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项目3 育种方法与遗传规律 3.1 指导杂交育种的遗传规律 3.2 指导选择育种的遗传规律 3.3 指导倍性和诱变育种的遗传规律 3.4 指导优势育种的遗传规律 3.5 指导生物技术育种的遗传规律
    • 2. 3.1 指导杂交育种的遗传规律第三章 孟德尔遗传规律 第四章 连锁遗传规律 第五章 数量性状遗传规律
    • 3. 第三章 孟德尔遗传规律§3-1 孟德尔的实验材料和方法 §3-2 分离定律 §3-3 自由组合定律 §3-4 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应用
    • 4. 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研究和揭示出生物遗传变异规律的是19世纪中页的孟德尔,孟德尔是奥地利的布隆的一位神父.从1856年起在修道院的花园里种植豌豆,开始了他的“豌豆杂交试验”,到1864年共进行了8年。于1865年发表了论文《植物杂交试验》。 人类很早就从整体上认识了遗传现象亲子性状相似 在直观上认为子代所表现的性状是父、母本性状的混合遗传,在以后的世代中不再分离。§3-1 孟德尔的实验材料和方法
    • 5. 孟德尔认为父母本的性状遗传不是混合,而是相对独立地传给后代 后代还会分离出父母本性状。 从而孟德尔提出:分离定律和独立分配定律。为了纪念孟德尔对遗传学的重大贡献,人们把这两大定律称为孟德尔定律。孟德尔的成功,与他所用的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是分不开的。
    • 6. 二、孟德尔的实验方法  孟德尔的实验方法及其科学: (1)从单因子试验到多因子试验,从简单到复杂 (2)进行定量研究:对杂种每一个世代的每一种类型的植株都进行一一统计,再分析出各种类型在植株数量上的比例关系 (3)对实验结果(观察到的比例关系)提出明确的理论来解释,然后再设计其它实验来验证提出的理论是否正确.一、孟德尔的实验材料   孟德尔选用的实验材料是豌豆,因为:  (1)豌豆是严格自花授粉植物(保证实验结果可靠)  (2)具有稳定的可以区分的性状 (性状稳定)  (3)花器大,便于杂交操作  (4)成熟后不易炸荚(保证实验结果可靠)  ⑸生育期短,容易栽培,管理方便。
    • 7. §3-2分离定律一、基本概念 2.单位性状: 作为研究对象的各个单一性状称为单位性状。 如:豌豆的花色、种子的形状、子叶的颜色、株高等。1.性状: 生物体所表现的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的总称。 孟德尔把植株所表现的性状总体区分为各个单位作为研究对象,这些被区分开的每一个具体性状称为单位性状。
    • 8. 3.相对性状:同一单位性状在不同个体间所表现出来 的相对差异,称为相对性状。如:豌豆花色有红花和白花等,见下图:
    • 9.   4.等位基因: 控制相对性状、位于同源染色体上对等位点上的一对基因叫等位基因。等位基因用相同的字母表示,其中大写表示显性基因,小写表示隐性基因。如:花色的红色基 因C和白色基因c,株高的高基因T和矮基因t等 5.非等位基因: 位于同源染色体上不同位点上的基因以及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都称为非等位基因。非等位基因用不同的字母表示.如:株高的基因Tt和花色的基因Cc.  6.基因型:生物个体的基因组合叫基因型。它是形状表现的内因,是看不到的,只能根据当代及后代表现出来的性状去推测。如:红花豌豆的基因型可能是CC ,也可能是Cc 。
    • 10. 7.表现型:生物个体所表现出来的具体性状。 表现型是基因型和外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如红与白花。 基因型、表现型与环境的关系:基因型+ 环境= 表现型。 所以遗传上常根据生物的表现型来推断其基因型。 8.纯合体:又叫纯合子或纯合的基因型,是指同源染 色体的对等位点上基因相同的生物体。如CC、cc。 纯合体自交后能稳定遗传。如: 纯合基因型的红花豌豆CC自交的子代全部都开红花。 纯合基因型的白花豌豆 cc 自交的子代全部都开白花。 9.杂合体:又叫杂合子或杂合的基因型,是指同源染色体的对等位点上基因不同的生物体。杂合体自交后不能稳定遗传。如:杂合基因型的红花豌豆Cc自交后的子代有开红花的植株,也有开白花的植株,表现分离现象。
    • 11. 二、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分离现象   孟德尔是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总结出分离定律的。    他选用具有明显差异的7对相对性状的豌豆品种作为亲本,分别进行了8年的杂交、统计和分析,发现了生物界的一个普遍现象-杂种后代性状的分离现象。    现以他做的高秆×矮秆的豌豆杂交实验为例说明:
    • 12. P 高秆(♀) × 矮秆(♂)F1 高秆株数 787 277比例 2.84  : 1 ㈠杂交试验 F2 高秆    矮秆  1.P:表示亲本; 2.♀:表示母本;3.♂:表示父本; 4.×:表示杂交;5.  :表示自交;6. F:杂种后代; 7.F1:杂种一代.杂交当代母本上所结的种子以及由它长成的植株. 8.F2:杂种二代.杂种一代自交所结的种子以及由它长成的植株.
    • 13. 杂交试验的做法:先将母本花蕾的雄蕊完全摘除,这称为去雄,然后将父本的花粉授到已去雄的母本柱头上,这称为人工授粉。对去雄后和授粉后的母本花朵还必须套袋隔离,防止其它花粉授粉,影响杂交试验的结果。然后观察杂种及其后代的性状表现.                孟德尔的株高实验还做了反交,结果相同:F1全为高秆;F2出现性状分离,高与矮的比例接近3:1。并且在豌豆的其它6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中,都获得同样的试验结果。现将他的豌豆杂交试验资料汇总列于表2-1。
    • 14. 表3-1 孟德尔豌豆一对性对性状杂交试验的结果
    • 15. ㈡试验结果的共同特点:   1.F1个体性状表现一致:显性性状。  只表现一个亲本的性状,另一个亲本的性状隐藏。 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表现出来的性状。 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未表现,而在F2 重新出现的性状。   2.F2个体性状的分离现象。   一部分植株表现一个亲本的性状,另一部分植株表现为另一亲本的性状,这说明隐性性状并没有消失。而且F2群体中显隐性分离比例大致总是3:1。 遗传上把同一个体的后代出现不同性状的现象叫分离现象。
    • 16. 三、 分离现象的解释(遗传因子假说)这7对相对性状在F2为什么都出现3:1的分离比例呢?  孟德尔提出遗传因子假说:   ㈠生物的每一性状是独立遗传的   ㈡相对性状由相对应的遗传因子所控制(遗传因子后来称为基因)。显性性状由显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由隐性基因控制。如T控制高秆、 t控制矮秆,(相对应的基因也称为相对基因、即等位基因)   ㈢遗传基因在体细胞内成对存在,在配子中成单存在。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本,一个来自母本。而在配子形成过程中,成对基因彼此分离,所以每个配子中只含有成对基因中的一个。这就是分离定律的实质   ㈣不同配子结合所形成的后代是杂种,但相对基因在杂种中并不融合,各自保持它们的独立性   ㈤杂种产生的不同配子在数量上是相等的,而且这些配子在受精时相互结合的机会也相等。所以杂种自交必然产生F2性状的分离。
    • 17. 为了方便,孟德尔用英文字母作为各种遗传因子的符号,用大写字母代表显性性状,小写字母代表隐性性状。 比如高秆亲本纯合体具有一对高秆基因TT,矮秆亲本具有一对矮秆基因tt,两种亲本产生的配子分别是T和t,雌雄配子结合后形成的F1的基因型是T t,由于T对t显性,所以, F1植株全是高秆。 当F1自交时,T 和t 分到不同配子中去,所以产生两种配子,一个有T ,另一个有t,比例为1:1,雌雄配子都有这两种基因,且结合机会均等,故F2就产生TT、Tt和t t这三种基因型,比例为1TT:2T t :1 t t。而表现型的比例为3 :1如下图
    • 18. 孟德尔用遗传因子假说解释分离现象:TT 高秆 Tt 高秆Tt 高秆 tt 矮秆现以豌豆高的×矮的杂交试验为例,加以具体说明: P 高秆  ×  矮秆 TT tt 配子 T t F1  高秆Tt F1雌配子 T    t (1:1)     F1    T        雄        配          子     t          F2表现型有2种: 3/4高:1/4矮  (3:1)  F2基因型有3种:1/4TT:2/4Tt:1/4tt(1:2:1)   图2-2 豌豆高秆和矮秆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机理
    • 19. 分离定律   相对基因在杂合状态下彼此互不影响,仍保持独立,因而在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相对基因按原样分配到不同的配子中去,从而产生两种数目相等的配子,比例是1:1。受精时各种雌雄配子自由结合,就导致了杂种后代的性状分离。 在完全显性的情况下,F2代有两种表现型,显性与隐性的比例是3:1;F2代有三种基因型,比例是1:2:1。
    • 20. 四、分离定律的验证    分离规律是完全建立在一种假设的基础上的,这个假设的实质就是杂种的基因型是杂合的,一对基因在杂合状态下彼此互不影响,仍保持独立,因而在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按原样分配到不同的配子中去,从而产生两种数目相等的配子,比例是1:1。为了证明这一假设的真实性,孟德尔采用许多方法进行验证,这些方法也是进行基因型分析的好方法。
    • 21. (一)测交法 测交法:即把被测基因型的个体与相应的隐性纯合体杂交(测交),根据测交子代出现的表现型种类和比例来确定被测个体的基因型。  因为隐性纯合体只产生一种含隐性基因的配子,它和含有任何基因的另一种配子结合,其子代都只表现出另一种配子所含基因的表现型。 因此,测交子代的表现型种类和比例正好反映出被测个体所产生的配子的种类和比例,据此推断出被测个体的基因型。
    • 22.  测交法判断: 1.若测交子代只有一种表现型,说明被测者只产生了一种配子,则被测者为纯合基因型。    2.若测交子代有两种表现型,比例是1:1,说明被测者产生了两种配子,比例也是1:1,则被测者为一对杂合基因。例如:有一株高秆的豌豆,它的基因型是?
    • 23.  p     高的 × 矮的    高的 × 矮的        TT tt Tt tt 配子 T t T t  t  测交子代     高的       高的    矮的 Tt Tt tt       图2-3豌豆高秆和矮秆一对基因的分离 孟德尔将F1与矮的杂交,结果测交子代的表现与图中的后者相同,说明F1确实产生了T与t两种数目相等的配子,则杂种的基因型也必然为Tt 。孟德尔为了验证基因的分离,还采用了自交法:
    • 24. P   红花× 白花     CC ↓ cc F1    红花Cc       ↓ F2 红花  红花  白花  1/4 CC 2/4 Cc  ¼ cc  ↓   ↓   ↓ F3 红花  分离  白花     3:1(二)自交法:让被测个体自交,根据自交子代表现型的种类与比例,推论被测个体产生的配子的种类与比例,进一步推出被测个体的基因型。判断:   1.若自交子代只有一种表现型,说明被测个体只产生了一种配子,则被测个体为纯合体.   2.若自交子代有2种表现型,比例是3:1,说明被测个体产生了2种配子,比例是1:1,则被测个体为一对杂合基因. 孟德尔还曾经继续使F2植株自交产生F3植株,然后根据F3的性状表现,证实他所设想的基因型。
    • 25. 豌豆试验结果:7对相对性状的试验结果相同 3-2
    • 26. (三)F1花粉鉴定法   因为分离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发生分离。因此,可以直接用杂种产生的配子__F1花粉粒来鉴定一对杂合基因的分离现象。例如:   玉米子粒的糯与非糯是一对相对性状,已知它们是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非糯为直链淀粉,遇碘呈深兰色,由显性基因WX控制;糯为支链淀粉,遇碘呈红棕色,由隐性基因wx控制。如果用碘液处理糯与非糯的杂种植株WXwx上的花粉,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可看到花粉中深蓝和红棕色各占一半。由此直接证明:杂种产生了带WX和wx的两种配子,而且比例相等。见下2页2个图:
    • 27. (本页无文本内容)
    • 28. 糯性 ×  非糯  wxwx  ↓  WxWx F1  Wxwx             ↓观察花粉颜色(稀碘液)   红棕色(wx) : 深蓝色(Wx)   1   :   1 以上三种方法都证实了:  一对杂合基因可产生数目相等的两种配子,比例是1:1的分离定律.
    • 29.   五、显性的相对性  根据分离规律,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个体杂交产生的F1,其自交后F2代分离比为3:1,测交后代分离比为1:1 。但是这些分离比例的出现必须满足以下的条件:1.研究的生物体必须是二倍体物种 2.该对性状为完全显性。这说明除了完全显性还有其它类型。 3.F1形成的两种配子的生活力相同,而且受精时各种雌雄配子相互结合的机会均等。 4.F2的各种基因型个体存活率相同。而且要有较大的群体。 以上任何一个条件如果不能满足,就可能偏离以上分离比例。可见,3:1只是分离定律的一种表现而已。㈠实现分离比例的条件
    • 30.   1.完全显性: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只表现某一亲本的性状,F2有2种表现型,比例是3显:1隐;F2有3种基因型,比例是1:2:1.这种显性叫完全显性。例如孟德尔做的7对相对性状。  2.不完全显性: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 F1表现的性状是双亲的中间型,F2表现型与基因型的种类比例相同,都是1:2:1。例如:紫茉莉的花色、金鱼草的花色、萝卜茄子的皮色等。  3.共显性:相对性状不同的2个亲本杂交,双亲的性状同时在F1个体上出现,这种显性叫共显性.例如:人的MN血型、ABO血型、红血球的形状等。㈡显性的相对性 
    • 31. 4.显性转换:显隐性随着生物体内、外条件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1)生物体内生理条件的影响:如牛羊的角:无角对有角为显性,在母牛和母羊中表现为完全显性;而在公牛和公羊中则为不完全显性。人的秃顶也是随性别而不同。 (2)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如小麦的分蘖能力、白菜的绿色、日光红玉米等。 因此:生物性状的表现是生物体内的基因型与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表现型=基因型+环境条件
    • 32. 5.显性与隐性的实质:显隐性的实质是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他们的DNA分子是等长的只是个别核苷酸不同。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间接控制性状的表现. 显性基因能形成有功能的酶、并控制性状的表现,隐性基因形成的酶不正常,或完全不能形成酶,则它控制的相应的生化反应就不能完成,则相应性状就不能表现。 如人的白化病:AA、Aa产生的酶能形成色素,aa则不能形成色素而表现白化。
    • 33. P62-631、2、3、4 补充: 5.小麦颖壳上有毛H对无毛h为显性,写出下列杂交组合的双亲基因型 (1)有毛×有毛 ,后代全有毛;(2)有毛×有毛, 后代3/4有毛、1/4无毛;(3)有毛×无毛,后代1/2有毛、1/2无毛。 6 .下列是萝卜块根不同类型的杂交结果,问萝卜的块根是什么遗传?写出各亲本的基因型。 (1)长形×圆形 → 593椭圆形 (2)长形×椭圆形 → 205长形、201椭圆形 (3)椭圆形×椭圆形→ 158长形、312椭圆性、161圆形 (4)椭圆型×圆形 → 190椭圆、202圆形 7.番茄果肉红色Y对黄色y为显性,(1)两个红色果肉的亲本杂交,子代有黄色果肉出现,其基因型是怎样的?(2)给你一些番茄的种子,你用什么方法确定它的基因型?作业
    • 34. §3-3 自由组合定律  孟德尔仍以豌豆为材料,选用具有两对相对性状差异的纯合亲本进行杂交: 一个亲本的子粒是黄色子叶、圆粒,另一个亲本的子粒是绿色子叶、皱粒 无论正交还是反交F1全部是黄色、圆粒 这表明子叶黄色对绿色为显性,圆粒对皱粒为显性 实验结果见下表:一、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 35. ㈠两对相对性状的试验结果: P 黄色子叶、圆粒× 绿色子叶、皱粒 ↓ F1 黄色子叶、圆粒 ↓ F2 种子 黄、圆 黄、皱 绿、圆 绿、皱 总数 实得粒数 315 101 108 32 556 理论比例 9 : 3 : 3 : 1 16 理论粒数 312.75 104.25 104.25 34.75 556
    • 36. 实验结果:  1.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也是:F1表现显性性状,F2出现性状的分离;  2.F2有4种表型:2 种亲本型+ 2 种新的重组型   4种类型的比例是9:3:3:1
    • 37. ㈡试验结果分析: 两对相对性状共存时是否会相互影响呢? 以上结果按一对相对性状杂交的试验结果分析:  黄∶绿=(315+101)∶(108+32)=416∶140=2.97∶1≈3∶1  圆∶皱=(315+108)∶(101+32)=423∶133=3.18∶1≈3∶1 ∴ 2对性状是彼此独立地遗传给子代,没有发生任何相互 干扰,每对性状的F2分离仍符合3∶1的比例;   而在F2出现2种重组型个体,这是控制2对性状的基因在 从F1遗传给F2时,自由组合的结果。
    • 38.    由于两对性状是独立遗传的,各按3:1分离,说明是两个独立事件,按概率的乘法定律: 两个独立事件同时出现的概率是分别出现时概率的乘积,进行计算,在F2中:  黄、圆同时出现的机会是3/4×3/4 = 9/16   黄、皱同时出现的机会是3/4×1/4 = 3/16   绿、圆同时出现的机会是1/4×3/4 = 3/16   绿、皱同时出现的机会是1/4×1/4 = 1/16   
    • 39.    此外,我们知道,豌豆子叶不是黄色就是绿色,二者只能居其一,这是一对互斥事件。因此,若问豌豆子叶黄色和绿色的概率是多少?则是二者概率之和,即1/2+1/2=1。 这即概率的加法定律:两个互斥事件发生的概率是各个事件各自发生的概率之和。  根据以上两个概率定律,将豌豆杂种YyRr的雌雄配子发生的概率以及通过受精的随机结合所形成的合子基因型及其概率可按棋盘方法表示于表2-4:
    • 40. ♂配子 ♀配子 ¼ YR ¼ Yr ¼ yR ¼ yr¼ YR ¼ Yr ¼ yR ¼ yr1/16YYRR 1/16 YYRr 1/16YyRR 1/16YyRr1/16YYRr 1/16YYrr 1/16YyRr 1/16Yyrr 1/16YyRR 1/16 YyRr 1/16yyRR 1/16yyRr 1/16YyRr 1/16Yyrr 1/16yyRr 1/16yyrr表2-4  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 41. 可把上述F2群体表现型和基因型进一步归纳成下表
    • 42.    采用棋盘法将显性和隐性基因数目不同的组合及其概率进行整理,工作复杂,如果采用二项式进行分析,则较简便。  设p为某一事件出现的概率,q为另一事件出现的概率,p+q=1。n为估测其出现概率的事件数。二项式展开的公式为 当n较大时,二项式展开的公式较长。为了方便,如果只计算其中某一项事件出现的概率,可用以下通式计算:
    • 43. r代表某事件(基因型或表现型)出现的次数;n - r代表另一事件(基因型或表现型)出现的次数。!代表阶乘符号;如4!,即表示4×3×2×1= 24。 应该注意:0!或任何数的0次方均等于1。
    • 44. 1.用二项式展开分析后代群体的基因型结构 以杂种YyRr为例:显性基因Y或R出现的概率p=(1/2),隐性基因y或r出现的概率q=(1/2),p+q=1。 n =杂合基因个数。 这样计算所得的各项概率,即上表所列的结果.显然简便多了 现在n=4,则代入二项式展开为: 4显 3显1隐 2显2隐 1显3隐 4隐
    • 45.   如果只需了解3显性和1隐性基因个体出现的概率,即n = 4,r = 3,n - r = 4 - 3 = 1;则可采用单项事件概率的通式进行推算,获得同样结果。 上述二项式的展开不但可以用于杂种后代群体中基因型的排列和分析,也可用于测交后代Ft群体中表现型的排列与分析。因测交后代中显性个体与隐性个体出现的概率也分别是1/2。=4! 3!(4-3)!
    • 46. 任何一对完全显性的杂合基因型,其F2群体中显性性状出现的概率p=3/4、隐性性状出现概率q=1/4,p+q=3/4+1/4=1。   n 代表杂合基因对数,则其二项式展开为:⒉ 采用二项式分析杂种F2不同表现型个体频率:
    • 47. 例如,两对基因杂种YyRr自交产生的F2群体,其表现型 个体的概率按上述的(3/4):(1/4)概率代入二项式展开为:表明具有2个显性性状(Y_R_)的个体概率为:9/16 1个显性性状和1个隐性性状的个体概率为 :6/16(其中Y_rr和yyR_各占3/16) 两个隐性性状(yyrr)的个体概率为:1/16。 即表现型的遗传比率为9:3:3:1。
    • 48.   同理,如果是三对基因杂种YyRrCc,其自交的F2群体的表现型概率,可按二项式展开求得:
    • 49. 2个显性性状和1个隐性性状的个体概率为:27/64    (其中Y_R_cc、Y_rrC_和yyR_C_各占9/64 ) 1个显性性状和2个隐性性状的个体概率为:9/64(其中Y-rrcc、yyR-cc、 yyrrC-各占3/64) 3个隐性性状的个体概率为:1/64 即表现型的遗传比率为:27:9:9:9:3:3:3:1。    这表明具有 3个显性性状(Y_R_C_)的个体概率为:27/64
    • 50.   如果需要了解F2群体中某种表现型个体出现的概率,也同样可用上述单项事件概率的通式进行推算。   例如,在三对基因杂种YyRrCc的F2群体中,试问两个显性性状和一个隐性性状个体出现的概率是多少?即n = 3,r = 2,n–r = 3–2 = 1。则可按上述通式求得:
    • 51. 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其解释  孟德尔认为两对性状F2四种表现型的比例是两种各具有3:1比值的一对相对性状分离比例的汇合:即(3∶1)2 = 9∶3∶3∶1。所以他在分离定律的基础上提出了自由组合定律。   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两对或多对相对基因,只要是分载于不同对的同源染色体上,在遗传过程中,这一对基因与另一对基因的分离与组合是互不干扰,各自独立分配到配子中去的。即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必定分开,而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之间可以自由组合。
    • 52. 以基因符号表示: ㈡自由组合定律的解释设Y代表黄色、y代表绿色、R代表圆粒、r代表皱粒。让圆黄YYRR与绿皱yyrr的豌豆杂交:
    • 53.   由于Y-y是一对等位基因,位于这一对同源染色体上;R-r是一对等位基因,位于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F1的基因型是YyRr,在孢母细胞进行分裂时,按照分离定律:Y与y必然分开,R与r必然分开.再按自由组合定律: Y与y和R与r的分离是彼此独立的,而且在形成配子时是自由组合的.即Y可以与R结合,也可以与r结合;同样y可以与R结合,也可以与r结合.因此F1形成4种配子: YR Yr yR yr,并且数目相等.雌配子是这四种,雄配子也是这四种,雌雄配子结合,必然会产生F2的分离。   
    • 54.   因此:所谓独立分离是指两对或多对等位基因在遗传上互不干扰,产生配子时各自独立的分配到不同的配子中去;所谓自由组合是指分离成单的各非等位基因以相等的机率自由组合到一个配子中去,使每个配子中只含各对等位基因中的一个,从而产生了比例相等的配子。见图2-6:
    • 55. 图2-6图2-6
    • 56. F2 群体共有9种基因型,其中: 4种基因型为纯合体; 1种基因型的两对基因均为杂合体,与F1一样; 4种基因型中的一对基因纯合,另一对基因杂合。 F2 群体中有4种表现型,比例是9:3:3:1。将上图把F2 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归类: 表现型基因型基因型比例表现型比例 Y_R_黄、圆YYRR YyRR YYRr YyRr1 2 2 4 9Y_rr黄、皱YYrr Yyrr1 2 3yyR_绿、圆yyRR yyRr1 2 3yyrr绿、皱yyrr11
    • 57.    两对相对性状杂交的F2 群体中有4种表现型,比例是9:3:3:1,这种比例只是自由组合定律的一种特定表现形式。   实现F2表现型9:3:3:1的分离比仍然是有条件的,这些条件除了和实现3:1的条件相同外,还有两点:   1.各对等位基因必须是位于不同对的同源染色体上,即他们之间是独立遗传的,不是连锁遗传的;   2.各对非等位基因之间不存在各种类型的相互作用。
    • 58. 作业课后总结:自由组合定律 复习题:
    • 59. 三、自由组合定律的验证  自由组合定律:不同对的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不同对的染色体上,则在杂种形成配子时,各自独立地分配到不同的配子中去,互不干扰并按概率法则重组。  为何两对相对性状杂交的F2有4种表现型,比例是9:3:3:1?孟德尔认为是F1产生了4种配子,比例是1:1:1:1。并进行了验证:
    • 60. 三、自由组合定律的验证  (一)测交法   用 F1与双隐性纯合体杂交,因为隐性纯合体只产生一种含隐性基因的配子,它和含有任何基因的另一种配子结合,其子代都只表现出另一种配子所含基因的表现型。因此,测交子代的表现型种类和比例正好反映出被测个体所产生的配子的种类和比例,据此推断出被测个体的基因型。孟德尔进行测交的结果与理论推断完全一致,见下图:
    • 61. F1 × 双隐性亲本 黄圆(YyRr) yyrr ↓             ↓ 配子  YR Yr yR yr yr 基因型 YyRr Yyrr yyRr yyrr 表现型 黄、圆 黄、皱 绿、圆 绿、皱 表现型比例 1 :  1 : 1 : 1 F1为♀   31 27 26 26 F1为♂   24 22 25 26  结果证明杂种F1 确实产生了4种数目相等的配子,比例是1:1:1:1。表2-5 豌豆黄、圆×绿、皱的F1和双隐性亲本测交的结果
    • 62. ㈡自交法  孟德尔按照分离和独立分配规律的理论判断:  纯合基因型的F2植株经自交 F3种子:不会出现性状 分离。如YYRR、yyRR、YYrr、yyrr各占1/16 ;  一对基因杂合的F2植株经自交  F3:1对性状分离 为3:1,另一对性状稳定。如YyRR、YYRr、yyRr、Yyrr 各占2/16;  二对基因杂合的F2植株 经自交 F3,将分离为 9∶3∶3∶1的比例,如YyRr,占4/16 。 孟德尔做的结果,完全符合理论的推论,结果如下:
    • 63. 孟德尔试验结果: 株数 理论比例 F2基因型 自交形成F3表现型 38 1/16    YYRR 黄圆,不分离 28 1/16    YYrr 黄皱,不分离 35 1/16    yyRR 绿圆,不分离 30 1/16    yyrr 绿皱,不分离 65 2/16    YyRR 圆粒,子叶色3:1分离 68 2/16    Yyrr 皱粒,子叶色3:1分离 60 2/16    YYRr 黄子叶,子粒形状3:1分离 67 2/16    yyRr 绿子叶,子粒形状3:1分离 138 4/16     YyRr 两对性状均分离,呈9:3:3:1分离 通过以上两种验证,证明了自由组合定律的正确性。
    • 64. 四、多对性状的遗传 后来人们对具有3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也进行了试验,发现只要决定3对性状遗传的基因分别载在3对非同源染色体上,它们的遗传仍符合独立分配规律。
    • 65. P 黄、圆、红 × 绿、皱、白 YYRRCC ↓ yyrrcc F1 黄、圆、红 YyRrCc  完全显性 F1配子类型 23=8 (YRC、YrC、YRc、yRC、yrC、Yrc、yRc、yrc) F2组合 43 = 64  雌雄配子间随机结合 F2基因型 33 = 27 F2表现型 23 = 8  27:9:9:9:3:3:3:1
    • 66. (本页无文本内容)
    • 67. n对杂合基因,只要是独立遗传的,在完全显性的条件下, F1能产生2n种配子,其配子的可能组合数为4n;F2的基因型为3n;其表现型的种类为2n,其表现型的比例为(3:1)n。具体可归纳于下表:因此总结出:
    • 68. 表2-6
    • 69. 如果各对等位基因是完全显性的,那么F1形成多少种配子, F2群体就有多少种表现型; 如果是不完全显性,则F2有几种表现型就有几种基因型。   根据上表,我们能简便地计算出具有多对独立遗传基因的亲本杂交后代中某一特定基因型的几率。这种方法是先分别计算出每对基因的基因型几率。然后再把这些几率相乘。 如让RryyCc自交,求其子代中基因型RryyCc的几率。 这三对基因几率的乘积是: 2/4×1/4×2/4=4/64=1/16。 从表可知:
    • 70.   也可以根据任何一对等位基因:如果为纯合的基因型都为1,而杂合的基因型都为2的这一原则计算.如RryyCc基因型中有两对杂合基因,所以该项值为4,但F2群体总个体数为43。所以,这种基因型的几率为4/43=4/64=1/16。    又如:有一个具7对不同独立基因的亲本杂交,求 F2群体中AABbCCDdeeffgg个体的几率。因为这一基因型中有2对是杂合的,所以该项值为4;而F2群体总个体数为47,因此该种基因型的个体几率为4/47=1/4096。   因此,只要理解了上表中各公式的实质,正确应用,复杂的遗传问题都可以从其组成部分入手来解决。
    • 71. 五、基因互作 在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中,孟德尔用一个基因控制一个性状,用相对基因的分离与重组来解释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但是在孟德尔以后,许多试验证明基因与性状远不是一对一的关系。 ㈠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1. 一因一效: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方式。如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和独立分配定律中的7对相对性状。但是一因一效是相对的,只是在遗传中为了研究和叙述方便,仅就基因的主要作用而言的。从生理的角度讲,生物是一个整体,任何性状都不是孤立的。因此,绝对的一因一效是不存在的。
    • 72. 这是因为基因通过酶不但控制了某个主要生化过程,同时也影响与该生化过程有联系的其它生化过程, 进而影响其它性状的表现。   例如,凡是开红花豌豆的叶腋上有黑斑,结的种子种皮为灰色;而开白花的豌豆的叶腋上无黑斑,结的种子种皮为色浅。这三种性状总是连在一起遗传,好象是一个遗传单位,可见Cc不仅决定花色,也控制种皮色和叶腋的斑点有无,是一因多个效果。2.一因多效:一对基因影响一对以上性状的表现。
    • 73. 多因一效与一因多效现象从生物个体发育整体上理解 ①一个性状是由许多基因所控制许多生化过程连续作用的结果 ②如果某一基因发生了改变,主要影响以该基因为主的生化过程,但也会影响与该生化过程有联系的其它生化过程,从而影响其它性状的发育。  (1)玉米正常叶绿体的形成与50多对基因有关 ,其中任何一对改变,都会引起叶绿素的消失或改变。 (2)玉米:玉米子粒糊粉层的紫色是由A1A2A3CRPr六对显性基因与一对隐性抑制基因ii 共7对基因共同控制的。  (3)基因互作。当然,多对基因共同决定同一性状时所起的作用不同,有的起主导作用,有的起修饰作用。 3.多因一效:多对基因共同影响一对性状的表现如:
    • 74.   就两对性状而言,符合独立分配规律的F2表现型呈9∶3∶3∶1分离,表明这是由两对相对基因自由组合的结果。但是。有时两对相对基因自由组合出现不符合9∶3∶3∶1分离比例,其中一些情况是由于两对基因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2.基因互作的形式:基因互作的形式有多种,现以两对非等位基因为例,其互作形式有以下6种: ㈡基因互作1.基因互作的概念:两对或多对基因共同规定同一单位性状的遗传叫基因的相互作用,简称基因互作。
    • 75. 两对独立遗传基因分别处于纯合显性或杂合显性状态时共同决定一种性状的发育;当只有一种基因是显性,或两对基因都是隐性时,则表现为另一种性状,这种基因互作叫互补作用。其F2有两种表现型,比例为9:7。   如香豌豆: P 白花CCpp × 白花ccPP ↓ F1 紫花(CcPp) ↓ F2 9 紫花(C_P_):7白花(3C_pp+3ccP_+1ccpp)   显然,开紫花是由于显性基因C和P互补的结果。因此,这两个基因叫互补基因。见下图: ⑴互补 作用⑵积加 作用⑶重叠 作用 ⑴互补 作用⑸上位 作用 ⑷抑制 作用 ㈡基因互作
    • 76. F2 9 紫花(C_P_):7白花(3C_pp+3ccP_+1ccpp)   两个显性基因互补
    • 77. 两种显性基因同时存在时产生一种性状,单独存在时表现另一种性状,均为隐性时又表现一种性状。这种基因互作叫积加作用。其F2表现型的分离比例为9:6:1。例如:南瓜的果形 ⑴互补 作用⑵积加 作用⑶重叠 作用 ⑴互补 作用⑸上位 作用 ⑷抑制 作用 ㈡基因互作 2个显性基因 1个显性基因  全隐性基因
    • 78. F2 9扁盘形(A_B_):6圆球形(3A_bb+3aaB_):1长圆形(aabb)
    • 79. 两种显性基因同时存在或单独存在时表现同一种性状,都不存在时表现另一种性状。这种基因互作叫重叠作用。其F2表现型的分离比例为15:1。表现相同作用的基因叫重叠基因。例如:荠菜: ⑴互补 作用⑵积加 作用⑶重叠 作用 ⑴互补 作用⑸上位 作用 ⑷抑制 作用 ㈡基因互作
    • 80. F2 15三角形(9T1_T2_ + 3T1_t2t2+3t1t1T2_): 1卵形(t1t1t2t2)
    • 81. 一种显性基因本身并不能独立地表现任何可见效应,但能抑制另一个非等位基因的表现,这种基因互作叫抑制作用。其F2表现型的分离比例为13:3。 ⑴互补 作用⑵积加 作用⑶重叠 作用⑸上位 作用 ⑷抑制 作用 ㈡基因互作  例如家蚕的蚕茧颜色: 有黄色和白色两种,而结白茧的分为两种:一种为隐性白(iiyy),是亚洲种;一种为显性白(IIYY),是欧洲种。而纯黄茧基因型为iiYY.
    • 82. P  白iiyy × iiYY黄  ↓ F1 iiYy黄    说明黄Y为显性       白y为隐性  P     白 IIyy×iiYY黄      ↓   F1    IiYy 白      ↓   F2 13白(9I-Y-+3I-yy+1iiyy):3黄(iiY-)     说明I为显性抑制基因,其抑制Y的表现  
    • 83. 上位作用:一对基因对另一对基因的表现有遮盖作用叫上位作用。起遮盖作用的基因叫上位基因。  如果遮盖作用的基因是显性基因叫显性上位 如果是隐性基因叫隐性上位。 ⑴互补 作用⑵积加 作用⑶重叠 作用⑸上位 作用 ⑷抑制 作用 ㈡基因互作  ①显性上位作用:   在两对互作的基因中,一种显性基因对另一对非等位基因的表现有上位性作用。其F2表现型的分离比例为12:3:1。   如燕麦的颍壳有黑色(BByy)和黄色(bbYY)白色三种。
    • 84. P 黑BByy × 黄bbYY ↓ F1 黑BbYy ↓ F2 12黑(9B_Y_+3B_yy):3黄(bbY_):1白(bbyy) 显然黄色为Y,白色为y.而非等位的B遮盖了Y和y的作用, 表现为黑色.
    • 85.  ⑴互补 作用⑵积加 作用⑶重叠 作用⑸上位 作用 ⑷抑制 作用 ㈡基因互作  ②隐性上位作用 在两对互作的基因中,其中一对隐性基因对另一对非等位基因的表现起上位性作用,其F2表现型的分离比例为9:3:4。   如萝卜的皮色当基本色C存在时,另一对基因紫色Pr和红色pr都能表现各自的作用,而缺C基本色基因时,隐性的c上位基因就起作用。
    • 86. P   红皮 CCprpr×白皮ccPrPr     ↓ F1    CcPrpr 紫皮     ↓ F2 9紫(C-Pr-):3红(C-prpr):4白(3ccPr-+1ccprpr)
    • 87.  2.上位作用与显性作用不同点:   上位性作用发生于两对非等位基因之间,而显性作用则发生于同一对等位基因的两个成员之间。注意:   1.上位作用与抑制作用的不同点:   抑制基因本身不决定性状,而上位基因除了对另一对非等位基因起遮盖作用,它本身还决定性状的表现;   上位作用F2有3种表现型,抑制作用F2有2种表现型。 3.基因互作与自由组合定律的关系:  虽然基因互作的方式不同,F2的表现型比例不符合9:3:3:1的比例,但各种比例都是在两对独立基因分离比例9:3:3:1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其基因型的比例仍然符合自由组合定律.所以,基因互作并不否定自由组合定律,而是对它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 88. 不同基因相互抑制  12:3:1 显性上位           9:3:4 隐性上位           13:3 抑制  在上述基因互作中:F2可以分离出二种类型 9:7 互补            15:1 重叠            13:3 抑制       三种类型 9:6:1 积加             9:3:4 隐性上位             12:3:1 显性上位基因间表现互补或累积 9:7 互补             9:6:1 积加             15:1 重叠 以上各种情况实际上是9:3:3:1基本型的演变,由基因间互作结果而造成的。
    • 89. §3-4 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应用一、分离定律的意义和应用㈠分离定律的意义   从本质上阐明了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是基因,基因在遗传上具有高度的独立性   从理论上阐明了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基因在上下代之间传递,而不是性状的直接传递   阐明了纯合体能真实遗传,杂合体的后代必然分离的道理。
    • 90. ㈡分离规律的应用 分离规律是遗传学中基本的一个规律,这一规律从理论上说明了生物由于杂交和分离所出现的变异的普遍性。 1.根据分离规律,必须重视基因型与表现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在基础研究中要严格选用纯合材料进行杂交,才能得出可靠的结果  例如:选用纯合基因型的两个亲本,F2才会出现分离。(图)
    • 91. ㈡分离规律的应用
    • 92.   如果双亲不是纯合体,F1即可能出现分离现象。图
    • 93.  2.根据分离规律,可以准确预期后代分离的类型和频率,从而进行有计划种植,以提高育种效果,加速育种进程。  如水稻抗稻瘟病 F2抗性分离 一些抗病株在F3还会分离
    • 94.   3.根据分离规律,对杂交育种的后代要进行连续自交和选择,才能选到基因型优良并且纯合的个体育成新品种。   4.根据分离规律,在配制杂交种时的亲本必须高度纯合,这样杂交种才能整齐一致才能充分发挥杂种的增产作用。   5.根据分离规律,在种子繁殖过程中要做好隔离与去杂工作,防止品种混杂退化。    分离规律在医学上的应用自学。
    • 95.  二、自由组合定律的意义与应用    独立分配规律是在分离规律基础上,进一步揭示多对基因之间自由组合的关系。 解释了等位基因的独立分配、非等位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是造成基因重组,使自然界生物发生变异的重要来源之一。 (一)自由组合定律的意义
    • 96.  按照自由组合定律,在完全显性的条件下: 亲本有2对基因差异 F2 22 = 4 表现型    4对基因差异 F2 24 = 16 表现型 10对基因差异 F2 210=1024种表现型, 20对基因差异 F2 220 = 1048576 表现型1.自由组合定律揭示了等位基因独立分离,非等位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是自然界生物发生变异的重要原因之一。(二)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
    • 97.   可见通过杂交造成基因的重组,是生物界发生变异的重要原因之一。生物中丰富的变异类型,有利于广泛适应不同的自然条件,有利于生物进化。根据这个原理,人为的将具有不同优点、并且优缺点互补的亲本进行杂交,通过基因重组,在杂种后代中选出综合了双亲优点的类型,培育出新品种。这即杂交育种。 ㈡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
    • 98. ⑴在杂交育种中要选用纯合的材料做杂交亲本,才能正确地分析资料,获得预期效果,做出正确的结论。 ⑵在杂交亲本选配上,双亲的优缺点要互补,双亲不能有共同的缺点。 ⑶ F2 是性状分离的最大世代,也是杂交育种选择具有双亲优点的优良变异单株的关键世代。 ⑷对杂种后代要进行连续的自交和选择,才能选出基因型优良而且纯和的个体育成新品种。 ⑸可预测杂交后代中出现某种优良重组类型的大致比例,以便确定杂交育种各年度的种植与选择工作的规模。2.是杂交育种的理论基础(二)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
    • 99.   例如:在番茄育种中,想选育一个缺刻叶、矮株、抗病的品种,现将缺刻叶、矮株、不抗萎蔫病(CCddrr)与薯叶、高株、抗萎蔫病(ccDDRR)的两种番茄品种杂交,已知这3对基因属独立遗传的。现在想在F3代中得到纯合的缺刻叶、矮株、抗病(CCddRR)的株系10个,请制订一个各年度的工作计划。则: 第一年:将这两个优缺点能互补的亲本杂交,获得F1种子。 第二年:F1代种植、自交,获得F2种子。 第三年:F2的种植与选择规模
    • 100. F2的种植规模:因为在F3要得到10个纯系,即要求在F2选10个纯合株。已知在F2群体中纯合的缺刻叶、矮株、抗病(CCddRR) 植株占1/64,现在要选10株,则设F2应种X株: 64:1=X:10 X=10×64=640(株) 即F2至少要种640株。F2的选择规模:因为看不到基因型是否纯合,只能根据表现型去选择.已知在F2中表现为缺刻叶、矮株、抗病(C_ddR_)的植株占9/64,则设F2应选y株: 64:9=640:y  y=640×9/64=90(株) 即:如F3要获得10个稳定遗传的缺刻叶、矮株、抗病纯系,则在F2至少要种640株以上。 F2至少选择90株以上缺刻叶、矮株、抗病株(C_ddR_),供F3株系鉴定。
    • 101.   第四年:F3的种植与选择规模   F3至少应种90个以上缺刻叶、矮株、抗病的株系,让其各自自交。其中,凡是表现型全为缺刻叶、矮株、抗病的株系即为所要得纯系,它们经过进一步比较鉴定选育成所需的品种。
    • 102.   3.是杂种优势利用的理论基础   ⑴配制杂交种时的亲本必须高度纯合   ⑵杂种优势一般只能利用一代   4.是良种繁育的理论基础   ⑴良种繁育时必须严格去杂去劣   ⑵良种繁育时必须严格隔离   ⑶良种繁育时必须严防品种混杂   5.是单倍体育种的理论基础  将F1的花粉进行离体培养,产生单倍体植株,再将染色体加倍就可选到纯合的二倍体植株,再经选择,育成新品种。(二)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
    • 103. 由于各种因素的干扰,遗传学试验实际获得的各项数值与其理论上按概率估算的期望数值常具有一定的偏差。   两者之间出现的偏差属于试验误差造成?还是真实的差异? 通常可用X 2测验进行判断。   对于计数资料,通常先计算衡量差异大小的统计量X 2 ,根据X 2 值查知误差概率的大小可判断偏差的性质,这种检验方法叫做X 2 测验。   X 2 测验基本公式:(注:O是实测值,E是理论值)三、 测验(Chi平方测验)
    • 104.   有了x2值,有了自由度(用df表示,df = k- 1, k为类型数),就可以查出P值。P值是指实测值与理论值相差一样大以及更大的积加概率。 例如,子代为1:1,3:1的场合,自由度是1 9:3:3:1的情况下,自由度为3 自由度一般为子代分离类型的数目减1,即自由度 = k–1。   例如,用测验检验上一节中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结果,列于表4-7中。
    • 105. 在遗传学实验中P值常以5%(0.05)为标准,P>0.05说明“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差异显著”;如果P<0.01说明“差异极显著”。
    • 106.   由表4-7求得x2=0.47,df=3,查表4-8即得P值为0.90―0.95之间,说明实际值与理论值差异发生的概率在90%以上,因而样本的表现型比例符合9:3:3:1。
    • 107.   x2测验法不能用于百分比,如果遇到百分比应根据总数把他们化成频数,然后计算差数。 例如,在一个实验中得到雌果蝇44%,雄果蝇56%,总数是50只,现在要测验一下这个实际数值与理论数值是否相符,这就需要首先把百分比根据总数化成频数 即: 50×44% = 22只 50×56% = 28只 然后按照x2测验公式求x2值。
    • 108. 第四节 孟德尔规律的补充和发展 1900年,孟德尔规律重新发现后 世界上出现遗传学研究的高潮。 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了遗传学的各种问题,其研究工作巩固、补充和发展了孟德尔规律。 下面从几个方面做一简单介绍。
    • 109. 在孟德尔以后的许多遗传研究中,发现了复等位基因的遗传现象。 复等位基因:指在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点上,存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等位基因。   复等位基因在生物中是比较广泛地存在的,如人类的ABO血型遗传,就是复等位基因遗传现象的典型例子。一、复等位基因:
    • 110. 人类血型有A、B、AB、O四种类型,这四种表现型是 由3个复等位基因( IA、IB、和i )决定的。IA与IB之间表示共 显性(无显隐性关系),而IA和IB对i都是显性,所以这3个 复等位基因组成6种基因型,但表现型只有4种。i i
    • 111. 在一个正常二倍体的细胞中,在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点上只能存在一组复等位基因中的两个成员,只有在群体中不同个体之间才有可能在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点上出现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成员。   在同源多倍体中,一个个体上可同时存在复等位基因的多个成员。 关于复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性状是怎样遗传和表现的,这将在基因突变的一章中叙述。
    • 112. 显性致死基因:在杂合体状态时就可导致个体死亡。 如人的神经胶症基因只要一份就可引起皮肤的畸形生长,严重的智力缺陷,多发性肿瘤,所以该基因杂合的个体在很年轻时就丧失生命。二、致死基因  致死基因:是指当其发挥作用时导致个体死亡的基因。包括显性致死基因和隐性致死基因 隐性致死基因:只有在隐性纯合时才能使个体死亡。 如植物中常见的白化基因就是隐性致死基因,它使植物成为白化苗,因为不能形成叶绿素,最后植株死亡。
    • 113.   分离定律是解释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   相对性状杂交后,相对基因在杂合状态下彼此互不影响,仍保持独立,因而在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相对基因按原样分配到不同的配子中去,从而产生两种数目相等的配子,比例是1:1。受精时各种雌雄配子自由结合,就导致了杂种后代的性状分离。在完全显性的情况下,F2代有两种表现型,显性与隐性的比例是3:1;F2代有三种基因型,比例是1:2:1。本章小结 1. 分离定律
    • 114. 2.性状表现与环境关系种类F1的表现型F1产生配子F2表现型 F2基因型种类比例种类比例种类比例完全显性亲本之一21:123:131:2:1不完全 显性双亲的 中间型21:131:2:1 31:2:1 共显性 双亲性状 同时表现21:131:2:1 31:2:1 表现型=基因型+环境条件(2)显性性状的表现与环境的关系(1)显性的种类
    • 115. 是解释两对或多对独立遗传性状的遗传规律。 两对或多对等位基因只要是分载于不同对的同源染色体上(即独立遗传的),形成配子时,每对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独立分离而分离、随着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自由组合。    因此,两对杂合基因的F1可产生4种数目相等的配子, F2有9种基因型,在无基因互作的情况下(一因一效), F2有4种表现型,比例是9:3:3:1;在有基因互作的情况下(多因一效), F2 的表现型虽然不符和9:3:3:1的比例,但并不违背自由组合定律。3.自由组合定律
    • 116. 4.基因型分析:要会分析基因型。分析 方法子代的表现型被测个体产生的配子被测个体的基因型种类比例种类比例测 交 法1-1-纯合体21:121:11对杂合基因41:1:1:141:1:1:12对杂合基因自 交 法1-1-纯合体23:121:11对杂合基因49:3:3:141:1:1:12对杂合基因
    • 117. 5.基因的作用和性状的表现一因一效、多因一效,一因多效。
    • 118. 6.独立遗传定律的应用:确定各年度的种植与选择规模,制定各年度的工作计划。补充作业:1.设小麦毛颖B对光颖b为显性,抗锈R对感锈r为显性,无芒A对有芒a为显性,高D秆对矮秆d为显性。现用纯合的光颖、抗锈、无芒、高秆bbRRAADD与毛颖、感锈、有芒、矮秆BBrraadd杂交,希望能在F3选出毛颖、抗锈、无芒、矮秆BBRRAAdd的株系10个。问:㈠F2至少要种多少株?至少要选表现型为要求性状的多少株?㈡怎样才能选到纯合的毛颖、抗锈、无芒、矮秆的10个株系,并实现育种计划?2.根据第6题的条件,现有一株红果二室的番茄,怎样分析出它的基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