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过 敏性休克
    • 2. 内 容 概述,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治疗,预防,预后,病例介绍,评述
    • 3. 概 述 过敏性休克(anaphylaxis,anaphylactic shock)是外界某些抗原性物质进入已致敏的机体后,通过免疫机制在短时间内发生的一种强烈的多脏器累及症群。
    • 4. 过敏性休克的表现与程度,依机体反 应性、抗原进入量及途径等而有很大差别。过敏性休克分布于医院各个科室,凡使用药物的患者均有可能发生,由于病情发展极为迅速且很剧烈,若不及时处理,常可危及生命,故必须强调就地及时抢救。
    • 5. 病 因  作为过敏原引起本病的抗原性物质有: (一)异种(性)蛋白  内泌素(胰岛素、加压素),酶(糜蛋白酶、青霉素酶),花粉浸液(猪草、树、草),食物(蛋清、牛奶、硬壳果、海味、巧克力),抗血清(抗淋巴细胞血清或抗淋巴细胞丙种球蛋白),职业性接触的蛋白质(橡胶产品),蜂类毒素。
    • 6. (二)多糖类:例如葡聚糖铁。 (三)许多常用药物:例如抗生素(青霉素、头孢霉素、两性霉素B、硝基呋喃妥因),局部麻醉药(普鲁卡因、利多卡因),维生素(硫胺、叶酸),诊断性制剂(碘化X线造影剂,碘溴酞),职业性接触的化学制剂(乙烯氧化物)。
    • 7. 发病机制 过敏性休克是IgE介导的对变应原的全身性反应。当变应原初次进入机体后,激发机体产生IgE。IgE则结合于组织的肥大细胞与血液嗜碱性粒细胞的受体上。当变应原再次进入后,则与IgE发生特异性结合,结合的复合物促进肥大细胞等释放组胺﹑缓激肽﹑白三烯及前列腺素等,它们使血管平滑肌松弛﹑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及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使血浆进入组织间隙。
    • 8. 变态反应易可促使血小板释放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进一步促使血管扩张﹑支气管收缩﹑肺动脉和冠状动脉收缩。据实验室变态反应观察,PAF拮抗药逆转负性肌力和血管扩张作用。因此,对抗组胺治疗无效的变态反应,PAF可能是一种重要的递质。
    • 9. 病理变化 过敏性休克的主要病理改变有:喉头 水肿、肺水肿﹑支气管痉挛,多器官水肿 及淤血(心﹑肾﹑脑﹑脾及肝)。有喉头﹑肺﹑胃肠等脏器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以及血IgE水平增高。
    • 10. 临床表现  由于变态反应涉及全身多个器官,故 症状繁多。发病过程突然,迅速进展,多 见于静脉用药,特别是抗生素。但肌内注 射及口服用药亦可发生。50%发生于用药后5分钟内,90%发生在30min内。可发生于皮试阴性者,亦可发生于连续用药的过程中。用药于发病间隔愈短(1-2min),病情愈危重,可瞬间呼吸心跳骤停。
    • 11. 过敏性休克有两大特点: 一是有休克表现即血压急剧下降到10.6/6.6kPa(80/50mmHg)以下,病人出现意识障碍,轻则朦胧,重则昏迷。
    • 12. 二是在休克出现之前或同时,常有一些与过敏相关的症状。列述如下。 (一)皮肤粘膜表现  往往是过敏性休克最早且最常出现的征兆,包括皮肤潮红、瘙痒,继以广泛的荨麻疹和(或)血管神经性水肿;还可出现喷嚏、水样鼻涕、音哑、甚而影响呼吸。
    • 13. (二)呼吸道阻塞症状  是本症最多见的表现,也是最主要的死因。由于气道水肿、分泌物增加,加上喉和(或)支气管痉挛,患者出现喉头堵塞感、胸闷、气急、喘鸣、憋气、紫绀、以致因窒息而死亡。
    • 14. (三)循环衰竭表现  病人先有心悸、出汗、面色苍白、脉速而弱;然后发展为肢冷、发绀、血压迅速下降,脉搏消失,乃至测不到血压,最终导致心跳停止。少数原有冠状动脉硬化的患者可并发心肌梗塞。
    • 15. (四)意识方面的改变  往往先出现恐惧感,烦躁不安和头晕;随着脑缺氧和脑水肿加剧,可发生意识不清或完全丧失;还可以发抽搐、肢体强直等。
    • 16. (五)其他症状  比较常见的有刺激性咳嗽,连续打喷嚏、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最后可出现大小便失禁。
    • 17. 诊 断 在用药过程中或用药后短时间内出现上述典型症状,一般诊断不困难。如有过敏反应特征性表现,突然出现哮鸣音﹑皮疹或荨麻疹,更有助于诊断。与用药过程中打喷嚏﹑口周或手指发麻,要高度怀疑变态反应,因为一些致死性过敏性休克,曾先出现上述表现。如不能肯定的病例可用肾上腺素0.3mg,肌内注射,如症状迅速缓解,则可证实,而且此剂量亦是安全的 。
    • 18. 过敏性休克的特异性病因诊断对本症 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进行过敏原检测应 该①在休克解除后;②在停用抗休克及抗 过敏药物后;③如作皮肤试验,先由斑贴,挑刺等试验开始,严格控制剂量,并准备必要的抗休克药物。少数皮试阴性患者仍有发生本症的可能。
    • 19. 鉴别诊断  本病发生很快,因此必须及时作出诊断。凡在接受(尤其是注射后)抗原性物质或某种药物,或蜂类叮咬后立即发生全身反应,而又难以药品本身的药理作用解释时,应应马上考虑到本病的可能,故在诊断上一般困难不大。但应除外如下情况。
    • 20. (一)迷走血管性晕厥(或称迷走血管性虚脱,vasovagal collapse),多发生在注射后,尤其是病人有发热、失水或低血糖倾向时。患者常呈面色苍白、恶心、出冷汗,继而可晕厥,很易被误诊为过敏性休克。但此症无瘙痒或皮疹,昏厥经平卧后立即好转,血压虽低但脉搏缓慢,这些与过敏性休克不同。迷走血管性昏厥可用阿托品类药物治疗。
    • 21. (二)遗传性血管性水肿症(hereditary angioedema)这是一种由常染色体遗传的缺乏补体C1酯酶抑制物的疾病。患者可在一些非特异性因素(例如感染、创伤等)刺激下突然发病,表现为皮肤和呼吸道粘膜的血管性水肿。由于气道的阻塞,患者也常有喘鸣、气急和极度呼吸困难等,与过敏性休克颇为相似。但本症起病较慢,不少病人有家族史或自幼发作史,发病时通常无血压下降、也无荨麻疹等,据此可与过敏性休克相鉴别。
    • 22. (三)输液反应 是在输液过程中因致热源﹑微粒﹑微生物等引起的反应,其鉴别要点如下表
    • 23. 变态反应与输液反应鉴别要点项目:过敏反应 输液反应 病因: lgE抗体介导的过敏反应 致热源、微粒、微生物 突出表现:胸闷气憋 寒战、发热 累及脏器:多器官 与发热有关 与输液量关系:无关数滴即可发生 有关,需要一定量液体 症状与体温关系:症状与体温无关, 症状与体温平行, 如38℃致意识障碍 如41 ℃致意识障碍
    • 24. 治 疗 (一)去除过敏原 首先应立即除去 过敏原,如患者为静脉用药时出现,换 掉输液器和管道,不要拔针,继续置换 上0.9%氯化钠注射液快速滴入。置患者 于平卧位、给氧。
    • 25. (二)注射肾上腺素 ①对于一般的患者,如收缩压40~70mmHg,肾上腺素首剂宜用0.3~0.5mg,肌内注射或皮下注射,肌内注射吸收较快,皮下注射吸收较慢。如无效可在5-15min重复给药。①对于一般的患者,如收缩压40~70mmHg,肾上腺素首剂宜用0.3~0.5mg,肌内注射或皮下注射,肌内注射吸收较快,皮下注射吸收较慢,如无效可
    • 26. ②极危重症患者,如收缩压0~40mmHg,或有严重喉头水肿征象,可将肾上腺素0.1mg稀释在0.9%氯化钠溶液中,5~10min缓慢静脉推注,同时观察心率和心律,必要时可按上述方法重复给药,亦可用肾上腺素1mg加入0.9%的氯化钠溶液250ml中静脉滴注,1~4微克∕分,可逐渐加量。
    • 27. ③对心率极快者,如心率150-160次/min,可用上述静脉注射的方法,缓慢推注,观察心率,如心率减慢,可继续推注,否则可改用血管加压素升血压。
    • 28. (三)积极液体复苏 快速输入等渗晶体液如0.9%氯化钠溶液等。快速输液1-2L,甚至4L。在美国联合编写组的《变态反应处理指南》中提到,10min后血管容积扩张1倍,因此在最初5min内应输液5-15ml/kg,即250-500mL。 (四)抗组胺类药 可给予异丙嗪25mg,im。
    • 29. (五)糖皮质激素 应早期静脉输入大量的糖皮质激素。琥珀酸氢化可的松200-400mg和甲波尼龙120-240mg,静脉滴注。亦可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20mg。糖皮质激素的作用至少延迟到4-6h才奏效,主要是防止复发。
    • 30. (六)去除毒素 被蜜蜂叮蛰后, 可能在皮肤下留下毒囊。初步检查期间 在某点看到叮蛰的部位,如看见一枚叮刺,应用小刀钝缘立即将其刮出,或刮出在叮蛰处的昆虫任何残留部分。不要压迫或挤压附着在皮肤上的昆虫任何部分,因为挤压增加毒液扩散。
    • 31. 预 防  最根本的办法是明确引起本症的过敏原,并进行有效的防避。但在临床上往往难以作出特异性过敏原诊断,况且不少患者属于并非由免疫机制发生的过敏样反应。为此应注意:①用药前详询过敏史,阳性病人应在病史首页作醒目而详细的记录。②尽量减少不必要用药,尽量采用口服制剂。
    • 32. ③先作皮内试验皮肤挑刺试验尽量不用出现阳性的药物,如必须使用,则可试行“减敏试验”或“脱敏试验”。其原则是在抗组胺等药物的保护下,对患者从极小剂量逐渐增加被减敏药物的用量,直到患者产生耐受性为止。在减敏过程中,必须有医务人员的密切观察,并准备好水剂肾上腺素、氧气、气管插管和可以静脉注射的皮质类固醇等一切应急抢救措施。
    • 33. ④对过敏体质病人在注射用药后观察15~20分钟,在必须接受有诱发本症可能的药品(如碘造影剂)前,宜先使用抗组胺药物或强的松20~30mg。
    • 34. 预 后    通常接受抗原后出现本症的症状越迟者,预后越好。某些高度过敏而发生“闪电样”过敏性休克者,预后常较差。有冠心病背景者在发生本症时由于血浆的浓缩和血压的下降,常易伴发心肌梗塞。神经系症状明显者恢复后亦易残留脑缺氧后的各种并发症。
    • 35. 由于本症绝大多数为特异性IgE介导的变态反应。每次由相应的过敏原引起的IgE产量递次增多,即再次接触时发生剧烈反应的可能性更大。为此,应警告患者永远不再接受类似致敏原,并将禁忌药物登记在病历卡首页。
    • 36.  病例介绍     患者,男,40岁,因胸痛30分钟急诊入院,半小时前有外伤史,体查:三测正常,左上胸部压痛,无皮肤裂伤,无肿胀,双肺呼吸音低,无罗音,胸部CT是左侧第3,4肋不完全性骨折。诊断:胸部外伤,肋骨骨折。         
    • 37. 给予骨瓜提取物75mg加入氯化钠溶液中静脉点滴,注射数分钟后患者感恶心、头晕、气憋、心慌,即感四肢厥冷、呼吸困难。见面色苍白、大汗淋漓。测血压0mmHg,脉搏细弱,呼吸38次/分,神志不清,呼之不应。
    • 38. 即予吸氧,肌内注射肾上腺素1mg及地塞米松5mg,迅速建立双静脉通道,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多巴胺40mg,0.9%氯化钠注射液500ml+氢化可的松200mg静脉滴注,经上述抢救治疗后,患者约7min时渐苏醒,面色转红润,血压92/58mmHg,尚气憋,胸闷。速送上级医院,观察20分钟后症状及体征逐渐消失,血压恢复正常。
    • 39.   评 述      这是发生在某院的危重型过敏性休克病例。现场立即进行抢救,病情好转稳定后再转院,并取得成功。对于抢救过程,应给予肯定的有如下几点,1 立即吸氧;
    • 40. 2 开放2条静脉通路,快速补充晶体液,分别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和500ml,而不是给予葡糖糖溶液;
    • 41. 3 及早给肾上腺素并肌内注射,而不是皮下注射,肌内注射吸收快,皮下注射吸收慢,国际上推荐使用肌内注射。4 及早给予氢化可的松200mg静脉滴注,剂量与给药途径均正确。
    • 42. 但如下几点值得商榷,1 肾上腺素的剂量与途径:从本例实际情况来看,肌内注射肾上腺素1mg后7min,神志清醒,血压基本恢复,主要症状消失,这种奇效主要是肾上腺素,但未说明心率情况,此剂量很可能引起心动过速,上面我们所述正常剂量引自《2005年美国心脏学会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故本例以0.5mg为妥。但由于初始血压测不到,亦可使用小剂量静脉途径,因为血压为0/0mmHg时,考虑循环不好,静脉给药比较可靠。
    • 43. 2 多巴胺使用欠妥:多巴胺40mg加入0.9%的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其浓度为160微克/ml,如该患者质量为60Kg,如每分钟滴1ml,则2.67微克/Kg/min,这是扩张血管作用,除非每分钟大于60滴。即便如此,过敏性休克时血管严重扩张,宜首选缩血管作用强的肾上腺素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