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管理与心理 XXXX XX·X·XX
    • 2. 一、前言 很高兴今天又有机会来和各位见面。 有人说[本性难移]、[知人知面不知心]。今天我特别以[管理与心理]为题,来谈谈你们今天或明天可能面对的问题。 二、管理是什么? 早期的管理学者认为:[管理]乃是为达成组织目标,对有关的人、财、事、物、时、空等作有效处理的各种过程,其内涵一般都是包括在[posdcorb]之中。因此,管理实是资源和权力的适当运作,是一种科学,也是一种艺术。
    • 3. 去年XX最畅销的一本管理方面的书籍是[What Management is?]其作者玛格瑞塔(Joan Magretta)认为:[真正的管理就是不用管理。]因为,管理所要作的乃是提供为职工所认同的价值观,并让职工们在自我管理时有所依从。 管理的精髓不完全是建立在组织的层级和权威的基础上,而是依附在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和追求共同理想的热情与文化中。
    • 4. 由此一观点,我们便可以了解管理并不是一门深奥的学问,它实是未来社会中的一种生活方式。因为,固然没有人希望被管理,但事实上,管理却与每个人的生活与工作息息相关。这也是[管理]随着时代潮流的改变而产生的最新概念。 三、管理与心理的关系 心理学家莫利儿(R.W.Morell)曾说过:[人是心理的动物,其情绪、价值、思考、意念和决择莫不被环境、教育和经验所左右。]由于组织的主体是[人],任何人在管理的过程中,对事务的观点不尽相同,对利害的反应也不一致,其心理的变化,情绪的高低,都将会刺激其行为。同时,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人与事的调适,亦均易受到主观意识的影响,招致许多非常情所能理解,非常理所能衡量的纷扰,故[管理]与[心理]二者之间,实是具有一种互动的因果关系存在。
    • 5. 所谓行为(Behavior),乃是代表个人肉体与精神上的各种动作。其产生的基本过程,依据行为科学家李威特(H .J.Leavitt)的说法:[一个人的行为产生,总是因先受到某种刺激,才引发某种需要(即行为动机),而产生某种行为。]从需要到达成目的的行为过程中,一般都会伴随着一种心理学上所称的紧张状态(Tension)。故欲了解一个人的行为,通常都可从他的眼神、脸色或一些心理现象中察觉。
    • 6. 事实上,一个人的行为,无一不是一种选择,而每一种选择,亦无一不是根据某种价值观念和心理或生理上的需求。换言之,人的行为是有原因的,是有动机的,是目标道向的。既然一个人在组织中的行为不是那么单纯,当然也就不能忽略其对管理的情境所产生的相互影响。 四、职工的不良心理与行为反应 职工的角色行为,由于主客观环境的影响,往往在自我发展与环境的调适上会产生以下的不良反应:
    • 7. 一、工作的疏离:因工作表现不能受到肯定,每易导致其具有怨天尤人或自暴自弃等不当行为,像怠工、制造事端等。 二、角色的疏离:在工作上不能接受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总认为怀才不过,甚至别人或组织对他有所亏欠,致而引发抑郁、懒散或抗争的心理反应。 三、规范的疏离:基于心理或行为上的挫折,使其对组织的规范,时常会明显的或是不明显的表露出不满,甚至有一种目无法纪的行为表现。
    • 8. 四、价值的疏离:因其在工作上没有成就感,不知道自己工作的价值在哪里,以致这种自我贬值感,使其渐渐丧失接受工作挑战与适应环境的勇气与信心。同时,在一个组织中,各种不同年资的职工,基于内外在环境的刺激,其心理及行为倾向均会有所不同。兹分为资深代、中生代、新生代三个层面来作说明: 一、资深代: 根据心理学上自我概念发展理论,这些职工由于各人职务及际遇的不同,其心理及行为表徵大约可分为以下六种类型:
    • 9. (一)执着型:对组织有深厚的感情,工作即生活,孜孜不懈,尽心尽力。 (二)保守型:倾向安于现状,墨守成规,不愿也不知如何去求新求变。 (三)回忆型:常回想过去的种种,也常回忆他个人为组织所作的贡献,虽乐天知命,却也不无时也、命也、运也之叹。 (四)得过且过型:把工作当作一般的职业,希望花最少的时间投注于工作,却能获得最多的报赏,既自负却又喜欢批评,对自己的日常工作抱持得过且的心态。
    • 10. (五)媳妇熬成婆型:限于自己的学能,虽然年资够深,经验亦丰,但却惟恐别人瞧不起他,以致对同仁的权威性高,关怀者少。 (六)怀才不遇型:年资谁深,但由于升迁受挫,转业亦有困难,以致每有怀才不过之感,导致心态欠平衡,总觉得组织对不起他,上级对不起他,必要时也想来下自力救济。
    • 11. 二、中生代: 根据人的生涯发展理论,此时期可说是人生过程中的全盛期,却也是个人事业最迷茫、最危险的时期,就这部份的职工而言,其迷茫可以说是来自以下八个面向: (一)来自上级[有责无权]的工作要求与压力。 (二)来自于下级年轻同仁的工作冲动。 (三)来自于年长同仁保守心态的无奈。 (四)来自于工作模式逐渐定型,缺乏工作的挑战。 (五)来自于长期未调动的工作倦怠感。 (六)来自于工作的繁忙所形成家庭亲子及夫妻间沟通的困扰。
    • 12. (七)来自于人格渐成熟,人际关系接触的层面更广泛,希望自己能有展翼高飞的空间。 (八)来自高阶层认为这些同仁已身居不错的职位,不必要再给予赞美和掌声。 因此,这一时期的职工,可以说正在走一段没有掌声的路,也正是所谓事业的危险期。 三、新生代: 这一时期的职工,不仅是处在事业发展的探索期,也大多在基层工作。同时,由于对单位的认识较浅,对组织文化、精神作风的认同感尚未建立,以致这些职工的心理及行为倾向大致是:
    • 13. (一)常感工作压力大,工作负荷重,渴望被鼓励、被尊重。 (二)工作积极,急于突出自己,有时却欠缺成就感。 (三)期待进修、学习与辅导。 (四)期待每位同仁的工作都能像他一样有效率。 (五)对未来在单位的工作生涯进阶希望更明确。 (六)流动性高。
    • 14. 以上的分析、未必完全正确,却值得大家去想一想,这些不良的心理与行为的反应,可能会在任何一个单位存在、发酵与广散。假如你将来要成为一个成功的管理者,我会建议你千万不能忽视这些问题的存在,并且应该重视职工在人与人的接触,人与事的调适中因刺激所引起需要希望获得满足的重要性,进而採行外附的(Extrisrsic)和内滋的(Intrinsic)激励措施。外附的激励诸如福利、表扬、赞美、肯定和认可等;内滋的激励则如给予职工学习新知识与新技能的机会,从而让其提升工作的意境,增进工作的效能,获得自我超越的满足感等,以重建其工作的信心与人生的斗志。
    • 15. 五、结论: 传统的管理理论,总以为职工乃是管理的工具,把个人在工作上的种种努力视为当然,并不认为个人的心理因素是管理成败的变数。事实上,组织既是由[人]所组成的集合体,任何组织不管工作科学化、专业化到何种程度,绝不能把人与机器用同样的方法去处理,因为[人]毕竟是有灵性、有意识和和心智存在的高等动物。
    • 16. 我们探讨管理与心理,必须从人性的观点把人当人看,从心理的分析知道其行为的原因,从外部的刺激反应,了解他需要满足的层次与内涵,进而多关切、多尊重、藉以激发他生命共同体的团队精神,唯有这样,才能真正体会管理与心理的要义。 最后、敬祝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