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国内外物流管理的发展 1 美国物流管理的发展 2 欧洲物流管理的发展 3 日本物流管理的发展 返回本章
    • 2. 1.1 物流概念的产生与物流观念的启蒙阶段(1901-1949) 1901年约翰·F·格鲁威尔(John F. Crowell)提出了农产品的物流问题; 1915年阿奇·萧(Arch Shaw)在《经营问题的对策》一书中论述了物流在经营战略中的作用; 1929年美国著名营销专家克拉克(F.E.Clark)在《市场营销原理》一书中,将物流纳入到了市场营销的研究范畴之中。 1 美国物流管理的发展 返回本节
    • 3. 1941年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军事后勤活动的开展为人们对综合物流的认识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证依据,推动了战后对物流的研究以及实业界对物流的重视。
    • 4. 1.2 物流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实践推广阶段(1950-1978) 进入50年代以后,美国现代市场营销的观念逐步形成,顾客服务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内容,物流的顾客服务职能日益突出,从而促进了物流快速发展。 60年代初期,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以及俄亥俄州立大学分别在大学本科和研究生院开设了物流课程,成为世界上最早把物流管理教育纳入大学教育体系中的学校。
    • 5. 1962年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在《财富》杂志上发表了题为“经济的黑暗大陆”一文,强调应当高度重视流通,以及流通过程中的物流,从而对实业界和理论界又产生了一次重大推动作用。 1963年成立了美国物流管理协会,该协会将各方面的物流专家集中起来,开展物流管理教育与培训活动。
    • 6. 1.3 物流理论的成熟与物流管理现代化阶段(1978-1985) 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的物流政策及物流规模与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1977-1978年美国制定了《航空规制缓和法》,加速了航空产业的竞争,从而对货主和运输业产生了巨大影响。1980年通过了汽车运输法案与铁路运输法案,1984年通过了海运法案。这些法案进一步促进了运输市场的竞争,也扩大了物流服务供给者与需求者的选择空间,从而有利于全社会物流合理化的开展。
    • 7. 随着各种先进的物流管理方法的开发与应用,使人们逐渐认识到需要从企业经营的全过程来把握物流管理,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为物流管理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手段。 进入20世纪80年代,美国物流管理的内容已由企业内部延伸到企业外部,其重点已经转移到对物流的战略研究上,企业开始超越现有的组织结构界限而注重外部关系,将供应商、分销商以及用户等纳入管理的范围,利用物流管理建立和发展与供应商及用户稳定、良好、双赢、互助的合作伙伴关系,物流管理已经意味着企业应用先进的技术、站在更高的层次上管理这些关系。电子数据交换(EDI)、准时制生产(JIT)、配送计划,以及其他物流技术的不断涌现和应用,为物流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 8. 1.4 物流理论、实践的纵深化发展阶段(1985年以后) 80年代中期以后,物流理论和物流实践开始向纵深发展。在理论上,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物流与营销、生产是支撑企业竞争力的三大支柱之一。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物流软件的发展日益加快,从而进一步推动了现代物流的发展,特别是电子数据交换系统和专家系统的应用,对推动现代物流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使美国的物流管理更加趋于智能化。此外,电子商务的发展,也促使现代物流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
    • 9. 2 欧洲物流管理的发展 2.1 传统物流阶段(1940-1950年代) 早在20世纪中期,欧洲各国为了降低产品成本,便开始重视企业范围内物流过程的信息传递,对传统的物料搬运进行变革,对企业内的物流进行必要的规划,以寻求物流合理化的途径。 返回本节
    • 10. 2.2 物流快速发展阶段(1960-1970年代) 20世纪70年代是欧洲经济快速发展时期。随着商品生产和销售的进一步扩大,多家企业联合的企业集团和大公司的出现,成组技术(GT)的广泛采用,物流需求的增多,客户期望实现当周供货或服务,工厂内部的物流已不能满足企业集团对物流的要求,因而形成了基于工厂集成的物流。
    • 11. 2.3 综合物流时代(1980-1990年代) 20世纪80年代欧洲开始探索一种新的联盟型或合作式的物流新体系,即综合物流管理。其目的是实现最终消费者和最初供应商之间的物流与信息流的整合,即在商品流通过程中加强企业间的合作,改变原先各企业分散的物流管理方式,通过合作形式来实现原来不可能达到的物流效率,创造的成果由参与的企业共同分享。
    • 12.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洲一些跨国公司纷纷在国外,特别是在劳动力比较低廉的亚洲地区建立生产基地,故欧洲物流企业的需求信息直接从顾客消费地获取,采用在运输链上实现组装的方式,使库存量实现极小化。目前,基于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电子物流正在欧洲兴起,以满足客户越来越苛刻的物流需求。
    • 13. 3 日本物流管理的发展 3.1 物流概念产生以前的时代(1950年代) 在整个1950年代,运输是制约日本企业经营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因此,重视运输,发展运输,“物流”就是运输,是这个时代的基本特征。 返回本节
    • 14. 3.2 物流系统化时代(1960年代) 1956年从美国引进物流概念以后,日本社会各界开始把物流作为一个系统来看待,也就是说,结束了物流即是运输与保管的时代。
    • 15. 这一时期,日本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物流系统化政策,企业也开始着手物流系统化工作。为了实现物流的系统化,这一时期开始整合物流机构,将与物流活动有关的各个部门进行合并,组建新的物流机构。同时,也开始引进、开发新的物流工具与设备,以提高物流效率。但是,这一时期日本的物流系统化还侧重在组织与硬件设施与设备方面的系统化。 另外,这一时期进一步增强了物流成本意识,认为降低物流成本可以直接为企业增加效益,很多企业开始探讨物流成本核算与物流成本管理方法。
    • 16. 3.3 物流合理化时代(1970年代) 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以后,日本经济进入低速成长期,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受到了市场需求的限制;能源价格的上涨使企业生产成本的控制越来越困难。因此,为了降低经营成本,提高效益,对物流活动寄予了更大的希望。如何实现物流的合理化是这一时代的主题。 为了实现物流合理化,对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流通加工等各物流要素进行了各种技术革新,如各种运输方式的最佳组合、运输线路的合理规划、联合运输、共同运输,以及低温冷藏运输工具的开发、自动化仓库建设、新包装材料与包装方式的开发等物流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在70年代十分旺盛。
    • 17. 为了推动全社会的物流合理化进程,日本政府积极制定并实施各种物流标准,完善物流基础设施,支持民间的各种物流合理化运动。 这一时期日本的物流合理化是在硬件与软件两个层面展开的。在硬件层面上,积极引进、开发新的物流技术与物流工具;在软件层面上,进一步建设与完善物流管理系统与物流信息系统。
    • 18. 3.4 物流高度化时代(1980年代) 进入80年代以后,为了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与多样化需求,必须实现及时、准确的“准时制物流”,而可以满足这种需求的物流则是公路物流,这样,在整个80年代日本对公路物流的依存度不断提高,到1985年公路物流的市场占有率(吨公里)达到47.4%,到80年代末则超过了50%,由此又导致交通堵塞、空气污染等物流外部不经济日益突出。同时,出现了司机不足等物流劳动力短缺问题。 为了缓解环境压力与劳动力短缺等问题,日本政府发出了由公路物流向其他物流方式转换,以及由“小规模、分散化”物流向“集约化”物流转换的呼吁,并制定了相应的鼓励政策。
    • 19. 3.5 现代物流或战略物流时代(1990年代以后) 随着物流概念由“Physical Distribution”转变为 “Logistics”,日本的物流观念与物流实践也发生了重大转变化: 第一,物流不仅是降低成本的“手段”,更是扩大销售、增加利润的“竞争战略”。 第二,物流不是生产的“下游”,而是生产的“上游”,即物流不再是生产之后的“后勤”,而是生产之前的“先锋”。
    • 20. 第三,组织物流的目标不仅是提高效率与降低成本,而是要实现效率、成本、服务与效益的均衡。 第四,物流合理化不取决于某一个企业的物流合理化,而取决于所有交易者整体物流的合理化。 第五,不仅要实现物流活动要素的系统最佳,更加谋求物流系统与生产、销售等整个经营系统的最佳。
    • 21. 伴随物流观念的转变,日本各界特别是企业界开始积极构筑“产销一体化”的物流体系,即建立供应商、厂商、流通企业、消费者相互协调与合作的物流体系。为此,积极推进物流信息化建设,开发与应用迅速、高效、开放、共享的物流信息系统。 为了进一步提高物流的价值创造功能,许多企业纷纷将企业的物流业务的全部或部分转包给专业化的物流公司,从而促进了物流产业的发展。日本政府也于1997年出台了一系列新的发展物流产业的政策措施。
    • 22. 4 我国物流管理的发展 1物流概念产生以前的时代(1980年代以前) 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与物流相关的采购、运输、仓储、包装等各环节也都是分别开展的,没有物流的概念,更没有系统管理物流活动的思想与机制。
    • 23. 1979以后,企业经营自主权逐步扩大,多种经济成分开始进入市场,商品流通体制、交通运输体制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工业企业开始自主决定其原材料的采购和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商贸流通企业开展了商品物流配送中心的试点工作;运输企业突破传统的经营观念,扩大了业务范围;货运代理企业作为托运人与承运人之间的桥梁与纽带,开办了代理货物托运、取货送货、订舱配载、联运服务等多项业务。
    • 24. 2 物流概念的引进与试验(1980-1990年代)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物资流通代表团参加了在日本举行的第三次国际物流会议,回国后撰写的考察报告中介绍了日本物流情况与大会内容。 1981年,北京物资学院的王之泰教授在物资部的专业刊物《物资经济研究通讯》上发表了“物流浅谈”一文,首次较为完整地将物流概念引入中国。
    • 25. 由于物流概念是由我国生产资料流通部门及其研究者们引进的,因此,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应用,都是以生产资料流通领域的物流活动为主,而对其他领域的物流研究很少,也很少有应用。 这一时期的物流研究,以及物流理论的应用还主要侧重于宏观方面,很少对企业的微观物流进行研究与应用。 随着80年代中后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与改革重点的转移,物流理论的研究与实践应用,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验后也逐渐由热转冷。
    • 26. 3 物流研究与实践应用的复兴与发展(1990年代以后) 20世纪90年代中期,企业竞争日益激烈,物流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这一时期,我国物流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1)物流的功能与作用得到了全社会的普遍认同。 (2)各级政府与行业组织十分重视物流产业的发展。 (3)物流基础设施与物流网点建设步伐加快。 (4)专业化物流企业发展迅速。 (5)物流研究与物流教育发展迅速。 (6)物流标准化、信息化步伐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