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新闻采访与写作第一章 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 ——用事实说话
    • 2. 基本理念明确新闻与宣传的区别,宣传有水平有艺术,要向新闻靠拢。 新闻写作跟采访有密切关系。 新闻写作是一种受限制讲究表达效率的写作。
    • 3. 一、什么是“用事实说话”
    • 4. (一)“说话”——表达主观认知1、传播的目的就是说话 写新闻是为了传播,而传播本身就含有一定地说话的意义。事实传播总是为了某种目的,即使没有明确的特定目的事实传播,也总要产生某种影响。具体而言,就是为了通过新闻传播形成社会舆论,从而产生社会影响。请看下面这则消息: 在去墨尔本的公路上,一辆小轿车“抛锚”在路边,年轻的驾车人打开了车前的顶盖,正在紧张地修理。他地脸上满是汗水,衣服已经沁透。他时而弯腰检查,时而双手插腰,望着伸向天边的旷野,外奈地看一下自己的手表。 澳大利亚是个地广人少的国家。“抛锚”的路边只有一家独立屋,从那里走出了一位须发花白的老人。 不一会,一辆汽车从独立屋那里开出。老人招呼年轻人:“上车吧,我已经打电话告诉约好的朋友今天别过来了。现在,我可以送你去。”很快他们便消失在远方。 这则新闻从头到尾都没有发表一句议论,但这个具体事实带来的却是一种道德教化的力量。
    • 5. 2、选择就是在说话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既然是“报道”,就包含着记者的劳动,包含着主观的行为。所谓的“报道”,意味着记者对报道对象的选择、叙述、描写与再现,这就是主体对客体地作用。 当记者在进行新闻报道之时,会面临一系列的问题,比如:你为什么报道这个事实,而不报道那个事实?报道哪一方面?怎么报道?为什么从这个角度,而不是从另一个角度报道它?这些问题都体现了记者的某种倾向和观点,换句话说,就是记者在“说话”。因此,客观存在的事实一旦进入新闻报道,就只能处于被记者选择的状态,每条新闻都是客观事实经过筛选、过滤、组合和再现的结果,也就是说,每条新闻都是记者的主观作品。(一)“说话”——表达主观认知
    • 6. (二)“用事实说话”——“寓论断于序事”所谓的“用事实说话”,就是记者要尽量淡化自己的角色,把自己的观点隐藏在精心选择的事实当中,通过客观地叙述新闻事实及其背景来表达这种观点和意见,让受众在接受新闻信息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记者暗含的观点和态度。
    • 7. 二、为什么要“用事实说话”
    • 8. 二、为什么要“用事实说话” (一)事实是新闻的本源 (二)符合人类的认识规律 (三)事实最符合受众的需要 (四)“用事实说话”,是尊重受众主观能动性的重要表现
    • 9. 校长创抗震奇迹:安县桑枣中学师生无一伤亡 (记者朱玉、万一、刘红灿) 他矮,胖胖的。(导语) 他所在的中学,是四川安县桑枣中学,是一所初级中学,在绵阳周边非常有名。学校因教学质量高,连续13年都是全县中考第一名,周围家长都拼命把孩子往里送。学生最多的班,有80多名学生,最前排的学生几乎坐在老师下巴前。 地震来临时,他正在绵阳办事。大地震动,他站不稳,只好与学校的总务长互相抱着。手机打不通,电话断了,第一波震荡过去后,他立即驱车往地处重灾区的学校赶。车开得飞快,路上他一句话也不说。他惦记着学校那栋没有通过验收的实验教学楼,心里最怕的是那栋楼出事。二、为什么要“用事实说话”
    • 10. 上世纪80年代中,那栋楼建设时,学校没有找正规的建筑公司,断断续续地盖了两年多。1998年,他发现新楼的楼板缝中填的不是水泥,而是水泥纸袋。他生气,找正规建筑公司,重新在板缝中老老实实地灌注了混凝土。接着,他又对这栋楼动了大手术,将整栋楼的22根承重柱子,按正规的要求,从37厘米直径的三七柱,重新灌水泥,加粗为50厘米以上的五零柱。学校没有钱,他一点点向教育局要,领导支持,他修楼的钱就这样左一个5万元、右一个5万元的化缘而来。 蚂蚁啃骨头般,一点点将这栋有16个教室的楼修好。二、为什么要“用事实说话”
    • 11. 对新建的楼,他的要求更是严。楼外立面贴的大理石面,只贴一下不行,他不放心,怕掉下来砸到学生,他让施工者每块大理石板都打四个孔,然后用四个金属钉挂在外墙上,再粘好。建筑外檐装修的术语讲,这叫“干挂”。 因此,即使是如前些天的大地震,教学楼的大理石面,没有一块掉下来。他知道,教学楼不建结实,早晚会出事,出了事,没法向娃娃家长交代。不是没有见过出事的学校,有的学校墙没弄结实倒塌砸到学生,有的学校组织不好,造成学生踩踏事故。他不能让这样的危险降临在自己学生的身上。于是,他从2005年开始,每学期要在全校组织一次紧急疏散的演习。二、为什么要“用事实说话”
    • 12. 疏散时每个班的疏散路线都是固定的,学校早已规划好。两个班疏散时合用一个楼梯,每班必须排成单行。每个班级疏散到操场上的位置也是固定的,每次各班级都站在自己的地方,不会错。学校紧急疏散时,他让人记时,不比速度,只讲评各班级存在的问题。刚搞紧急疏散时,学生当是娱乐,半大孩子除了觉得好玩外,还认为多此一举,有反对意见,但他坚持。后来,学生老师都习惯了,每次疏散都井然有序。二、为什么要“用事实说话”
    • 13. 那天地震,他不在。学生们正是按着平时学校要求、他们也练熟了的方式疏散的。地震波一来,老师喊:所有人趴在桌子下!学生们立即趴下去。 老师们把教室的前后门都打开了,怕地震扭曲了房门。震波一过,学生们立即冲出了教室,老师站在楼梯上,喊:“快一点,慢一点!” 老师们说,喊出的话自己事后想想,都觉得矛盾和可笑。但当时的心情,既怕学生跑得太慢,再遇到地震,又怕学生跑得太快,摔倒了——关键时候的摔倒,可不是玩的。二、为什么要“用事实说话”
    • 14. 他从绵阳疯了似地冲回来,冲进学校,看到的是这样的情景:8栋教学楼部分坍塌,全部成为危楼。他的学生,11岁到15岁的娃娃们,都挨得紧紧地站在操场上,老师们站在最外圈,四周是教学楼。 他最为担心的那栋他主持修理了多年的实验教学楼,没有塌,那座楼上的教室里,地震时坐着700多名学生和他们的老师。 老师们迎着他报告:学生没事,老师们都没事。 他后来说,那时,他浑身都软了。55岁的他,哭了。二、为什么要“用事实说话”
    • 15. 通信恢复后,老师们接到家长的电话,会扯着大声骄傲地告诉家长:我们学校,学生无一伤亡,老师无一伤亡——说话时眼中噙着泪。那时,在大震时分布四处的学生家长们的伤亡数尚在统计中,学校墙外的镇子上,也是房倒屋塌,求救声一片。但是一个镇里的农村初中,却在大震之后,把孩子们带到了家长面前,告诉家长,娃娃连汗毛也没有伤一根。 他叫叶志平,是安县桑枣中学校长,四川省优秀校长。二、为什么要“用事实说话”
    • 16. 三、如何“用事实说话”
    • 17. (一)择典型事实说话 现实生活是复杂的,事实是大量存在的,选择什么样的事实才能表达记者的观点或倾向,对于新闻写作至关重要。一言蔽之,选择典型事实说话,就是选择最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说话。新闻价值凝聚着新闻报道中的社会需要、受众需要,它取决于新闻所传递的信息满足受众的程度。三、如何“用事实说话”
    • 18. 选择典型事实说话一对维吾尔族父子以独特形式记录边疆军民团结感人故事:39年写下千余篇解放军爱民日记 本报新疆库车1月16日电记者辛士红、特约记者梁永利报道:连日来,维吾尔族群众沉浸在穆斯林传统节日古尔邦节的欢乐气氛中。记者14日上午来到库车县阿格乡栏杆村维吾尔族老人卡德尔·巴克家里,见老人的小儿子热合曼正在写“解放军爱民日记”,内容是新疆军区某综合仓库领导给村里的18家贫困户拜年。栏杆村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1967年某仓库官兵进驻这里后,为乡亲们办的一桩桩好事,感动着时年33岁的卡德尔,他以写日记的形式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
    • 19. “解放军给尼牙孜等十几户五保户拉来3车煤,让他们不再受冻。”是卡德尔1967年10月11日写的第一篇日记。此后,官兵帮村民通电、通水,抢救受灾牧民和牲畜等一个个感人的故事,都被卡德尔如实记录,一写就是39年。在卡德尔家里,记者看到,十几个大小不一的本子上已经记了1000余篇日记。老人还让乡亲们把仓库官兵所做的好事写在一张张纸条上交给他,贴在日记本里。如今,卡德尔的日记已成为天山南北军民开展双拥活动的生动教材。选择典型事实说话
    • 20. 热合曼告诉记者:大达(爸爸)前几天上北京啦。他的解放军爱民日记已被改编成文艺节目,即将参加在首都举办的“双拥晚会”。在某仓库官兵的帮助下,栏杆村民风村貌日新月异,乡亲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军民关系十分融洽。全村62户维吾尔族乡亲,没有不认识“兵巴郎”的(巴郎,维语“男孩”之意)。该村与某仓库双双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库车县县委书记李刚对卡德尔日记的内容很熟悉,并称赞“这是西部边陲军民团结和民族团结的生动见证”。年逾七旬的卡德尔老人近两年身体欠佳,就把写日记的任务交给了热合曼。卡德尔父子表示:要世世代代把日记写下去,让子子孙孙都知道共产党亚克西,解放军亚克西。选择典型事实说话
    • 21. ——“39年”和“千余篇”。一个文化并不高且有72岁高龄的维吾尔族老人,却用自己笨拙的笔,写下了千余篇解放军爱民日记,篇数之多,令人震惊!而这个写日记的习惯,一坚持就是39年(且仍在继续),时间跨度之长,令人钦佩!这两个不平常的数字,正是报道的“看点”和价值所在。选择典型事实说话
    • 22. ——“新疆”和“维吾尔”。前者是新闻发生地,即地处祖国边陲大西北的新疆;后者是新闻人物的少数民族身份。这两个名词的“潜台词”是:地处祖国边疆的新疆,占祖国版图的六分之一,与8个国家相邻,是47个民族的繁衍生息地,这里的军民团结就意味着社会安宁、经济发展、人民安康。作者选择这样特殊地域的特殊典型,也自然有它的特殊意义。选择典型事实说话
    • 23. ——“卡德尔”与“热合曼”。前者是父,后者为子。父亲卡德尔坚持写了39年日记,如今年岁大了,提笔写字困难了,就将这支写日记的笔交给了儿子热合曼。这一“交”一“接”,说明是两代人的心心相印和一脉相传,是“解放军爱民日记”的衔接和延续。它不仅证明书写爱民日记后继有人,更说明“拥军爱民”在这个维吾尔族的小村里已形成传统并代代相传。选择典型事实说话
    • 24. 所谓“再现场景”,就是把新闻事实的某些场景具体地描述出来。新闻中的人和事,一般都是有形可感、有物可托的。俗话说,“眼见为实”把他们逼真地再现,使新闻报道做到有神、有形,使读者仿佛亲临其境、亲眼所见,这种方法自然会加强可行性和说服力。(二)通过再现场景说话
    • 25. 新华社加沙(巴勒斯坦自治地区)5月11日电】一名年轻的巴勒斯坦警察今天在加沙地区与阔别多年的母亲相逢时,由于兴奋和激动,开始几秒钟竟连话都说不出来。     这名警察叫阿卜杜拉·穆罕默德,今年21岁。他在童年时代被迫离开家乡,今天作为第一批进入加沙地区的巴勒斯坦警察的一员,返回故里,从以色列方面接管治安工作。     他的母亲今天穿着黑袍,专程从附近农村赶到加沙市以南20公里处的德尔市,迎接自己的孩子和其他警察。当这位母亲见到当警察的儿子时,母子俩一时都说不出话来,只是眼眶中泪水直流,接着是大笑,然后是互相拥抱。     这是记者今天在德尔市的巴勒斯坦警察司令部见到的许多动人场面中的一个小镜头。    巴勒斯坦人民喜迎自己的警察
    • 26.  司令部设在市中心的一幢3层小楼内。今天一大早,小楼围墙上、院子里、院子外的街道上,人山人海。有的举着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黑、白、绿、红四色旗,有的举着阿拉法特的画像,有的在唱歌,有的在跳舞,有的在高呼口号,有的在敲击乐器,有的在同警察亲切交谈……许多充满笑容的脸上都留着泪痕。大家在欢迎自己的亲人——今天凌晨3时许从埃及进入加沙的首批150多名巴勒斯坦警察部队。     一名叫哈桑的警官,今年50出头,来自驻苏丹的巴武装部队,他今天见到了从几十公里外赶来的两位女儿和她们的孩子。他对记者说:“我们非常高兴回到故乡,我们今后的任务是维护巴以和平,保护巴勒斯坦人民。”     他的一位女儿说;“我喜悦的心情无法用语言来表达。27年的等待终于有了结果。以前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巴勒斯坦人民喜迎自己的警察
    • 27.   巴勒斯坦人民从1948年以来一直为谋求自己在地球上的一席之地而奋斗。在1967年的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占领了加沙、杰里科和其他巴勒斯坦土地。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同以色列去年9月13日在华盛顿签署了历史性的和平协议,该协议规定巴勒斯坦人先在加沙和杰里科实行自治。今年5月4日,巴以双方又在开罗签署了实施自治的具体协议。     今天抵达加沙的首批警察中,有的来自巴驻埃及的武装部队,有的来自苏丹。巴在加沙和杰里科的警察总人数将达9000名,其中2000名从当地居民中选拔,7000名来自外部。加沙人民把自己警察部队的到达视为实行自治的具体开端。巴警察原定于5月8日进入加沙,但由于一些技术问题以及巴以双方协调未妥而推迟至今。     为了迎接自己的警察,近3天来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巴勒斯坦人涌向同埃及交界的拉法边关,希望早一分钟见到亲人。     记者目睹了这几天激动人心的场面。在欢迎人群中,一位叫札克雅的中年妇女说,她的家庭中一人在起义中牺牲,两人被驱逐至今未归,一人被关押,据说将获释。她说:“和平终于开始了,能不高兴吗?”一位叫沙阿斯的年轻小伙子说,3天来他每天都到靠近边关的路旁等候警察。他还说他一定支持巴警察,相信警民会团结一致,把加沙建设好。 巴勒斯坦人民喜迎自己的警察
    • 28. 新闻报道中的背景材料,常被称为“新闻背后的新闻”,换句话说,也就是“用来说明新事实的旧事实”。由此可见,背景材料在新闻报道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灵活地使用背景材料,可以巧妙地表达记者的观点。 例如:在一篇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希特勒进攻莫斯科的消息中,记者加了这样一小段背景材料:希特勒军队进攻莫斯科的路线与季节同1812年拿破仑进攻莫斯科的路线与季节几乎一模一样。 把希特勒军队的作战行动与100多年前拿破仑军队联系到一起,引导读者回忆起那次战役的结果:拿破仑的军队大败于俄国。现在沿着同样的路线,在同样的季节里进攻莫斯科的希特勒均吨,将会得到什么下场?记者把自己的观点“希特勒必败”,就这样不动声色地藏在了背景材料中。(三)运用背景材料说话
    • 29. 在新闻报道中引用新闻人物的引语,已成为现代新闻写作不可缺少的手段。在新闻报道中,精彩的“引语”能是作品大放异彩,能使新闻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有些富有个性的引语更有画龙点睛之功效。 具体来说,引语有以下几个主要作用:1、增加现场感和人情味。2、增加新闻的真实性和权威性。3、借嘴说话,表达观点。4、使新闻表达的行文参差错落、曲折变化。(四)借助引语说话
    • 30. 法新社拉姆安拉11月10日电 在亚西尔·阿拉法特生死未卜的状况又延续了一天后,约旦河西岸城市拉姆安拉的居民似乎已经断定,他们领袖不在了。 在一家通讯社任职的法笛·扈利说:“这里的人们知道他去世了,但他们知道领导层会在不同时期宣布。” 他说:“昨天,我在痛苦的打击下哭了,我们眼下都在等通知。” 北部城市杰宁的出租车司机拉西姆·扎鲁尔说:“阿布·阿马尔(阿拉法特)已经去世了。结束了。” 他说:“你或许在我们脸上看不出来,但我们的心在哭泣。所有的人真的热爱他。” 22岁的巴拉迪承认:“他的情况显然非常糟糕,我们拿不准他是死是活,这让我感觉很糟。” 对73岁的基督教徒查利·达赫来说,“问题不在他的死活,而在于谁将接替他。” 他承认:“我们不知道目前的情况,但我们担心的是阿拉法特去世后会发生什么。”。《“我们的心在哭泣”》
    • 31. 课间休息
    • 32. 新闻采访与写作第二章 新闻语言与新闻跳笔
    • 33. 第一节 新闻语言
    • 34. 一、什么是新闻语言 新闻语言是把标准语言用到新闻领域而形成有自身特点的表现形式,它以规范化了的语言为基础,又按新闻报道的特殊要求加以改造,在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等方面显示出与众不同的一些特点。 新闻语言本质上应该是传播信息、报道事实、解释问题、快速交流的语言,以“白描”为主要特征。
    • 35. 二、新闻语言的特点 (一)白描――对新闻叙述语言的经典概括 “白描”之“白”,从语义学的源头看,等同于古语中所谓的“素”。古时凡本色而无雕饰的事物均可称之为“素”,如素色、素绢、素丝、素王、朴素等等。因此叙述语言中的“白描”,是指洗尽铅华、质朴平实、没有任何人为雕琢,更没有娇柔造作,也就是西方新闻学所强调的“展现”事实。这可说是新闻报道所要求的新闻语言的最高境界。 新闻报道的力量来自于事实本身,即所谓“事实胜于雄辩”。然而在新闻报道中,事实总是只有通过语言,才能为广大受众所接收,因此“白描”语言之所以被称为最为有力的语言,是新闻语言的最高境界,恰恰是因为它以自己的朴实无华,使得新闻事实能够不受或尽量少受语言载体可能带来的传播、接受干扰,把事实真相最清楚无误、最突出鲜明地凸显和“展现”于读者的眼前。
    • 36. 楚米镇1封村民举报信从垃坡堆回到村民手中 桐梓县楚米镇三座村黄安勤等村民万万没有想到,他们不久前交到县纪委的一封举报信,竟意外地被村里一孩子从镇党政办公楼里的垃圾堆里捡了回来。 三座村黄安勤等18个村民认为某些村干部侵占集体资产,专门凑20元钱请律师写举报信,于6月15日打印并签名盖手印后交到县纪委信访室。 县纪委信访室于6月17日认真登记后,按分级负责、归口办理的原则,在举报信上加盖“中国桐样县纪委信字76号2002年6月17日”的红章,并写“转楚米镇党委×书记阅”。本应6月19日就摆在楚米镇党政主要领导案头处理的举报信,大约在6月20日却被三座村不满10岁的男孩子王尧捡到。王尧的父亲一看,这不正是村民黄安勤等人写的举报信吗? 举报信在垃圾堆中意外“回复”到村民手中,村民们很气愤。记者采访时,他们问:镇里的干部就是这样处理老百姓的举报信,咋谈得上落实“三个代表”?!
    • 37. 二、新闻语言的特点 (二)准确、简洁――新闻本质和时效性所要求 根据大众传播的原理,新闻传播的完整过程,是媒介与广泛、分散、隐匿的受众之间为传递和接收信息而进行的“对话”。既是“对话”,按照传播学的术语的来说,就是传者“编码”与受传者“解码”的互动。在这个互动过程中,必须遵从合作的原则,才能实现新闻传播的最佳效果,也就是说,新闻传者必须时时考虑,如何使受众在解码时尽可能多地还原出传者的意图,因此,用语的准确就是唯一的途径。因为没有准确的语言,记者就无法使报道与事件相符,更无法使受传者与传者的意图相符。
    • 38. 二、新闻语言的特点(三)具体、清晰、鲜明、生动――新闻可读性所要求 如前所述,新闻可读性的要求涵盖甚广,例如在对事实材料的选择和组织上、在报道的章节构思和笔法上、在句子的结构和长短上、在加强趣味性和人情味上等等。当然,也必然要在语言载体上有所反映。因此,具体、清晰、鲜明、生动等,就不仅是前面所说新闻报道的一般性要求,也是新闻语言的使用要求。 也如同新闻报道的一般性要求一样,新闻语言的清晰、鲜明、生动等,固然有其各自的实现技巧,但“具体”仍然是第一位的。许多时候,有了“具体”,事物的影像就会清晰,形象就会鲜明,读来自然也就生动可感,因此这应当成为掌握和使用新闻语言的重点要求。
    • 39. 新闻语言的“具体”应当有以下主要特征 1、以具体的细节代替含糊不清的表述; 门彻的《新闻报道与写作》举过这样一个事例:“一篇报道的内容是:一名明尼苏达州前选美皇后承认自己在商店中行窃,该报道称她偷窃了‘好几种’东西。这篇报道到了美联社主编手里后,这位主编查清了遭窃的物品,并把这些商品的名字――泳衣、丝巾、假发――都放进了报道里。” 2、把抽象的事物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 用西方新闻人的话来说就是:“让我们能看得到。”例如美国《国家地理》杂志2001年9月载登了卡尔·齐默的文章《地球有多远?》文中说:“它的历史是如此久远,我们几乎无法理解这种久远。虽然陆地分离,但从我们星球诞生之日起维系着它生存的原子一直存在着。如果将一年时间想像成一条一码长的绳子,那么,与阿卡斯塔岩时代所对等的绳子足可以在地球和月球间往返4次半。”
    • 40. 二、新闻语言的特点(四)新闻语言的时代感 新闻语言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具有时代气息。新闻总是对最新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最快报道,最贴近社会生活的现实情况,因此,新闻语言也必须是对新近出现的社会词汇的最直接、最真实、最迅速、最广泛的反映。西方记者就曾提出:“避免使用那些普通的词汇,去寻找其他词汇。看着每个词,尝试着用另一个词来代替它……记者经常对使用新词没有信心。一些词可能不那么恰当,但是我们要冒这个险。” 我国的情况也是如此。现在各种媒体上经常有新词出现,词汇的翻新速度很快。我国最著名的词典之一《新华词典》的修订周期已准备由原先的10年一修订改为5年一修订。2001年的修订版,就删除旧词2000多个,新增新词汇超过10000个。所以,作为新闻工作者,既应时刻保持对新鲜事物的敏感,也应时刻保持对新兴词汇的敏感,并恰当地使用于报道之中,以提高报道的鲜明性和生动性。当然,新闻报道使用新词也不能盲目地追求时髦前卫,还要是遵守语言使用的一些基本规范,这是需要注意的。
    • 41. 二、新闻语言的特点(五)新闻语言风格的多样性 决定新闻语言风格不同的主要因素有: (1)新闻报道的不同体裁对于语言的要求有所不同:消息语言:陈述事实,具体陈述与抽象概括相结合;通讯语言:展开事实、描写事实、再现事实、解释事实,更丰富、更形象、更具体; (2)新闻事件本身的基调导致新闻语言的差异; (3)人物报道中被采访者的语言个性导致报道语言不同; (4)不同新闻媒介对新闻语言的要求不同;
    • 42. 三、使用新闻语言的基本技巧 (一)少用形容词和副词 (1)新闻报道,以“完完全全、原原本本”地记录事实、反映事实真相为最高境界,而形容词大多具有较强的修饰意味,而且这种修饰性大多来自使用者自身的认识和感觉,有的词义内涵本已难以确定,而其定性也未必符合客观事实。总之,这类形容词与事实及其真相有一定距离,容易违背新闻报道所要求的客观、准确、平实的语言要求,也就容易对读者造成误导,因此一定要慎用。这些词主要有以下几类: 修饰性过强的词。例如:“鲜红”、“血样红”、“雪白”、“黑漆漆”、“金灿灿”等; 主观色彩强烈的词。例如:“好”、“坏”、“善”、“恶”、 “伟大”、“正义”、“低级趣味”等; 感情色彩强烈的词。例如:“疯狂”、“残忍”、 “惨淡” 、“奇妙”等。
    • 43. 三、使用新闻语言的基本技巧 (一)少用形容词和副词 (2)形容词并非绝对不可以用。尤其是那些具有简单描述性质的形容词,在新闻报道中还是必不可少的,如“长”、“短”、“大”、“小”、“远”、“近”、“黑”、“白”等等,但总体来说要慎用,尤其要注意客观描述性形容与具有主观意愿性质的形容之间的差别,哪怕这类差别有时显得微乎其微。例如我们同学所写关于自闭症学校的通讯中,有这样一句:“孩子顺从地站了起来,但他眼睛只是呆呆地盯着墙,脸上也没有表情。”其中“顺从”和“呆呆地”这两个形容词包含着对所见事实的认识和概括成分,因此都多少带有主观意愿的色彩,而且全句也不够简洁。不如改为:“孩子面无表情地站起来,定定地盯着墙。”
    • 44. 三、使用新闻语言的基本技巧 (一)少用形容词和副词 (3)形容词的所谓“慎用”,一是指数量上,二是指程度上。写作时既要注意数量上的“滥用”,也要注意程度上的“乱用”,要用得贴切,用得恰当。 少用形容词这一原则,从本质上分析,其实就是坚持新闻必须真实这个第一要素的具体反映。换句话说,新闻固然要追求鲜明、生动、引人入胜、“抓人眼球”,但决不能以牺牲真实性为代价。从这个角度认识,或许我们对这一原则就会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于是我们也就能对前面曾经引述过的一个实例有更深的认识: “《华尔街日报》的一位新闻主编比尔·克里格会把‘他笑着说’、‘他气急败坏地说’、‘他一脸苦相地说’等词从文章中找出来,然后叫来加特纳或其他犯错的记者。他会把这些句子都改成‘他说’。”因为如果不是这样,也许就会在某种程度上出现新闻失实的问题。下面这个较新的实例就是很好的证明:
    • 45. 三、使用新闻语言的基本技巧 (二)多使用生动具体的行为动词 新闻报道之所以应当多用动词,首先与新闻报道的本质属性有关。既然新闻是对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那么事实总是有着发生、发展的过程,总是更多地具有动态性质,事件性报道尤其如此。所以西方新闻学教科书这样说:“报道必须具有动感,事件的性质决定报道推展的节奏……无论是快或是慢,报道必须是动态的,它不能停下来去探测第二条路。” 当代西方新闻界对动词的使用尤为重视,还有另一个具体原因,那就是视觉新闻对文字新闻的强有力挑战。这类视觉新闻有两大类别:一是电视新闻;二是各种媒体上越来越多地刊登的新闻照片。它们之所以对文字新闻造成极大的冲击和挑战,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通过极具现场感的形象,很好地体现了“用事实说话”的新闻原则,既使得新闻报道真实性大大增加,又使得新闻报道极具形象感。所以美国《写新闻》一书说:“一张优秀的现场新闻照片,往往使1000个形容相形见绌。”所以前不久台湾某电视台公布了陈水扁亲信陈哲男与高雄捷运副总裁在韩国赌场赌博的照片,就逼得陈水扁和民运党无话可说,陈水扁不得不公开向民众道歉、民进常不得不开除其党籍。
    • 46. 三、使用新闻语言的基本技巧下面《纽约时报》这条新闻,报道了美国肯尼迪总统的弟弟罗伯特·肯尼迪被刺身亡的消息: 当肯尼迪的新闻秘书兰克·曼凯维奇步履沉重地沿医院门前大街走向临时充当新闻发布场所的紊乱的体育馆时,人们已经预感到最后消息的恐怖。 曼凯维奇咬着嘴唇,双肩低垂。他走向绿色的记分牌前的讲台,当电视灯光照射到身上时,他低着头,稍等了片刻。 在这条新闻的片段里,没有习惯使用诸如“沉痛地说”,“记者招待会笼罩着悲痛的气氛”等词句,记者只是描写了曼凯维奇的“沉重”的脚步,写他“咬着嘴唇,双肩低垂”,在电视灯光下“低着头”的神情,便使读者充分感受到现场的气愤了。
    • 47. 三、使用新闻语言的基本技巧 除了多用动词外,动词使用中要注意的第二个问题,就是要用准动词,越准确也就越真实,也就越有现场感。动词和其他词类一样,都有许多义同或义近的词。如同我们过去所了解的,在这些同义或近义词中,相同或近似的是其中的理性义部分,而不同之处则多在感性义(又叫色彩义)部分。在新闻报道中,就尤其要注意不同感性意义之间的区别,选择的标准依然是不能以损害真实性为前提。所以一般情况下,大多选择不具太多主观或褒贬色彩的中性词。 【新华社晋绥1945年8月11日电】拂晓听到日本要求无条件投降消息,晋绥各地完全沸腾起来了。送号外的骑兵和通信员,把大小村庄都唤醒了,到处是兴奋的人群,到处是欢乐和议论。 其中,“听到”、“送”、“唤醒”、“议论”等动词和“拂晓”、 “沸腾”、“大小村庄”“到处”、“人群”等非动词的使用都非常准确,几乎不可替换。
    • 48. 三、使用新闻语言的基本技巧 (三)多使用具体的名词 西方新闻学界主张多用名词,至少有两个明显的理由:一、事实的发生总离不开具体的时间、处所、方位、范围、人物或事物指称、原因、过程、结果、状况、程度等,没有这些要素就构不成事实内容,而这些要素落实到语言表述中,名词或名词性词语占据着大部分;二、西方新闻写作最崇尚的“主-谓-宾”结构中,除去谓语动词,主语和宾语大多由名词或名词性结构充当,在基本语言成分中也占据多数。 在新闻写作中,名词使用的基本原则,就是词义要尽可能地具体。那么,什么才是具体?门彻的《新闻报道与写作》中说:“如果有可能,主语就应该是一个具体的名词,以便读者可以听见、看见、品尝到、感觉到或者闻到。它应该代表一个名字或一种事物。”
    • 49. 三、使用新闻语言的基本技巧 (四)多用具体事实,少用抽象概括——要展现,不要讲述 列夫·托尔斯泰在形容其名著《战争与和平》的力量时,说道:“我不讲述,我不解释,我只展现,让我的角色替我说话。”列夫·托尔斯泰的写作原则同样适应于新闻写作。 “优秀写作的基本原则:要展现,不要讲述。让读者看到你看到的一切,用文字来描绘一幅画面,然后,读者就可以跟随你的脚步。”——布拉格《纽约日报》 展现,就是在新闻写作中多用具体事实,少用抽象概括,让读者自己想象,自己得出结论,经历顿悟,这也是“用事实说话”的具体落实。
    • 50. 三、使用新闻语言的基本技巧①“本镇没人能打败我。我是不可战胜的。”《洛杉矶时报》的贝拉·斯顿博引用一位政客的话说。她没有必要直接告诉我们,这个人极度自负。 好作者会让被采访者的语言和动作来做这个工作。约翰·西亚迪说:“让事情发生,而不要讲它是如何发生的。” 如果做到了这一点,那么读者就能真正走进报道中去。本来横亘于事件和读者之间的记者消失了。 ②在报道一个被狙击手杀死的小孩的葬礼时,记者写道:“极度悲伤的父母在整个仪式中一直泪流不止。”另外一位记者写道:“这对父母哭得很平静,富兰克林夫人靠在丈夫身上以支撑自己。”第一个记者告诉我们说,父母“极度悲伤”,而另一位记者则把女人的悲伤展现在我们眼前。 ③为了表明东北一个奶牛场的消失对人们造成的影响,记者写道,那些农场主在出售了农场后仍在附近逗留,人们还可以看到他们“在百货店里购买早晨喝的啤酒。”
    • 51. 第二节 新闻跳笔
    • 52. 一、新闻跳笔及其基本特点(1)今天是“9.11”事件发生整整3个月的日子,美国及其盟友都举行活动纪念这个特殊的日子。美国东部时间上午8点30分,白宫的纪念活动开始。在一阵咚咚的鼓声之后,奏响了美国国歌。接着,布什总统在会上了发表讲话。他说:“在9月11日遇难的每一个无辜的人对于某个人来说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人。每一个生命的消逝都熄灭了一个世界。”与此同时,在纽约市,消防人员、警察和建筑工人在世贸中心所在地进行模拟搜寻和清理,作为一次跨宗教祈祷仪式。旁边有一位喇叭手神情孤独,吹奏着一曲《星条旗永不落》,曲声优郁而悲伤。此外,在华盛顿的其他地方,如国会大厦、司法部、运输部和五角大楼等都举行了纪念活动。美国之外,在美国的盟国、遍布世界的美国大使馆,甚至外层空间,也都举行了纪念活动。 这就是一般写作的行文笔法,特点是叙述平铺直叙,娓娓道来,交代细致、叙述绵密,非常注意上下文意的衔接和连贯,讲究行文的起承转合,因而显得行文从容不迫甚至速度有些缓慢,风格厚重。而且文体结构是自成一段。
    • 53. 一、新闻跳笔及其基本特点下面这篇就是新闻写作的行文笔法,亦即跳笔。 美联社纽约2001年12月11日电 在白宫,在外层空间,在工厂,在遍布世界的美国大使馆里,美国人和他们的盟友今天都停下来纪念“9.11”事件发生3个月。 美国东部时间上午8点30分,白宫开始了纪念活动,一阵咚咚的鼓声之后奏响了美国国歌。 布什总统说:“在9月11日遇难的每一个无辜的人对于某个人来说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人。每一个生命的消逝都熄灭了一个世界。” 在国会大厦、司法部、运输部和五角大楼等华盛顿其他地方,也举行了纪念活动。 在纽约市,消防人员、警察、和建筑工人在世贸中心所在地进行模拟搜寻和清理,作为次跨宗教祈祷仪式。一个孤独的喇叭手吹出一曲优郁、悲伤的《星条旗永不落》。
    • 54. 一、新闻跳笔及其基本特点新闻跳笔的特点可总结为: (1)跳跃性的连接。例如第一段仅用几十个字,就叙述了从地球各个地方到外层空间纪念“9.11”的活动。接下来的2、3两段,叙述白宫的纪念活动,只用一句话描述奏乐升旗仪式,就跳到了布什的讲话内容上。紧接着又跳到华盛顿其他地方的纪念活动,最后又跳到纽约举办的活动和现场。段与段、句与句之间没有、也不需要一般行文的那种起承转合和衔接性的叙述,犹如电影镜头里的一幅幅画面,直接推到读者眼前。 (2)文体结构是多段体,而且每段篇幅短小,即“短段落,多分段”。 (3)风格特点是节奏明快,行文流畅,即所谓“快节奏行文”。
    • 55. 二、跳笔的作用及意义(1)在“短段落、多分段”的新闻跳笔中,一般每段只叙述一个事实,这种明快的风格,最适合读报时“时间短,随手翻”的快速阅读特点。而且即便阅读时因受干扰而停顿,回过头也很容易接上,不必费时到长段落中去寻找“接读点”。 (2)由于跳笔的每一小段新闻事实一般自成首尾,形成一个新鲜的新闻阅读兴奋点,这样组成的多个兴奋点,比较容易吸引读者沿循着报道的笔触,饶有兴味地一路读完,以实现新闻的传播价值。 (3)“短段落、多分段”的新闻跳笔,印刷在报纸版面上,黑白相间,疏密有致,眉清目秀,具有较好的“一眼功效”,可以避免读者阅读长篇大段时容易出现的阅读疲劳,甚至是一看长篇大段就“眼晕”的“视觉疲劳”,让他们产生好感。 (4)由于省却了诸多承转起合的话语,和可有可无的文字,在相同的篇幅和字数下,跳笔的使用,无疑增大了新闻报道的信息含量,那些多侧面和多角度的段落,如同构成了立体感很强的信息总汇。而且“短段落、多分段”之间的间隙,也留给了读者思索和回味的空间。
    • 56. 三、如何使用跳笔1、短段落,多分段 2、断裂行文 3、借用电影的“蒙太奇”结构 4、加大句与句之间的跨度
    • 57. 四、使用新闻跳笔的注意事项1、要做到“形散神不散”。也就是说,跳笔所体现出的发散性思维,必须聚焦于一个原点,这个原点就是新闻报道的中心内容,也就是新闻主旨。所以西方新闻学总是强调记者必须先想清楚再写、先想好说什么再写,这非常重要的。跳跃不是散乱,正是由这个原点统辖并发散出去,段落与句子虽然在跳跃,但同时自身又具有内在的逻辑性,于是那些承转起合的话语才会变成可有可无。 2、要精选事实。“短段落、多分段”只是形式,跳笔的快速、新鲜、信息量大、吸引读者等,最终还是靠报道所选择的事实说话。记者采访时可能搜集到许多事实材料,因此,写作前必须根据确定的报道中心或新闻主旨,按照重要性的程度对材料进行甄别分类,精心挑选最具说明意义或最具趣味的材料写入报道。
    • 58. 四、使用新闻跳笔的注意事项 3、删繁就简。在写作上,一定要删繁就简,淘汰繁芜,去除所有内容、意义重复的话语和可有可无的字词,只留下多侧面、多角度的“裸露”的事实,使行文真正“跳”起来。 4、注重过渡与衔接。跳笔一般没有其他写作中常见的起承转合的话语、句段,也不追求一般写作文句的那种绵密和连贯,但这并不意味跳笔就不需要必要的过渡和衔接技巧,与此恰恰相反,由于“跳跃”的特点,有时反倒更需要必要的衔接和照应,否则就会造成段落或语句之间逻辑关系的含混不清,从而造成读者阅读和理解时的不便。
    • 59. 课间休息
    • 60. 新闻采访与写作第三章 新闻报道结构
    • 61. 一、什么是新闻结构 一篇有效的报道要有一种能够包含事实并且向人们展示事实的表现形式……作者必须找到一种能够让读者得到圆满感觉的写作形式,要让读者感觉到事件中的一切都很自然地发展演变到最终的结果。——唐纳德·默里:《为读者而写》 报道结构是指一定的新闻体裁之中内容的布局,它表明作者如何安排、运用材料和表现主题。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以什么方式进行组织,以何种方式进行展现。说得确切一点,报道的结构就是如何安排信息的顺序,以便有效地传递和接受信息。
    • 62. 二、新闻结构的类型(一)按事件的重要性组织结构:倒金字塔结构;金字塔结构;双金字塔结构(也称“沙漏型结构”);列举式结构、纲要式结构; (二)按时间顺序组织结构:纵式结构(也称“流水式结构”、“编年体结构”) (三)按事物的多侧面组织结构:横式结构(包括:同时异空结构和多侧面结构) (四)按事物的逻辑联系组织结构:因果结构;点面结构(也称“华尔街日报体结构”) (五)自由结构法(散文结构法;各种结构方法交错运用)
    • 63. 二、常用的新闻结构方法(一)倒金字塔式结构 1、倒金字塔结构的含义 所谓“倒金字塔”,就是顶尖朝下、底边朝上的倒三角形。这个倒三角形如果用水平线划出几个等份来,上面的那一层面积最大,显得份量最重。下面各层逐层缩小,最下面的一层就是个面积最小的尖角了。 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就是把最重要的材料放在开头,比较重要的随后安排,再次的再向后排,最不重要的放在最后——这就是一个倒金字塔的形态了。
    • 64. 倒金字塔结构2、倒金字塔结构的特点 倒金字塔式结构是一种头重脚轻,虎头蛇尾式的结构,它把最重要的材料放在篇首,最不重要的材料放在篇末,从导语至结尾按重要性程度递减的顺序来组织安排新闻材料,具有十分显著的特点: (1)打破了记叙事件的常规,在材料的时间特征上,往往呈现以下公式:(2)倒金字塔消息是按重要性程度来安排材料,决定段落层次的顺序。常呈现为“重要”、“次重要”、“次要”、“更次要”、“补充”、“进一步交待性材料”的顺序。(3)倒金字塔式消息的导语常是直叙型的部分要素导语,它包含了最重要的事实,又往往具有相对独立性,可独立成章,变成“简明新闻”或“一句话新闻”。(4)对事件过程的叙述往往较简略,每段文字都很简要。但它也易于造成程式化、单一化的毛病,而且,它比较适宜写时效性强、事件单一的突发性新闻,而用它来写非事件性新闻、富有人情味、故事情强的新闻,就不太适合。
    • 65. 倒金字塔结构中英共建全球第一所中医孔子学院 中国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前与英国伦敦南岸大学签署协议,将在南岸大学建设世界第一所中医孔子学院。   伦敦中医孔子学院项目将由我国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和哈尔滨师范大学联合承办。学院计划明年9月正式开学,课程向英国和海外申请者开放,学院将采取中英双语教学,学生既学习汉语,又学习中医。   据介绍,伦敦中医孔子学院是一个非赢利性教育机构,先期将利用伦敦南岸大学的卫生护理专业优势,开展针灸、按摩、美容养生等中医保健科目教学及相应的汉语和中国文化教学。(记者葛秋芳)
    • 66. 倒金字塔结构3、倒金字塔结构的意义 倒金字塔结构之所以被新闻界广泛采用,是因为它有许多优点,而倒金字塔结构无论是对于受众还是还是对于传者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倒金字塔式结构便于受众迅速掌握全篇之精华,满足受众尽快获取最新消息之需求 (2)便于便于编辑选稿、分稿、组版、删节 (3)便于记者迅速报道新闻,将最重要的新闻事实,最先发出去
    • 67. 金字塔式结构按照新闻事实的重要性来组织材料,将最重要、最精彩的事实放在报道的结尾。 优点:可以驱使读者读完整篇报道。缺点:不够耐心的读者可能不愿意坚持读到最后看文章到底写了什么。
    • 68. 沙漏型结构(双金字塔结构)沙漏型结构犹如古代计时的沙漏,由一个倒金字塔的导语和一个金字塔式的主体和结尾构成,又称“双金字塔结构”。运用这一结构形式的消息,一般要有一个好的导语,将最重要的新闻事实放在最前头,以吸引读者,在报告玩最精彩的事实之后,就直接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依次叙述。
    • 69. 横式结构(空间组合结构)这种结构方式不受事物发展的时间限制,并围绕着一个主题,将不同空间范围的事实有序的组合起来,从而反映事物一种“面”的变化,适合于报道没有中心事件但场面比较宏大的新闻事实。
    • 70. 华尔街日报体开头先讲一个与新闻主题有关的人物故事,然后通过这个人物引出所要报道的新闻,从而进一步展开,深化新闻主题,是本来抽象、枯燥的非事件新闻,因人物的介入而赢得读者的注意,以人情味提高传播效果。
    • 71. 课间休息
    • 72. 新闻采访与写作第四章 消息写作
    • 73. 第一节 消息写作概述
    • 74. 一、消息的涵义消息是以最直接、最简练的方式快速而客观地报道有新闻价值和社会意义的事实的一种新闻体裁。因其在新闻诸文体中使用频率最高,使用数量最多,是新闻报道中最常用的文体,故人们常把消息称为新闻,狭义的新闻即指消息。 该定义说明了三层含义:其一,消息是一种作品,换一种说法,就是消息是新闻体裁的一种。其二,表明了消息的作用。这作用就是客观地报道新闻实事,传递信息。确切地说,消息就是新闻事实所要传递的信息。其三,表明了消息写作的方式。这就是必须以最直接、最简练方式进行。
    • 75. 消息写作《秦帝国全天星台惊现陕北》2008年11月18日 文汇报西安11月17日专电(驻陕记者韩宏) 秦统一六国后,由秦始皇命令驻守上郡的大将蒙恬历时6年主持修造的“地上天国”星台群——秦帝国全天星台遗址,最近被发现完整地留存于陕西省北部的榆林、延安两市和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的14个县(区)、旗。从而填补了中国天文学史与思想史研究的一大缺项,也使华夏民族两千余年的天文文化谜团得以破解。
    • 76. 消息的写作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陈美东认为,这是继秦长城、秦直道之后又一庞大而周密的建筑工程,在中国建筑史上应有重要地位。记者采访获悉,用来观星、祭星、占星的秦帝国全天星台群由1424个在山上夯筑或铲削成的圆形或椭圆形土台组成,它们分别与天空332个星宿或星官一一对应,又分别与秦帝国的疆域山川、郡县城障、宫廷苑囿、文武百官、军队、监狱及社会百业、日常生活等一一对应。
    • 77. 消息的写作据考证,“地上天国”星台群遗址总体轮廓为女娲补天形,“女娲”头北足南,侧身、昂首、挺胸,丰乳、长腰、鼓腹,两腿分立,前踞后直,臂屈平举,似正在补天。这个女娲形状的“地上天国”自下而上共分九层,每层各有其名,各含不同的若干星宿或星官,印证了“天有九层”的古老传说,也表明当时“盖天说”仍占据统治地位。专家们发现,在一些重要星台的旁边设有观象所,附近设有祭星台,并置放或掩埋着陶器或青铜器等礼器。
    • 78. 消息的写作考察表明,秦帝国时期,郡、县、军城、亭障、长城、道路以及秦直道南端甘泉宫也普遍置有星台。当时的统治者通过观星、祭星、占星这种独特的方式来预测军国大事,广大庶民亦希望观天象知晓社会变异或自身的生计。这一习俗至今还在陕北一些地方流行。
    • 79. 二、消息的文体特点(一)真——内容真实,事实准确。 (二)新——内容新鲜,具有价值。 (三)快——迅速及时,讲求时效。 (四)短——简明扼要,篇幅短小。 (五)特殊的结构形态——倒金字塔 (六)外在标志——消息头
    • 80. 三、消息的类型按新闻所报道事件的性质来分,有事件性新闻和非事件性新闻。事件性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件的报道,时间性强,如动态消息,特写性消息等。非事件性新闻与事件性新闻相对,报道的是一个阶段持续发展的事物。如综合消息、经验性消息、述评性消息等。 按报道内容分,有政治新闻、经济新闻、科技新闻、军事新闻、体育新闻、教育新闻、文艺新闻、社会新闻等。 按媒体分,有文字消息(报纸)、广播消息、电视消息、网络消息等。 按篇幅分,有长消息(1000字左右)、短消息(500字左右)、简讯(200字以内)等。 按新闻与读者关系来分,有硬新闻和软新闻。 现在国内比较通行的是按写作特点来分类,把消息分为动态消息(包括会议消息)、综合消息、经验性消息(典型性报道)、述评性消息、人物消息、特写性消息、新闻公报等。近几年,新闻写作中又出解释性消息、预测性消息等。
    • 81. 第二节 消息的标题
    • 82. 一、消息标题的含义及特点我们讲的标题是新闻标题,它是新闻内容的高度概括和浓缩出来的题目,或者说是揭示新闻内容的简明而醒目的文字。 新闻标题从广义上讲,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评论等一切新闻体裁的题目,具有以下特点:以文章内容为命题依据,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揭示和评析文章内容,对文章起能动作用;文字简短,编排醒目,引人注目。 狭义的新闻标题则是指消息的标题,与其他新闻体裁的标题相比,不同之处在于:第一,消息的标题侧重报告事实,通常是实题,具有动态;而通讯、特写、评论的标题重在说理、抒情,通常以虚题为主,偏于静态。第二,在写法方面,消息标题比较具体、确定,对重要的新闻事实要素往往加以交待;而其他新闻体裁的标题则比较灵活。第三,在标题的句型方面,单一结构的消息标题通常采用主谓句,复合结构的消息标题多在主题句中采用主谓句,但其他新闻体裁的标题更多的时候是用短语句型或无主语句型。第四,在标题的结构上,消息标题多为复合结构,而其他新闻体裁的标题多为单一结构。
    • 83. 二、标题的作用(一)提示新闻内容 标题将新闻中最重要的内容提示给受众,使受众很快把握新闻中最重要的信息,也为受众选择新闻提供了方便。这样的标题一般为实题,用叙述方式。如: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引题) 香港回归祖国了(主题)
    • 84. (二)评价新闻内容标题在对新闻内容的揭示中,往往渗透、熔铸着记者、编辑对新闻事实的理解和评价,以引导受众正确认识和理解新闻内容。这样的标题一般为虚题,或以实补虚。如: 例1:香港将给中国带来好运(主题) 例2:香港回归影响深远 “一国两制”备受关注(主题) 许多国家领导人热烈祝贺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 85. (三)组织新闻内容用一个总标题,把一组内容相同但作者不同,或从不同侧面说明一个主题的几篇稿件组织在一起,再提示或评价其内容。它的主要作用是“化整为零”,是提炼出来的新闻内容更集中而又全面。如: 外电报道香港政权交接仪式隆重举行 米字旗帜降 百年屈辱一朝雪 五星红旗升 千秋盛典彻夜歌
    • 86. (四)美化版面标题是现代报纸版面的基本元素之一。报纸版面借助标题,对新闻内容进行适当编排,使版面做到眉目清楚,增强艺术效果。另外,由于标题与正文在字号、字体以及编排上的差异,增加了版面了变化,也为版面的美化创造了条件。
    • 87. 三、标题的组成和组合方式新闻标题结构由单一型和复合型良种。单一型标题只有主题而无辅题;复合型标题有主题和辅题构成,而辅题包括引题和副题。 主题又称主标题、正题,是消息标题的核心部分,通常揭示新闻中最重要、最吸引受众的信息。从表达上看,主题可是实题,即叙述新闻事实;也可是虚题,即评价新闻事实,揭示其意义或隐含的观点。但在单独使用时,应是实题或有叙有议的虚实结合题。如: A、 榜上无名 脚下有路(引题) 青年董云峰业余发明获两项专利(主题) B、 严于律已 三次让房(主题) 第一个标题中,前为引题,是虚题,后为主题,是实题,虚实结合,受众能清楚地认识事实的意义。若只取前者为主题,受众则会不知所云。第二个标题是亦虚实结合的,可单独使用。
    • 88. 三、标题的组成和组合方式引题,又称肩题、眉题。一般用来交代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揭示意义等。引题一般多作虚题。如: 彩灯映照笑脸 歌声洋溢大厅(引题) 中央领导同志和首都小朋友喜庆六·一(主题) 副题,又称子题,副标题。一般用来补充、注释和说明、印证主题。副题一般多作实题。如: 清扫穷角落 同走富裕路(主题) 无锡县4000多困难户向贫困告别(副题) 主题、引题和副题是标题的主要组成部分,此外还有分题、提要题、大标题、栏题和类题等等,但在新闻写作中,主要还是运用主题、引题和副题,
    • 89. 三、标题的组合方式1、主标式——只有一个主标题,这是短讯采用最多的标题形式。如:彭定康离开香港 2、主引式——由主题和引题组成。如: 百年期盼终实现 神州大地尽欢腾(引题) 首都各界隆重庆祝香港回归祖国(主题) 3、主副式——由主题和副题组成。如: 喜迎香港回归 振奋民族精神(主题) 全国各地展开各种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副题) 4、完全式——有主题、引题和副题组成,如: (引题) 雪百年耻扬眉吐气 迎新纪元普天同庆 (主题) 首都各界隆重庆祝香港回归祖国 (副题)庆祝大会由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委员会国务院全国政协 中央军委举行 江泽民发表重要讲话 李鹏乔石李瑞 环朱镕基刘华清胡锦涛荣毅仁等与各界群众八万人欢度良宵
    • 90. 第三节 导语
    • 91. 一、什么是导语柏拉图其在《理想国》中就写道:“开头是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由此可见,开头在一篇文章中的重要性,而对于新闻报道来说就是要新闻的导语。它在报道的开头,是向读者承诺即将读到的内容。 “三秒钟内读者会决定阅读或转到下一个报道。你必须在三秒钟内抓住读者的视线并留住读者的视线,你必须在这个时间里吸引读者并向其提供信息。”——唐纳德·默里《为读者而写》 而对于记者来说,写好导语对于整个新闻报道来说更为重要。《纽约人》杂志撰稿人约翰·麦克菲说:“第一部分――导语、开头――是全部写作中最难的部分。我经常听撰稿人说,如果你已经写好了导语,那么你已经完成了90%的报道内容。”
    • 92. 一、什么是导语关于导语的定义,至今也没有一个确切和通用的解释。《辞海》定义导语为“导语,新闻工作术语。在一篇比较长的报道开头,用简洁的话介绍最主要的内容,提示它的主题思想,以便引导读者进一步阅读全篇”。课本观点,“导语是消息开头用来提示新闻要点与精华、发挥导读作用的段落。”邝云妙认为“导语就是在写一条消息的开头,用一两句话或几句话,大都是第一段,用简明扼要的文字写成消息中最重要、最新鲜、最吸引人的事实或者反映出新闻事实中最主要的思想及意义”。 综合各种观点,我们认为:导语是指在消息的开头用简洁的语言提示新闻要点与精华,或者设置某种情境以唤起读者兴趣的段落。
    • 93. 二、导语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1、“一眼便知”——抓住新闻事实的本质,开门见山地加以揭示,以便让读者尽快知道下文的内容 2、“一见钟情”——恰当使用各种有效的报道手法,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是读者迫不及待地阅读全文。 3、“一锤定音”——组织报道内容,奠定全篇基调 【法新社华盛顿11月5日电】截止格林尼治标准时间今天上午10时30分,美国46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已经统计出了投票结果。奥巴马共获得349章选举人票,麦凯恩只得到163张。选举人票一共有538张,获得270张就能够当选总统。 【路透社联合国(1971年)10月25日电】 联合国的代表们今晚击败了美国为保住台湾在联合国的席位所做的努力,从而为北京进入联合国铺平了道路。代表们在走廊里大声发笑,他们唱歌、喊叫、拍桌子,有人甚至跳起舞来。
    • 94. 三、导语的基本类型(一)从导语中所含消息要素的多少来分,可以将消息的导语分为:六要素导语和部分要素导语。 (二)从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上讲,导语又有叙述式导语、描写式导语、评论式导语、对比式导语、引语式导语、提问式导语等。 (三)按照是否抓住事件的实质,可以将导语分为直接性导语、延迟性导语和结合式导语
    • 95. 直接性导语 直接性导语,也称概括性导语或硬导语,是在消息的开头概括报道的主要内容,通常只有一句话或至多两句话,它直击要点,开门见山,直接将报道中最重要的信息告诉读者。 直接性导语通常用于突发性新闻事件,它满足了受众急欲知晓发生了什么事实的需要,因此是大多数消息报道常用的导语形式。在不少新闻媒体,主编们检验记者能力的最可靠的方法,就是看记者为现场新闻事件写的导语能否直入主题。
    • 96. 直接性导语 气温昨天中午达到40摄氏度,创下本市气温历史新高。 在对纽约和美国而言无法形容的恐怖之日,恐怖分子昨天动机撞向世界贸易中心与五角大楼。这是美国历史上受到最致命的攻击。 华盛顿电 众议院今天投票弹劾克林顿总统。
    • 97. 直接性导语新华社驻美国记者任毓骏王如君报道:9月11日上午9时48分,一架飞机撞到了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大楼,飞机把大楼撞了个大洞,在大约距地面20层的地方冒出滚滚浓烟。就在楼内人员惊惶失措之际,18分钟后,又有一架飞机撞上了世贸大楼,这架飞机是从大楼的一侧撞入,由另一侧穿出,并引起巨大爆炸。
    • 98. 延迟性导语 延迟性导语,又称“特写式导语”或“软导语”,它暂不告诉读者报道的主要内容,而是通过描写和讲故事的方法设置某种情境或唤起某种情绪,通过暗示报道的内容来吸引读者走进报道。下面是美联社新闻特稿撰稿人锡德·穆迪撰写的一则的导语: 杰克·洛伊佐克斯是一位医治城市衰败的牙医,一位使用炸药的莫扎特,一位地球引力专家。像约书亚(继承摩西的以色列民族领袖)一样,他吹一口气,墙就会倒塌。
    • 99. 延迟性导语选择用延迟性导语写作时的须注意的三个重要原则: (1)并非任何事件和有趣的故事都能写成延迟性导语,选择的标准主要是:在无需将核心事实立即告知读者的情况下,可以选用延迟性导语,所以这通常用于非突发性事件的场合。 (2)导语必须和新闻主题相一致。也就是说,它必须紧紧围绕报道的新闻主旨,必须能引导读者进入事件的核心。 (3)如果使用延迟性导语,你必须在核心段告诉读者报道的要点(主题),而且核心段应当早些出现在报道中——通常在第三段之前或第五段之前。根据擅长使用延迟性导语的西方新闻记者的经验:“除非作者有意想在最后一段制造高潮,否则在延迟性导语之后,新闻点出现得越早越好。”
    • 100. 第四节 消息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