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领导 管理者(各级领导人)是任何企业最基本、最珍贵的资产。
    • 2. 第一章 领导理论 第一节 领导概述 一、领导与领导者 领导:运用各种影响力,指挥或带领、引导或鼓励部下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过程。 领导者:在组织中发挥领导作用的人。 (具有一名以上下属的各级主管)
    • 3. 二、领导的作用:指挥、协调、激励1、在组织决策方面起指向和决断作用 2、在组织体系中起纽带及核心作用 3、在组织行为方面发挥激励和协调作用
    • 4. 三、领导的构成要素及领导效能1、领导的构成要素 权力; (制度权、个人影响权、专长权) 对人要有基本的理解; 杰出的鼓舞能力; 领导者作风及其所营造的组织气氛。
    • 5. 2、领导效能的支柱领导效能健全 组织制度 权力员工的 沟通 决策 质量 领导者 素质威信
    • 6. 第二节 领导方式及其理论一、领导方式的基本类型: 专权型、民主型、放任型 二、领导者素质及素质结构 (一) 基本素质: 品德、知识、能力、体质、群体素质结构
    • 7. (二)领导素质结构1、技巧结构 观念技巧、人文结构、技术技巧 高层管理、中层管理、基层管理 2、能力结构 技术能力、商业能力、财务能力、 安全能力、会计能力、管理能力 工人、工长、车间主任、 分厂长、部门领导、经理、总经理
    • 8. 三、领导方式理论(一)利克特的4种管理方式 Ⅰ、专制—命令式 Ⅱ、温和—命令式 Ⅲ、协商式 Ⅳ、群体参与式*
    • 9. (二)阿吉里斯的不成熟—成熟连续流 从不成熟的 被动 、依赖、方法少、 兴趣淡、目光短浅 、地位 从属、少自知之明 到成熟的 能动、独立、方法多、兴趣浓厚、目光长远、地位显要、有自知之明且能自控 领导的任务是帮助员工从不成熟走向成熟
    • 10. (三)连续统一体理论Ⅰ 领导作出并宣布决策 Ⅱ 领导销售决策 Ⅲ 提出计划并让提出问题 Ⅳ 提暂定计划 Ⅴ 提问题征求建议、作出决策 Ⅵ 决定界限,团体决策 Ⅶ 允许下属在一定界限内行使职权
    • 11. Ⅰ Ⅱ Ⅲ Ⅳ Ⅴ Ⅵ Ⅶ 以上级为中心 以下属为中心 强 弱 弱 强 领导权力应用 下属自由领域
    • 12. (四)管理方格理论1.1 贫乏型管理 1.9 乡村俱乐部式 9.1 专制的 任务管理 9.9 团队主管 5.5 适中但不卓越
    • 13. 1、领导方式权变理论 S = f ( L , F , E ) 领导方式= f (领导者特征, 追随者特征, 环境) 领导者特征:领导类型 追随者特征:下属的成熟程度 环境:领导职位、任务性质、上下级关系 (五)权变理论(情境理论)
    • 14. 2、权变理论: 经营管理无定式,一定要因地、因时、因人而宜。 3、权变的依据
    • 15. 4、权变的外部环境技术革命、经济动荡、市场变化; 经济体制改革; 跨文化管理; 价值观的变化。
    • 16. 5、权变的内容思想观念与技能; 管理体制(领导体制、职能机构、决策与控制体制、人事制度); 领导方式: 领导作风倾向(4种管理方式) 领导行为偏好(管理方格图) ; 竞争策略(策略多、运用活、调整快)。
    • 17. 6、权变的原则居安思危; 未雨绸缪; 信息先行; 勇于变革; 选好改革策略; 万变不离其宗。
    • 18. 第二章 激励第一节 激励的内涵 一、激励定义 管理者激发下属的某种动机和需要,使他们产生积极性,并通过行为达到一定目标的过程。 〖激励:动机对人的行动起到的激发、推动、加强作用,称之为激励。〗
    • 19. 二、积极性的表现方式:1、干劲:是否愿意从事某种工作。 2、责任心:对待工作尽心的程度 3、主动性:职工与监督、分工有关的表现。 4、创造性:与改进工作有关的表现 积极性的一般发展规律是: 参与→负责→主动、创新
    • 20. 领导者要通过了解内因、 创造外因来达到目的。 了解内因:激励因素的分析与研究 创造外因:采用激励手段及建立激励机制三、内因与外因
    • 21. 第二节 激励理论一、企业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 1、激励机制:是指企业按照积极性的运动规律对职工施加一定的激励影响,促使其积极性形成并按预定方向发展的一套运行制度和管理方法。
    • 22. 2、建立激励机制的现实意义人的最低生存条件已基本保证,对企业的期望提高了; 智力劳动的比重、程度提高,传统的监督和刺激方法的效能降低; 人的素质提高,对个人发展的要求提高,在实际工作中很难满足。 社会交流与沟通的增加使得影响积极性的因素更加复杂、繁多。 对社会地位的评价标准随着个人价值观的变化而变化,对企业的要求多样化。
    • 23. 二、激励理论 (一)积极性的本源:需要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 2.赫次伯格的保健(不满)因素与 激励(满意)因素理论
    • 24. (二)积极性的导向器和调节器:认识1、期望理论 需要 →要求 → 满足 激励力 = 某一行动结果的效价 × 期望值 (只对未满足的需求)
    • 25. 2、波特和劳勒的激励模式个人的努力及其程度:取决于 奖励价值、个人察觉出来的努力和受到奖励的概率 个人达到的绩效:取决于 努力程度、个人能力大小及对任务的了解、理解程度的深浅 个人所应得的奖励:应当 以实际达到的工作绩效为标准,剔除主观评估因素 个人对奖励满意与否及程度:取决于 受激励者对所获报酬公平性的感觉 个人满意与否及程度:会 反馈到下一个任务的努力过程中。
    • 26. 3、公平理论 1.个人所得报酬 Qp 另一个人所得报酬Qx ------------------ = ------------------ 个人的投入 Ip 另一个人的投入Ix 2.个人现在所得报酬 Qpp 自己以前所得报酬Qpl -------------------- = ------------------ 个人目前的投入Ipp 自己以前的投入Ipl
    • 27. 4、强化理论正强化: 奖励某些行为,使之进一步加强 负强化: 惩罚某些行为直至减弱或消失
    • 28. 5、激励需要理论 人有三种基本的激励需要: 权力需要; 社交需要; 成就需要
    • 29. 三、激励机制建立:积极性良性循环图15234组织、引导考核、奖惩考察分析教育、培训目标管理实际干得如何、干得好坏后果的不同?怎样才能干好?干劲往何处使?干到什么程 度?积极性 如何? 为什么?为什么要好好干? 干到什么程度?管理
    • 30. 四、激励手段 1、工作激励 2、成果激励 3、培训教育激励 特殊的激励 1.金钱 2.参与 3.工作生活的质量 4.工作丰富化
    • 31. 二、成功的激励过程 1.确定目标 2.确定需要的组织资源 3.洞悉下属的需要 4.确定有效激励因素 5.使目标与个人需求达到平衡
    • 32. 1.你如何看待“金钱”这个特殊的激励物? 2.你认为公平理论和强化理论是否科学或正确?请举例说明。它提出的问题你有何解决方法或理论? 课堂讨论
    • 33. 第三章 沟通 一、沟通性质及其作用 1.沟通:可理解的信息或思想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群中传递或交换的过程。 2.作用: 让成员认清形势; 让决策更加合理; 稳定员工思想情绪。
    • 34. 3.过程: 发送者→编码→媒体传递→接受→ 译码→作出反应→反馈→发送者 4.类别: 按功能:工具式和感情式; 按方法: 书面和口头; 按方向:上行、下行、平行与外行; 按组织系统: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 按是否有反馈行为:单向与双向。
    • 35. 二、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1.正式沟通:组织系统内,依据组织规定的原则进行的信息传递与交流。 (1)特点: 沟通效果好,比较严肃,约束力强,易于保密,保持权威性; 刻板,速度慢,也有扭曲失真的可能。
    • 36. (2)主要形式有:
    • 37. 2.非正式沟通: 正式系统外的沟通 (1)特点: 速度快、形式不拘、效率高、可满足职工需要; 难于控制、信息易失真、导致小集团、影响组织凝聚力和人心稳定。 (2)类型:
    • 38. (本页无文本内容)
    • 39. (3)对非正式沟通的管理 充分利用非正式沟通; 加强对信息的辨别能力; 正确对待不利于正式组织的信息 ( 真实的和不真实的)
    • 40. 三、沟通的原则:1.准确性原则 2.完整性原则 3.及时性原则 4.非正式沟通策略性应用原则
    • 41. 四、沟通的障碍及其克服(一)有效沟通的障碍: 个人因素 人际因素 结构因素 技术因素 (二)如何克服 信息沟通检查;改进沟通准则; 善于“聆听”;改进沟通; 采用先进手段加速有效沟通
    • 42. 案例讨论:沃里克公司的“第二个春天”1、在日本人踏入弗里斯市电视机厂所面临的两个问题中,你认为 哪一个是主要矛盾?为什么? 2、试分析一下:日本人管理这个厂的指导原则是什么? 3、假如你来主管这个濒临倒闭的公司,你将从哪几个方面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