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航天讲座 当人类第一次抬起头来,在深邃的夜空下仰望满天星斗,便对浩瀚的宇宙产生了无限遐想。在茫茫宇宙中,尽管人类如此渺小,但对于宇宙中那些深藏着的秘密,人类还是世世代代不遗余力地去探寻。于是,神话、宗教、哲学和科学纷纷在这块神秘的领域竞相涉足,演绎出一幅幅光怪陆离的宇宙图景。。。。。。
    • 2.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卫 星上天,拉开了人类 航天时代的序幕。前苏 联宇航员加加林,于1961年4月12日, 乘坐前苏联“东方号”飞船,环绕地球飞行了一 圈,历时近两个小时,成为第一位进入太空的 人。美国也不甘落后于1969年7月16日发射的 “阿波罗”11号使人类首次登上了月球。                         中国1964年7月19日,成功发射了一枚生物火箭。       .                     1966年10月27日,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成功。 .                     1970年4月24日在酒泉发射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 .                     卫星“东方红1号”。“东方红”卫星的发射成功虽然有 .                     一定的政治背景含义,但更大的意义是中国的航天 .                     科技事业已经起步,这令中国人民无比的自豪.... 蓬勃发展的中国航天科技事业
    • 3. 渊源的古代历史     早在古代,勤劳而又聪明的中国人已经开始对头顶的这一片神秘的浩宇感兴趣 .      了。张衡(78-139)、祖冲之(429-500)、郭守敬(1231-1316)等先人通过不懈的.      观察和推算,确定了太阳、月亮和太阳系内5颗行星等星体的运行规律。还制.      造了一系列的观象工具来测定星体的位置和运行规律。其中张衡观测记录了.      两千五百颗恒星,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较准确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转浑天.      仪。郭守敬创制和改进了简仪、高表、候极仪、浑天象、仰仪、立运仪、景符、窥几等十几件天文仪器仪表;还在全国各地设立二十七个观测站,进行了大规模的“四海测量”。  图一圭表        图二河南登封观星台            图三浑仪            图四简仪
    • 4. 发达的西方科技          自从西方国家进入工业革命后,机械生产的应用,使得一切开始机器化起来。 1903年12月17日,.         莱特兄弟发明的飞机在飞行了99秒后,证实人类蓝天之梦可以实现。在接下来的五十多年日子里,工.         业革命进入了利用原子能和高速计算机的时代,人类开始向太空进军。同时冷战时期的外太空武器研究.         也刺激了在这个领域的推动。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拉开了人类航天时代的序幕。             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坐“东方号”飞船,成为第一位进入太空的人。             美国不甘落后,使用“土星”5号运载火箭先后向月球发射了17艘“阿波罗”飞船。其中“阿波罗”1-3号是试验飞船,4-6号是无人飞船,7号飞船载人绕地球飞行,8-10号载人绕月飞行,11号至17号是载人登月飞行。1969年7月16日,美国三名宇航员乘坐“阿波罗”11号首次登上月球。   同时人类的目光也不仅仅停留在地球的卫星——月球上:   1964年1月28日发射的“水手4号”于1965年7月14日在距离火星的一万公里的高空成功掠过,获得了第一批火星的照片。   1974年,前苏联发射的“火星5号”宇宙飞船首次拍摄了火星的彩色照片。   ....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的视野也越来越远....   人类踏出的第一步        美F18战机突破音障             精美的星云            月球探测器
    • 5. 中国航天事业简明大事记: · 1958年4月,开始兴建中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    · 1960年11月5日,中国仿制的苏联“P-2”导弹首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    ·1964年7月19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生物火箭。    ·1966年11月,“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和“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开始研制。    ·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1975年11月26日,中国发射了一颗返回式人造卫星。    ·1986年2月1日,中国发射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    ·1990年4月7日,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将美国亚洲1号通信卫 . 星送上轨道,首次取得了为国外用户发射卫星的圆满成功。    ·1998年5月2日,中国自行研制生产的“长二丙”改进型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 . 射中心发射成功。这标志着中国 具有参与国际中低轨道商业发射市场竞争力。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中国第一艘载人航天试验飞船“神舟一号”实验 功,于21日3时 . 41分,在内蒙古中部地区成功着陆回收。 ·2001年1月10日凌晨,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二号”飞船发射升空,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实现向载人飞行 迈 出了重要一步。. .2002年 3月25日,3月25日22时中国神州三号宇宙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由“长征二号 F”捆绑式大推力运载火箭送入太空,按照预定轨道,环绕地球飞行了108圈,耗时6天零18个小时,于4月1日下午16 时51分在内蒙古中部地区成功著陆。  
    • 6. 资料图文 长征运载 火箭家族 比例图      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四个卫星系列: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 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和“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资源”地球资源卫星系列和“北斗导航 定位卫星系列也即将形成。   东方红1号卫星    发射神舟1号     风云2号卫星     神舟1号在装配 长征3号运载火箭
    • 7. 火箭 人如果建造梯子去登天,那么从地球到月球的梯子长度将达38万千米, 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人只有建造天梯—运载火箭。   运载火箭是由多级火箭组成的航天运输工具,是星际间航行的唯一交通 员。因为它靠自身携带的燃料产生的喷气反作用力飞行,而不是像气球要靠 空气的浮力,飞机要靠空气的升力飞行,有没有空气对它来讲无所谓,没有 空气时它受到的阻力小,飞起来反而更“惬意”。所以,到没有空气的宇宙空 间去,非它莫属。   运载火箭的任务很艰巨:要把人造地球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或空间 探测器等,准确地送到科学家预定的轨道。   它是怎么飞行的呢?先来做一个小试验:把气球吹满气,猛一松手,它 肯定会向前“飞”出一定距离后才落到地面。原来气球之所以能“飞”是因为受到 它“肚子”里排放出来的空气的反作用力的推动。   火箭飞行的原理和气球“飞”的原理一样,都是利用了物体的反作用力。火箭的“肚子”里装有燃料,燃料点着后产生大量热量,变成急剧膨胀的气体,气体从火箭尾部猛烈喷出,火箭便在气体喷发产生的反作用力下向前飞行了。 。
    • 8. 火箭        火箭为什么能飞得那么快呢?我们知道,燃料产生的热量越多,喷射气体的 . 速度 越快,产生的推力就越大。科学家计算过,一般火箭燃气的喷射速度约为每. 秒2千米左右,当燃料的重量是火箭净重的1.72倍时,火箭的最终速度等于气体… 的喷射速度,如果要使火箭的最终速度达到气体喷射速度的2倍,3倍,那么就要.. 相应地增加燃料。可是燃料一增加,火箭的体积,重量也就随之增加,而用同样.. 的力推动轻,重不同的物体,其速度是不一样的。怎么解决增加燃料又不过多地.. 增加火箭重量的矛盾呢?科学家们想了一个绝妙的办法,就是把火箭做成一级一.. 级的,每一级都有燃料,烧完一级就扔掉一级,这样火箭就越飞越轻,速度也越.. 来越快。再加上离地球越来越远,地心引力和空气阻力都随之减小等其他因素,.. 火箭便可以有超过其他任何交通工具的速度。    你想知道火箭的身体构造吗?一般来讲火箭身上有三大系统:结构系统,动力系统,控制系统。结构系统是它的躯壳;动力系统是它的心 脏,由燃料部分和发动机部分组成;控制系统好比它的大脑,指挥火箭飞多快,怎样飞和飞到哪儿。   多级火箭在飞行中,它的身体被一节一节地甩掉,最末的一节把卫星“顶”到预定轨道。
    • 9. 人造地球卫星       晴朗的夜空,当你抬头仰望满天星斗时,有时会看到一种移动 的星星,它像天幕上的神行太保匆匆奔忙,它们是什么星?在忙些什么?   这种奇特的星星并不是宇宙间的星球,而是人类挂上天宇的明灯— 人造地球卫星。它们巡天遨游 ,穿梭往来,忠实地为人类服务,给冷寂 的宇宙增添了生气和活力。   人造卫星是个兴旺的家族,如果按用途分,它可分为三大类:科学 卫星,技术试验卫星和应用卫星。   科学卫星是用于科学探测和研究的卫星,主要包括空间物理探测卫星 和天文卫星,用来研究高层大气,地球辐射带,地球磁层,宇宙线,太阳辐射等,并可以观测其他星体。   技术试验卫星是进行新技术试验或为应用卫星进行试验的卫星。航天技术中有很多新原理,新材料,新仪器,其能否使用,必须在天上进行试验;一种新卫星的性能如何,也只有把它发射到天上去实际“锻炼”,试验成功后才能应用;人上天之前必须先进行动物试验……这些都是技术试验卫星的使命。   应用卫星是直接为人类服务的卫星,它的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其中包括:通信卫星,气象卫星,侦察卫星,导航卫星,测地卫星,地球资源卫星,截击卫星等等。
    • 10. 人造地球卫星        人造卫星的运行轨道(除近地轨道外)通常有三种:地球同步轨道,太… 阳同步轨道,极轨轨道。    地球同步轨道 是运行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相同的顺行轨道。但其中有一… 种十分特殊的轨道,叫地球静止轨道。这种轨道的倾角为零,在地球赤道上空. 35786千米。地面上的人看来,在这条轨道上运行的卫星是静止不动的。一般. . 通信卫星,广播卫星,气象卫星选用这种轨道比较有利。地球同步轨道有无数. 条,而地球静止轨道只有一条。   太阳同步轨道 是轨道平面绕地球自转轴旋转的,方向与地球公转方向相同,旋转角速度等于地球公转的平均角速度(360度/年)的轨道,它距地球的高度不超过6000千米。在这条轨道上运行的卫星以相同的方向经过同一纬度的当地时间是相同的。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一般采用这种轨道。   极轨轨道 是倾角为90摄氏度的轨道,在这条轨道上运行的卫星每圈 都要经过地球两极上空,可以俯视整个地球表面。气象卫星,地球资源 卫星,侦察卫星常采用此轨道。   别看人造卫星个头不大,五脏可齐全呢!它的通用系统有结构,温 度控制,姿态控制,能源,跟踪,遥测,遥控,通信,轨道控制,天线 等等系统,返回式卫星还有回收系统,此外还有根据任务需要而设的各种专用系统。
    • 11. 宇宙探测器     星河灿烂,深空路遥。当第一颗人造卫星进入地球轨道飞行之后不久,人类 向地外星球进军就提上了日程。现在,人类制造的宇宙探测器不仅为类登上月球 开辟了道路,而且已经遍访了太阳系的各大行星,同时正在向太阳系外更遥远的 星球跋涉。   人类对深空的探索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社会影响。首先是利用航 天技术的优势,更加全面地了解和认识日地空间环境,例如考察高空辐射带,宇 宙射线,太阳风等对地球上生态的影响;其次,开发太阳系资源,在月球,火星 上建立永久性空间基地,甚至为向这些地外星球移民创造条件;再次,通过对各 大行星形成的研究,考察地球形成的历史,探索生命的起源,同时发现更多的新 天体,揭开宇宙演化的奥秘,寻觅宇宙人的踪迹等等。第一个月球探测器进入太空30多年以来,人类已经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太阳系各个天体进行了广泛考察,获得了极其丰富和宝贵的资料,加深了人们对太阳系空间的认识,甚至改变了过去长期建立起来的旧观念,并为进一步征服太阳系创造了条件。   深空探测首先从飞往月球开始,然后摆脱地球的束缚,向地球的近邻金星和火星进发,在周游太阳系后进入更加广阔的宇宙世界。最初,宇宙探测器只是小心翼翼地掠过这些天体,在轨道上对其周围的环境窥视,随后便大胆地采取硬着陆和软着陆方式降落到天体上实地考察,像月球,金星,火星上都已留下过探测器的足迹。月球是人到深空探访的第一个目标。通常,月球探测器由地面发射升空后,先进入圆形停泊轨道;然后,探测器再加速进入地月转移轨道,这时轨道以地心为焦点的圆曲线;月球探测器沿着转移轨道迳直飞抵月球附近,进入月球引力作用范围,此时轨道形状转为以月心为焦点的双曲线;探测器再利用制动火箭减速飞行,使双曲线轨道变为椭圆轨道绕月球飞行,最后到达月球。月球探测器从地球飞到月球的时间,按这条轨道飞行一般需要5天。  
    • 12. 宇宙探测器     因为从地球飞往行星的路途遥远,火箭不能带更多的燃料,必须尽可能节约燃料,… 选择一条飞往行星的捷径。1925年奥地利科学家霍曼(W·Hohmann)首先提出飞向行星. 的最佳轨道只有一条,就是与地球轨道及目标星轨道同时相切的双切式椭圆轨道。这条最. 佳轨道叫霍曼轨道。它利用地球和行星的公转运动,使探测器仅在初始阶段得到必要的速. 度,然后大部分时间是惯性飞行,这就节省了燃料,只是飞行的时间较长。如果从地球起. 飞的初速度大约每秒11.5千米,那么沿着这条轨道飞往金星,单程需要约146天;如果从… 地球起飞的初速度为每秒11.6千米,则单程飞往火星需要259天左右;飞往水星的初速每.. 秒14.2千米时,单程大约需1000天。如果要飞往土星,需2200天;飞往天王星要5800天… ;飞往海王星要13000天。这只是以目前火箭技术达到的水平而言。将来如果研制成性能更好和推力更大的火箭,如采用原子火箭,光子火箭,则可中途加速,或接近直线飞行,就会缩短星际航行的时间。   迄今,各种宇宙探测器已先后对月球,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 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哈雷慧星以及许多小行星,卫星进行了距离或实地 考察,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像金星终日蒙上的一层密雾浓云及温暖世界,火星 上的所谓人工运河和生命存在之谜,土星的奇异光环和卫星家族,最大的木星 及其极光景观等,通过探测器的探访,大都陆续寻觅到了答案,而且不断获得 新的发现,在人们面前展现出一幅崭新的太阳系面貌。现在,先驱者11号和旅行者2号探测器经过10年的漫长旅途,在造访众多行星之后,已经飞到了太阳系的边缘。它们肩负着人类神圣的使命,奔向更加遥远的恒星世界。形形色色,多姿多采的宇宙探测器必将在探索太空,开发宇宙中建立新的功绩。  
    • 13. 航天飞机     1969年4月,美国宇航局提出建造一种可重复使用的航天运载工具的计划。 . 1972年1月,美国正式把研制航天飞机空间运输系统列入计划,确 定了航天飞机. . 的设计方案,即由可回收重复使用的固体火箭助推器,不回 收的两个外挂燃料贮.. 箱和可多次使用的轨道器三个部分组成。经过5年时间,1977年2月研制出一架创. 业号航天飞机轨道器,由波音747飞机驮着 进行了机载试验。1977年6月18日,… 首次载人用飞机背上天空试飞,参加试飞的是宇航员海斯(C·F·Haise)和富勒顿. (G·Fullerton)两人。8月12日,载人在飞机上飞行试验圆满完成。又经过4年,第. 一架载人航天飞机终于出现在太空舞台,这是航天技术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1981年4月12日,在卡纳维拉尔角肯尼迪航天中心聚集着上百万人,参观第.. 一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发射。宇航员翰·杨(John W·Young)和克里平(. …. ……. Robert L·Crippen)揭开了航天史上新的一页。这架航天飞机的核心部分轨道器.. . 长37.2米,大体上与一架DC—9客机的大小相仿。每次飞行最多可载8名宇航员,飞行时间7至30天,轨道器可重复使用100次。航天飞机集火箭,卫星和飞机的技术特点于一身,能像火箭那样垂直发射进入空间轨道,又能像卫星那样在太空轨道飞行,还能像飞机那样再入大气层滑翔着陆,是一种新型的多功能航天飞行器   从1981年至1993年底,美国一共有5架航天飞机进行了59次飞行,其中哥伦比亚号15次,挑战者号10次,发现号17次,亚特兰蒂斯号12次,奋进号5次。每次载宇航员2至8名,飞行时间从2天到14天。在12年中,已有301人次参加航天飞机飞行,其中包括18名女宇航员。航天飞机的59次飞行中,在太空施放卫星50多颗,载2座空间站到太空轨道,发射了3个宇宙探测器,1个空间望远镜和1个γ射线探测器,进行了卫星空间回收和空间修理,开展了一系列科学实验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探测实验成果。 
    • 14. 航天飞机     挑战者号爆炸的悲剧  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载7名宇航员,进行航天飞机的第25次飞 行。这一天早晨,成千上万名参观者聚集到肯尼迪航天中心,等待一睹挑战者号腾飞的 壮观景象。上午11时38分,在人们目送之下,竖立在发射架上的挑战者号点火升空,直 飞天穹,看台上一片欢腾。但航天飞机飞到73秒时,空中突然传来一声闷响,只见挑战 者号顷刻之间爆裂成一团桔红色火球,碎片拖着火焰和白烟四散飘飞,坠落到大西洋。 挑战者号发生爆炸,酿成了一场惨祸。   这次太空罹难的7名宇航员中,有两名女宇航员。特别引人注目的是第一次参加太空飞行的女教师麦考利夫(Christa McAuliffe)。原计划她将在太空给她的学生进行现场授课,不幸的是 麦考利夫壮志未酬,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次太空事故为航天飞机继续飞行罩上了一 层浓重的阴影。打捞收集挑战者号残骸碎片后经过调查分析,最后确定挑战者号爆炸 是由于右侧固体火箭助推器连接处因设计上的缺陷和气温过低,O型密封垫圈失效所 致。后来科学家们对所有航天飞机进行了全面的检查,采取了改进措施,提高了航天 飞机的可靠程度。两年后,美国航天飞机开始恢复飞机。   
    • 15. 空间站     人类并不满足于在太空作短暂的旅游,为了开发太空,需要建立长期生活和工作的基地。于是,随着航天技术的进步,在太空建立新居所的条件成熟了。   前苏联礼炮号空间站   1971年4月19日,前苏联发射了第一座空间站礼炮1号,从些载入太空飞行 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礼炮1号空间站由轨道舱,服务舱和对接舱组成,呈不规则 的圆柱形,总长约12.5米,最大直径4米,总重约18.5吨。它在约200多千米高的 轨道上运行,站上装有各种试验设备,照像摄影设备和科学实验设备。与联盟号 载入飞般对接组成居住舱,容积100立方米,可住6名宇航员。礼炮1号空间站在 太空运行6个月,相继与联盟10号,联盟11号两艘飞船对接组成轨道联合体,每艘飞船各载3名宇航员,共在空间站上停留26天。礼炮1号完成使命后于同年10月11日在太平洋上空坠毁。   前苏联一共发射了7座礼炮号空间站,前5座只有一个对接口,即只能与一艘飞船对接飞行。因站上携带的食品,氧气,燃料等储备有限,在太空寿命都不很长。经过改进的礼炮6号和7号空间站,增加了一个对 . 接口,除接待联盟号载入飞船外,还可与进步号货运飞船对接,用以补给宇航员生活所.. 需的名种用品。1977年9月29日发射上天的礼炮6号空间站,在太空飞行近5年,共接待. . 18艘联盟号和联盟T号载人飞船。有16批33名宇航到站上工作,累计载人飞行176天。其. 中1980年宇航员波波夫和柳明创造了在空间站飞行185天的纪录。1982年4月19日礼炮7. . 空间站进入轨道飞行,接待了联盟T号飞船的11批28名宇航,其中包括第一位进行太空… 行走的女宇航员萨维茨卡娅。特别是1984年3名宇航员基齐姆,索洛维约夫和阿季科夫在空间站创造了237天的飞行纪录。礼炮7号空间站载入飞行累计800多天,直到1986年8月才停止载人飞行。
    • 16. 空间站 联盟号载入飞船和进步号货运飞船   前苏联的空间站上天以来,一直与联盟号系列载人飞船和进步号系列货运飞船一起,共同组成轨道联合体执行载入航天飞行任务。   联盟号系列载人飞船已更换三代,作为空间站的载人工具。从联盟 10号开始,到1993年底共有30艘联盟号,14艘联盟T号,17艘联盟TM号 飞船载人到空间站上开展太空科学考察活动。第一代联盟号,主要用于试 验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的交会,对接和机动飞行,为载人到空间站活动打下 了坚实基础;第二代联盟T号,改进了座舱设施,提高了生命保障系统的可 靠性和生活环境的舒适性;第三代联盟TM号,又改进了会合,对接,通信,紧急救援和降落伞系统,增加了有效载荷。经过改进的联盟TM号飞船总重7吨,长约7米,翼展10.6米,载3名宇航员和250千克货物最大改进是对接系统,可以在任何姿态下与和平号空间站对接,无需空间站做机动飞行和调整姿态。   进步号系列货运飞船执行向空间站定期补给食品,货物,燃料和仪器设备等任务。到1993年底,已发展两代,共发射进步号42艘,进步M号20艘。它与空间站对接完成装卸任务后即自行进入大气层烧毁。这种飞船由仪器舱,燃料舱和货舱组成,货舱容积6.6立方米,可运送1.3吨货物,燃料舱带1吨燃料。它可自行飞行4天,与空间站对接飞行可达2个月。
    • 17. 中国航天腾飞之地 中国有三座航天发射中心。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是中国建立最早,试验最多的火箭发射基地,被誉为中国航 天第一城。它位于中国西北边陲戈壁沙漠腹地。1958年开始兴建,现已成为中. 国发射近地轨道卫星的摇篮。这个发射基地分为测试区,发射区以及测控中心 ,保障设施几大部分,其 中包括运载火箭和卫星装配厂房,发射架,勤务塔 燃料贮存和加注设施,计算中心,运输维修和供电系统等,设备齐全,规模宏大,承担各种用途的近地轨道卫星发射任务。这座闪烁戈壁之光的航天城,以其发射火箭的高成功率,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因发射成功长征3号运载火箭和“澳星”等国际卫星而声名大振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是中国1970年开始建设的第二座航天城。它座落在四川省凉山自治州彝海之畔,像嵌在美丽彝海湖上的一颗明珠,与酒泉发射中心南北呼应,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射地理条件,是发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的理想“窗口”。南昌卫星发射中心拥有现代化的设施,各个部分星罗棋布地联结在一起。发射阵地四面环山,发射塔架屹立在半山腰的平地上,犹如一座钢铁大厦从山峦中兀突出来,直插云端,巍峨雄伟。技术阵地的测试厂房掩映在绿色的群山之中,厂房宽敞明亮,设备先进齐全。指挥控制中心由电子计算机,数据传输 ,电视显示等系统组成,指挥大厅竖有一面巨大的电视屏幕,五彩缤纷的信号灯显示出发射阵地的实况和跟踪设备传回的图像。这里已架起中国航天通向太空,走向世界的桥梁。   1988年9月7日,由于长征4号运载火箭首飞成功,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初露锋芒。这座最新披露的发射基地,座落在山西省太原东北的塞上高原,发射阵地群山环抱,地势高峻,有独特的地理条件,适宜发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能满足多射向,多轨道,远射程的卫星发射需要。这座新兴航天城,与酒泉,西昌两座航天中心一起,形成了中国火箭腾飞之地的崭新格局。
    • 18. 献身我国航天事业的老中青三位哈工大校友   哈尔滨工业大学老中青三代优秀毕业生: 1、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家栋,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两弹”元勋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欧亚科学院院士.   他还为我国能在世界航天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曾代表中国政府与美国政府进行了艰辛的谈判。辽宁复县人。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毕业于苏联茹可夫斯基军事学院航空系,获金质奖章。历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第一设计部副主任,第七机械工业部第一研究院第一设计部副主任,高级工程师,第七机械工业部第五研究院副院长、院长,研究员,航天部科技委副主任。 1985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85年—1990年任航天工业部副部长。1988年起任航空航天工业部副部长。1989 年3 月任航空航天工业部科技委主任。1992年1 月当选中科院技术科学部委员。是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长期从事导弹、卫星的设计和研制工作。60年代,曾参与领导中国第一个自行设计的中近程战略导弹的总体设计工作,担任总体设计室主任;后又担任中国多个自行设计的中程战略导弹的总主任设计师,是“东方红”一号技术总负责人,并参加领导了卫星的研制工作,主持了中国第二颗人造卫星和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以及“东方红” 二号通信卫星的研制工作。1984年起担任中国自行设计和发射的七颗人造卫星的总设计师。     1984年被评为首批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并荣立一等功。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6 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96年获何梁何利基金技术科学奖。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 19. 献身我国航天事业的老中青三位哈工大校友         2、“神舟”号飞船运载火箭总设计师刘竹生,刘竹生在哈工大先是选择精密仪器系,后是改考化工系。1959年,化工系“膨胀”,刘竹生服从安排去了数理系念力学。念着念着,哈工大又成立了导弹工程系。刘竹生所学的力学专业转到这个系。就这样,命运之神几经辗转,从导弹工程系毕业分配后来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强度研究所。      3、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许达哲 , 许达哲,男,江西南昌人,1956年出生,1993年被评为研究员。 . 1982年毕业于哈工 大机械制造专业, .. 1982年—1984年在哈工大机械制造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1993年获国务院.. 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1994年被评为航天工业总公司有突出贡献专家。1995年被评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第二层次人选。
    • 20. 中国在航天科技上的发展,可以让我们感觉到祖国的发展和强大。“神舟三号”飞船发射和运行的成功,可以让我们预见到,2010年,中国人将登上月球....到那时,我们就可以坐自己的飞船,去外太空旅行!”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