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急危重症患者的病情观察
    • 2. 病情观察的概念和意义病情观察,即护理人员在工作中积极启动视、听、触、嗅等感觉器官及辅助工具来获得病人及其情境的信息过程。 病情观察是临床护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及时、正确的观察病情变化,为诊断、治疗、护理和预防并发症提供依据,也为危重病人的抢救赢得宝贵时间。 要求:整体性、连续性
    • 3. 病情观察的基本方法(一)直接观察法 利用感觉器官观察病人的方法 包括视诊、听诊、触诊、叩诊、嗅诊
    • 4. 视诊Inspection定义:医务人员用视觉来观察病人全身或局部表现的方法 方法:通过医务人员的眼睛直接观察,特殊部位借助仪器进行 内容:病人的外观、行为、意识,系统的生理、病理变化
    • 5. 听诊Auscultation定义:医务人员用听觉听取身体各部位发出的声音而判断正常与否的方法 方法:用耳或听诊器 内容:心音、呼吸音、肠鸣音、倾听
    • 6. 触诊 Palpation定义:医务人员通过手动感觉来感知病人身体某处有无异常的方法 方法:浅部触诊法、深部触诊法 内容:体表温湿度、弹性、光滑度、脏器外形、软硬度、移动度
    • 7. (本页无文本内容)
    • 8. 定义:通过手指叩击或手掌拍击被检查部位体表,使之震动而产生音响,根据震动和声响的特点来判断被检查部位的脏器有无异常的方法。 方法:直接叩诊法、间接叩诊法 内容:常用于胸腹部做评估,如心界大小,腹水检测等叩诊 percussion
    • 9. (本页无文本内容)
    • 10. 嗅诊smelling定义:用嗅觉来辨别发自病人的异常气味及与其健康状况关系的方法 方法:用手将病人散发的气味扇向自己的鼻部,仔细辨别气味的特点和性质 内容: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皮肤系统
    • 11. 询问asking通过与病人交谈而获取其病情信息的方法 使用于性格内向,少言寡语者
    • 12. 思考thinking对观察结果的分析、解释、评估,根据情况给予相应的处理
    • 13. (二) 间接观察法通过与医生家属的交流及相关书面资料获得病情情况 借助仪器获得疾病信息
    • 14. 病情观察的内容一般情况的观察 生命体征的观察 意识状态的观察 瞳孔的观察 心理状态的观察 特殊检查及药物治疗的观察
    • 15. 一般情况的观察1.发育与体型; 2.饮食与营养; 3.面容与表情; 4.体位; 5.姿势与步态; 6.皮肤与黏膜 7.睡眠 8.分泌物、呕吐物
    • 16. 发育与体型正常人年龄、智力与体格的成长状态处于均衡一致。 双上肢展开后约即是身高,坐高即是下肢的长度,胸围即是身高的一半。 垂体功能异常出现巨人症、侏儒症,其他如佝偻病、鸡胸、杵状指、梭状指等。 体型分为匀称型、瘦长型、矮胖型。
    • 17. 饮食与营养观察饮食有时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起一定的作用,可观察患者的食欲、食量、饮食习惯、进食后的反应,特殊癖好。 临床上一般根据皮肤、毛发、皮下脂肪、肌肉的发育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常用营养良好、中等、不良三个等级对营养状态进行描述。 对营养状态异常包括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
    • 18. 面容与表情1)急性病容; 2)慢性病容; 3)二尖瓣面容; 4)贫血面容; 5)满月面容; 6)甲亢面容; 7)肾病面容; 8)肝病面容; 9)伤冷面容; 10)苦笑面容; 11)面具面容; 12)粘液性水肿面容; 13)肢端肥大症面容
    • 19. 体位个体在卧位时所处的状态,对某些疾病的诊断具有一定意义 分型: 主动体位; 被动体位; 强迫体位
    • 20. 姿势与步态蹒跚步态:见于佝偻病、大骨节病。 醉酒步态:见于小脑疾病、酒精及巴比妥中毒 共济失调步态:见于脊髓痨患者 慌张步态:见于震颤麻痹患者。 跨阈步态:见于腓总神经麻痹。 剪刀步态:见于脑瘫与截瘫患者。 间歇性跛行:见于高血压、动脉硬化患者。
    • 21. 皮肤与黏膜皮肤颜色:苍白、发红、发绀、黄染、色素沉着、色素脱失。 皮肤温、湿度:手脚湿冷见于休克和虚脱患者。 皮肤弹性与水肿 皮疹与脱屑:斑疹、荨麻疹、丘疹等。 皮下出血、蜘蛛痣与肝掌见于急、慢性肝炎或肝硬化
    • 22. 睡眠睡眠深浅 时间长短 有无失眠或嗜睡
    • 23. 分泌物痰液:性质、量、气味 尿液:量、颜色、透明度、气味、次数 粪便:量、颜色、性状、内容物、气味、 次数
    • 24. 呕吐物时间 方式 性状 量 颜色 气味 伴随状态
    • 25. 生命体征的观察生命体征包括哪些内容? 各项生命体征的正常值?
    • 26. 循环系统的观察1 心率(HR):成人60—100次/分,窦性心律小于60次/分,正常时见于运动员,老年人和睡眠时。异常见于颅内压增高,高血钾,甲减,洋地黄中毒等。 HR>100次/分,见于高热,低血钾,甲亢,休克,低氧血症,剧烈运动等。 在成年人中,女性的心率一般比男性稍快。
    • 27. 循环系统的观察心律是心脏跳动的节律,正常人心律规则,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是期前收缩和房颤
    • 28. 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心律,节律不规则。常见于儿童及青年,多无症状。心电图示窦性心律,P—P间隔相差0.12秒以上
    • 29. 期前收缩:又称过早搏动(简称早搏),是提早出现的异位心搏。根据起搏部位不同可分为房性、房室交界区性和室性早搏。可见于正常人,往往与精神紧张和吸烟等有关;亦可见于各种心脏病、电解质紊乱、心导管检查及服用洋地黄和奎尼丁等药物时。轻者可有心跳间歇和停顿感,重者引起心悸、气短、乏力和心绞痛。听诊心律不齐、第一心音增强、第二心音减弱或消失。
    • 30.  房性期前收缩:提前出现P—QRS—T波,P波与窦性P波略有差异;PR间期≥0.12秒;QRS波群与窦性者相似;多有不完全代偿间歇。   
    • 31. 室性期前收缩:提前出现QRS-波,QRS波宽大畸形,时限≥0.12秒,其前无P波;T波宽大且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有完全代偿间歇
    • 32. 窦性停搏:窦房结于一个或多个心动周期中不产生冲动。常见于窦房结功能低下,洋地黄等药物中毒及高钾血症等。轻者可无症状或仅感心悸,如停搏时间过长,可致眩晕、昏厥甚至猝死。心电图示很长一段时间无P波,其后可现异位节律点的逸搏。
    • 33. 阵发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心动过速系阵发出现的迅速而规律的异位心律。根据起搏点位置不同分为房性、房室交界性及室性阵发性心动过速。前二者统称室上性心动过速,可见于健康人,亦见于风湿性心脏病、预激综合征、甲状腺机能亢进症及洋地黄中毒等。室性心动过速多见于严重而广泛的心肌病变,也见于洋地黄和奎尼丁等药物中毒及心导管检查。
    • 34.   ①室上性阵发性心动过速:3个或3个以上连续的室性早搏;心率140~220次/分;不易辨认P波,节律绝对均齐;QRS波形态一般为室上型。  
    • 35. ②室性阵发性心动过速:3个或3个以上连续的室性早搏;心率140~220次/分;QRS波时限>0.12秒;若发现P波,其与QRS波群无关,T波与QRS波主波方向相反
    • 36. 扑动与颤动异位节律点发出冲动时,频率超过阵发性心动过速形成扑动和颤动。根据异位起搏点不同分为心房扑动与颤动(简称房扑,房颤)和心室扑动与颤动(简称室扑、室颤)。房扑和房颤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如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和冠心病等,亦见于甲状腺机能亢进症和洋地黄中毒等。
    • 37.  房扑:P波消失,代之以240~350次/分、形态、间隔、振幅绝对规则的F波;QRS波群多为室上型,房室传导比例多为2~4:1. 房颤:P波消失,代之以350~600次/分、形态、间隔及振幅绝对不规则的f波;QRS波群多呈室上型;R—R间隔绝对不等。   
    • 38. 室扑与室颤:P—QRS—T波群消失,室扑时代之以均匀连续大幅度波动、其频率为150~250次/分;室颤则表现为形态、频率、振幅完全不规则的波动,其频率为500次/分。
    • 39. 房室传导阻滞:系冲动在房室传导的过程中受到阻滞。按阻滞程度可分为三度,第一度和第二度房室传导阻滞为不完全性,第三度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多见于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炎和洋地黄中毒等。
    • 40. 心电图特征:   ①第一度房室传导阻滞:PR间期延长>0.20秒,每个P波后均有—QRS波群。   ②第二度房室传导阻滞:Ⅰ型:PR间期逐渐延长,R—R间期逐渐缩短,若干个心搏后有—QRS波群脱落(文氏现象);Ⅱ型:一系列正常心搏后突然出现QRS波群脱落。   ③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心房、心室各自均匀搏动,心室率慢于心房率,如果阻滞部位较高,QRS波群为室上型,反之QRS波群宽大畸形。
    • 41. 脉搏 A节律异常 间歇脉:二联律、三联律,常见于各种器质性心 脏病。 脉搏短绌:单位时间内脉率少于心率,特点三个 不字:心率快慢不一、心音强弱不等,脉率 与心率不一致。常见于心房纤颤的病人。
    • 42. 脉搏B强弱异常 洪脉:脉搏强而大,如发热。 细脉:脉搏细而弱,如休克、心功能不全交替脉:强弱交替出现,见于心肌损害。 奇脉:吸气时脉搏明显减弱或消失称奇脉,是心包填塞的重要体征之一。
    • 43. 脉搏测量部位一般为桡动脉,正常测量数脉搏30秒乘以2。 若发现病人脉搏短绌,应由2名护士同时测量,一人听心率,另一人测脉搏,由听心率者发出开始或停止口令,计时1分钟,记录方式为 心率/脉率,如110/82次/分钟。
    • 44. 血压 正常成人安静状态下收缩压90-140mmHg,舒张压60-90mmHg,脉压差30-40mmHg. 体位影响:立位>坐位>卧位 部位影响:右上肢>左上肢10-20mmHg, 下肢>上肢20-40mmHg。 测量时袖带宽度要合适,太窄测得数偏高,太宽测得数偏低。 缠绕过紧测得数偏低,过松测得数偏高
    • 45. 中心静脉压CVP(Central Venous Press) 代表右心房或上下腔静脉靠近右心房处的压力。 通过将静脉导管插管至接近右心房的上腔或下腔静脉测得。 是反映循环血量及右心功能的重要指标。 正常值为:5~12㎝ H2O。
    • 46. 中心静脉压监测的适应症: 心血管手术后患者血容量及心功能监测。 危重病人如休克、心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患者的血容量及心功能监测。 快速补液、补血时输液量及速度调节。 有利于鉴别低心排综合征的病因。
    • 47. CVP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CVP正常值5-12cmH20。 (1)CVP 2--5cmH20提示右心房充盈欠佳或血容量不足。 (2)CVP 15--20cmH20提示右心功能不良或血容量超负荷。 CVP结合其它血流动力学参数综合分析,在临床麻醉和ICU中,对病人右心功能和血容量变化的评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 48. CVP与BP的变化与处理CVPBP 原因 处理低低血容量严重不足充分补液低正常心收缩力良好,血容量不足适当补液,改善心功能高低心功能不全或血容量相对过多强心,纠酸,扩血管高正常容量血管过度收缩,右心衰竭扩血管正常低心功能不全或血容量不足补液试验
    • 49. 呼吸系统的观察呼吸系统最重要的: 及时有效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正常人呼吸频率为16—18次/分,节律规则
    • 50. 呼吸异常 1频率异常 呼吸过快:>24次/分,见于疼痛,发热,甲亢等。T升高1℃,呼吸加快3-4次/分,心率加快10次/分。 呼吸过缓<12次/分,见于颅内高压,巴比妥类药物中毒的
    • 51. 呼吸异常 2深度异常 深度呼吸是一种深而大的呼吸,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浅快呼吸是一种浅表而不规则的呼吸,见于呼吸肌麻痹、濒死的病人。
    • 52. 3节律异常 潮式呼吸: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巴比妥类药物中毒 间断呼吸:有规律第几次呼吸后突然停止呼吸,间断几秒后又开始,常在临终时发生。
    • 53. 4声音异常 蝉叫样呼吸:常见于喉头水肿、喉头异物。 鼾式呼吸:常见于昏迷、睡眠呼吸暂停病人。
    • 54. 呼吸异常 5 呼吸困难 吸气性呼吸困难: 常见于气管阻塞、气管异物、喉头水肿等。 呼气性呼吸困难常见于支气管哮喘、阻塞性肺气肿。 混合性呼吸困难常见于重症肺炎,广泛性肺纤维化、肺不张、大量胸腔积液。
    • 55. 呼吸异常 6呼吸音异常 干罗音: 吸气与呼气时均可闻及,但以呼气时明显,持续时间长。 局限分布见于支气管内膜结核,肿瘤。 广泛分布见于支气管哮喘、阻塞性肺气肿。 湿罗音: 多在吸气时听到,断续而短暂。 单侧见于支扩,肺炎、肺结核,双侧出现见于左心功能不全,急性肺水肿。
    • 56. 正确判定痰色异常 黄脓痰见于化脓性感染 红棕色痰见于肺结核、肺癌、肺梗死出血 铁锈色痰见于肺炎球菌肺炎 红褐色或巧克力痰见于阿米巴肺脓肿 粉红色泡沫痰常提示急性左心衰 果酱样痰多为肺吸虫病 血样胶冻样痰见于克雷白杆菌肺炎 灰玄色或暗灰色痰见于尘肺或慢性支气管炎
    • 57. 咳嗽与咳痰 咳嗽时无痰或少痰见于急性咽喉炎、支气管炎、肺结核等;咳嗽时有痰时常见于慢性支气管炎、肺炎;咳嗽于清晨起床体位改变时加剧并伴有大量脓痰时见于支扩、肺脓肿等;夜间平卧时出现剧烈咳嗽及明显咳嗽,常见于肺结核、左心衰;痰液有臭味时常提示有厌氧菌感染。
    • 58. 手术后病人常因伤口疼痛而不敢咳嗽或无效咳嗽,导致痰液潴留诱发或加重肺部感染。 我们在指导病人做正确有效咳痰的同时,辅助做雾化吸入、间断叩背排痰,适当增加饮水量,帮助病人咳痰。 对老年患者咳痰无力者,应当把握时机尽快吸痰。
    • 59. 呼吸监测经皮血氧饱和度 是一种无创性的连续的动脉血氧饱和度监测,正常值为95-100%。
    • 60. 体温的观察 低热37.3-38 ℃ 中等热38.1-39 ℃ 高热39.1-41 ℃ 超高热41 ℃以上,及时行降温处理。
    • 61. 体温过低 轻度32-35 ℃ 中度30-32 ℃ 重度30 ℃以下 致死温度: 23-25 ℃,马上行保热处理及环境升温。
    • 62. 泌尿系统监测 1)尿量1000~2000,平均1500/24h 多尿: 24小时尿量超过2500ml,常见于尿崩症、糖尿病等。 应留意 少尿: 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或尿量少于17ml/h。 见于休克、发热、肝、肾功能衰竭等。 无尿: 24小时尿量少于100ml或12小时无尿者。
    • 63. 尿色 血尿: 尿呈洗肉水色,见于急性肾炎、输尿管结石、泌尿系肿瘤、感染等。 血红蛋白尿: 尿呈浓茶色、酱油色,见于溶血、恶性疟疾等。 胆红素尿: 尿呈黄褐色,见于阻塞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 乳糜尿: 因尿中有淋巴液,尿呈乳白色,见于丝虫病。
    • 64. 气味 新鲜尿有氨臭味,疑有泌尿系感染,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尿有烂苹果味。 酸碱反应 正常人尿液呈弱酸性,PH为4.5-7.5。 尿比重 正常成人尿比重波动在1.015-1.025之间。 若尿比重经常波动在1.010左右,提示肾功能严重障碍。
    • 65. 常见的排尿异常 尿失禁: 外部引流,导尿术。 进行必要的膀胱练习,防止感染。 尿潴留: 诱导排尿,局部热敷、推拿,提供隐蔽的排尿环境,必要时行导尿
    • 66. 意识状态的观察正常人意识清楚,反应灵敏,思维连贯,语言流畅,动作协调。 当大脑高级神经中枢功能受到损害时,会引起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根据患者语言反应、睁眼反应、运动反应来区分意识障碍的程度。
    • 67. 意识障碍的分类意识障碍嗜睡 意识模糊 昏睡 昏迷浅昏迷 深昏迷
    • 68. 嗜睡:是轻度的意识障碍。病人持续地处于睡眼状态,能被唤醒,醒后能正确回答问题,但反应迟钝,停止刺激后很快入睡。 意识模糊:意识障碍程度较嗜睡深,对周围环境漠不关心,答话简短迟钝,表情淡漠,对时间、地点、人物的定向力完全或部分障碍。可有错觉、幻觉、躁动不安、谵妄或精神错乱。
    • 69. 昏睡:接近不省人事的意识状态,病人处于熟睡状态,不易唤醒。较强刺激可被唤醒,醒后答非所问,且很快又入睡。 昏迷:是严重的意识障碍,也是病情危急的信号。按其程度可分为:浅昏迷和深昏迷。 浅昏迷:意识大部分丧失,声光刺激无反应,疼痛刺激可有痛苦表情或躲避反应,各种反射可存在, BP、P、R无明显改变,可有大小便异常。 深昏迷:意识完全丧失,对各种刺激全无反应,深浅反射均消失, BP、P、R有改变,大小便异常。
    • 70. 昏迷评分量表将三个部分分数相加后昏迷指数总分满分为15分,最低为3分。 头部外伤病患的昏迷指数,如果是13─15分,病情为轻度; 9─12分,为中度;8分或更低的话,即是严重头部外伤
    • 71. 瞳孔的观察瞳孔的变化是颅内疾病、药物中毒等病情变化的一个重要指征。观察瞳孔应注意两侧的形状、大小、边缘对称性及对光反射等。正常瞳孔呈圆形,两侧等大等圆,边缘整齐,在自然光线下直径2.5~4 mm,对光反射灵敏。
    • 72. 瞳孔异常(1)双侧瞳孔散大:瞳孔直径>5mm,称瞳孔散大,见于颅内压增高, 濒死状态等。 (2)双侧瞳孔缩小:瞳孔直径<2mm,称为瞳孔缩小,常见于吗啡、巴比妥类中毒等。 (3)一侧瞳孔散大:见于动眼神经麻痹,小脑幕切迹疝。 (4)一侧瞳孔缩小:见于脑疝发生早期、颈交感神经麻痹。 (5)双侧瞳孔大小不等:提示颅内病变,如脑外伤,脑肿瘤等。
    • 73. 消化系统的观察 有无恶心、呕吐、呕吐物的量或性状。 观察腹部症状: 有无腹胀、压痛、反跳痛、大便次数及其性质、肠鸣音变化情况。 观察肝脾有无肿大、腹水。
    • 74. 胃液观察: 胃肠减压管中出现血性或咖啡色胃液,提示应激性溃疡的发生。 大便颜色观察: 柏油样便提示消化道出血,白陶土色提示胆道阻塞,暗红色血便提示下消化道出血,果酱样便见于肠套叠、阿米巴痢疾,粪便表面有鲜红色血液见于痔疮或肛裂,白色米泔水样便见于霍乱、副霍乱。
    • 75. 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监测水,是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命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物质,机体在生命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功能活动(物质代谢、氧气交换等)都依赖水来进行。 电解质,维持机体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同时参与物质代谢,维持神经肌肉和心肌的正常兴奋和活动功能。
    • 76. 水平衡紊乱水不足-脱水水过多-水中毒低渗性脱水等渗性脱水高渗性脱水
    • 77. 低渗性缺水:此时,水和钠同时缺失,但失钠多于缺水,血清钠低于正常范围,细胞外液成低渗状态。 等渗性缺水:水和钠成比例丧失,因此血清钠仍在正常范围,细胞外液的也可保持正常。等渗性缺水可造成细胞外液量的迅速减少。由于丧失的液体为等渗,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基本不变,细胞内液并不会代偿性向细胞外间隙转移。 高渗性缺水:水和钠同时丢失,但缺水更多,血清钠高于正常范围,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升高。严重的缺水,可使细胞内液移向细胞外液间隙,结果导致细胞内、外液量都有减少。
    • 78. 脱水的分度 轻度:失水量为体重的2-4%,口渴,尿少,尿比重增高 中度:失水量为体重的4-6%,口渴明显,尿量明显减少,尿比重明显增高,嗜睡,烦躁不安 重度:失水量大于体重的6%,除以上症状为,出现低血压,昏迷,红细胞压积升高。
    • 79. 电解质失衡 正常值: K+3.5-5.5mmol/L;Na+135-145mmol/L, Ca2+2.1-2.75mmol/L; Mg2+0.7-1.2mmol/L 分布: 细胞外液中主要的阳离子是Na+,阴离子Cl-和HCO3-;细胞内液中主要的阳离子是K+,阴离子HPO42+和蛋白质 电解质的摄进与排出: 摄进:水、食品; 排出:汗、尿、粪便
    • 80. 功能 钾: 维持体液渗透压;参与细胞代谢;维持酸碱平衡;维持神经肌肉的兴奋性。 钠: 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维持细胞外液容量稳定;对N-M兴奋性影响。 钙: 维持N-M的兴奋性;参与凝血过程;参加骨质钙化。
    • 81. 高钾血症:K+5.5mmol/L 原因 钾摄进过多 钾排出减少: 肾脏疾病 细胞内钾转移到细胞外: 酸中毒、严重组织创伤、溶血反应、缺氧
    • 82. 临床表现 心血管系统: 心肌抑制: 心动过缓、室颤、心音低弱。 神经肌肉系统: 乏力、肌张力降低、健反射减弱、四肢呈迟缓性瘫痪和肌肉麻痹、呼吸肌麻痹
    • 83. 治疗 限制钾摄进 增加钾排出:利尿剂 促进钾细胞内转移: 使用钾离子接抗剂:Ga2+ 透析
    • 84. 低钾血症:K+3.5mmol/L 原因 钾摄进不足:禁食、胃肠功能障碍、昏迷患者 钾丢失过多: ①消化液大量丢失:呕吐、腹泻、胃肠引流 ②尿中排出增多:多尿、利尿剂的使用 钾代谢异常:周期性麻痹、碱中毒、使用胰岛 素使钾细胞内转移;心衰、肾性水肿使细胞 外液稀释。
    • 85. 临床表现 循环系统: 心肌应激性增高,表现为心率增快、心律紊乱,出现房早、室早、心动过速、心跳停止 神经肌肉系统: 软弱无力、肌张力降低、感觉异常,麻痹感,腱反射减弱、反应迟钝、意识障碍,严重时出现呼吸肌麻痹、呼吸衰竭 消化系统: 肠蠕动减弱、腹胀、恶心、呕吐、便秘
    • 86. 治疗 处理原发病因 补钾: 口服补钾或者静脉补充 与低钙血症同时存在时,应同时补钙。 纠正碱中毒。 严重低钾的病人,高浓度补钾效果不好时,留意补充镁剂
    • 87. 补钾注意事项: 补钾过程中2-4小时监测血钾一次,血钾达到3.5mmol/L应缓慢补钾。 补钾速度及浓度: 速度不超过1.5g/L/h; 浓度不超过2~3g/L。 留意肾功能及尿量,肾功能减退者,补钾速度减半,尿量30-40ml/h以上补钾安全。
    • 88. 正常人血液的酸碱度即pH值始终保持在一定的水平,其变动范围很小。血液酸碱度的相对恒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理活动的基本条件之一。机体每天在代谢过程中,均会产生一定量的酸性或碱性物质,并不断地进入血液,都可能影响到血液的酸碱度,尽管如此,血液酸碱度仍恒定在pH7.35-7.45之间。
    • 89. 根据血液pH的高低,<7.35为酸中毒,>7.45为碱中毒。 代谢性酸中毒 代谢性碱中毒 呼吸性酸中毒 呼吸性碱中毒 混合性酸碱失衡
    • 90. 机体调节1血液缓冲系统:HCO3-/H2CO3是最重要的缓冲系统,缓冲能力最强(含量最多;开放性缓冲系统)。 2、肺呼吸:通过中枢或者外周两方面进行。 3、肾脏排泄和重吸收 4、细胞内外离子交换
    • 91. 心理状态的观察 心理状态的观察包括病人的语言与非语言行为,情感反应,对疾病的认识,价值观、信念等。危重病人的情感反应常见焦虑、恐惧与忧郁。
    • 92.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