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第二讲 老子及道家思想
    • 2. 本讲重点:1、老庄简介 2、道家思想核心——“道”、朴素辨证法 3、处世哲学 4、生态哲学 5、审美特质
    • 3. 一、道家学派代表人物:1、老子:(前571—?) 李耳,字聃,世称老聃,楚国(安徽涡阳县)人,与孔子同时略早。孔子曾问礼于他。做过周朝的“收藏室之史”,约50岁左右离开东周去秦国,过函谷关写下《道德经》。 我国哲学史、思想史的大家巨匠,道家始祖宗师。
    • 4. 老子《道德经》: 五千言韵文,八十一章,文约义丰。语录体,文字工整,被誉为一部哲学诗。 内容博大精深,涵盖天地,包罗万象,涉及宇宙本体、天地演化、万物生育、人生修养、治国用兵各个领域,但皆有一条主线贯通其中,这就是自然无为的法则。 充满思辨,是一部训练思维的奇书。
    • 5. 面对春秋末年诸侯纷争的社会状况,提出了: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忘情寡欲、绝学无忧、见素抱朴、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等极端的政治主张。
    • 6. ● 2、庄子: (前360?——前280?) 名周,宋之蒙(河南商丘)人,尝为蒙之漆园吏。《庄子》共33篇,具有宏大之美。 道家学派的继承者,他看透了世俗不古的人心,更看穿了官场仕途的丑恶与血腥,认为现实社会:“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他要保持自我纯真的天性,敝屣富贵,淡泊名利,清静无为,追求遗世独立,超然物外,追求绝对的自由,以养天年。(
    • 7. 二、道家思想核心(一)哲学本体论 1、核心:“道”——“道”是世界的本原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门。 (第一章)
    • 8. 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四十章)
    • 9. 关于“道”的内涵: ① 道是世界的本原。 ② “道”是作用于万事万物的产生、发展与消亡的客观规律。 ③ “道”是一种神秘的境界。伟大、渊深,玄妙,朦胧恍惚,
    • 10. 2、朴素的辩证法: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先后相随,恒也。 (第二章)
    • 11. (2)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熟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五十七章)
    • 12. 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存在对立的双方。即——对立统一 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但老子认为转化是循环的,不懂得对立转化有条件。
    • 13. (二)处世哲学 1.不争(贵柔心态)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老子·二十二章》 
    • 14. 2、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志,功成而弗居。夫为弗居,是以不去。 (第五章)
    • 15.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 16. (三)生态哲学 1、道法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天人合一。 ——人既然来自天地,理应法天则地,遵循大自然的規律,这是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要害。“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
    • 17. 三、道家审美特质 道家文化作为中国本土的文化产物与正统的儒家文化构成了补充和对立面的关系,它们相辅相成地在塑造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文化心理结构和艺术理想、审美兴趣。
    • 18. (一)文学美学思想: 1、追求素朴之美 —— 即朴素清新、自然天成的美学倾向,提倡文学表现形式的简洁与朴实。反对文学艺术的精巧与华美。
    • 19.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十五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 20. (二)音乐美学思想: 中国传统音乐主要受儒家中正和平、温柔敦厚和道家顺应自然、大音希声、清微淡远等思想的影响。 1、大音希声: 最完美的音乐,是作为‘道’的音乐,是音乐的自身。这种音乐,我们是听不到的。 追求所谓“道的境界”的音乐。 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
    • 21. 2、得意忘言: (1)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忘言。 ——庄子 (2)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 ——陶渊明
    • 22. 《桃花扇》【离亭宴带歇指煞】   “俺曾见,金陵玉树莺声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过风流觉,把五十年兴亡看饱。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