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一、环境定义:组织运行活动的外部存在,包括空气、水、土地、自然资源、植物、动物、人、以及它们之间的 相互关系 注:从这一意义上,外部存在从组织内延伸到全球统。 这里所说的组织的概念是指具有自身职能和行政管理的公司、集团公司、商行、企事业单位或社会团体,或是上述单位的部分或结合体,不论其是否法人团体、公营或私营、独资或合资。
    • 2. 环境不仅指水、土壤、空气、自然资源、植物、动物和人类、气候、自然景观等一切客观存在,还包含这些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和相互转换。 就一个建立 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组织来讲,包括其生产所在地——厂区,还可包括其办公区、生活区、服务区其库存区;也可包括其所在地周围的大气环境、江河、地下水;甚至还可包含比较远的大海之滨,遥远的大气臭氧层。 “外部存在”是指从组织内一直延伸到全球系统,在考虑环境时不仅应用于组织内部的、组织外部周边的事物,还应将思路扩展到全球系统。
    • 3. 二、环境影响定义:全部或部分地由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给环境  造成的任何有害或有益的变化。 组织的活动指组织采购运输、存贮原辅材料、产品的设计制造、资源的开发、能源的利用、产品的存贮、销售等。 组织的产品指活动或过程的结果。产品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 组织的服务既可以是供方与顾客之间、也可以是供方内部活动产生的结果,服务的提供者可以是人员,也可以是设备或设施。 影响可能是有害的,也可能是有益的。
    • 4. 三、环境因素定义:一个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能与环境发生相 互作用的要素。 注:重要环境因素是指具有或可能具有重大环境影响   的环境因素。 在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包含着许多的基本要素,每一个基本要素都有可能与环境发生作用,作用的结果即生产或有害或有益的影响,对环境产生正负影响的基本要素,称为环境因素。 由于因素对环境的影响大小、程度各不相同,通过评价可以得出组织相对影响大的环境因素,即重要环境因素。即对、于不同的组织或同一组织的不同时段,重要环境因素都可能不同。
    • 5. 四、环境方针定义:组织对其全部环境表现(行为)意图与原则的 声明,它为组织的行为及环境目标和指标的建立提供一个框架。 环境方针是一个组织建立并实施环境管理体系的最高管理者承诺,是开展环境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和行为准则。 环境方针是组织建立环境目标和指标的基础,它应阐明组织在环境管理方面所追求的目标以及为达到这一目标所遵循的方向和途径。 环境方针是组织总体经营方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与组织的总方针以及并行的方针(如质量、职业安全卫生等)应协调一致。 在制定目标、指标的框架时应该是原则性的、长期的。
    • 6. 五、环境目标组织依据其环境方针规定自己所要实现的总体环境 目的,如可行应予以量化。 组织应根据其确定的环境方针明确其环境目标,并使之文件化。 环境目标的制定应尽可能量化,并考虑相关方的观点。通过环境表现参数测量实现目标和进展情况,并定期对环境目标予以评审和修订。
    • 7. 六、环境指标 直接来自环境目标,或为实现目标所需规定并满足的具体的环境表现(行为)要求,它们可适用于组织或其局部,如可行应予量化。 为了保证组织环境目标的实现,就应针对组织内部的每一层次和职能,制定更为具体的环境表现需求,以便在某一规定时间内确保环境目标的实现。 各环境指标既可以是组织总目标的分解,也可以是某一部门、某一现场的独立目标。环境指标应符合环境方针,对应于组织的环境目标,尽可能地量化。
    • 8. 七、环境管理体系定义:整个管理体系的一个组织部分,包括为制定。实施、实现、评审和保持环境方针所需的组织 结构、计划活动、职责、惯例、程序和资源。 一个组织的管理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内容,包括: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物流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健康与安全的管理、计量管理及环境管理等等,所以环境管理只是其中一个组成部分。 一般情况下,组织本身就客观地存在相应的组织机构、管理办法、活动、产品、过程、职责和资源。这些都可为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和保持提供各种帮助,但有必要充实、完善之。
    • 9. 环境管理体系的实施是以实现环境表现的持续、有效改进为目的的,它的内容应以实现环境方针满足环境目标为依据;同时,也应充分考虑其有效性和经济技术可行性。 建立并实施一个有效的环境管理体系,可望给组织带来巨大的社会和环境效益。 环境管理体系是由诸多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要素(环节)组成,包含的五个一级要素,它们是:环境方针、规划(策划)、实施与运行、检查与措施、管理评审。各一级要素下又分成若干二级要素。
    • 10. 八、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定义:客观地获取审核证据并予评价,以判断组织的 环境管理体系是否符合所规定的环境管理审核 准则的一个以文件支持的系统化验证过程,包 括将这一过程的结果上报管理者。 所谓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即组织的内部审核。 审核准则即审核的依据; (1) ISO 14001标准; (2)自主应遵守的环保法律、法规、标准及要求; (3)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手册、程序及其他要求
    • 11. 审核证据指记录、陈述及其他可验证的信息。 环境管理体系审核需制定相应的文件化的程序, 以保证审核过程的系统性、一致性和可靠性。 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可由组织内部或外部人员来进 行,但无论由内部或外部人员进行审核,都应保 证 其审核的客观性、公正性和独立性。 应将审核结果形成书面报告并呈管理者。
    • 12. 九、污染预防 旨在避免、减少或控制污染而对各种过程、惯例。 材料或产品的采用,可包括再循环、处理、过程改控制机制、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材料代替等。 注:污染预防的潜在利益包括减少有害的环境影 响,提高效益和降低成本。 污染预防概念的建立是对传统的侧重于污染末 端控制思想的根本变革,它对改变传统粗放经 营的工业生产发展模式和调整注重末端治理的 环保工作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主要 的推动作用和指导意义。
    • 13. 遵循污染预防的原则进行环境管理的优先序是: ——首先采用先进工艺、设备等在生产全过程中消除或减少废物或污染的产生; ——可能8减的废物,以环境安全的方式循环回用,综合利用;   —— 对残余的废弃污物,进行妥善处理、处置,尽可能减少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风险。 污染预防并不排除污染末端治理作为降低环境   污染最后有效手段的必要性,但它更强调的是:   减少避免污染的产生比末端治理(产生后圳8理   措施)更经济、更有效。
    • 14. 十、持续改进强化环境管理体系的过程,目的是根据组织的环境方针,实现对整体环境表现(行为)的改进。 注:该过程不必同时发生于活动的所有方面。 一个组织的持续改进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环境管理体系的改进。这是指组织通过日常监督检查、内部审核、管理评审等方式不断根据 组织内外部要求和变化条件,对包括环境方针。 目标、指标等17个体系要素的环境管理体系不 断调整和完善的过程。
    • 15. ——组织环境行为编现)的改进。这是指伴随着环 境管理体系的改进,按照组织的环境方针、目 标去实现环境行为(表现)的改进。这种改进具 体地指:水、电、煤等资源的节约;二氧化硫。 烟尘等污染物质排放的减少;化学物质、钢材。 氟里昂等原材料消耗的减少;设计时采用节能。 降耗、少排污工艺的程度。 体系的改进是手段,环境行为廉现)的改进是建 立环境管理体系的最终目的。
    • 16. 持续改进的思想应贯穿于环境管理体系建立、实施 和运行的自始至终。同时改进所有的方方面面是不 可能的,因此应根据组织的经济、技术可行性和组 织的环境方针、目标和指标来选择改进的方向、内 容和程度。
    • 17. (本页无文本内容)
    • 18. (本页无文本内容)
    • 19. (本页无文本内容)
    • 20. 十一、组织 定义:具有自身职能和行政管理的公司、集团、商行、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或社团,或是上述单位的部分或结合体, 无论其是否法人团体、公营或私营。 注:对于拥有一个以上运行单位的组织,可 以把一个运行单位视为一个组织。 “组织”是指具有其自身职能和行政管理 的各种单位,无论是国有、集团还是民营。 私营,无论外资还是合资,都可以建立环 境管理体系,进行 ISOI 4001认证。
    • 21. 一个组织可能由若干单位组成,如一个集 团公司下的各个子公司。当然每一个子公 司也可以独立运行体系,也可视为一个组 织。 “组织”的性质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1)生产性企业; (2)经营性企业; (3)用匠务性行业; (4)政府机构及社团。
    • 22. 十二、相关方定义:关注组织的环境行为或受其环境 行为影响的个人或团体。 所谓相关方是指关注企业活动的产品和服务对 环境所造成影响的个人或单位; 相关方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团体; 相关方举例
    • 23. (1)用文东、董事会; (2)政府部门包括:规划部门、环保部门、市政 部门等; (3)周围社区; (4)银行、保险公司; (5)本组织的员工; (6)供应商、承包方; (7)顾客; (8)其他。
    • 24. 十三、环境表现(行为)定义:组织基于其环境方针、目标和 指标,对其环境因素进行控制 所取得的可测量的环境管理体 系结果。 环境表现是可测量的,组织应定期予 以测量,从中获得证据,证明所建立 的环境管理体系是合理有效的,其环 境方针、目标和指标是切实可行的。
    • 25. 环境表现是对其环境因素特别是重要环境因素控制的结果,这种结果可能是正的,也可能是负的。例如:  对于用电这个环境因素的控制的结果可能是节约了电能,减少了上游发电厂对环境的污染,其结果是正的;    如果污水排放这个环境因素失控的话,则水中排放的CDO、重金属、农药就有可能污染下游水体,甚至农田,其结果是负的。
    • 26. 4 环境管理体系要求 4.1总要求标准条款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环境管理体系。本章  描述了对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  理解要点:  组织建立 EMS是从无至IJ有的过程,从决定   开始到形成一体系,包括体系的策划、设   计和体系文件的编写,组织结构的配置和   人员、资源的安排等。  组织EMS保持则是体系运转过程中对出现   问题的改正,在新情况出现时的调整修订,   以及必要的支持性活动等。  组织在建立 EMS初期给予重视,集中投入   人力、物力完成 EMS的建立,对EMS保持。
    • 27. 4.2环境方针 标准条款 最高管理者应制定本组织的环境方针并确保它: a )适合于组织活动、产品或服务的性质、 规模与环境影响; b )包括对持续改进和污染预防的承诺; c )包括对遵守有关环境法律、法规和组织应遵守 的其它要求的承诺; d )提供建立和评审环境目标和指标框架; e )形成文件,付诸实施,予以保持,并传达到全 体员工; f )可为公众所获取。
    • 28. (本页无文本内容)
    • 29.  理解要点: 组织建立EMS时,标准要求最高管理者制 定环境万针; 对环境方针提出六个方面要求,其中主 要内容二个承诺和一个框架; 二个承诺中前一承诺,表明组织最高管 理者对待环境问题的态度,反映组织对 环境保护的认识和责任;后一承诺组织 遵守法律、法规,满足IS014001标准最 基本的要求;组织应努力达到,必须与 我国环境管理制度相吻合; 建立一个框架是为目标、指标的具体制 定和评审提供指导,环境方针是组织的 环境宗旨,是抽象的,目标和指标是具 体的,可量化,是可实施与评价的;
    • 30. 环境方针的制定要适合组织的生产性质 和规模,要形成文件,要传达到全体员 工; 组织制定的环境方针不是保密的,而是 可向公众公开的; 环境方针在EMS运行中应适时进行必要 修订,应确保EMS能有效运行,环境行 为持续得到改进。
    • 31. (本页无文本内容)
    • 32. 4.3.1环境因素 标准条款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 用来确定其活动、产品或服务中它能够控 制或可望对其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从中 判定那些对环境具有重大影响,或可能具有 重大影响的因素。组织应确保在建立环境 目标时,对于这些重大影响有关的因素加以 考虑. 组织应及时更新这方面的信息。
    • 33. (本页无文本内容)
    • 34. 理解要点: 组织有一个或多个程序,确定评价、更新 环境因素,特别是重大环境因素; 如果组织尚未建立EMS,则应通过初始环 境评审方法来确定环境因素,作为建立 EMS的基础; 初始环境评审应覆盖四个关键方面(附录 A3.1); 对环境因素识别和评价内容:范围、三种 状态、三种时态,可施加影响、六个方面 (附录 A3.1); 确定环境因素通常与法律和其它要求相结合; 应注意由于组织内、外(相关方)条件不 断变化,环境因素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要 求组织及时更新这方面的信息。
    • 35. (本页无文本内容)
    • 36. 理解要求: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对法律和其它要求意 识,要主动了解适用法律和其它要求, 要及时更新,要有获取法律和其它要求 的程序; 其它要求指各级政府关于环境保护的规 定,决定地方标准; 各级政府关于环境保护的文件要求; 各级政府关于环境保护的规划目标; 各级政府关于环境保护的总量计划; 各级政府关于环境保护的限期治理计划; 本组织的上级公司都分的环保要求; 本组织的环保条例和规章等。
    • 37. 4.3.3 目标和指标 标准条款问 组织应针对其内部每一有关职能和层 次,建立并保持环境目标和指标。环境目 标和指标应形成文件。 组织在建立与评审环境目标时,应考 滤法律与其它要求,它自身的重要环境因 素、可选技术方案、财务、运行和经营要 求,以及各相关方的观点。 目标和指标应符合环境方针,并包括 对污染预防的承诺。
    • 38. (本页无文本内容)
    • 39. 理解要点: 环境目标是依据环境方针制定,目标要 具体; 环境指标是为实现环境目标,需要确定 环境控制指标,指标应明确并可测量的。 环境目标、指标是根据环境方针; 考虑组织的规模、经济、技术等情况; 考虑法律和其它条件; 考虑环境因素识别和重要环境因素的连 续性; 考虑对污染预防的承诺; 考虑各相关方的观点。
    • 40. 环境目标、指标是有层次的,是一个逐 渐细化、分解的过程,由适当管理层制 定应定期对目标和指标予以评审和修 订。 综合实例: 目标:降低生产运行中的能耗; 指标:实现比上年度节约 10%; 指示参数:单位产生所消耗的燃料和用电 数量。
    • 41. 4.3.4环境管理方案 标准条款 组织应制定并保持一个或多个旨在实 现环境目标和指标的环境管理方案,其中 应包括: (a)规定组织的每一有关职能和层次买现 环境目标和指标的职责; (b)实现目标和指标的方法和时间表。 如果有一个项目涉及到新的开发和新 的或修改的活动、产品或服务,就应对有 关方案进行修订,以确保环境管理与该项 目相适应。
    • 42. (本页无文本内容)
    • 43. 理解要点: 组织为贯彻环境方针,实现环境目标和 指标,应制定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环境管 理方案; 环境管理方案通常包括: 规定方法和时间表; 各级管理部门的职责和指标要求; 详细行动计划、时间表和方法; 方案形成过程评审和方案执行中控制; 项目文件的记录方法。 环境管理方案是动态的,适时修订方案。
    • 44. (本页无文本内容)
    • 45. (本页无文本内容)
    • 46. (本页无文本内容)
    • 47. 4.4.1组织结构和职责 标准条款 为便于环境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应 当对作用、职责和权限做出明确规定,形 成文件,并予以传达。 管理者应为环境管理体系的实施与控 制提供必要的资源,其中包括人力资源和 专项技能、技术以及财力资源。
    • 48. 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应指定专门的管理 者代表,无论他(们)是否还负有其他方 面的责任。应明确规定其作用、职责和权 限以便: (a)确保按照本标准的规定建立、实施与 保持环境管理体系要求; (b)向最高管理者汇报环境管理体系的运 行情况以供评审,并为环境管理体系 的改进提供依据。
    • 49. (本页无文本内容)
    • 50. 理解要点: 环境管理体系必须覆盖组织所有部门和 活动,需要组织的全体员工参加; 组织最高管理者应对各类人员的职责、 权限和作用作出明确规定,并形成文件, 便于实施; 最高管理者为确保 EMS的建立和保持, 提供必要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财力资 源和技术资源等; 最高管理者指定专门的管理者代表,明 确规定职责、权限和作用。
    • 51. 4.4.2培训、意识和能力 标准条款 组织应确定培训的需求。应要求其工 作可能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的所有人员都 经过相应的培训。 应建立并保持一套程序,使处于每一 有关职能与层次的人员都意识到: (a)符合环境方针与程序和符合环境管理 体系要求的重要性; (b)他们工作活动中实际的或潜在的重大 环境影响,以及个人工作的改进所带 来的环境效益;
    • 52. (C)他们在执行环境方针与程序,实现环 境管理体系要求,包括应急准备与响 应要求方面的作用与职责; (d)偏离规定的运行程序的潜在后果; 从事可能产生重大环境影响的工作的 人员应具备适当的教育、培训和(或)工 作经验,从而胜任他所担负的工作。
    • 53. (本页无文本内容)
    • 54. 理解要点: 组织根据自身的性质、规模、人员素质 确定培训需求,建立和保持一套程序; 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的所有人员应经过 相应培训,从而胜任他所担负的工作; 环境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管理问题,管理 不力的节症在于环境意识不强,因此对 全体员工进行全面的环境意识的教育和 岗位培训; 各类培训喷料和记录应保存。
    • 55. 4.4.3信息交淤少 标准条款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一套程序,用于有 关其环境因素和环境管理体系的 (a)组织内各层次和职能间的内部信息流; (b)与外部相关方联络的接收、文件形成和答复。 组织应考虑对涉及重要环境因素的外 部联络的处理,荆已录其决定。
    • 56. 4.4.3信息交淤少 标准条款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一套程序,用于有 关其环境因素和环境管理体系的 (a)组织内各层次和职能间的内部信息交流; (b)与外部相关方联络的接收、文件形成和答复。 组织应考虑对涉及重要环境因素的外部联络的处理,荆已录其决定。
    • 57. (本页无文本内容)
    • 58. 理解要点: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一套有关信息和相关 方要求的接受、归档和答复的程序; 信息交流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内部各部门、各层次内交流,与外部的 交流,重视相关方的要求,包含了对所 有环境事件、环境意见的处理及反馈。 信息交流是双向的,有相应记录反映出 交流的效果与成绩; 信息交流涉及重要环境因素的外部联络 处理和决定的记录; 还包含应急计划和其他问题与官方机构 的联络事宜。
    • 59. 信息交流旨在建立组织内、外通报 环境活动的过程,以便: 阐明管理者对环境的承诺; 处理涉及组织的活动、产品和服务的环 境方面的问题和关系; 提高对组织的环境方针、目标、指标和 方案的认识; 必要时向内部和外部相关方通报组织的 环境管理体系和环境行为; 环境管理体系的监测、审核和管理评审 结果传达给组织内部。
    • 60. (本页无文本内容)
    • 61. 理解要点: 环境管理体系文件是描述组织环境管理 体系的基础义件; 建议把环境管理体系文件分成三个层次 环境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和其他环境文件; 环境手册阐述环境方针、环境目标和指 标;环境方案;环境管理体系程序文件 及文件结构;环境管理体系有关的组织 机构、职责和权限,以及手册评审、修 改和控制等规定;
    • 62. 程序文件为完成体系要求的环境活动所 规定的方法,是环境手册的支持性文件, 应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查性; 其他环境文件可包括作业指导书、表格、 报告、环境因素清单、法律法规登记名 录、三同时报告、环评报告、排污许可 证、组织结构图、地下管网布设图、现 场平面图等。
    • 63. 4.4.5文件控制 标准条款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一套程序,以控制本 标准所要求的所有文件,从而确保: (a)文件便于查找; (b)对文件进行定期评审,必要时予以修 并由受权人员确认其适应性; (C)凡对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具有关键 作用的岗位,都可能得到有关文件的现 行版本;
    • 64. (d)对出于法律和(或)保留信息的需要而 留存的失效文件予以标识。 所有文件均须字迹清楚,注明日期(包 括修订日期),标识明确,妥善保管,并在 规定期间内予以留存。应规定并保持有关建 立和修改各种类型文件的程序与职责。
    • 65. (本页无文本内容)
    • 66. 理解要点: . 组织建立并保持一套控制文件程序; . 环境管理体系文件控制主要内容文件的 标识、分类、归档、保存、更新、处置 等; . 文件控制是对整个体系所有文件的控制 和要求; · 组织应将注意力放在对环境管理体系的 有效实施及环境表现(行为)上,不应 过分追求一个繁琐的文件控制系统。
    • 67. 4.4.6运行控制 标准条款 组织应根据其方针、目标和指标,确 定与所标识的重要环境因素有关的运行与 活动。应针对这些活动(包括维护活动) 制定计划,确保他们在程序规定的条件下 进行。程序的建立应符合下述要求: (a)对于缺乏程序指导可能导致偏离环境 方针和目标与指标的运行,应建立并 保持一套以文件支持的程序; (b)在程序中对运行标准予以规定; (c)对于组织所使用的产品和服务中可标 识的重要环境因素,应建立并保持一 套管理程序,并将有关的程序与要求 通报供方和承包方。
    • 68. (本页无文本内容)
    • 69. 理解要点: 运行控制程序确保其运行不致偏离环境 方针、目标和指标; 运行控制程序是对具有重要环境因素的 活动,明确运行标准和要求; 组织不仅对自身可控制的环境因素予以 考虑,也要对相关方环境因素给予关注, 制定程序,使他们的行动符合组织环境 方针和其它要求。
    • 70. (本页无文本内容)
    • 71. 理解要点: 组织建立并保持一套以确定潜在或紧急 准备和响应、预防或减少可能伴随的环 境影响的程序;程序应考滤到异常、事 故发生和紧急情况下,存在事件,如: 向空气中意外泄漏; 向水域或土壤中意外泄漏; 泄漏事故对环境生态的特定影响; 其他意外事件。 发生紧急情况如何处理,做好预防措施 对程序评审和修订; 可行时,组织要试验和检验程序。
    • 72. (本页无文本内容)
    • 73. 4.5.1检测和测量标准条款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一套以文件支持的 程序,对可能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运行与 活动的关键特性进行例行检测和测量。其 中应包括对环境表现、有关的运行控制、 对组织环境目标和指标符合情况的跟踪信 息进行记录。 检测设备应予核准并妥善维护,并根 据组织的程序保存校准和维护记录。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一个以文件支持的 程序,以定期评价对有关环境法律、法规 的遵循情况。
    • 74. (本页无文本内容)
    • 75. 理解要点: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一套对运行和活动的 关键特性进行例行监测和测量的程序; 应建立对监测设备保存标准与维护记 录的程序; 应建立并保持用以定期评价对有关环 境法律、法规的遵循情况的程序; 要求对环境表现、有关运行控制、环境 目标和指标符合情况的跟踪信息记录; 综合组织对重大环境因素进行例行监 测,保持他们始终处于受控状态,也包 括对监测设备的标准和维护,对监测结 果评价,与徘放标准、法律、法规、、目 标、指标进行跟踪比较。
    • 76. 4.5.2不符合、纠正与预防措施标准条款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一套程序,用来规 定有关的职责和权限,对不符合进行处理 与调查,采取措施减少由此产生的影响, 采取纠正与预防措施并予完成。 任何旨在消除已存在和潜在不符合的 原因的纠正或预防措施,应与该问题的严 重性和伴随的环境影响相适应。 对于纠正与预防措施所引起的对程序 文件的任何更改,组织均应遵照实施并予 以记录。
    • 77. (本页无文本内容)
    • 78. 理解要求: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一套用于调查与纠正 不符合的程序; 程序应包括: 规定处理和调查不符合的职责和权限; 确定引起不符合的原因; 确定或修改并执行必要的纠正或预防措 施,以防止发生不符合; 记录由纠正与预防措施所导致对书面程 序的任何更改; 采取纠正或预防措施时,应考虑问题的 严重性与由止匕导致的影响。
    • 79. (本页无文本内容)
    • 80. 理解要点: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一套用来标识、保存 与处置环境管理的记录的程序; 主要对涉及EMS的i已录的管理与控制; 涉及EMS的记录:关于适用的环境法律 与其他要求的信息;投诉记录;培训记 录;过程信原产品信尿检查、维护 与标准信息;有关供方和承包方信息; 事故报告;应急准备与响应信息;重要 环境因素信息;审核结果;管理评审; 环境记录字迹清楚、标识明确,具有可 追溯性,便于查阅,避免损坏、变质或 遗失,规定保存期。
    • 81. 4.5.4环境管理体系评审 标准条款 组织应制定并保持用于定期开展环境管 理体系审核的一个或多个方案和一些程序, 进行审核的目的是: (a)判定环境管理体系: (1)是否符合对环境管理工作的预定安排 和本标准的要求;  (2)得到了正确的实施和保持。 (b)向管理者报送审核结果。 组织的审核方案(包括时间表)的制定, 应立足于所涉及活动的环境重要性和以前审 核的结果。为全面起见,审核程序中应包括 审核的范围、频次和方法,以及实施审核和 报告结果的职责与要求。
    • 82. (本页无文本内容)
    • 83. 理解要点: 组织应制定并保持EMS审核的程序; 程序应包括: 确定审核的方法; 确定受审核的区域与活动依据; 规定审核频次、范围与方法; 管理与实施审核的职责; 规定审核结果的通报方法; 规定审核员的资格与能力要求; 组织应保持EMS审核的书面结果或报告。
    • 84. 4 . 6管理评审标准条款 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应按其规定的时间 间隔,对环境管理体系进行评审,以确保 体系的持续适用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管 理评审过程应确保收集必要的信息,以供 管理者进行评价工作。评审工作应形成文 件。 管理评审应根据环境管理体系审核的 结果、不断变化的客观环境和持续改进的 承诺,指出对方针、目标以及环境管理体 系的其他要素加以修正的可能的需要。
    • 85. (本页无文本内容)
    • 86. 理解要点: 组织最高管理者应定期进行管理评审, 并将评审工作形成文件; 管理评审的内容:EMS审核结果; 相关方信息; 环境行为报告。 管理评审应评价EMS的适用性、充分性 与运行有效性; 针对体系提出改进措施,并限期实施和 验证; 针对方针、目标、指标提出可能需要修 改情况; 管理评审目的使EMS能持续改进。 则重视不够。 要了解EMS建立时应当做什么,要注意EMS 建立过程完成后还应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