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地理国情普查内容与指标
    • 2. (本页无文本内容)
    • 3. (本页无文本内容)
    • 4. 地理国情普查内容确立的基本原则 地理国情信息需求分析 战略规划与政策 行业部门标准 基础地理信息情况分析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规范 1: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内容分析 普查内容的提出
    • 5. 129个与地理环境各要素有关联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其中涉及水文水利和水土保持方面的的标准最多,共44个,涉及土地利用的有26个,涉及植被的有15个,涉及道路交通的有12个,涉及土壤土质的有7个,涉及地表形态地面沉降的有4个,综合性的有14个,其他类型7个。 标准内容涉及分类编码(类型划分、实体编码)、数据规范、指标分级、分析、评估、规划和监测等类型。 经过对这些标准摘要内容的主题词分析,出现频次前20位的主题词依次是:土地利用、道路、水文、植被、土壤、地形、地貌、农用地、流域、城镇、设施、水资源、水库、交通、建筑物、草原、河流、河道、水系、沙化。 分别可以归入土地利用、道路交通、水、植被、土壤土质、地形地貌、居民地及设施7大类,除土地利用,其他几类正好是基础地理信息分类体系中除境界之外的几类类型。 结论,从总体上来说,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基础地理信息,可以为各行业提供更好的信息支撑。
    • 6. 83个与地理环境要素相关的分类编码标准 其中国家标准33个,行业标准50个。各类标准涉及包括土地、交通、物流、水利、林业、农业、海洋、地震、环境、民政、统计、旅游以及测绘地理信息等十几个行业。 针对地理环境要素实体进行编码的共有11个,主要涉及道路、山脉山峰、行政区、水文(河流、湖泊、水库与水闸)、海岛5个类型的要素。 其他标准均针对各种要素类型进行分类与编码,总计定义与地理要素相关的类别2700多个,去除重复类别600多个后,将近2100个类别。 对这些类别的用词进行词频分析,出现频次前20位的依次为:设施、用地、道路、土地、生态、交通、森林、土壤、湿地、农田、界线、铁路、建筑、林地、行政区、保护区、水系、港口、仓储、干线。 可以看出,虽然在类别上更加细化,依然可以归入居民地基设施、土地利用、道路交通、水、植被、境界、土壤土质几大类中。 由此可见,各专业部门对地理国情信息的需求类型基本被基础地理信息现有类型覆盖。
    • 7.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相关规范一、GB/T 13923-2006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 该标准是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的基本依据之一,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中地理要素类型基本在此分类体系的覆盖之下。但该分类体系中,对于一些人文地理实体和地理单元覆盖不全,如街坊、居民小区、院落、平原、山脉等。 二、GB/T 20258-2006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数据字典第1,2,3,4部分 该标准共分4个部分,分别针对不同的比例尺范围,规定GB/T 13923-2006中各类基础地理信息的数据字典的内容结构,并根据各级地图比例尺地图表示的要求把各类地理要素分为点要素、线要素和面要素,从而为特定比例尺地图制图为目的信息采集提供了基础性指导。 三、CH/T 1015.1-2007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1:10000,1:50000生产技术规程 第一部分:数字线划图(DLG) 明确要求地物要素数据采集时在影像上按地物的真实位置进行数据采集,即使在要素密集、表达拥挤的情况下也不移位采集,是否需要移位待制图输出时考虑; 同对居民地要求,在街道结构线的基础上判绘街区的轮廓线,要反映房屋的分布特征,按照图式的综合取舍要求突出房屋,多层、高层房屋一般应根据立体影像独立采集。
    • 8.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相关规范四、GB/T 12341-1990 1:25000,1:50000,1:100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 对所针对比例尺地形图的规格、精度及外业作业的基本要求进行了规定。其中,尤其是对像片调绘的技术要求深刻地影响着基础地理信息的采集获取方式与结果。规定地形元素综合取舍的一般原则有三个 一是据地形图的用途进行综合取舍。即使图上突出表示或保留经济意义及用图意义较大的地貌(如能反映地区经济文化状况,或对发展经济比较重要的资源、水系、交通、确定方位等的地物地貌),舍去或移位表示那些经济意义及用图意义相对不大的、或易于变化的地物地貌(这与CH/T 1015.1-2007的采集要求明显不同)。 二是据成图比例尺进行综合取舍。即使同一地区采用不同比例尺成图时,为了保持合适的图面载负量,综合取舍的尺度也并不相同。对于图上不能按真实位置表示的地物地貌,必须进行综合取舍或移位表示。主要的地物地貌应准确表示,次要的移位或舍去,综合斗取舍后仍应保持其总貌特征及地物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也不能因综合取舍而改变了地物地貌的性质,如河流、湖泊,、道路、岛屿等只能取舍不能综合。 三是依据地物地貌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分布的疏密程度进行综合取舍。某一地物(如高烟囱)在经济发达地区可能是次要的,调绘时可以不予表示,但地物稀少地区它就可能成为主要的而必须表示。又如在湖泊密集地区的某一小湖泊,可能不予表示,但在缺水地区,它是难得的水源和方位物,就必须表示,当湖泊面积较小时,甚至还可放大表示。 这三个原则可以看出,采用像片调绘方法进行基础地理信息采集时会根据成图比例尺和地形图用途对要采集的地物信息进行综合取舍,这导致获取的信息并不能完全真实反映现实世界的情况,因此,在此基础上进行统计分析,会造成一定程度的信息失真。目前,像片调绘法是地理信息采集的一个基本方式,其影响面也非常大。
    • 9.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总体情况如1:5万、1:1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中的水系、交通、设施、管线、政区、地貌6个反映地理要素的要素类中,都包含名称,部分包含实体编码属性项,为地理国情本体数据库中的地理实体数据构建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用于地理国情监测存在一些不足 如:居民地要素类中只有要素分类码一个属性项,加上受限于生产方式的差别,居民地要素在不同地区,采样密度差别较大,虽然制图应用中,可以配合加注注记层的信息,使得图面效果不受影响,但由于缺乏比较详细的属性内容,大大限制了这一重要数据内容在地理国情本底数据库建设中作用的发挥。 又如:由于数据的采集是面向地形图制图的需要,植被与土质的数据没有实现国土空间的全覆盖,这对制图没有问题,未覆盖区域是被一些散列点状地物占据,图面感觉不到空洞区域的存在。但是如果据这些数据进行面积的统计分析,面积总和就会与事实不符。
    • 10. 地理国情主要应用目标与需求的差别地理国情普查完成各类地理要素的地理分布情况获取后,需要利用这些信息进一步开展统计分析,通过对各类地理要素的数量特征进行统计分析,挖掘、提炼各种综合性信息和规律性知识。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目标是提供GIS分析应用所需空间定位信息,同时也需满足按照图示规范制作标准地形图的要求。
    • 11. 地理国情普查与基础地理信息差别比较项基础地理信息地理国情监测地图制图主要目标之一较少考虑信息统计分析较少考虑重要内容信息完整性需要进行综合与取舍尽可能真实反映客观世界可视化需要考虑图面载荷量较少考虑属性丰富性满足地形图制图需求需要多重属性,以满足多样化的统计分析需求定位精度要求非常高对属性准确性要求更迫切
    • 12. 普查内容的提出地理国情普查内容确定的基本思路 筛选、补齐、更新、扩展、增项 筛选:筛选地理国情应用需要的信息类别 补齐:达到采集标准、该采未采的要素补采 更新:采集新出现的要素 扩展:根据地理国情应用需要,扩展内容 增项:增加地理国情应用需要的属性项
    • 13. 普查具体内容地理要素 以基础地理信息分类为基础,适当扩展,选择其中的重要类别及其子类,并具体确定各个类别需要扩展的属性、省市县不同尺度上的采集标准和位置精度要求、属性准确性要求。 地表覆盖 覆盖物的自然特征、结合拟采用的遥感数据源的分辨能力进行分类,同时需考虑与其他行业部门相关分类体系的衔接关系。
    • 14. 普查内容的提出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把地理国情信息基本内容可分三个方面: 地表形态数据、地表覆盖分类信息、重要地理国情要素 地表形态反映地表地形及地势特征,也间接反映了地貌形态。我们熟悉的DEM和DSM等是反映地表形态常用的计算机表示方法。 地理国情要素信息反映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具有较为稳定的空间范围或边界、具有或可以明确标识、分散分布的重要地物及其属性。由于该类信息是可以辨识的一个个地理实体,通常采用要素模型来进行描述。 地表覆盖分类信息反映土地表面覆盖物的物理组成。针对其连续分布的特征,通常采用场模型进行描述。 综合考虑上述三类信息,提出本次地理国情普查的内容分类与指标。本文件暂未涵盖完整的地理国情信息分类和指标体系。
    • 15. 地表覆盖分类原则根据地球表面覆盖物的可辨识自然特征为分类依据 尽可能与行业需求对接 针对优于5米的多分辨率影像,最小图斑定为20*20像素 以遥感影像内业分类为主,尽可能使一二级类通过内业能够识别,三级类外业辅助 尽可能降低对多时相影像的依赖
    • 16. 分类总体思路
    • 17. 内容分类概况
    • 18. 第二部分 地理国情普查内容与指标的理解
    • 19. 主要内容最小图斑实地大小要求的理解 地表覆盖归类基本方法 “所见即所得” 自然优先 立体覆盖 线状地类 “预见性” 地表覆盖与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 重要内容与指标说明
    • 20. 1、最小图斑实地大小要求的理解地表覆盖分类和地理要素采集中都依据类型的特点规定了基本要求。该要求只适用于勾绘或编辑地类边界过程中对一些难以确定类型的小图斑进行“就近就大合并”时参照采用。无论是人工还是自动分类,如果能够确保分类结果正确,最小图斑面积不受此指标的限制,即分类后的图斑面积即使小于该指标,也不需要进行就近合并。 例如: 最小图斑指标是1600平米,分出了400平米的图斑,只要分类正确,也是正确的; 但是如果影像上有3000平米地类被合并到了其他类型中,就是错误的。 即: 对最小图斑指标的掌握,可以更严,不能更松。规定的指标值是一个图斑可以合并的上限值,而不是下限值。 由于涉及到尺度统一问题,指标从严掌握时,应注意以下原则: 同一个普查任务区范围内,应按照统一的尺度进行掌握 指标下浮一般应控制在30%以内
    • 21. 2、地表覆盖归类基本方法“所见即所得” 由于地表覆盖分类的基本依据是地表覆盖物的物理特性,而非土地利用分类中侧重于土地的社会属性,因此从分类判读的原则方法角度来说,可以称为“所见即所得”。 但这一原则并不能绝对化。由于地表覆盖和土地利用之间的耦合关系,有时候很难严格区分某类型是属于土地利用类型还是土地覆盖类型。 例如: 耕地,严格从地表覆盖的角度来讲,应该从生长的农作物来进行地表覆盖类型定义,要按照这一原则反映地表覆盖的客观状态,1年中需要多期影像才可能,由于目前技术和经济可行性的原因,这是不可行的。因此需要对这种范围的地表进行时间尺度上的综合,从而不可避免地出现耕地这一更偏向土地利用的类型。 即使是这样,这里的耕地,也实际上是从土地的外在表现上归纳出的一个概念,而不是土地利用中惨杂了很多政策法律因素的耕地概念。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中农村土地调查地类认定要求:耕地已被征用,有完整、合法用地手续,调查时实地没有实质性建设的,称为“批而未用”土地。 “批而未用”土地按建设用地确认。调查时,按提供的批地文件,确定其位置、范围和地类。
    • 22. 2、地表覆盖归类基本方法自然优先 植被覆盖、裸露地表等类型中通过影像甚至实地核查均难以区分人工和自然的类型,一般采用“自然优先”的原则进行归类。 如人工繁育的树林或草场,从影像上甚至实地核查均难以确定是否为园地或人工草地,优先归入林地或天然草地的相应类别。 又如野外人工长期堆积弃置的砂土,经年累月成为自然的一部分,从外观上难以区分其成因的,归入裸露地表中的沙质地表。 采用自然优先原则的前提是难以区分其具体成因。从人与环境的关系角度来说,人类的任何活动结果都终将成为自然的一部分,因此无法判定的情况下,归入偏自然的类别,出错概率更低,更符合自然规律。
    • 23. 2、地表覆盖归类基本方法立体覆盖 对于不同高低植被立体覆盖的范围,如乔木林下有灌木,果树下面有疏菜等情况,以顶层树冠的优势类型确定其植被覆盖类型; 对于树冠遮蔽道路、树冠遮蔽沟渠的情况,地表覆盖中按照植被归类;地理要素(地理实体)中按照道路和沟渠的要求采集。 树木遮盖房屋的情况和遮盖路和水的处理方式不一样,应尽可能根据房屋的轮廓按照房屋归类。 有屋顶绿化的范围,应归入房屋建筑或房屋建筑区; 桥面跨越大面积的水面,应归入水体类型;跨域峡谷,应按照地面的实际覆盖归类。 对于高架路,不考虑路下的情况,地表覆盖中按照上层道路归入路面; 其他在空间上被多种类型立体层叠覆盖的情况,地表覆盖分类一般采用“就近就大”的原则,即以面积占绝对优势的类型为主。
    • 24. (本页无文本内容)
    • 25. 2、地表覆盖归类基本方法线状地类 耕地、库塘、固化池、大棚等连片区域内部斑块之间的田埂、小路、水渠、林带等狭长条带,如果宽度在5米(含)以下(执行GDPJ 03-2013),或者连片达不到实地400平米的,可以就近归并到相邻的耕地、库塘、固化池、大棚等类型中。 也适用于房屋建筑区内的情况
    • 26. 2、地表覆盖归类基本方法“预见性” 对于正在发生变化且变化周期较短的类型,如即将完工的建筑工地、栽种果树幼苗的耕地等,在普查时点规定的时间,按照通常规律可预见会变为另一种类型。但采集信息时依据的影像或当前的状态并不能完全体现将来普查时点的状态。这种情况下,可以采取两种方式处理: 1)按照预见的时点时状态进行采集,采集时建议做特别标记,以利于后期时点统一时做重点核查; 2)按照影像反映的状态进行采集,采集时也需要做特别标记,后期时点统一进行核查。 由于“预见”需要一定的领域知识,这种方法不宜滥用。 采用这种方法时,第一种方式应慎用,否则容易起反作用,建议一般采用第二种方式处理。
    • 27. 利用参考资料弥补影像资料时相和现势性问题的注意事项可以利用多渠道收集的、具有质量保证的其他资料以弥补普查下发影像资料时相和现势性问题,但需要在元数据中进行充分说明。 通过网络渠道获取的影像资料,如果能够确定影像的类型、时相等信息,并经过处理能够达到精度要求,在地表覆盖分类和地理国情要素信息采集时可以作为参考资料使用,并需在元数据中做清楚说明,并保留所使用的参考资料。但该资料不宜用于分幅DOM制作。
    • 28. 3、地表覆盖与地理要素数据之间的关系部分地表覆盖类型图斑与对应的地理要素数据之间存在一定的约束关系,主要包括: 1)水体要素和水面范围。覆盖分类的水面类型图斑一般位于河渠、湖泊和库塘等水体实体的内部,只有依据的影像正好是丰水期拍摄的,两者的范围才可能完全一致。 2)道路要素与路面范围。地表覆盖中归为路面类型的图斑范围内可能会有对应的符合要素采集条件的道路要素;但由于遮蔽、数据源识别能力等原因,有道路要素的地方其地表覆盖分类不一定是道路类型,可能是植被或其他遮蔽道路的覆盖类型。也就是说,所有按要素采集的道路中心线,在未被完全遮蔽且影像可识别的地区,必须与地表覆盖中的道路图斑保持空间位置和属性值的一致性。 3)房屋建筑区与单位院落。单位院落与房屋建筑区之间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但位置上有关联性。单位院落的范围内,一般应该存在属于房屋建筑区的地表覆盖类型。 4)堤坝覆盖类型与堤坝要素。堤坝要素用线表示,应该位于作为覆盖类型的堤坝图斑范围内。
    • 29. 重要内容说明01-耕地 定义: 经过开垦种植农作物,经常耕耘管理的土地。包括熟耕地、新开发整理荒地、以农为主的草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林木覆盖度在50%以下)。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 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含轮歇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含蔬菜)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耕地中包括南方宽度<1m、北方宽度<2m固定的沟、渠、路和地坎(埂);临时种植药材、草皮、花卉、苗木等的耕地以及其他临时改变用途的耕地。
    • 30. 011 水田:种植水稻、莲藕、茭白等水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实行水生、陆生农作物轮种的耕地。 012 旱地:种植小麦、玉米、豆类、薯类、油菜、青稞、蔬菜等陆地生长农作物的 水生、旱生农作物轮种的耕地一般限于2年内的轮种可以视为水田,如果轮种周期超过2年的,以普查时点年份为准2年内耕种情况确定是否算作轮种的水田。即含普查时点年份2年内,如果有水生、旱生农作物轮种情况或只种植水生农作物,归入水田,否则归入旱地。耕地,包括土地利用类型中的水浇地、旱地和菜地。不含温室大棚覆盖的地块
    • 31. 02-园地定义:指连片人工种植多年生木本和草本作物,集约经营的,以采集果实、叶、根、茎等为主的,覆盖度大于50%的土地。包括各种乔灌木、热带作物以及果树苗圃等用地。 包括: 果园 乔灌果园 藤本果园 草本果园 茶园 桑园 橡胶园 苗圃 其他园地(可可、咖啡、胡椒、药材、油棕和其他木本油料或香料等其他多年生木本经济作物)
    • 32. (本页无文本内容)
    • 33. (本页无文本内容)
    • 34. 03-林地定义:指成片的天然林、次生林和人工林覆盖的地表。包括乔木、灌木、竹类等多种类型。以顶层树冠的的优势类型区分该类下级各类类型。 包括 乔木林 灌木林 乔灌混合林 竹林 疏林 绿化林地 采集指标要求:最小图斑面积为1600平方米
    • 35. 031-乔木林031 乔木林:由具有高大明显主干的非攀缘性多年生木本植物为主体(林冠覆盖面积占65%以上)构成的植被,高度一般大于5米。其中,乔木林带行数应在两行以上且行距小于等于4m或林冠冠幅垂直投影宽度在10m以上,树木郁闭度大于0.2。(GB/T 14721-2010) 0311 阔叶林:由双子叶乔木树种为主构成的森林,阔叶树合计占65%以上(GB/T 14721-2010)。有冬季落叶的落叶阔叶林(又称夏绿林)和四季常绿的常绿阔叶林(又称照叶林)两种类型。 0312 针叶林:由松、柏、杉等裸子植物的乔木树种为主构成的森林,针叶树合计占65%以上。(GB/T 14721-2010) 0313 针阔混交林:针阔两类乔木混生,但林冠覆盖面积都不超过65%(含)的乔木林。
    • 36. 032 灌木林032 灌木林:由生长低矮的多年生木本植物为主体(林冠覆盖面积占65%以上)构成植被,林木覆盖度大于30%,高度一般低于5m。(GB/T 14721-2010) 0321 阔叶灌木林:由阔叶灌木、灌丛和通常低于5m小乔木组成的植被组成的植被类型。 0322 针叶灌木林:由针叶灌木、灌丛和通常低于5m的小乔木组成的植被组成的植被类型。 0323 针阔混交灌木林:针阔两类灌木混生,但林冠覆盖面积都不超过65%(含)的灌木林。自然状态的针阔混交灌木林比较少见。
    • 37. 033 乔灌混合林:由乔木和灌木交替生长混合覆盖但两者林冠覆盖面积各自都不超过65%,且树木总体覆盖度大于30%的地表。 034 竹林:以全部由各类竹子组成的纯林或仅混生少量针阔叶树种的植被类型。最小图斑对应的地面实地面积为400平方米。 035 疏林:指由各类林木组成但覆盖度较低,郁闭度在0.1~0.2的林地。最小图斑对应的地面实地面积为1600平方米。 036 绿化林地:居民地一定范围内人工种植的绿化树木覆盖形成的片状或带状区域(不包括楼顶种植的树木)。最小图斑对应的地面实地面积为200平方米。 0370人工幼林:人工种植的未成林。最小图斑对应的地面实地面积为400平方米。 0380 稀疏灌丛:在荒漠或植被稀疏地区丘团状生长的低矮灌木或灌草丛,成群分布,但平均覆盖度低于30%,大于10%的地表。
    • 38. (本页无文本内容)
    • 39. 04-草地定义:以草本植物为主连片覆盖的地表。包括覆盖度在10%以上的各类草地,含以牧为主的灌丛草地和林木覆盖度在10%以下的疏林草地。 包括: 天然草地 人工草地 采集指标要求: 天然草地最小图斑面积为1600平方米 人工草地最小图斑面积为400平方米
    • 40. 041 天然草地:以天然生长或半人工培育的草本植物为主覆盖的地表。一般未经改良或经过不破坏天然植被条件下的改良,用于放牧或割草,包括以牧为主的树木覆盖度在10%以下的疏林草地和灌丛草地。 0411 高覆盖度草地:指覆盖度大于50 %的天然草地、改良草地和割草地,此类草地一般水分条件较好,草被生长茂密。 0412 中覆盖度草地:指覆盖度为20 %~50 % 的天然草地和改良草地,此类草地一般水分不足,草被较稀疏。 0413 低覆盖度草地:指覆盖度为10%~20%的天然草地,此类草地水分缺乏,草被稀疏,牧业利用条件较差。
    • 41. 042 人工草地:通过耕翻、完全破坏、清除原有天然植被后,人为播种、栽培建植的以草本植物为主体的人工植被及其生长的土地,包含人工栽植林木覆盖度小于10%的人工疏灌丛群落或疏林群落及其生长的土地。包括饲用为主要目的的人工牧草地和特殊用途如改善环境的绿化草地。 0421 牧草地:由人工种植的用于放牧或饲料的牧草覆盖的草地。最小图斑对应的地面实地面积为400平方米。 0422 绿化草地:城镇或居住区域内地面上,由栽种的草本植物覆盖的地表,包括公园、运动场所、绿地等范围内的草地,不包括楼顶种植的草坪。最小图斑对应的地面实地面积为200平方米。
    • 42. 05-房屋建筑(区)定义 房屋建筑区是指城镇和乡村集中居住区域内,被连片房屋建筑遮盖的地表区域。具体指被外部道路、河流、山川及大片树林、草地、耕地等形成的自然分界线分割而成的区块内部,由高度、结构、排布规律、建筑密度相近的成片房屋建筑的外廓线围合而成的区域。 独立房屋建筑包括城镇地区规模较大的单体建筑和分布于分散的居民点、规模较小的散落房屋建筑。 包括: 多层房屋建筑区 低矮房屋建筑区 废弃房屋建筑区 多层及以上独立建筑 低矮独立建筑 采集指标要求: 基本最小图斑面积为1600平方米;
    • 43. 房屋建筑区的最小图斑对应的地面实地面积为1600平方米。根据房屋建筑高度、结构、排布规律、建筑密度以及外部道路和其他明显界限确定的房屋建筑区内,连片的绿化林地、绿化草地、硬化平地、路面等其他类型,若其面积小于1600平方米,即使达到各类型的最小图斑要求,也不再单独归类,直接并入各类房屋建筑区类型;如果连片面积大于1600平方米,应单独归类,一般不宜全部归并到房屋建筑区一个图斑中;
    • 44. 房屋建筑区的范围通过连接围合该区域的各个房屋建筑的轮廓转折点形成;勾画房屋建筑区范围时,在包含相同房屋建筑数量的情况下,应尽可能保持外廓线包含的范围最小
    • 45. 院落式房屋
    • 46. 单体建筑
    • 47. 乡村地区
    • 48. 06-道路指铁路、公路和其他道路。 包括: 铁路 公路 城市道路 乡村道路 采集指标要求: 同时采集:1.路面;2.道路中心线,并赋要素属性 铁路路面包括铁路路基范围的路面,含路堤、路堑。 铁路属性包括:类型,线路编码,名称,起点,终点,单双线,建成时间,重复路段编码。 公路路面:宽度大于3米,长度大于500米以上的路面,含无植被覆盖、经硬化的路堤、路堑的范围,同上级类,归为路面,代码取0601 公路属性包括:道路编号,全称,简称,技术等级,车道数,铺设材料,单双向,路宽,重复路段编码。 采集地级以上城市内路宽大于6米的快速路和城市街道的道路中心线 采集连接行政村与外部路网的农村硬化道路的中心线,并赋要素属性。
    • 49. 覆盖分类 除铁路外的其他道路覆盖分类统一归为路面,代码取0601。宽度小于3米的路面,可与相邻主要类型合并。 城镇居民区内道路被行树遮盖而难以获得真实地表的部分,在地表覆盖中可按绿化林地归类,出露的道路部分如果达到采集指标的需要归为路面,若达不到地表覆盖分类的最小图斑要求,可以与相邻主要类型合并。 地表覆盖中,高架路视同一般道路归类。车行道两侧的人行道,一并归入路面一类。 铁路采集路基范围的路面,包括无植被覆盖、经硬化的路堤、路堑的范围。 要素采集 采集铁路正线的中心线,并赋要素属性。多条正线轨道并行时,间隔10米以内的,按一条采集;间隔10米以上时,分别采集。间隔10米以内的并行正线轨道,若为两条并行,依据其中一条轨道的中心线位置采集;若为多条并行,依据较为居中的一条轨道的中心线位置采集。 采集所有通车的宽度一般大于5米的城际公路(包括国道、省道、县道、乡道、专用公路以及线路之间的连接道)的道路中心线并赋要素属性,包括。与城际公路构网的城市道路同时也按城际公路采集。 若道路中央隔离带或绿化带较宽,宽度达到或超过10米时应按两条路线采集,小于10米的,宽度计入道路宽度。城市道路要素宽度属性不包含人行道的宽度。 车道数按照实际划定的正规机动车道数填写,不含应急车道和非机动车道。 公路中不采集立交桥及构成立交桥的匝道,如果相交的道路相通,在道路中心线相交处打断生成两条线段。除立交桥匝道,公路之间的连接道路需要按公路要求采集。 道路宽度属性值包括车行道的所有范围,含车行道之间不宽于10米的隔离带宽度,不含两侧的人行道以及车行道与人行道之间隔离带宽度。
    • 50. 07-构筑物定义:为某种使用目的而建造的、人们一般不直接在其内部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工程实体或附属建筑设施(GB/T 50504-2009)。其中的道路单独列出。 包括: 硬化地表:使用水泥、沥青、砖石、夯土等材料连片露天铺盖的地表。最小图斑面积为1600平方米。其下级类“停机坪”为5000平米,场院为1000平米。 堤坝:堤和坝的总称。宽度大于3米,长度大于100米的堤坝覆盖分类中归入此类,堤坝包括堤基范围。 闸、桥梁、码头 城墙:古代城墙,包括长城和城市古城墙。最小图斑面积为400平方米。 大棚:能透光、保温(或加温),用来栽培植物或用于养殖的设施。最小图斑面积为1600平方米 固化池:用建筑材料修建的具有规则几何形态(多呈方形或圆形)的露天池沼覆盖的地表。如游泳池、污水消解池、晒盐池等。最小图斑面积为400平方米 工业设施:露天安置的大型工业设备设施所覆盖的地表。如采油、炼油、储油、炼钢等设施。最小图斑面积为400平方米。 其他构筑物:其他未分类的人工构筑物.
    • 51. 本类型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包括除道路和房屋之外的所有存于地表、可见的人造物。如果有未纳入分类的构造物,可以根据需要对分类体系进行扩展,也可以直接归入其他构筑物一类中。 硬化地表 露天堆放场,易于与堆放物相混淆。 人工长期堆积的各种矿物、尾矿、弃渣、垃圾、沙土、岩屑等(人工堆积物)覆盖的地表才归入堆放物一类中; 对于以短期或临时存放货物为主要目的的堆放场,其堆放物和数量经常发生变动,应归入硬化地表(及其下级)类。如货运码头、物流中心堆放货物和集装箱的货场,发电厂堆放电煤的煤场,林场堆放原木的场地,砖瓦厂堆晒砖瓦泥坯的场地以及预制件厂堆放建筑预制件的场地等都应归入硬化地表之下的露天堆放场。 硬化地表需要与道路路面进行区别。路面含无植被覆盖、经硬化的路堤、路堑范围。为防止水土流失而建造的大面积硬化无植被覆盖的防护工程,虽分布于道路两侧,但划入路面明显不合理而且基本能够区分的,应归入硬化地表中的护坡。 碾压踩踏地表包括无植被覆盖的田埂,牧区露天的牲畜圈舍,房前屋后堆放杂物、日常活动用的空地等。平坦旷野地区汽车碾压的车辙,不归入该类,归入相邻主要类别。
    • 52. (本页无文本内容)
    • 53. (本页无文本内容)
    • 54. 08-人工堆掘地定义:被人类活动形成的弃置物长期覆盖或经人工开掘、正在进行大规模土木工程而出露的地表。 包括: 采掘场:露天开采对原始地表破环后出露形成的地表,如露天煤矿采掘场、采石场、稀土矿采掘场等。 堆放物:人工长期堆积的各种矿物、尾矿、弃渣、垃圾、沙土、岩屑等(人工堆积物)覆盖的地表。 尾矿堆放物、垃圾堆放物、其他堆放物 建筑工地:自然地表被破坏,正在进行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的场地区域。 采集指标要求:最小图斑面积为1600平方米
    • 55. 采掘场范围内因采矿堆积的矿石、弃渣以及尾矿,统一归并到露天采掘场这一覆盖类型中,不需单独归类。 露天采掘场范围内,若包含开掘裸露物之外的其他覆盖类型,如水面、植被,达到其覆盖分类要求的需要单独归类,不宜并入露天采掘场一类。 尾矿堆放物(尾矿库)需要分情况分别按照地表覆盖分类方式采集尾矿堆放物,和按照地理国情要素方式采集尾矿库。 对于已建成但未交付使用的房屋建筑、道路或其他构筑物,如果影像上或实地已没有建筑施工迹象,不宜归入建筑工地类,而应归入房屋建筑等其他相应类别。城镇中的房屋拆迁待建区域,应归入该类。
    • 56. 09-荒漠与裸露地表定义:指植被覆盖度低于10%的各类自然地表。 包括: 盐碱地表:表层裸露物以盐碱为主的自然地表 泥土地表:表层裸露物以泥或土为主的自然地表 沙质地表:表层裸露物以沙质为主的自然地表 砾石地表:表层裸露物以块状砾石为主的自然地表 岩石地表:表层裸露物以基岩为主的自然地表 采集指标要求:荒漠地区最小图斑对应的地面实地面积为10000平方米,其他地区为1600平方米。
    • 57. 10-水域定义:从地表覆盖角度,是指被液态和固态水覆盖的地表。从地理要素实体角度,水体是指水体较长时期内消长和存在的空间范围。 包括: 河渠:带状或线状水体;水体及其流经的槽状地带。 湖泊:自然或半自然的面状水体。 库塘:人工形成的面状水体。 冰川与常年积雪:常年被冰雪覆盖的地表。 采集指标要求: 地表覆盖采集:采集所有水面覆盖范围,赋代码1001。最小图斑面积为400平方米,要素采集指标见细则。 河流:保证同一河流连通性,遇地下河等并入相应河流。同时采集:1.水面范围;2.河道范围构面(赋要素属性);3.河流结构线(赋要素属性)。 水渠:保证同一渠道的连通性,遇渡槽、隧道、涵洞、倒虹吸等并入相应水渠。同时采集:1.水面范围;2.渠岸线构面(赋要素属性) 湖泊:同时采集:1.水面范围;2.湖岸线构面(赋要素属性)
    • 58. 高水位和河流结构线高水位的确定方法 河流的范围以河道范围为准,有堤防的河道,包括两岸堤防之间的水域、沙洲、滩地(包括可耕地)、行洪区,两岸堤防及护堤地;无堤防的河道,包括常年雨季形成的高水位岸线,即高水界之间的范围。即河流以堤防和高水界为界。 根据影像、地形和其他资料判定河流高水位界线,确难判断的可以沿用基础数据。 确定高水界时,应考虑与其他地物类型关系的合理性。高水界范围内,一般不会有大面积长期稳定存在的人工地物。 河流结构线 河道实地宽度大于20米的采集河道范围线构面赋属性,并同时采集结构线,赋要素属性,结构线的GB码赋值为“999999”; 河道实地宽度小于20米的采集中心线,并赋要素属性,其GB码应根据河流的具体类型赋值,不应赋值为“999999”; 有水河流结构线严格来说一般采用河流的主航道、深泓线、主流线等,部分情况下,这些线可能能与河道中心线重叠。 对于一些辫状河流,不能确定主航道、深泓线、主流线的,选择其中的一条主要水流,采集其中心线作为河流结构线。 河流结构线不应穿越位于高水位之上的岛屿或沙洲。
    • 59. 采集实地长度大于500米的所有时令河与常年河、实地长度大于1000米的干涸河;起伏较大的山地地区实地长度小于5000米、比降较大、平时无水的山洪沟不采集。上述长度按照从最远的源头到汇入上一级河流的交汇口的投影长度计算,比降为源头与交汇口之间的落差与长度之比。 河道,即高水界范围,实地宽度大于20米的采集河道范围线构面赋属性,并同时采集结构线,赋要素属性,结构线的GB码赋值为“999999”,河道面的GB码属性应根据河流的具体类型赋值;河道实地宽度小于20米的采集中心线,并赋要素属性,其GB码应根据河流的具体类型赋值,不应赋值为“999999”; 城市地区,河道实地宽度大于5米的采集河道范围线构面赋属性,需同时采集结构线;小于5米的采集中心线,并赋要素属性。 河流结构线或中心线采集时必须按从上游到下游的方向顺序采集坐标点。 根据高水位采集的河道范围内,如果有高水界之上的岛屿,会使河道在岛屿两侧产生分叉和汇流,岛屿两侧需分别采集河流结构线; 有水河流结构线严格来说一般采用河流的主航道、深泓线、主流线等,少数情况下,这些线可能能与河道中心线重叠。对于一些辫状河流,不能确定主航道、深泓线、主流线的,选择其中的一条主要水流,采集其中心线作为河流结构线。河流结构线不应穿越位于高水位之上的岛屿或沙洲; 干旱地区山口形成的洪积扇及分布其上的漫流冲沟,采集洪积扇范围线构面,其GB码赋值为“210302”(漫流干河),结构线选择主要的冲沟表示;对于地势平坦地区存在的漫流干河,采集河道外围线构面,其GB码赋值为“210302”(漫流干河),结构线沿主要水流痕迹线采集,不能确定的采集河道中心线作为结构线; 遇连通河流的水库、坑塘和湖泊,河流结构性(中心线)保持连续通过;5000平方米以下的水库、湖泊和1000平方米以下的坑塘如果连通的河流上下游河道宽度大于20米的,应视为河流的组成部分进行采集; 河流结构线或中心线可以采用基础地理信息中的相关信息,结构线需确保在河道范围内。 河道宽度小于20米的河流,河段宽度变化若超过10米,需要断开,以记录其不同的宽度属性值。
    • 60. 11-地理单元及界线定义:按照规划、管理以及利用的需求,按一定尺度和性质将多种地理要素组合在一起而形成的空间单位。 包括: 行政区划单元:乡镇级和乡镇级以上行政区,村级行政单元采集定位点 社会经济区域单元:包括开发区、保税区、国有农/林/牧场、自然/文化保护区、自然/文化遗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行/蓄/滞洪区等。 自然地理单元:包括流域单元、地形单元和地貌区划单元、 湿地保护区、沼泽区等。 城镇综合功能单元:城镇居民地内部根据功能和权属划分的空间单元。采集居住小区、工矿企业、学校、医院等的定位点。 采集指标要求: 需要收集整合各类专业部门资料。
    • 61. 工矿企业 需完整采集水厂、电厂、污水处理厂等类型工矿企业的定位点,城市地区采集范围构面,其他类型工矿企业依据现有资料采集。 单位院落 需完整采集城乡全日制教育大中小学校、一二三级十等医院、有等级的国家和社会组织举办的社会福利机构、乡级以上政府、机场、港口、长途汽车站(枢纽)、三等以上火车站的定位点(城市地区采集范围构面),其他类型单位院落依据现有资料采集。 几个单位共用同一个地址时,只采集一个点,属性中填写行政等级最高或规模最大、最主要单位的相关属性值。 未分等的医院,属性项中等级一栏只填写其级别,不区分甲、乙或丙等。 行业类型需要依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的规定填写能够合理确定的最细一级的代码,包括首位字母码。
    • 62. 12-地形地表形态的高程、坡度和坡向信息 普查将充分利用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地形数据源,在原始值域范围和允许精度内,对地形起伏较大区域构建格网间距更小、精度适宜的DEM数据,并计算相同格网单元的坡度、坡向。
    • 63. (本页无文本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