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XX建科大楼汇报人:李XX汇报时间:2018年5月23日共享设计理念下的绿色建筑的实践
    • 2. 目 录CONTENTS01项目概况形体生成03空间布局绿色建筑技术05环境舒适度调查分析总结020406
    • 3. PART ONE项目概况
    • 4. 项目概况设计师: XX、XX、XX、XX 作品类型: 建筑设计 项目造价: 7740万元 面积: 18000 建筑高度: 69米 所在地区: 中国->XX->XX 地址: XXXX福田区上XXXX三路29号建科大楼 竣工时间: 2009年
    • 5. 五大共享: 3.人与人的共享 1.设计权利的共享 4.建筑与社会的共享 2.人与自然的共享 5.生活与工作的共享建科大楼是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IBR)科研办公楼,项目以探索低成本和软技术为核心的绿色建筑实现模式为宗旨,以实现建筑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目标,建科大楼融入了深圳市建科院多年实践中取得的研究成果、专利技术,承载了实践绿色生活、绿色办公方式的梦想,成为一座荟萃地域特色、绿色和建筑艺术的绿色科研办公建筑。 建科大楼已实现了最初的建设目标,以4300元/m2 的工程单方造价,达到了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三星级和美国LEED金级的要求,取得了较为突出的社会效益
    • 6. 2008年获广东省注册建筑师协会“广东省注册建筑师第四届优秀建筑创作佳作奖”; 2009年第三届百年建筑优秀作品公建类•绿色生态建筑设计大奖; 2009年获国家三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证书; 2010年获第三届好设计创造好效益“最佳绿色建筑奖”; 2010年获第三届“好设计创造好效益”中国奖; 2010年获2010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公共建筑节能最佳实践奖; 2010年通过国家“双百示范”工程验收; 2010年获深圳市十大优秀低碳范例奖; 2010香港环保建筑奖新建建筑类优异奖 2010年获第二届广东省土木工程“詹天佑故乡杯”奖; 2011年获第八届精瑞科学技术奖之绿色低碳建筑奖 2011年获部优工程一等奖。 2011年获国家绿色建筑创新奖一等奖 2013年获绿色设计国际大奖——绿色建筑类金奖
    • 7. PART TWO形体生成
    • 8. 深圳市的自然通风对于建筑节能的贡献很大,能有效改善室内空气环境。现场测试表明由于受山地和周围建筑的影响,大楼所在地夏季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冬季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基于现场风场情况,对多个建筑进行室外风环境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吕”字形的平面布局的建筑方案,场地人员活动区域风速基本保持在5m/s以下,风力放大系数为1.85,小于2,不影响人们正常的室外活动,不同高度处的建筑背迎风面均能保持3Pa以上的压差,为实现良好室内通风创造了条件,最终确定采用此方案。11223344
    • 9. PART THREE空间布局
    • 10. 3 建筑空间布局3.1建筑平面布局 该项目建筑布局呈“吕”字形,交通核靠西侧布置,将朝向、通风、景观最好的南向、东向位置留给办公空间。 这种布局方式将建筑消防疏散楼梯设在西侧并完全敞开,这样不仅能遮挡西晒,同时其开敞的空间和视野还 为员工健身活动提供步道, 提高建筑的参与度。 在建筑内部,办公区采用大空间布局模式,其中不仅可划分出小的办公单元,方便 员工间沟通与交流, 还可按标准化、模数化布置,提高空间使用效率,减少资源使用浪费。
    • 11. 3.2建筑竖向布局 建筑设计采用功能立体叠加的方式,将各功能块根据性质、空间需求和流线组织,分别安排在不同的竖向空间体块中,并针对不同需求的建筑外围护构造,形成由内而外自然生成的独特建筑形态。 设计除满足常规的办公功能流线组织外,还设计大量的空中交流平台、 屋顶花园等设施。 设计将首层架空6m,形成开放的城市共享绿化空间。在第6层和屋顶设置整层绿化花园,标准层的垂直交通核也由开放的绿化平台相联系,共同形成室外开放绿化空间,为使用者提供大量的交流活动空间,多层次的立体绿化系统也减少了环境的热岛效应。3 建筑空间布局
    • 12. PART FOUR绿色建筑技术
    • 13. 根据建科大楼实际运行能耗监测数据,大楼获得了良好的绿色节能效果,特别是空调和照明系统的节能效果尤为明显——与当地同类建筑平均水平比较,年单位建筑面积空调能耗低50%,年单位建筑面积照明能耗低71%,年单位建筑面积总能耗低59%。同类型建筑能耗对比
    • 14. 自然通风设计水循环利用照明节能设计外维护结构设计绿化布置节地与节材SIX
    • 15. 4 绿色建筑技术4.1 外围护结构设计 4.1.1遮阳 通过在外窗设置的遮阳反光板,适度降低了临窗过高照度的同时,也将多余的日光通过反光板和浅色顶棚反射向纵深区域。模拟计算表明增加反光板后,约80%的办公区域工作面照度>300lx,比无反光板增加20%,同时照度也变得更加均匀。 室内反光板
    • 16. 4.1.2外墙节能措施 建科大楼采用了挤塑式水泥聚苯板加聚氨酯泡沫喷涂材料复合墙板、挤塑式水泥聚苯板加挤塑聚苯板复合墙板和外墙保温装饰板(聚苯板+铝板)等三种形式的外墙保温隔热措施,外墙平均传热系数Km=0.69W/(m2·K),热惰性指标D=2.57[3]。 5层及以下外墙采用挤塑混凝土外墙板+喷涂聚氨酯泡沫内保温,7层及以上外墙采用LBG金属饰面+保温板+加气混凝土砌块。 建筑的下半部墙面外挂混凝土墙板的内侧喷涂聚氨酯泡沫,将梁和柱包覆起来,虽属“外墙内保温”,但不存在热桥。而上半部采用的隔热措施属“外墙外保温”,采用LBG金属饰面+保温板形式的外墙外保温可避免一般外墙外保温系统容易开裂的缺点。4.1 外围护结构设计 4 绿色建筑技术
    • 17. 4.1.3外窗和幕墙节能措施 外窗采用中空玻璃铝合金窗(内设遮阳百叶, K=4.0W/(m2·K),SC=0.35),以及Low-E中空 玻璃断热铝合金窗(K=3.5W/(m2 ·K), SC=0.35)。 南立面和东立面部分采用透光比为20%的 光电幕墙 ,同时,东、南、北三个朝向在距窗顶部下方的500mm处设置反光遮阳板,既起到增强室内自然采光的效果,同时起外遮阳的作用。西向采用双通道幕墙的隔热构造做法,双通道幕墙的外侧幕墙采用非晶硅太阳能光电幕墙,通道宽度0.8m,通道内自然通风良好。 4.1 外围护结构设计 4 绿色建筑技术
    • 18. 4.1.4屋顶和架空层节能措施 建科大楼的屋顶根据位置及具体情况采用倒置式屋顶、 散温屋面、种植屋面和屋面遮阳等多种节能技术。屋顶采用30mm厚XPS倒置式隔热构造的同时部分采用种植屋面,屋顶花架安装光伏电池板和平板式太阳热水集热板可对屋面遮阳。 采用倒置式屋面可使防水层和基层免遭热变形扰动,延长防水层的寿命。30mm厚XPS隔热再加上种植屋面以及屋顶花架安装的光伏电池板和集热板的遮阳效果,经测算后屋面平均传热 系数K=0.79W/(m2 ·K),隔热效果显著。4.1 外围护结构设计 4 绿色建筑技术
    • 19. 自然通风设计水循环利用照明节能设计外维护结构设计绿化布置节地与节材SIX
    • 20. 4.2自然通风设计 4.2.1吕字形的平面布局 建筑室外压力场在建筑迎背风面形成了“最高压力区 ”、“次低压力区”、“次高压力区”和“最低压力区”,并且是“最高压力区”与“次低压力区”,“次高压力区”与“最低压力区”两两对应,这为室内自然通风创造了良好条件。典型风况下,不同高度处的建筑背迎风面均能保持3Pa以上的压差,为实现良好室内通风创造了条件。 建科院地处深圳,夏季主导风向为东南偏南风,冬季主导风向为东北偏北风,另外结合前面对建筑场地的自然通风环境的研究,通过计算机对建科院 进行通风模拟,分析“吕”字形建筑空间布局情况下东南风和东北风向的自然通风设计。4 绿色建筑技术
    • 21. 中悬窗:可180°旋转,可在微风时全部打开,在风大时可灵活设计开启度,可将风引导至室内空间上部,减少对临窗位的直接影响。4 绿色建筑技术4.2自然通风设计 4.2.2根据立面风压分布优化各立面开窗方式 建科院的开窗方式是根据室外风场规律,进行了精细化设计,根据所在楼层不同结合立面的做法 分别采用平开窗、中悬窗、上悬窗等。 建科院建筑的窗户有很大一部分采用中悬窗 形式,这种开窗形式通风性、打开方式、开启角度和防噪音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结合采用遮阳导风板,同时外窗朝向和形式也考虑了外部噪声影响。 采用较小窗墙比的深凹窗洞设计,有利于屏蔽外界日照和温差变化对室内的影响,降低空调能耗。 对于可充分利用自然条件的办公空间,采用较大窗墙比的带形连续窗户设计,以充分利用自然采光。
    • 22. 建科大楼希望倡导一种将首层空间架空开放的模式,如果城市里的建筑都能提供这样的空间,能够为步行的居民提供连续的避雨、防晒通廊,同时在近地面形成更加通透的自然通风环境,连续的遮阳空间,也可有效地降低近地表的空气温度,缓解暴晒地面和建筑产生的城市热岛效应。没有围墙的开放空间,也会使偶然经过建科大楼的市民产生对绿色建筑的兴趣,想进来看看。 第6层设置整层绿化花园,标准层的垂直交通核也由开放的绿化平台相联系,共同形成室外开放绿化空间,减少了环境的热岛效应。4.2自然通风设计 4.2.3架空层设计
    • 23. 座位送新风系统:作为员工办公场所,由于人流量比较大,会导致空气质量下降,所以在每个员工的工作台上都有一个新风管道,保证员工在工作时可以拥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干净的新风通过末端和办公家具一体化设计的新风管道送到每个使用者面前,让所有人都沐浴在均匀的新风环境中。同时可以个性化地根据自己需要来调节和开关风量,最大限度地将舒适健康与节能降耗统一起来。 空调系统采用桌椅下送风,室外新风与回风处理后直接送至人的呼吸区,保证人员呼吸到最新鲜的空气。
    • 24. 自然通风设计水循环利用照明节能设计外维护结构设计绿化布置节地与节材SIX
    • 25. 4.3照明节能设计 自然采光利用 1) 由于采用“吕”字形平面布局,使建筑进深控制在合适的尺度以提高室内可利用自然光照域比例。通过在外窗的窗台设置遮阳反光板适度降低过 高照度的同时将多余的日光通过反光板和浅色顶棚 反射向纵深照域。相对传统方案20%的室内面积采光得到改善理想情况下可节约用电约6万度电。 4 绿色建筑技术
    • 26. 4.3照明节能设计 自然采光利用 2) 光导管及地下采光井:地下室设立了玻璃采光井和4个光导管,并进行侧面采光,结合地下室功能特征,地下空间部分区域采用光导管也能达到了很好的采光效果。 节能光源和灯具选择:大楼在保证照明方式合理性的前提下,优先采用高效节能照明产品:办公区域采用明装T5节能灯,大厅及走道采用节能筒灯,楼梯间采用紧凑型节能灯。4 绿色建筑技术
    • 27. 自然通风设计水循环利用照明节能设计外维护结构设计绿化布置节地与节材SIX
    • 28. 4 绿色建筑技术4.4水循环利用 4.4.1室外地面采用透水地面,兼具雨水过滤和储蓄功能屋顶花园及室外场地设置一定厚度的级配砂石作为滤水层,在滤水层中设置软式透水管,将过滤后的屋面及场地雨水收集于地下室的雨水收集池,并于室外场地设置雨水渗透沟,增加雨水的下渗量以涵养地下水及减少地表热岛效应。
    • 29. 4 绿色建筑技术4.4水循环利用 4.4.2采用雨水收集和中水回用技术,利用中水作冲厕、景观、绿化和空调冷却用水中水原水为本楼的生活污水。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的上清液先经人工湿地预处理装置处理,再经生态人工湿地处理,处理后的达标中水回用于卫生间冲厕、地下车库冲洗、楼层绿化浇洒等。
    • 30. 自然通风设计水循环利用照明节能设计外维护结构设计绿化布置节地与节材SIX
    • 31. 4 绿色建筑技术4.5绿化布置垂直绿化绿化格栅空中花园
    • 32. 自然通风设计水循环利用照明节能设计外维护结构设计绿化布置节地与节材SIX
    • 33. 首层空间设计架空活动交流空间,可兼作接待展示大厅,配合临近的人工湿地实现立体展览空间的功能需求。报告厅可用移动墙体设计,实现学术报告、交流座谈、文艺演出、影视放映、培训学习等多种功能对空间的需要。办公楼大层高和较大荷载设计,为未来可能的功能需求留下足够的灵活适应可能。增强建筑适应未可知功能需求的能力,延长建筑使用寿命。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建设两层综合功能地下室。平时用于设备机房、停车库,同时结合空间的自然采光通风设计和下沉庭院、水池空间的营造,满足作为特殊实验室、仓储等功能的需要。架空绿化交流平台设置网络、水电接口,实现空中实验场地的灵活布置。4 绿色建筑技术4.6节地与节材节地
    • 34. 结构用材选择结构设计采用高强度混凝土和钢筋, 节约材料用量。本工程钢筋采用HRB400 级高强度钢筋和 C50 高性能混凝土土建装修一体化施工所有应用材料均以满足功能需要为目的,将不必要的装饰性材料消耗减到最低。充分发挥各种材料自身的装饰和功能效果建筑结构体系本项目结构布置规整,柱距不大,跨度经济,不能充分发挥组合结构的优势,所以本项目选用经济实用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但为体现和应用可再生材料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本楼需增加的夹层均使用组合结构可循环再生材料可再循环材料包括:金属材料、玻璃、铝合金型材、石膏制品、木材等。5 层桁架转换使用的钢筋、空调、消防、给排水等都采用金属材料,还有外立面采用中空玻璃都属于可再循环材料,初步估计,可再循环材料使用重量占所用建筑材料总重量的 10%以上建筑废弃物回收利用施工过程严格按照绿色施工要求,对建筑主体中所使用的原始材料、可循环利用材料进行分类列表统计,回收利用废弃物4 绿色建筑技术4.6节地与节材
    • 35. PART FIVE环境舒适度调查
    • 36. 室内热环境的舒适程度室内的湿度感受室内温度感受冷热感觉满足人体舒适度的需求,取得了较好的节能效果和较高的舒适度和满意度,强调了依靠与自然的融合,营造舒适、人性的办公环境。
    • 37. PART SIX分析总结
    • 38. 在建科大楼里 看不到玻璃幕墙封闭处的高温空间 没有通风不畅带来的胸闷头晕 人们可以享受到舒适宜人的办公环境 体验到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惬意 它是低成本绿色建筑的实践典范,其平民化绿色建筑的理念于中国社会更有现实及启示意义 做绿建,要有无限激情的创意,也要有理性的实施过程,一点点演绎推理,才能做到资源节约,并且和建筑的人文艺术完美结合
    • 39. 演示完毕感谢观看汇报人:李鑫茹汇报时间:2018年5月23日THANK YOU FOR THE DEMONST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