贸易的快速结算 3 实现在不同国家间的资金流转 4 实现本国货币价值的稳定
    • 84. 三 汇率:是指一种货币与另一种货币地交换比例。 --标价方法: 1 直接标价法:外币不变本币变 (大多数国家采用) 2 间接标价法:本币不变外币变 (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欧元) 四 汇率的分类 1 买入汇率:银行从同业或客户手中买入外汇所支付的汇率。 2 卖出汇率--直接标价法下前买(低)后卖 (高)贱买贵卖 3 中间汇率 4 现钞汇率:现钞买入价<外汇买入价       现钞卖出价=外汇卖出价
    • 85. 1 基本汇率:异国制定的本国货币与关键货币之间的汇率。 2 套算汇率:根据不同的基本汇率套算出的本与非关键货币之间的汇率。
    • 86. 1 电汇汇率(T/T) --速度最快 电汇汇率最高 2 信汇汇率(M/T) --时间比电汇长,汇率比汇率低 3 票汇汇率(D/D) --价格最低,时间最长
    • 87. 1 即期汇率(现汇汇率):外汇交易后,在2个营业日内办理交割所使用的汇率。 2 远期汇率(期汇汇率):买卖双方成交时,约定在未来某与日期进行交割时所使用的汇率。 远期汇率>即期汇率时为贴水 远期汇率<即期汇率时为升水 远期汇率=即期汇率时为平价 (利率差异,外汇供求关系以及预期等因素)
    • 88. 直接标价法下: 远期汇率=即期汇率+升水数 远期汇率=即期汇率—贴水数 间接标价法下: 远期汇率=即期汇率—贴水数 远期汇率=即期汇率+升水数
    • 89. 1 名义汇率:一般指外汇银行对外公布的汇率 2 实际汇率:剔除通货膨胀,财政补贴或税收减免影响后的汇率。 1 名义有效汇率 2 实际有效汇率
    • 90. 1开盘汇率 2收盘汇率 1官方汇率:实行外汇管理的国家的有关当局公布的汇率,一切外汇交易均应按官定汇率进行 2市场汇率:由外汇市场上供求关系决定的汇率,它随外汇供求 的变化而波动。
    • 91. 第二节 国际收支与国际收支平衡表一 国际收支(BOP)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由于贸易,非贸易和资本往来而引起国际间的收支行为。          概念最早出现在17世纪
    • 92. 二 国际收支平衡表   是指根据一定的编制原则和格式,将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国际收支状况按照不同项目进行类标对比,此种表示就称为该国或地区在某一时期的国际收支平衡表。 --国际收支平衡表是一个流量的概念 --国际收之平衡表采用复式记账法进行编制 --理论上讲一国对外收入,就是其他相关国家或地区对该国的支出,但事实并非如此。
    • 93. 三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内容 1 经常账户: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实际资源的转移,包括货物和服务,收入和经常转移三个大项。 2 资本与金融账户:资产所有权在国家间的流动行为,有资本帐户和金融账户两大部分组成。 --资本账户:资本转移和非生产,非金融资产的收买或放弃。 --金融账户: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其他投资,储备资产。 3 净差错与遗漏
    • 94. 四 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主要差额之间的关系 1 经常账户差额=(货物差额+服务差额)+收益差额+经常转移差额 2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资本账户差额+ 金融账户差额 3国际收支总差额=经常账户差额+资本与金融账户差额+净差错与遗漏
    • 95. 第三节 国际收支的失衡与调解一 国际收支失衡的类型与原因 1 临时性失衡是指由一些短期的,非确定或偶然因素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 2 结构性失衡是指国内经济,产业结构不能适应世界市场的变化而发生的国际收支失衡。 3 货币性失衡是指当一国的价格水平,成本,利率等货币性因素发生变动造成的国际收支失衡。 4 周期性失衡是指各国经济周期所处的阶段不同造成的国际收支失衡 5收入性失衡
    • 96. 二 国际收支失衡调节的原则 1 针对不同类型选择调节方式 2 兼顾经济的内部和外部平衡 3注意国际阻力
    • 97. 三 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 1 货币-价格机制(大卫 休谟 价格 汇率影响) 2 收入机制 3 利率机制
    • 98. 四 国际收支的政策调节机制 国际收支逆差的调节措施 1财政政策(税收 补贴) 2汇率政策(政府直接宣布 政府入市干预) 3利率政策(调高利率) 4直接管制(外汇管制 外贸管制) 5动用官方储备 6 国际官方贷款 7 宣布财政破产
    • 99. 五 国际收支顺差的调节机制 1 调低国内利率 2减少对资本流出的管理 3提高商业银行吸收非居民存款的准备金率 4限制本国居民借用外国资本,鼓励非居民借用本国资本。 5 限制非居民购买本国发行的有价证券。
    • 100. 第四节 国际储备一 国际储备和国际清偿力 1 国际储备:是指一国货币当局持有的,用于弥补国际收支逆差,维持其货币汇率和作为对偿债保证的各种形式资产的总称。 2 国际清偿力:是指一国在不影响本国经济正常运行的情况下,结算对外债务的金融能力,除包括国际储备外,还包括该国在国外筹借资金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