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医学资料1医学心理学心理测评 网上咨询 电子教案 图片资料
    • 2. 医学资料2医学心理学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心理学基础知识 第三章 医学心理学主要理论 第四章 心理卫生 第五章 心理应激 第六章 心身疾病 第七章 心理变态 第八章 心理诊断概论 第九章 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 第十章 心理护理
    • 3. 医学资料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医学心理学概述 第二节 心理现象 第三节 医学模式的转变与医学心理学 第四节 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五节 医学心理学的分支和相关学科
    • 4. 医学资料4第一节 医学心理学概述一、医学心理学的概念 医学心理学(medical psychology)是医学和心理学相互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 医学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是: 研究心理因素在各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的作用规律;研究心理因素特别是情绪因素对人体各器官生理学和生物化学变化的影响;研究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在疾病发生和康复中的作用;研究如何通过调节高级心理功能改善生理机能,从而达到治病、防病和养生保健的目的。
    • 5. 医学资料5二、医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一)生物、心理、社会三因素统一的观点 (二)治病和治人统一的观点 (三)认知评价作用的观点 (四)适应和调节的观点
    • 6. 医学资料6三、医学心理学史 (一)国外医学心理学的发展简况 1、心理学一直从属于哲学,直到1879年德国学者冯特(W. Wundt)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所心理实验室,才使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于世 2、1890年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J.M.Cattel)首先提出心理测验的概念,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和临床应用热点转向了心理测验。 3、1908年在美国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卫生协会。
    • 7. 医学资料74、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S.Freud)创立的心理动力学派 5、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B.Watson)创立的行为主义心理学派认为:人的一些病态行为是通过学习获得的。所以变态行为和心身疾病等可以通过教育和训练得到矫正。 6、人本主义在理论上与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并列,构成了西方现代心理学的“第三种势力”。
    • 8. 医学资料8(二)国内医学心理学的发展简况 1936年,在南京成立了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1985年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成立 1990年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学会成立 1993年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学会成立 80年代后期,卫生部将医学心理学纳入必修课 从1999年国家开始实施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已经把医学心理学作为16门考试的科目之一
    • 9. 医学资料9第二节 心理现象 一、心理现象概述 心理现象个性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 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个性特征——能力、气质、性格心理过程意志过程 情感过程 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 想象、思维等
    • 10. 医学资料10二、心理现象的实质1、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2、心理是客观现实主观和能动的反映
    • 11. 医学资料11三、心理的社会学基础(人的社会化) 社会化是指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于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的过程。 (一)社会化的主要因素 1.家庭的影响 2.学校的影响 3.社会文化的影响
    • 12. 医学资料12(二)社会化的发展过程 个体的社会化过程是逐步完成的,他使得个体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通过这一过程表现出社会化的社会强制性、个体能动性、终身持续性的基本特征和显示出年龄性与阶段性的心理发展过程特点。
    • 13. 医学资料13第三节医学模式的转变与医学心理学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是某一时代的心身观、健康观和疾病观的集中反映,是医学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 医学模式经历了如下的演化:神灵主义的医学模式(spiritualism medical model)→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natural-philosohical medical model)→生物医学模式(biomedical model)→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目前,医学模式正处于由生物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转化阶段。
    • 14. 医学资料14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1977年美国精神病学家和内科学教授恩格尔(G.L.Engel)建立一种新的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指建立在系统论和整体观之上的医学模式
    • 15. 医学资料15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出现的动因及时代特征有: 1.疾病谱顺位的变化 2.人们对健康水平要求的提高 3.社会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作用增强 4.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 总之,医学模式的转变涉及整个医学体系,必须使全体医学工作者包括各级领导都具备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思想和技能。医学心理学课程的全面开设,是实现这一目标必不可少的手段。
    • 16. 医学资料16第四节 医学心理学的 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1.自然观察法 2.控制观察法 二、调查法 三、晤谈法 四、实验法 五、测验法 六、个案法
    • 17. 医学资料17第五节 医学心理学的分支和相关学科 一、神经心理学 神经心理学(neuropsychology)研究大脑与心理活动的具体关系,包括各种心理活动的大脑机制问题。 二、生理心理学 生理心理学(physiological psychology)研究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主要内容包括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内分泌系统的作用,本能、动机、情绪、睡眠、学习和记忆等心理和行为活动的生理机制等。
    • 18. 医学资料18三、心理生理学 心理生理学(psychological physiology)研究心理或行为如何与生理学的变化相互作用。 四、变态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abnormal psychology)或称病理心理学(pathological psychology)研究行为的不正常偏高,揭示异常心理现象的种类、原因、规律及机制。
    • 19. 医学资料19五、心理卫生和健康心理学 心理卫生(mental health)这一术语一是指一种心理健康状态,机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感觉良好,而且与社会的关系和谐;二是指维持心理健康的原则和措施。健康心理学(health psychology)是美国新建立的一门心理学分支学科,它是将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应用于预防医学,以保持和增进心身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
    • 20. 医学资料20六、康复心理学和缺陷心理学 康复心理学(rehabilitation psychology)是研究解决伤残、慢性病人和老年人存在的心理行为问题,促使他们适应工作、适应生活和适应社会,从而尽可能降低其残废程度。 缺陷心理学(defect psychology)研究心理或生理缺陷者的心理学问题,例如通过指导和训练,使伤残者在心理和生理功能方面得到部分补偿,因而其与康复心理学关系密切。
    • 21. 医学资料21七、临床心理学 临床心理学(clinical psychology)主要研究和直接解决心理学临床问题,包括智力和个性的评估,对心理生理疾病及精神疾病的心理诊断和治疗,以及咨询、会谈等具体工作。 由于临床心理学涉及心理学知识和技术在防治疾病中的应用问题,一般将其看作医学心理学最大的临床分支学科。但从某些专著来看,两者在内容上接近,因而可看作是相似学科。
    • 22. 医学资料22八、咨询心理学 咨询心理学(consulting psychology)对正常人处理婚姻、家庭、教育、职业及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心理学问题进行帮助,也对心身疾病、神经症和恢复期精神病人及其亲属就疾病的诊断、护理、康复问题进行指导。 临床心理学和咨询心理学的工作有许多共同之处,主要区别是后者更倾向于解决个人的烦恼和职业咨询。咨询心理学与医学心理学有很大的重叠和交叉,可将其看作是医学心理学的应用分支学科或者交叉学科。
    • 23. 医学资料23九、护理心理学 护理心理学(nursing psychology)研究护理工作中的心理学问题,是医学心理学在护理工作中的分支。在一些护理心理学专著中,则包括了大部分医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 24. 医学资料24十、心身医学 不少行为医学家仍然将心身医学归属于以精神分析理论为依据,发病学上强调潜意识早期经验,治疗上强调过去历史的早期心身医学的范畴(F.J Keefe,1982)。但实际上,心身医学(psychosomatic medicine)概念已被泛化成心理生理医学(psychophysiological medicine),是研究心身疾病的发生、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和预防,研究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对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影响。
    • 25. 医学资料25十一、行为医学 行为医学(behavioral medicine)是综合行为科学和生物医学知识的交叉学科,研究有关健康和疾病的行为科学和生物医学的知识和技术,并将这些知识和技术应用于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 根据广义的行为概念,行为医学研究内容显然近似于或甚至超过医学心理学的范围,故两者几乎是相似学科。但实际上,目前国外许多行为医学专著仍将重点放在相对狭义的范围内,主要是行为治疗方法应用于医学临床以及对常见的不良行为如烟瘾、多食肥胖或A型行为的研究。从这一角度,行为医学可归于医学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 26. 医学资料26第二章 心理学基础知识第一节 认识过程 第二节 情绪与情感过程 第三节 意志过程 第四节 个性
    • 27. 医学资料27第一节 认识过程认识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现象、特征、意义及本质的反映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意等心理现象。 一、感觉 (一)概述 任何事物都具有多方面的属性。当事物的个别的,某些方面的属性通过感觉器官作用于人的大脑,就产生了感觉(sensation)。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根据感觉的对象不同,可以把感觉分为两大类: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 28. 医学资料28(二)感觉的一般特性 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所谓感受性是指各感受器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它的指标是感觉阈限,即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段时间的刺激量。一般来讲,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之间成反比关系。 感受性又可以分为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感觉阈限也可以再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
    • 29. 医学资料292.感觉的适应 由于刺激物的长时间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过程称之为感觉的适应。所谓“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就是感觉适应的典型例子。大多数感觉的适应,一般都表现为感受性的逐渐降低或暂时消失。
    • 30. 医学资料303.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一种感觉在其它感觉的影响下发生的感受性的变化,叫作感觉的相互作用。 其发生的一般趋向是:一定条件下,弱刺激引起的弱的感觉可以增强其它同时发生的感觉的感受性。如“万绿丛中一点红” 。 由于感觉的相互作用,一种感觉分析器的活动可以影响另一种分析器的感受性,这种现象叫联觉。比如:同一个黄瓤西瓜中挤出的汁分为两杯,一杯中加入食用红色,另一杯不加。不知者品尝起来,大都觉得红色西瓜汁更甜,这就是色─味联觉。
    • 31. 医学资料31 4.感觉的补偿与发展 一个正常人,出生之后就具备了各种感觉器官和初步的感觉能力。随后,在长期的生活和实践过程中,人们的不同方面的感受性在不同的条件下会得到不同的发展和提高。 另外,当人的某种感觉能力丧失后,为适应生活的需要,其它方面的感觉能力可以获得突出的发展,以资补偿。如盲人丧失了视觉,但其听觉和触摸觉、振荡觉都得到了特别的发展,可以靠触摸识字读书,依靠竹竿探路等等,都是感觉补偿的例子。
    • 32. 医学资料32二、知觉(一)概述 知觉(percep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对比感觉和知觉,我们可以知道,感觉是人脑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而知觉是人脑对事物整体的反映。 人类一般是以知觉的形式来直接反映事物,感觉只是作为知觉的组成成分而存在于知觉之中。因此,有人也统称之为感知觉。但严格地说,二者是不同的心理过程。
    • 33. 医学资料33(二)知觉的分类   对知觉的分类方法很多。根据知觉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感觉器官的不同,可以把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等;根据反映对象的不同特性,还可以把知觉划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等。
    • 34. 医学资料34(三)知觉的基本特性 1. 知觉的选择性 对外来信息进行选择并作进一步加工的特性就被称为知觉的选择性。 关于知觉的对象和背景的结构关系,是知觉最基本的特点。在一定条件下,知觉的对象和背景可以互换。   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主观方面的因素包括:个体的知识,经验,情绪,动机,兴趣,需要等。客观方面:对象和背景的差别性,对象的活动性以及刺激物的新颖性都可以影响知觉的选择性。
    • 35. 医学资料35 2.知觉的整体性 人的知觉是一个主观加工处理感觉信息的过程。当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时,人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把其知觉为一个整体,这种使知觉保持完备性的特性被称为知觉的整体性。
    • 36. 医学资料363.知觉的理解性 人在知觉某一客观对象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它,并用词语把它标记出来, 这种感性阶段的理解就是知觉的理解性。其中,词语对知觉的理解性具有指导意义。 知识、经验越丰富,对于事物的理解就能越深入,越精确。此外,个人的动机与期望,情绪与兴趣,爱好以及定势等,对于知觉的理解性都有重要的影响。
    • 37. 医学资料374.知觉的恒常性   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知觉的映象仍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称为知觉的恒常性,或称常性。知觉的恒常性普遍地存在于各类知觉当中。尤以视知觉最为突出。 当我们知觉不熟悉的客体时,由于缺乏相关的知识和经验,或者当知觉的条件超出了一定的范围和限度时,我们的知觉就难以保持恒常性了。因此,知觉恒常性的保持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 38. 医学资料38(四)错觉(cllusion)。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常常会产生错觉,但错觉不同于幻觉, 它是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要产生的带有某种固定倾向的歪曲的知觉。如“两小儿辩日”的故事。 错觉产生的原因很多,主要包括: ①受知觉整体性和理解性的影响,即原有知识经验的影响; ②受强烈的情绪影响,如所谓“八公山上草木皆兵”等。 ③感、知觉器官的协调不当等。 大部分错觉的形成是暂时的,一旦了解了事实真相,会很快消失。
    • 39. 医学资料39三、记忆 (一)概述 记忆是人脑积累知识经验的一种功能。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练习过的动作,体验过的情感以及行为、举止等,在事情经过之后,仍会有一部分作为经验在人的头脑当中留下印记,以后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部分或全部地得到恢复的过程,就是记忆。 根据记忆的内容不同,可以把记忆分为形象记忆、语词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等四种类型。
    • 40. 医学资料40 在记忆中保持的客观事物的形象,称作记忆表象,简称表象。作为对以往感知过的而当前不在面前的事物的心理浮现,表象既是在感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感性形象,同时也是记忆的一种效果。它依赖于人的实践活动,具有直观形象性,概括性,不稳定性和可操作性,是知觉向思维过渡的桥梁,同时也是想象活动的前提。
    • 41. 医学资料41(二)记忆的三阶段模型1.感觉记忆:也称感觉登记,是记忆过程的开始阶段。一切输入记忆系统的信息,首先要通过感觉器官的活动产生感觉和知觉。 2.短时记忆:短时记忆是处于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之间的一个记忆阶段,一般可以保持信息1分钟左右。如果没有经过复述强化,则很快消失。 3.长时记忆:短时记忆中的信息经过复述强化可以进入长时记忆系统。
    • 42. 医学资料42(三)记忆的过程 完整的记忆活动分为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三个基本环节。 1.识记:识记是记忆的开端,是反复感知对象,并在头脑中留下痕迹的过程。它是保持的必要前提。 根据识记有无目的性,可将识记分为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 根据识记材料本身有无意义、或识记者是否了解其意义,又可以把有意识记划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两大类。
    • 43. 医学资料432.保持 保持是识记过的信息在人脑中存储,并得以巩固的过程。它不仅是记忆的重要标志,也是回忆和再认的重要保证。但这里所指的信息在头脑中保持,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一方面是量的变化,另一方面是质的变化。 与保持相反的过程是遗忘。它表现为对过去识记过的内容不能再认或回忆,或是发生错误的再认与回忆。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百多年来一直被广泛沿用,堪称经典。
    • 44. 医学资料443.再认和回忆 再认和回忆是记忆要达到的目的,是识记与保持的表现及结果。按照提取信息的程度不同而分为再认和回忆两种方式。 再认是指过去经验过的事物再度呈现时,仍能被认识的过程。 回忆是把以前经历过的事物在头脑中重新呈现出来的心理过程。它可以是有意的(随意的),也可以是无意的(不随意的)。
    • 45. 医学资料45(四)记忆的方法 1.过度学习 2.科学的识记 3.及时复习 4.运用联想 5.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 46. 医学资料46四、想象 (一)概述 想象(imagination)是在外界现实刺激物的影响下,人脑对过去形成的若干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其基本材料是表象。 想象是新形象的创造,其内容往往是对客观现实的超前反映。总的说来,人的意识有两种超前系统,即组织起来的形象系统和组织起来的概念系统。
    • 47. 医学资料47(二)想象的种类 根据想象有无目的性和计划性,可将想象分为随意想象和不随意想象。 1.不随意想象 :又叫无意想象,是一种自发的、简单的、缺乏自我意识调控的心理现象。 2.随意想象 :又叫有意想象,是指人自觉地提出想象任务,根据自己的意向有意识地、有目的的进行想象的过程。根据其内容的新颖程度又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 48. 医学资料483.幻想:幻想是一种与生活愿望相结合的并指向未来的想象过程,它是对未来前景和活动的一种形象化的设想。 例如:嫦娥奔月,游龙戏水等等就是人们的幻想。
    • 49. 医学资料49(三)想象的意义 首先,想象和其它心理过程是有机联系着的。 其次,想象力的发展是智力发展的一个极重要的方面。 另外,想象还参与思维之中。 想象不仅在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而且在人的整个精神生活体系中,在创造思维中,在对客观世界进行反映的一切过程中,都是十分重要的。
    • 50. 医学资料50五、思维 (一)概述 思维(thinking)是人脑通过语言对客观现实进行的一种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思维最显著的特征是其间接性和概括性。 概括性是指人脑能反映事物之间的规律联系,以及同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的特性。 思维的间接性,指的是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不依靠直观获得,而是大脑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或其它媒介,对已有的感性材料进行整合加工,由已知推测出前因后果或内在规律性的过程。
    • 51. 医学资料51(二)思维的过程 思维的过程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心理活动。 1.分析和综合: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2.比较和分类:比较是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在头脑中把事物加以对比,从中找出异同点的思维操作活动。 3.抽象和概括:抽象是在思想上把各种对象、现象中的主要与次要,本质与非本质,个别与一般,偶然与必然属性相分离的智力提取过程,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分析过程。
    • 52. 医学资料52(三)思维的形式 概念作为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一种理性认识。 概念的结构可分为两部分,内涵和外延。 判断是指运用概念对事物进行判定的过程。 推理是指从已有的判断推导出新判断的过程。
    • 53. 医学资料53(四)思维的分类 1.按照解决问题的方式,可将思维分为 :(1)直观动作思维(2)具体形象思维(3)逻辑思维 2.按照探索答案的方向,可以将思维分为: (1)求同思维 (2)求异思维 3.根据思维是否具有主动性和独创性,可将思维分为: (1)习惯性思维 (2)创造性思维
    • 54. 医学资料54(五)解决问题与思维: 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发现和提出问题; 第二,分析问题; 第三,提出假设; 第四,检验假设等。
    • 55. 医学资料55(六)思维与健康 思维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它通过对事物的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等过程来反映事物的共同特点和事物间的内在联系。 正常人的思维活动,除了内容要反映现实事物间的联系之外,在其进展速度上也要有一定的范围,否则就是异常。 思维障碍可分为思维进程异常和思维内容异常,前者表现为言语速度和连贯性的异常,后者表现为逻辑推理的异常。
    • 56. 医学资料56 第二节 情绪与情感过程 人们在认识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不但认识了客观事物,而且还表现出不同的好恶态度。对这些态度的体验就是情绪和情感。 情绪是体验,又是反应;是冲动,又是行为。它是机体的一种复合状态,是以特殊方式来表现的心理的东西。情绪至少由情绪体验、情绪表现和情绪生理这三种因素所组成。
    • 57. 医学资料57 一、情绪与情感(一)概述 (二)情绪的作用 1.情绪可以影响和调节认知过程 2.情绪可以协调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 3.情绪是从人类远古祖先的时代进化发展而来,而且随着大脑的发展而得到分化。它有很大的帮助人类适应环境的价值。
    • 58. 医学资料58二、情绪理论(一)詹姆士-兰格情绪学说 (二)坎农-巴德情绪学说 (三)情绪的三因素学说 (四)认知评价学说 (五)情绪的中枢生物学研究 (六)情绪的外周生物学研究 (七)情绪的生物学指标
    • 59. 医学资料59(一)詹姆士-兰格情绪学说 1884年美国先驱心理学家詹姆士(W.James)最早对情绪提出系统的解释。 他的观点是情绪并不是由刺激引起的,而是由生理变化引起的。哭、打、发抖是情绪产生的直接原因。约在同时(1885年),丹麦生理学家兰格(C.Lange)对情绪提出了同样的解释。这两种观点不谋而合,故称为詹姆士-兰格情绪说。由于他们都把产生情绪的原因归之为外周性变化,所以这种理论通常称为“情绪外周说”。 对引起情绪的刺激的知觉->激活内脏和骨骼反应->因身体反应而导致情绪体验
    • 60. 医学资料60(二)坎农-巴德情绪学说1927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生理学家坎农(W.B.Cannon)首先反对詹姆士和兰格的观点。他认为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丘脑对情绪的发生起着主要作用。1934年巴德(P.Bard)扩充发挥了这种关于情绪的丘脑学说。人们通常把他俩的观点称为坎农-巴德情绪说。 对引起情绪的刺激的知觉->丘脑处理过的刺激信息同时传送到大脑皮层和身体的其它部分->(1)到达大脑皮层的信息产生情绪体验(2)来自丘脑的信息激活内脏和骨骼的反应丘脑对情绪反应可能有一定的作用。
    • 61. 医学资料61(三)情绪的三因素学说 七十年代初,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S.Schachter)提出了“情绪三因素学说”。他认为情绪的产生不单纯地决定于外界刺激和机体内部的生理变化,而是外界刺激、机体的生理变化和认知过程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其中认知过程起决定作用。 情绪的三因素学说,把情绪体验归之于刺激因素、生理因素和认知因素的整合作用。而在认知因素中,过去经验的回忆和对当前情境的评价在情绪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情绪和情感正是通过认识活动的“折射”产生的。
    • 62. 医学资料62(四)认知评价学说 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Arnold,1960)也强调认知过程对情绪发生的重要作用,而且这种认知评价过程也以过去的经验和情景刺激对个体的作用为依据,当机体对环境刺激的评价结果是“好”、“坏”或“无关”时,机体则分别以接近、回避或忽视的具体情绪作出反应。可见她强调这种对外部环境刺激的评价过程是发生在生理反应、情绪体验和行为变化之前。这种理论被称为认知评价说(cognitive-appraisal theory)。
    • 63. 医学资料63(五)情绪的中枢生物学研究目前,许多中枢部位已被证实与情绪有关,因而那种认为脑子里存在某种特定的情绪中枢的观点已不被采纳。但由于情绪的神经心理学研究的复杂性,其生物学机制仍不很清楚。 网状结构是情绪形成的重要条件。 下丘脑被许多人认为是情绪的躯体反应和内脏反应的整合部位。 丘脑与情绪的关系是较早被发现,是与情绪有关的中枢部位。 边缘系统与情绪的植物性反应和情绪体验关系密切。 大脑新皮层也与情绪有密切关系。巴甫洛夫早就强调大脑皮层在情绪产生方面的主导作用。
    • 64. 医学资料64(六)情绪的外周生物学研究外周生理反应通常就称生理反应,是情绪的一项重要现象学研究内容。在情绪条件下,机体的心血管、呼吸、消化、泌尿生殖、皮肤、血液、代谢、内分泌、骨胳肌系统等一系列生理功能都可发生明显改变。这是植物性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躯体功能三方面共同作用之结果。 情绪的生理反应往往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的特征,各种性质的情绪其外周生理反应往往是类似的,缺乏特异性;但是某些情绪时生理反应仍有细微的差别。
    • 65. 医学资料65(七)情绪的生物学指标情绪的生理反应如皮肤电位、心血管变化、呼吸变化、脑电变化等都可以通过一些常用的实验记录方法加以记录。 1.皮肤电反应 2.心血管反应指标 3.呼吸指标 4.脑电图 5.测谎仪
    • 66. 医学资料66三、情绪的的内容从现象学角度,情绪大致有三方面独特的内容,即请绪的内部体验、情绪的外部表情和情绪的生理反应。 1.情绪体验 2.表情 3.情绪的生理反应
    • 67. 医学资料67四、情绪状态情绪状态是情感在实践活动中不同程度的体现。根据情绪发生的强度、速度、紧张度和持续性,可以把日常生活中人们的情绪状态分为: (一)心境 (二)激情 (三)应激
    • 68. 医学资料68(一)心境心境(mood)是一种使人的一切体验和活动都染上情绪色彩的、比较轻微而持久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一般是弥散性的,而不是针对某一事物的特定体验。当人们处于某种心境时,往往会以特定的情绪看待周围事物,从而影响人的行为表现。
    • 69. 医学资料69(二)激情 激情(affective impulse)是一种迅猛爆发、激动而短暂的情绪状态。 激情出现时往往伴随着明显的,爆发性的外部表现。 激情通常由对人一生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所引起的
    • 70. 医学资料70(三)应激 1、应激(stress)是由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所引起的一种十分强烈的情绪状态。当人们遇到突然出现的事件或意外发生的危险时,为了应付这类瞬时变化的紧急情境,就得果断地采取决定,迅速地作出反应,而应激正是在这种情境中产生的内心体验。
    • 71. 医学资料712、危急的情景在一瞬间震惊了整个有机体,以致突然改变有机体的激活水平,特别是使肌肉的紧张度、腺体分泌、血液循环和呼吸系统等发生显著的变化,身体的应变能力也处于“紧急反应”状态。这些都是情绪应激化的特征。一般来说在这种情况下,思维容易出现混乱,分析、判断能力减弱,注意分配和转移比较困难,感知、记忆可能发生错误,这往往使个体行为紊乱,很难实现符合目的的行动。
    • 72. 医学资料723、应激水平的差异和人们的个性特征、知识经验和意志品质有密切的关系。处于应激状态时,有的人会惊慌失措,语无伦次,作出不适当的反应;有的人会“呆若木鸡”,肌肉紧张,活动受到抑制,甚至引起临时性休克;有的人则能沉着果断,集中全身的精力应付危急的局面。只要人们有意识地注意锻练、培养应变能力,就能逐渐提高应激水平。
    • 73. 医学资料73五、高级情感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除了有许多基本的自然需要外,还有社会性需要。由社会性需要引起的情感 就叫做高级情感。这类情感 反映着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状况,具有人类特有的社会性。它既受社会存在的制约,又对人的社会行为起着积极或消极的作用,是人的情感生活中的主导因素。按其性质和内容,主要可分为三大类: (一)道德感 (二)理智感 (三)美 感
    • 74. 医学资料74(一)道德感1、道德感是根据一定的社会政治道德标准,评价人的行为、举止、思想、意图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它是人们把自己的或别人的行为和已转化为自己的道德信念和社会道德行为标准加以比较的结果,直接体现了客观事物与主体的道德需要之间的关系。假如人们不知道行为规范,且缺乏履行的需要,那么道德感就无从谈起。 2、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道德感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情感,对社会劳动和公共事务的义务感、责任感,对社会现象的正义感,对社会集体的集体感、荣誉感,对同志的友谊感、同情感以及国际主义情感等。
    • 75. 医学资料753、道德感通常不是一种单一的体验,而是一种复杂的多方面的情感体验。 4、道德感中最基本的成分是人对于自己的种种行为、举止、动作的客观的社会价值---社会意义,所产生的体验。 5、道德感是在人的社会实践中发生和发展的。不同历史时代、不同阶级、不同社会制度,具有不同的道德标准。 6、有些道德感(如母爱)是全人类共有的。
    • 76. 医学资料76(二)理智感 1、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认识和追求真理的需要是否满足产生的情感体验,这类情感和人的认识活动、求知欲望、认识兴趣以及对客观规律的控求是密切联系的。
    • 77. 医学资料772、理智感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 1)对科学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复杂而不理解的现象,所产生的惊讶感; 2)对分析的问题或作出的结论,所产生的怀疑感; 3)对赣的和还未被认识的现象,暂时不能作出判断的犹豫感; 4)相信结论绝对可靠的确信感; 5)对做出新发现而欢欣鼓舞的喜悦感、成功感等。
    • 78. 医学资料78(三)美感1、美感是对事物和人的美的体验。它是按照人们所掌握的社会美和自然美的标准,对人、自然景物、社会生活以及在艺术中的相应反映进行欣赏、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2、美感包括自然美感、社会美感和艺术美感三类。凡是符合于我们美的需要的一切对象都能引起美的体验。例如,人们对于祖国的锦秀河山、名胜古迹、历史文物等所表示的赞美、歌颂、感叹、爱慕之情。 3、美的体验不一定总和愉快的体验相联系,美的欣赏也并不都是快乐的享受。
    • 79. 医学资料794、美感和道德感一样,受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具有明显的社会性。 5、涉及阶级需要的标准所引起的美感是有阶级性的。 6、不同历史时代、不同的社会制度和不同的民族,对客观事物的美的评价有不同的标准,因而对美的事情感受体验也不相同。
    • 80. 医学资料80六、情绪与人类行为和健康(一)情绪的行为学意义 (二)情绪与医学临床
    • 81. 医学资料81(一)情绪的行为学意义1.情绪的信号作用: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实际上也包括了情绪信号的交流,即非语词性信息提示。 2.情绪是行为调节作用:人的行为往往受某些情绪的影响和调节,愉快的情绪总是使人产生趋向行为,厌恶的情绪总是使人产生回避行为,医疗工作中也是如此。
    • 82. 医学资料823.情绪对行为效率的影响:人的行为活动效率受情绪状态的影响。过强或过弱的情绪状态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例如考试或体育大赛过分紧张不能发挥最佳水平。 4.情绪的适应作用:就动物而言,情绪是机体对环境刺激的一种“或战或逃”的心身反应,是适应性行为。
    • 83. 医学资料83(二)情绪与医学临床情绪因其与躯体功能联系最为密切,甚至可以将其看成是心、身的桥梁,故在医学心理学中显得非常重要。 在医学临床工作中,需要研究各种病人的情绪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不良情绪对疾病过程的影响,以及如何改善病人的不良情绪反应等问题。 医学心理学研究的许多问题,包括疾病的心理病因学、心理诊断、心理治疗、康复心理、护理心理等都涉及情绪问题。
    • 84. 医学资料84第三节 意志过程一、概述 二、意志与认识、情绪及个性的关系 三、意志活动的心理过程 四、意志的品质及其培养
    • 85. 医学资料85一、概述 意志(will)是人类特有的、复杂的心理现象,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集中体现。 人通过自觉地确立目的,支配自己的行动,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就是意志的过程。 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能够有目的地、积极能动地去进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
    • 86. 医学资料86人的意志活动具有以下特征: 1.目的性:人类的意志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自觉行动。 2.克服困难:人类的意志活动作为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的主动活动,总是与克服困难的过程相伴随的。意志活动中的困难大致可分为内部和处部两大类。
    • 87. 医学资料873.意志的自我调节和控制:人类的意志活动是自觉地将主观目的付诸实践,使内部的意识向外部的动作转化的过程。总之,人类的意志活动,以自觉地确定目标为前提,以克服困难和挫折为核心,而意志对人类行为的自觉支配和调节则是意志活动的基础。
    • 88. 医学资料88二、意志与认识、情绪及个性的关系 (一)意志与认识过程的关系 意志与认识过程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 首先,意志的产生以认识过程为前提,离开了认识过程,意志便不可能产生。 其次,意志对认识过程也有很大影响。如果没有意志努力,就不可能使人的认识过程深入和持久。因为,在认识活动中,人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要克服这些困难,就必须有意志活动的参与。 因此,意志与认识过程是相互依赖的。
    • 89. 医学资料89(二)意志与情绪过程的关系 意志和情绪过程也有密切的联系,表现为情绪既可以成为意志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的阻力。当某种情绪对人的活动起推动作用时,该情绪就会成为意志的动力。 例如,在学习、工作中,积极的心境、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会推动人们更加努力地工作和学习。当某种情绪对人的活动起阻碍或消极作用时,该情绪就会成为意志的阻力。例如,消极的心境,高度的应激状态和畏难的情绪,都会阻碍意志行动的执行,削弱人的意志。
    • 90. 医学资料90(三)意志与个性的关系 意志与个性的关系同样十分密切。 首先,意志和理想、信念、世界观等都有密切的关系,一个真正树立了积极的人生观的人,必然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其次,意志和兴趣、爱好的关系也十分紧密,一个对某种活动或事业充满浓厚兴趣、爱好的人,必然会全力以赴地去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障碍,表现出坚强的意志。相反,一个人对某种活动缺少行动的愿望,即使被外力强迫去做,也会在困难面前退缩。可见,意志与兴趣、爱好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另外,意志与性格也有一定的关系。
    • 91. 医学资料91 三、意志活动的心理过程一般认为,人的意志过程中包含着一个接一个的意志活动,它们大都遵循这样一条规律:需要引起动机,动机激发行为,行为则指向目的。当目的达成了就完成了一个动机周期。因此,意志的基本过程包括:形成行为动机,确立行动目的,选择行为方式和方法,拟定计划和执行决定等几个阶段。
    • 92. 医学资料92意志的基本过程1.形成行为动机:人类的意志活动总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   2.确立行动目的 行动目的是指意志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和结果。 3.选择行动的方式和制定计划:在行动目的确定之后,还需要选择达成目的的方法和策略并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的过程。 4.克服困难、执行决定:选择了行动的策略和方法后,就需要采取具体、有效的行动,去达成目的。
    • 93. 医学资料93四、意志的品质及其培养(一)意志的品质 在意志活动的各个阶段中所形成并表现出来的稳定的行为特点,就形成了意志的品质。其基本品质包括: 1.自觉性:又叫独立性,是指一个人在行动中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从而不屈从于其它的压力,按照自己的信念、知识和观念进行活动的品质。 与自觉性相反的意志特征是受暗示性或称盲目性,是指一个人很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其行动动机不是以自身已形成的意见和信念为出发点,而是受他人影响的结果。
    • 94. 医学资料94 2.果断性:这是一种明辨是非,能够迅速而合理地作出有充分根据的决定,并加以实现的意志品质。 与果断性相反的意志特征是优柔寡断,表现为在需要人采取行动时,不能当机立断,相反总是动摇不定,犹豫不决,心理斗争没完没了,以致贻误时机,造成消极的后果。
    • 95. 医学资料953.坚韧性:又叫顽强性或称毅力。是保证意志行动顺利进行并最终实现目的的另一种极为重要的意志品质。 4.自制性:又叫自制力,是指一个人善于控制、管理自己的能力。具体来讲就是能够自觉地、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动机,并约束自己的行动和言语等方面的品质。
    • 96. 医学资料96(二)意志品质的形成和培养 1.意志品质的形成 (1)坚定的信念:包括高度的责任感、明确的社会目的和达成目的的热切愿望,这对于积极的意志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2)集体的作用:集体对于一个人的意志品质的形成也有重要的意义。 (3)参加实践活动,也是个体得到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
    • 97. 医学资料97 2.意志品质的自我培养 意志的品质,不仅可以在周围人们的影响下和在执行指定的任务的过程中形成,同时也可以在自我修养的过程中形成。 自我意志品质的培养必须同时在正确的世界观的指导下进行,并且要有一定的制度性和连续性,如需要分析自己的言行,模仿好的榜样,扬长避短,并且要持之以恒。
    • 98. 医学资料98(三)意志与健康 意志对人的外在行为和心理活动都有调节和支配的作用。近年来,已经证明了人的心律快慢,血压的高低,胃肠蠕动,皮肤温度,脑电节律,甚至内分泌等非自主生理活动,通过一定的训练,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以意志调节。因此,意志活动与人的健康也息息相关。 意志活动的异常和障碍包括意志增强,意志减退,意志缺乏,强迫现象等。
    • 99. 医学资料99第四节 个性个性(Personality),来源于拉丁文(Persona),原意指舞台上演员所戴的面具,用以区分不同身份和性格的角色,以后逐渐演变为个性的概念。以前我国在翻译国外心理学书籍时,将其译为“人格”,后来又有人译为“个性”。 至今有些教材仍将人格和个性视为同义词,其实这两个概念是有区别的。
    • 100. 医学资料100一、什么是个性很多心理学家给个性下过定义: 阿尔伯特(G.W.Allport)认为:“个性是在个体内部规定一个人独特行为与思想的内心身系统的动力组织。” 卡特尔(R.B.Catell)认为:“个性是可以用来预测一个人在某一情况下所作行为反应的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