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九州方圆——中国历史疆域变迁 的地理基础北京大学城与环境学院 韩茂莉
    • 2. 疆域一词具有界限以及界限所包纳空间的含义,当代政治学认为国家包括三要素,即领土、人民、主权,疆域与三要素中领土有着相近的内容,但又有极大的不同。当代政治学中领土为立体形态,包括领土、领空、领海,其中领海不仅有内海,还包括领海基线以外12海里范围内的海域以及12海里海域之外主权岛屿周围200海里的经济专属区。 第九讲 九州方圆 中国历史疆域变迁中国古代有管理过的区域,没有法律规定是我国的领土,称为有域无疆。 《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学者、外交部、国务院三方协商,18世纪50年代——19世纪四十年代之前的大清帝国疆域作为历史时期的中国。
    • 3. 《旧唐书‧吐蕃传》载德宗建中四年正月经唐、蕃双方议定:“今国家所守界:泾州西至弹筝峡西口,陇州西至清水县,凤州西至同谷县;暨剑南西山大渡河东,为汉界。蕃国守镇在兰、渭、原、会,西至临洮,东至成州,抵剑南西界磨些诸蛮,大渡水西南为蕃界。其兵马镇守之处,州县见有居人,彼此两边见属汉诸蛮,以今所分见住处,依前为定。其河河以北,从故新泉军,直北至大碛,直南至贺兰山骆驼岭为界,中间悉为闲田。盟文有所不载者,蕃有兵马处蕃守,汉有兵马处汉守,并依见守,不能侵越。其先未有兵马处,不得新置,并筑城堡耕种。”历史资料:李唐王超和吐蕃政权签订的清水会盟碑。11世纪北宋和辽签订的《澶渊之盟》 但这些史实双方都在中国境内,其实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疆域协定。
    • 4. 拉采尔۰F 一个民族或国家跨越原有居住范围而到达其自然界限。界限是相邻民族扩展的结果。罗马帝国,南至北非,向北却因为阿尔卑斯山受限,之后遇到了莱茵河和多瑙河,再次受到了障碍。阻挡罗马人再次向北行进。 自然障碍是人类历史上发展中共同经历的,除此之外还有人群,政权中的隔断。 国家是地球表面上具有确定组织和生命分布的人类集团。作为空间有机物的国家总想达到它的自然界限,如果没有强大的邻国给以有效的反对,它就要越过这些界限。
    • 5. 中国为什么会拥有世界上最古老、连续不断的文明?一个原因在于地理方面——它与人类其它伟大文明相隔绝的程度举世无双。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 6. 第一节 “中国”的含义及其空间变化
    • 7. “唯王初壅,宅于成周。复禀(逢)王礼福,自(躬亲)天。在四月丙戌,王诰宗小子于京室,曰:‘昔在尔考公氏,克逨文王,肆文王受兹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呜呼!尔有虽小子无识,视于公氏,有勋于天,彻命。敬享哉!’唯王恭德裕天,训我不敏。王咸诰。何赐贝卅朋,用作庾公宝尊彝。唯王五祀。” 何尊——“中国”词组第一次出现的国宝重器。意思是中间之地。
    • 8. 《尚书‧梓材》载:“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王惟德用,和怿先后为迷民,用怿先王受命。”《诗经‧大雅‧民劳》云:“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诗‧小雅‧六月》序:“小雅尽废则四夷交侵,中国微矣。”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德以柔中国,刑以威四夷。”
    • 9. 孔颖达说 “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羙,谓之华,华夏一也”。 《春秋左传注疏》 《左传》成公七年:“春,吴伐郯,郯成。季文子曰:中国不振旅,蛮夷入伐。” “蜀,叟也,春秋之时不与中国” 《通鉴》卷一,周安王十五年注引。孔颖达说的华夏。
    • 10. (本页无文本内容)
    • 11. 《新唐书》载:“姚州地险瘴,到屯辄死。柬之论其弊曰,臣按姚州古哀牢国,域土荒外,山岨水深,汉世未与中国通,唐蒙开夜郎、滇笮,而哀牢不附,东汉光武末始请内属置永昌郡统之,赋其盐布毡罽以利中土”。 《宋史》载:“禁掠卖生口入蛮夷嵠峒及以铜钱出中国”。 《三朝北盟会编》载:“恐兵革一动,中国昆虫草木皆不得而休息矣”。 程大昌《禹贡山川地理图》载:“华阴,河行华山之北故曰华阴,河自北狄入中国皆南行,至此而极,始折而东,后世潼关在此,以其关地为河流撞击故曰潼关”。 《乾道临安志》载:“钱塘自五代时知尊中国,効臣顺及其亡也,顿首请命不烦干戈,今其民幸富足安乐”。
    • 12. 《辽史‧张砺传》载:张“砺奏曰,今大辽始得中国,宜以中国人治之,不可专用国人及左右近习,苟政令乖失则人心不服虽得之亦将失之。”《金史‧食货志》载:泰和“八年七月言事者,以茶乃宋土草芽,而易中国丝绵锦绢有益之物,不可也。”后晋国主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辽,而燕云十六州被称之为中国。而后,女真灭辽,北宋后建立政权金。
    • 13. 《尼布楚条约》第一款 以流入黑龙江之绰尔河,即鞑靼语所称乌伦穆河附近之格尔必齐河为两国之界。格尔必齐河发源处为石大兴安岭,此岭直达于海,亦为两国之界;凡岭南一带土地及流入黑龙江大小诸川,应归中国管辖;其岭北一带土地及川流,应归俄国管辖。惟界于兴安岭与乌第河之间诸川流及土地应如何分划,今尚未决,此事须待两国使臣各归本国,详细查明之后,或遣专使,或用文牍,始能定之。又流入黑龙江之额尔古纳河亦为两国之界:河以南诸地尽属中国,河以北诸地尽属俄国。凡在额尔古纳河南岸之黑里勒克河口诸房舍,应悉迁移于北岸。第九讲 九州方圆 中国历史疆域变迁 “中国”一词作为一个主权国家的代表,从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开始。没有用大清王朝,意思是俄罗斯是化外之邦。
    • 14. 梁启超《少年中国》中所论,“我中国畴昔,岂尝有国家哉,不过有朝廷耳。我黄帝子孙,聚族而居,立于此地球之上者既数千年,而问其国之为何名,则无有也。夫所谓唐、虞、夏、商、周、秦、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唐、宋、元、明、清者,则皆朝名耳。朝也者,一家之私产也;国也者,人民之公产也”。
    • 15. 第二节 有域无疆时代的疆域变化及其地理基础一 史前文化的空间组合与地理选择古文化——古城——古国 考古文化是构成考古文化区系的基础,考古学认为考古文化用以表示考古遗存中(尤其是原始社会遗存中)所观察到的共同体,所谓共同体指考古发现中可供人们观察到的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且具有共同特征的一群遗存。古文明的发展遵从的过程:
    • 16. 史前时期六大文化区这附近认为是分开的史前时所有文化遍地开花,之后文化聚集在黄色区,从部落成为国家
    • 17. 半坡文化遗址出土彩陶 庙底沟文化遗址出土彩陶 马家窑文化彩陶红山文化彩陶北辛文化三足杯大汶口文化三足杯 龙山文化高足杯
    • 18. 马家浜文化玉器 崧泽文化玉器 良渚文化玉器 大溪文化彩陶 屈家岭文化黑陶 广东佛山印纹陶纹饰
    • 19. 史前时期同时存在六个甚至更多考古文化区系,但最终影响四方的只有这里。疆域不是从来就有的理念,史前时期地广人稀,任何一个部族存在之初均具有独立的空间,因此讨论史前时期考古文化区系之间的关系,目的不在疆域本身,而是疆域的起步之处。 北方从酋邦阶段走向国家的原因,其中起决定作用的为地势、气候,从属其中的则是通过治水建立的组织、共同的祖先认同以及因与游牧民族战争而形成的集团。为什么黄河流域走向国家? 1、农业基础 2、凝聚力,水患,如大禹治水,从而男性权威建立起来了。还有北方少数民族的武力融合。
    • 20. 二 从黄河中下游地区走向长江流域《史记‧五帝纪》载:“於是黄帝乃徵师诸侯,与蚩尤战於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第九讲 九州方圆 中国历史疆域变迁
    • 21. “帝喾溉执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 “唯禹之功为大,披九山,通九泽,决九河,定九州,各以其职来贡,不失厥宜。方五千里,至于荒服。南抚交阯、北发,西戎、析枝、渠廋、氐、羌,北山戎、发、息慎,东长、鸟夷,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
    • 22. 童书业观点顾颉刚、史念海、杨向奎观点 从夏代进入国家阶段,夏人以及从属于它的方国、部族就开始了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为核心的部族联合以及空间扩展。夏人从北方至河南夏人从山东,河北来河南黑色是正确的
    • 23. 商人起源于东方,商人先祖来自渤海湾附近。商人本是与夏人并立而同时存在的部族,以后不断南迁,并在南迁中进入中原,灭掉夏人建立的国家。历史学界这一观点,从考古学获得充分印证。
    • 24. 周人起于西方,兴起之后,不断向东方发展。相传周人先祖后稷生于邰,此后公刘至豳,古公亶父居岐,文王作丰,武王都镐,豳即今陕西邠县,岐山位于陕西岐山、扶风两县北部,丰、镐位于陕西西安市西南郊沣河两岸,丰在河西,镐在河东。周人起源与迁移方向在陕西西方、东部落足夏商周的扩展为今后的疆域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 25. 三 以农耕区为核心的疆域扩展
    • 26. 天地位而山川奠,山川奠而州域分,形势出于其间矣。顾祖禹第九讲 九州方圆 中国历史疆域变迁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原区
    • 27. 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西北干旱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原区二 中国的气候 气候复杂多样 中国幅员辽阔,跨纬度较广,距海远近差距较大,加之地势高低不同,地形类型及山脉走向多样,因而气温降水的组合多种多样,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气候。第九讲 九州方圆 中国历史疆域变迁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划分南北方
    • 28.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二十六年,初并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于是,秦始皇“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此时三十六郡所在范围北抵长城,南止于今浙江、江西、湖南、四川,西部限于陇右一带。此后北征匈奴,且“兴师,逾江,平取百越,又置闽中、南海、桂林、象郡”。从三十六郡增至四十八郡,新增十二郡中除内地旧郡分析外,边地闽中郡与岭南三郡,系平定百越后同时设置,设置在北边的郡数虽然没有变化,但九原、北地、上郡等边郡的辖境却向西延伸,一直抵达黄河之滨。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界线正好吻合
    • 29. 设郡地区 新置郡、县河西走廊武威(甘肃武威)、张掖(甘肃张掖)、酒泉(甘肃酒泉)、敦煌(甘肃敦煌)辽东地区乐浪(朝鲜平壤南)、临屯(朝鲜江陵)、真番(朝鲜平壤南)、玄菟(朝鲜咸兴)东瓯闽越冶(福建福州)、回浦县(浙江临海一带)属会稽郡。南越南海(广州)、郁林(广西贵县)、苍梧(广西梧州)、合浦(广东海康)、交趾(越南河内)、九真(越南清化)、日南(越南广平)、象西南犍为(初治贵州遵义,后徙四川宜宾)、越嶲(四川西昌)、沈黎(四川雅安)、汶山(四川茂县)、武都(甘肃成县)、益州(云南建宁)海南珠崖(海南琼山)、儋耳(海南儋县)汉武帝时期新置郡、县 还是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一致
    • 30. 部族、政权 事件   隋 中南半岛隋炀帝时期平林邑(越南中部),置比景、海隂、林邑三郡。 西南隋文帝时期经营云南,置慕州(曲靖东北)、协州(曲靖东北)、昆州(昆明),未几即叛。开皇十七年遣史万岁南征,平而后未守。 吐谷浑隋初,吐谷浑扰弘州(甘肃庆阳)、旭州(临潭)、汶州(四川茂县)、廓州(青海西宁)。大业四年隋军击败吐谷浑,置西海郡、河源郡、鄯善郡、且末郡。 突厥隋初,突厥南下,临渝、武威、天水、金城、上郡、宏化、延安六畜咸尽。开皇十九年封突厥突利可汗为启民可汗,筑大利城于夏、胜两州之间,东西至河,南北四百里掘为横堑,令其在内,任情放牧。开皇十九年末,突厥打乱,东突厥奔漠北,西突厥奔吐谷浑,迁启民可汗于碛口,分为大突厥可汗。   朝鲜半岛隋代从开皇十八年到大业九年四次征高丽。  突厥由新疆连续到西北,与辽发生交锋
    • 31. 唐 突厥 唐初,突厥颉利、突利可汗举国南下,深入邠州至渭桥,唐太宗亲征。贞观二年突利可汗降,于邠州至灵州分突利故地置顺、祐、化、益四州都督府;分颉利之地为六州,左置定襄都督府,右置云中都督府。贞观二十三年西突厥内附,于其地置瑶池都督,安置降众于庭州。高宗永徽三年,西突厥重新统一,寇庭州。显庆二年唐平定,至濛池都督府(楚河东)、崑陵都督府(楚河西)。铁勒唐太宗时置燕然都护府安置铁勒降部。 回纥龙朔三年,回纥犯边,唐破之于天山,徙燕然都护府于回纥,更名为瀚海都护府。贞元三年德宗以亲女咸安公主妻回纥王。 吐谷浑贞观初吐谷浑寇岷、洮、凉、兰等州,贞观九年平之。高宗总章二年,吐蕃败唐军于大非川(青海湟源县),吐谷浑入吐蕃。 西域贞观十三年,唐军入吐鲁番,高昌亡,次年唐于其地设西州,置安西都护府,高宗显庆三年移至龟兹。贞观五年北庭陷于吐鲁番,懿宗咸通七年西州陷。龙朔六年吐火罗款塞,。
    • 32. 吐蕃贞观八年吐蕃攻吐谷浑,取青海西南地,继攻党项。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入藏,中宗景龙三年金城公主入藏。大非川败后,吐谷浑陷吐蕃,云南、河西、陇右受困于吐蕃。仪凤中吐蕃攻陷龟兹、疏勒、焉耆、于阗四镇。武周长寿二年收复四镇,仍于龟兹设都护府。“安史之乱”后,西域陷于吐蕃。建中四年唐蕃清水会盟,盟文规定:“今国家所守界,泾州西至弹筝峡(泾水上游)西口,陇州西至清水县,凤州西至同谷县,暨剑南西山大渡河东,为汉界。蕃国守镇在兰、渭、原、会(甘肃靖远),西至临洮,东至成州,抵剑南西界磨些诸蛮,大渡水西南,为蕃界。”贞元二年吐蕃寇边,泾、陇、邠、宁、盐、夏、银、麟诸州多陷。宣宗时期唐取原州,凤翔、秦、宁、陇、渭、凉诸州来归。沙洲刺史张义潮定瓜、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州。云南唐太宗时期击西爨,于其地置五州,隶朗州都督府(曲靖)。高宗时期定洱、滇二海。738年南诏于太和城立国。756年吐蕃、南诏联兵入寇,取嶲州会同军(会理北),据清溪关。唐德宗时出兵,败吐诏联盟,南诏臣于唐。文宗初再次陷嶲州、戎州(宜宾)、邛州(邛崃)。 朝鲜 半岛贞观年间唐太宗亲征高丽,高宗再征朝鲜半岛,置安东都护府于平壤,开元年间后朝鲜半岛北部为渤海国占领。还是在400毫米附近,畜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之间的冲突
    • 33. 北宋,南宋的疆域甚至于没有超出400毫米的降水量线
    • 34. (本页无文本内容)
    • 35. 年降雨400mm等值线与秦西北边郡位置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