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成 功 操 作 岗 位 评 价
    • 2. 成 功 操 作 岗 位 评 价 : 目 标★ 了解岗位评价的概念与意义 ★ 掌握岗位评价的遵循原则 ★ 了解岗位评价的一些基本模式 ★ 熟悉岗位评价的操作程序与过程 ★ 掌握岗位评价的重点环节 ★ 正确对待岗位评价中的问题 ★ 了解一些通用岗位的岗位评价指标体系 ★ 帮助实现成功操作岗位评价
    • 3. 岗 位 内 涵 与 管 理 特 性岗 位 内 涵 (岗位,也可称职位) 根据组织目标确定 组织中的一个单元,仅具有一个人的工作量 相应的职权、责任与工作范围 岗 位 独 立 存 在 的 条 件 应有一定的工作范围和职责要求 应有充分的工作量 应具有相对稳定性 应一岗一人岗 位 设 置 因 事 设 岗 原 则 不能因人而设岗 规 范 化 原 则 脑力劳动岗位规范不宜过细,应强调创新 整 分 合 原 则 应明确分工,各岗位又能上下左右同步协调,发挥最大效能 最 少 岗 位 数 原 则 节约人力成本 减少“滤波”效应 提高竞争力
    • 4. 岗 位 评 价 : 基 本 认 识岗位评价就是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科学方法确定岗位能级层次的过程。 岗位评价方法是在公司或行业层次上,用以确定不同岗位之间的关系,从而为这些岗位建立一种系统化的工资水平结构的过程。 岗位评价能有效解决岗位能级、个人能级及工资等级的三者匹配。“内部相关性” 即做同样工作的员工应领取同样的工资。 岗位评价只与岗位有关,与该岗位上的雇员的业绩无关。 为发挥人才最佳效益提供了平台。 为实现公平报酬、建立人才竞争机制打下了基础。 是岗位设置中最复杂的工作,成功依赖于制订科学的评价系统和严格的操作程序。
    • 5. 岗 位 评 价 的 历 经 阶 段岗位 调查 岗位 分析 岗位 分类 岗位 规范 岗位 评价岗位工作内容 岗位工作量 岗位在本部门中的作用 和其他岗位的联系 岗位工作人员的任职资格岗位名称分析 岗位规范分析(任务、责任、工作关系、工作强度) 岗位环境分析 岗位工作所需条件的分析岗位部类(如专业、操作)→岗位序列(专业可分技术、管理等)→岗位族(技术可分研发、工程、工艺等) →岗位 体现工作性质差异与工作系统特点 实现分类管理效能一般包括工作内容、所需学历、所需知识、所需能力、任职资格、任务来源与实施步骤、工作依据、权限、责任、所受领导与指导、考核方式与其他部门的联系等工作性质/难易程度/责任轻重/所需资格四个要素 分解为12个因素: 岗位知识/岗位能力/复杂性/所循依据/创造性/职权与影响/所受领导与指导/所予指导/信息责任/负荷强度/精神疲劳/工作环境
    • 6. 以岗位评价为基础的薪资制度对工作岗位的评价是以工作者的工作技能、工作责任、工作强度和工作条件等基本要素进行的评价(评分或排序)为基础。 岗位评价得出的是该岗位的薪点,不是薪资。薪资的最后确定以薪点为基础,结合公司状况及薪资调查资料制定。 岗位薪资、技能薪资为以岗位评价为基础的主要薪资形式。其中: 岗位薪资是以员工所在岗位、或所任职务,以及职务的责任轻重、努力程度(包括劳动强度)及工作环境来确定的; 技能薪资则是根据不同岗位、职务、职位对知识和技能的不同要求,及员工在所处的岗位上已具备的知识与技能水平来确定的。岗位评价薪点岗位工资技能工资
    • 7. 岗位技能工资制:优势与问题优势 以薪点为基础的岗位技能工资制是建立在客观的、科学的各个岗位的评价基础上。 因为岗位评价是运用一套在国际上普遍适用的科学的指标体系,结合各企业的实际情况,由对企业非常熟悉的专家小组集体对每一个岗位进行打分和评价,然后进行统计和数学分析而确定的。 以薪点为基础的岗位技能工资能体现出公司内部岗位之间的相对价值。具有一定的公平性。 问题 岗位技能工资制必须能够全面的反映员工的工作差别以及工资随着岗位、技能变化而变化的特点。 为适应市场竞争要求,岗位技能工资制中可以考虑市场驱动的报酬体系。(市场驱动的报酬,是指岗位工资反映的是吸引应聘者的水平,而不是依据内部等级结构规定的报酬水平)
    • 8. 岗 位 评 价 的 原 则评 价 的 是 工 作 岗 位 而 不 是 目 前 在 这 个 岗 位 上 工 作 的 人 。 薪 点 打 分 选 定 的 评 价 因 素 必 须 是 一 致 的 ; 同 时 , 薪 点 表 上 的 各 项 因 素 应 彼 此 相 互 独 立 , 有 各 自 的 评 价 范 围 , 且 这 些 范 围 并 不 重 叠 。 在 实 际 打 分 之 前 , 必 须 对 专 家 小 组 的 成 员 进 行 培 训 , 以 求 达 到 对 各 项 因 素 的 一 致 理 解 , 避 免 在 实 际 打 分 中 出 现 对 意 思 理 解 的 偏 差 。 必 须 使 专 家 小 组 的 成 员 了 解 到 , 我 们 讨 论 的 是 该 职 位 的 等 级 分 数 , 或 者 说 是 该 职 位 的 薪 点 数 , 而 不 是 该 职 位 的 最 终 工 资 数 。 参 加 对 岗 位 进 行 评 价 的 专 家 小 组 成 员 必 须 独 立 地 对 各 个 职 位 进 行 评 价 , 绝 对 不 允 许 互 相 串 联 , 协 商 打 分 。 (续下页)
    • 9. 岗 位 评 价 的 原 则 ( 续 )(接上页) 对 于 各 职 位 打 分 的 结 果 应 及 时 反 馈 到 专 家 小 组 成 员 , 以 便 他 们 了 解 某 职 位 的 评 价 情 况 、 产 生 偏 差 的 原 因 以 及 其 他 成 员 的 观 点 , 以 调 整 自 己 的 思 路 , 加 深 对 评 价 表 中 各 项 要 素 的 理 解 。 为 了 保 证 结 果 的 及 时 反 馈 , 进 行 数 据 处 理 的 操 作 组 要 设 计 好 工 作 流 程 , 与 专 家 组 并 行 运 作 , 使 评 价 工 作 提 高 效 率 。 由 于 薪 酬 设 计 的 敏 感 性 强 , 因 此 岗 位 评 价 的 工 作 程 序 及 评 价 结 果 在 一 定 的 时 间 内 应 该 处 于 保 密 状 态 , 当 然 , 在 完 成 整 个 薪 酬 制 度 的 设 计 之 后 , 岗 位 评 价 的 结 果 应 该 公 开 , 使 全 体 员 工 都 了 解 到 自 己 的 岗 位 在 公 司 中 的 位 置 。 在 进 行 岗 位 评 价 时 , 专 家 组 和 操 作 组 的 成 员 应 与 原 来 的 工 作 暂 时 隔 离 , 使 他 们 不 用 受 日 常 工 作 的 影 响 而 集 中 精 力 搞 好 岗 位 评 价 。 这 样 做 , 既 可 以 保 证 岗 位 评 价 的 效 果 , 又 可 以 提 高 评 价 工 作 的 效 率 。
    • 10. 岗 位 评 价 计 划 方 法1、 定量 要素比较 评分 分析方法: 评分法 选择并确定影响岗位的因素→因素定义→决定因素等级→确定因素权重与等级配分→岗位调查和岗位评价 因素比较法 选择标准岗位→按选定的因素排列标准岗位→按选定因素确定标准岗位工资额→排列其他岗位2、非定量 排序 岗位分类 非分析方法: 排列法 岗位分析→选择标准岗位→工作岗位排列→岗位定级 分类法 岗位分析→岗位分类→建立等级结构和等级标准→岗位测评和列等岗 位 评 价 计 划 可 以 划 分 为 定 量 和 非 定 量 两 大 类
    • 11. 岗 位 评 价 : 要 素 比 较要素比较或叫因素比较 每个要素分解称为若干指标,每个指标有1~5的评分等级及对应分值,以进行评分。 与需要解决问题能力更强的高级职位相比,要素比较体系更适用于职员或一般管理人员岗位的评价。 常用要素: 岗位知识 岗位能力 复杂性 所循依据 创造性 职权与影响 所受领导与指导 所予指导 信息责任 负荷强度 精神疲劳 工作环境
    • 12. 岗 位 评 价 : 因 素 评 分美国许多企业通常采用总分为500分,及下列因素权数的分配结构: 现代社会生产自动化的迅速发展,技能因素的权数有减少的趋势,责任因素有增加的趋势。 因素 分数 百分比 技能 责任 努力 工作条件 250 100 75 7550% 20% 15% 15%美国企业的常用评价因素: 技能 学识、工作经验 智力:记忆、分析、综合、判断、创新 体能 责任 履行的职权 对工作结果的影响程度 领导和培养下属的责任 信息责任 努力 工作态度 团队合作 工作条件 工作环境 劳动强度
    • 13. 岗 位 评 价 : Hay-MSL 体 系 介 绍 表中1、2和5是高级岗位的关键要素,3、4和5是其他岗位的重要因素。在岗位评价用到Hay – MSL体系时,要考虑3个特征,即“专有技能”、“解决问题能力”和“责任”。在针对这三项指标进行岗位分析时,要做大量工作,从而对各要素赋值。一般而言,岗位越重要,所给分值越高。
    • 14. 岗 位 评 价 : 排 序 与 岗 位 分 类岗 位 排 序 要 先 确 定 最 重 要 和 最 次 要 的 岗 位 还 要 确 立 “ 基 准 性 ” 岗 位 作 为 基 点 其 余 岗 位 相 对 他 们 而 定 位 注 意 避 免 把 关 注 点 从 岗 位 本 身 转 移 到 岗 位 就 业 者 的 业 绩 上 。 (评价的是岗位而不是个人,防止对人的感情因素影响评价的客观与公正) 岗 位 分 类 根 据 技 能 和 职 责 不 同 , 归 类 (岗位分类也有助于实现分类管理,有利于各项人事决策,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
    • 15. 岗 位 评 价 : 其 他 体 系单 一 要 素 法 的 岗 位 评 价 又称为“才能与技能分析”。 特点: 员工个人的才能与组织需要的适应程度是此方法关注的焦点。因为对员工具有的,与组织经营无关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奖励意义不大。 操作和运作简单,维护成本小。提高组织的灵活性。 适用:对科技和专业人员相关的岗位,尤其奏效。 也适用于现代组织结构,如国内许多的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纵向层次较少,强调灵活性,多种技能和团队合作。
    • 16. 岗位评价的工作阶段和操作过程工作阶段 准备阶段 培训阶段 评价阶段 总结阶段操作过程 专家组的组建 评价表因素的设计及对各项指标的理解 “游戏规则”的确定 标杆的选择 在对每个岗位打分之前的职位介绍 一些需要注意的细节
    • 17. 岗 位 评 价 的 工 作 阶 段准备阶段培训阶段清 岗 , 列 出 岗 位 名 称 目 录完 成 职 位 说 明 书评 价 前 的 各 项 准 备 工 作与 专 家 成 员 讨 论 评 价 表 的 因 素 设 计 和 权 重 分 配与 专 家 组 成 员 共 同 确 定 对 结 果 评 判 标 准与 专 家 组 成 员 讨 论 标 杆 的 选 择组建专家组和操作组转下页对操作人员进行培训对操作组成员进行培训并对标杆中的 一个岗位进行试打分和分析其结果
    • 18. 岗 位 评 价 的 工 作 阶 段 ( 续 )评价阶段总结阶段接上页以 部 门 为 单 位 依 次 对 各 部 门 内 的 岗 位 进 行 评 价评 价 前 , 该 部 门 介 绍 部 门 内 各 岗 位 基 本 情 况完 成 所 有 的 岗 位 评 价 后 , 对 全 部 岗 位 进 行 排 序 , 专 家 组 讨 论 结 果对 该 部 门 内 的 岗 位 进 行 评 价对 已 经 评 价 的 岗 位 的 数 据 处 理 结 果 进 行 讨 论完 成 一 个 部 门 后 , 对 该 部 门 内 的 各 岗 位 结 果 进 行 排 序进 行 下 一 部 门 的 评 价对 其 中 普 遍 认 为 不 合 理 的 部 分 岗 位 重 新 进 行 评 价完 成 所 有 的 岗 位 评 价 工 作操作组对评价结果进行数据处理
    • 19. 专 家 组 的 组 建一个好的专家组成员必须能够客观地看问题,这是衡量岗位评价工作好坏的重要指标。 所选专家在群众中应有一定的影响力,这样才能使最后的评价结果更具权威性 从专家组整体的构成上来说,应该考虑到各个不同部门的特点,虽然没有必要每个部门都出一个人进入专家组,但是对于工作性质和职能划分明显不同的情况,应该在专家组的人员构成上有所反映。同时,专家组的构成不能全部由中高层干部组成,必须适当考虑基层工作人员。专 家 组 成 员 的 素 质 以 及 成 员 的 总 体 构 成 情 况 将 直 接 影 响 到 岗 位 评 价 工 作 的 质 量
    • 20. 评价表因素的设计及对各项指标的理解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运用国际通用的岗位评价表 专家组成员就具体指标进行充分的讨论,以求取得共识 磨刀不误砍柴工。在理解以求得共识的过程中就算多花点时间,也是绝对必要的。 在 用 到 某 个 具 体 的 企 业 时 , 由 于 企 业 的 实 际 情 况 各 异 , 专 家 组 成 员 对 评 价 表 各 项 指 标 理 解 的 差 异 , 都 会 影 响 到 岗 位 评 价 的 质 量 。筛选责任因素确定评分原则专家组评定影响因素排序循环比较
    • 21. “ 游 戏 规 则 ” 的 确 定为了确保岗位评价的科学性和一致性,保证工作可以顺利地往下进行,避免陷入对某一岗位或某一项指标无休止的纠缠,必须事先确立好一个明确的评判标准,也就是“游戏规则”。 我们确定一个方差值作为标准 如果评价结果的方差低于这个标准,则认为通过,不再予以讨论; 如果评价结果的方差高于这个标准,则看平均分是否合理,如果合理也不予讨论,如果不合理,则对此项重新打分。 在 岗 位 评 价 中 , 人 们 对 各 个 岗 位 的 各 项 评 价 指 标 的 理 解 肯 定 是 不 同 的 , 因 此 方 差 的 存 在 是 必 然 的 。 在 这 里 , 方 差 的 选 择 , 确 立 “ 游 戏 规 则 ” 就 是 关 键 。
    • 22. 标 杆 的 选 择标杆的选择是做好岗位评价工作的另一个重点。 选择必须要通过专家组成员共同讨论。 选择标杆岗位一般是公司内的以下岗位,以能快速达成共识。 最有典型性的岗位 人员最多的岗位 比较容易界定的岗位案例:某电气集团 工程设计岗位:最有代表性,是公司岗位中的主体 作为标杠岗位达成共识。 其他岗位的价值可以与此进行比较,有说服力。 对 公 司 而 言 , 岗 位 种 类 繁 多 , 每 个 人 的 工 作 性 质 和 内 容 区 别 很 大 , 对 工 作 业 绩 的 衡 量 也 很 不 相 同 。 如 何 使 大 家 的 工 作 具 有 一 定 的 可 衡 量 性 , 就 需 要 有 一 个 参 照 系 , 而 标 杆 就 是 这 个 参 照 系 。
    • 23. 在对每个岗位打分之前的职位介绍为了加强专家组成员对于具体 的各个岗位一些具体事宜的理 解,可以采用: 按照最科学的工作方法,在对每个职位进行评价之前,要求大家一起来阅读一下该岗位的职位说明书,职位说明书中有着对该岗位具体和细节的描述,这样可以保证大家都获得全面和公平的信息。 实际中,往往没有科学系统的该岗位的职位说明书,所以可在打分之前要求各部门的负责人做一下职位介绍。 为了尽量减少职位介绍时人为因素 的影响,可以使用以下方法: 在进行岗位评价之前,要求负责人事先做好准备,在规定的时间内介绍本部门的工作; 设计清晰、简单的介绍表格,岗位介绍的内容局限在岗位责任、要求的人员素质和工作环境上; 专家组的主席或者评价小组的组长,要对岗位介绍的过程、内容、时间进行控制; 在对每一部门的打分完成后,及时地对该部门内各个岗位进行排序,让专家们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评议。
    • 24. 一 些 需 要 注 意 的 细 节在岗位评价中,涉及的数据处理量很大,出于提高运作的效率和保密的需要,应该把专家组和操作组分开。 由于岗位评价的工作是一件相当辛苦的事情,因此做好大家的后勤保障是有必要的。
    • 25. 岗 位 评 价 中 的 常 见 问 题把 职 位 看 成 是 一 个 静 态 的 过 程 原因:在岗位评价时,将岗位的性质、任务及对人员的要求看成了一个稳定的系统,而实际上这个系统是在不断变化的。 解决:在具体操作中,要根据变化的系统、变化的环境、变化的岗位及时调整。 评 价 标 准 并 非 完 全 客 观 , 评 价 指 标 也 不 是 十 分 全 面 原因:每个企业的差别甚大,不可能找到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 解决:在具体操作时,对指标进行修正、更改、删减和增设,只要取得共识,能反映公司实际情况,不一定要死守教条。 评 价 偏 重 岗 位 而 忽 视 了 人 性 原因:“先天性”缺陷,这种方法评价的是工作岗位,而不是这个岗位上工作的人 解决:从薪点到形成薪资中,考虑人的因素。实现“以人为本”。
    • 26. 岗 位 评 价 的 利 与 弊利: 能客观、公正地反映岗位价值 逻辑性强:岗位评价具有严密的科学程序 直观:能有效进行岗位管理,为招募选拔、薪资制度、考核评价等人力资源决策提供参考 公平:实现了薪资公平 优化了人力资源管理流程弊: 评估人员的客观性值得怀疑 建立与维持需要高的费用 刚性特点,导致某种程度的官僚,而这与HRM思想中所提倡的灵活性与适应性相抵触。 新的组织类型的涌现,其特点就是结构简化,纵向层次减少,员工随之需要在工作范围内更具灵活性和多才多艺。导致岗位评估体系的简化。 重岗位,没有重视业绩 结 论 : 岗 位 评 价 仅 是 人 力 资 源 管 理 规 范 化 、 流 程 化 的 重 要 一 环 。 岗 位 评 价 要 同 企 业 的 人 力 资 源 战 略 结 合 。
    • 27. 有 效 岗 位 评 价 的 关 键保证客观的工作程序,发展最恰当的方法。一定要避免感情因素掺杂入岗位评价中,对“岗”不对“人”。 为了增强人力资源管理的灵活性,应依据组织机构不同的“企业文化”模式进行不同的评估方法。 例如,在评估以功能驱动性机构为基础的传统职位时所侧重的方法,就与评估以灵活技能为基础的群体中的职位时有所不同。 科层制等级明显的组织与开放性的网络组织在方法上就有明显不同。 有效的全面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有 效 岗 位 评 价 的 关 键 也 就 是 如 何 避 “ 弊 ” 扬 “ 利 ” , 再 就 是 与 组 织 的 战 略 目 标 相 一 致 !
    • 28. 岗位评价指标体系:专业技术岗位
    • 29. 岗位评价指标体系:管理岗位
    • 30. 企业专业技术岗位因素评价评分标准因素水平层次评分1。岗位所需知识和学历 指从事本岗位工作必须了解和掌握的各种知识,包括接受学校教育和进修所获得的知识及实践积累经验的丰富程度,所需知识在性质上可分为基础知识(概念、原理、理论)、专业知识(程序工艺、法则、诀窍)、情况信息(现状动态、资料、数据)和实践操作(步骤规章、注意事项等),学历应是国家承认的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等学历(1)要求具有中等专业学校毕业或相当程度,了解基本的法规、规范、程序操作知识 (2)要求具有大学专科毕业或相当程度,了解一大批法则规范、程序操作知识 (3)要求具有大学本科毕业或相当程度,掌握本岗位专业的基础知识及必要的实践操作知识 (4)要求具有研究生毕业(包括获取硕士学位)或相当程度,系统地掌握本岗位专业的基础知识和操作知识,了解国内外同行业的现状 (5)要求具有博士研究生或相当程度,坚实地掌握本岗位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操作知识及掌握国内外同行业的现状和发展方向 (6)要求精通本岗位专业知识,具有在本行业领域中创新、开拓新理论的知识,把握国内外同行业的现状和发展方向40 60 80 100 120 1502。岗位所需能力 指从事本岗位工作必须掌握的操作能力、智力能力和程度,即运算、设计、撰写、测量、管理等操作能力和灵活运用掌握知识的智力能力 (1)要求具有简单操作和按日常规章制度从事辅助性业务工作能力,一般无须预先的经验 (2)要求具有常规操作和按基本法则程序从事辅助性业务工作能力,一般需要一些预先的经验 (3)要求具有比较复杂的操作和按照一大批法则、规范、程序从事具体业务工作的能力,一般需要根据不同的场合条件和特征进行工作的广泛经验 (4)要求具有从事专业工作所需的操作能力和智力能力,能够运用基本概念、原理、理论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 (5)要求具有独立从事本岗位专业业务工作的实践工作能力,谋求在技巧上的完善,能够运用系统专业知识解决比较复杂的实际问题,具有较丰富的工作经验 (6)要求具有审核、指导、负责、管理重要研究课题或业务项目的实际能力,能够运用坚实的知识体系解决重要的实际问题及具有丰富的工作实践经验25 40 60 80 100 120
    • 31. (续)因素水平层次评分2。岗位所需能力(7)要求具有审核、指导、负责、管理重大研究课题或业务项目,在同行业前沿进行开创性的工作能力能够凭借深厚的造诣解决重大的实际问题,具有特别丰富的工作经验。1503。岗位工作复杂性 指本岗位所要解决专业业务问题本身的性质,专业宽度而决定的工作内容复杂程度 (1)工作任务明确,很少有自己的选择,基本属于某一、二种具体环节的操作工作 (2)工作任务比较明确,但又涉及到若干步骤、过程和方法的选择,基本上属于相对独立的工作 (3)工作任务包括独立拟定专业业务工作计划方案,撰写业务报告,遇到复杂专业业务问题,通常要确认相互关连性、整体性加以解决,工作内容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4)工作内容包括承担有一定水平的研究课题或业务项目,负责有一定难度的专业项目的推广、交流服务、工艺、管理等方面工作或负责引进国内外新技术及其消化吸收等,工作内容及工作目标也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5)工作任务包括承担重要研究课题或业务项目,解决企业、行业系统遇到的主要疑难业务问题,审核高水平的专业业务方案与规划,撰写有重要价值的专业业务报告与论文,或负责引进国内外新技术及其创新等,工作目标和工作内容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6)工作任务包括承担国家重大研究课题项目,解决国内外重大专业难题,撰写国内外公认有重大意义的专业业务报告与论著等,其工作内容和工作目标都呈现极大的不确定性20 40 60 90 120 150 4。岗位所需创造性 指本岗位完成工作任务必须融合各种信息而作出的判断和创新程度(1)无须或较少需要判断,发生意外务必请示 (2)要根据有关环境条件的要求和限制进行简单的判断,确定工作步骤和过程 (3)要通过深入调研和思考,在涉及复杂概念工作分析中,作出有效的判断和必要的创新 (4)要通过全盘分析和思考,在涉及大量复杂概念和相关因素的重新组合与协调工作中,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较大的创新 (5)需要通过艰巨研究和探索,在解决重大实际问题中作出有价值的判断和重大的创新10 20 40 70 1005。岗位工作所循依据(1)需要增加操作知识和经验,必须在主管领导指示或是操作法则规定下开展工作,其工作步骤与过程是例行的 (2)需要增加实际知识和经验,必须在主管领导帮助下通过寻求各种资料和文献开展工作,其工作过程与方法一般是例行的20 30
    • 32. (续)因素水平层次评分5。岗位工作所循依据 指由本岗位解决专业问题的所遇困难,所需要参考借鉴资料文献及他人经验的程度来反映工作过程与方法的复杂程度(3)需把握复杂的概念及某些过程与方法之间的联系,要在主管领导的启发下参考可以借鉴的资料和文献开展工作,分析和拟定工作步骤、过程和方法,存在一定的非例行性 (4)需要准确把握大量复杂的概念及许多相互独立过程与方法之间的联系,能针对专业项目方向和任务参考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经验,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新观点和新方法。其工作过程具有较大的非例行性 (5)需要确立新的概念与原理并融入原先的各种过程与方法之中,根据国内外的发展趋势,发展创造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其工作过程与方法具有很大的非例行性50 70 1006。岗位的职权与影响 指赋予本岗位履行职责的权力大小及其工作结果所具有的影响程度 (1)承担一项或几项简单的专业辅助工作,对完成具体任务起到推动作用 (2)承担一项或几项简单的专业工作,对完成具体任务起到基础作用 (3)分管一项或几项专业工作,对完成分管任务起主要作用,同时对完成整体任务具有较大影响 (4)主管一、两项研究课题或工程项目,或负责一、两个方面业务工作,对完成任务起到关键作用,同时对本专业业务领域的发展具有较大影响 (5)负责国家重大研究项目或业务项目,或领导某专业管理的前沿工作,对完成整体任务起到关键作用同时对某些专业管理领域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20 40 60 90 1207。岗位所予指导 指本岗位所必须指导培养下级人员从事专业工作与学习的责任(1)没有指导、培养下级人员进行工作与学习的责任 (2)需要协助指导初级专业人员进行工作与学习或协助培养高等院校实习生、在职职工进修生等 (3)需要指导初级专业人员进行工作与学习或培养高等院校实习生、在职职工进修生等 (4)需要指导中初级专业人员进行工作与学习或培养研究生(包括硕士学位)等 (5)需要指导高、中、初级专业人员进行工作与学习或培养博士研究生等10 20 30 40 508。岗位所受指导及考核(1)每项工作的内容及操作步骤、过程和方法等均得到具体指导,对工作过程与结果都要进行经常性检查和定期考核 (2)每项工作内容要求有关方法得到指示,常规操作步骤、过程和方法将自行决定,对工作过程只进行必要的抽查,把对工作结果定期考核作为重点。5 10
    • 33. (续)因素水平层次评分8。岗位所受指导及考核 指岗位从事专业工作所受直接上级的领导程度及对工作结果的考核方式(3)工作要求、目标、任务等受到指示或指导,完成任务的方法将自行提出,把对工作结果所解决的复杂专业业务问题作为考核重点 (4)工作的方向、要求及能获得的条件等受到原则指导和说明,工作任务的内容将自行提出或加以调整,把工作结果鉴定作为工作结果的考核重点 (5)根据国家需要和专业发展趋势,开创性地提出有重要价值的新途径和新任务,把工作成果对国家的贡献作为考核重点20 35 509。岗位的信息责任 指本岗位履行职责必须进行各种信息沟通和工作联系的范围与目的以及收集、处理和反馈信息的质量程度和责任 (1)与本部门或跨部门的专业人员进行必要的工作联系,寻求学习机会与具体帮助 (2)与本单位的专业人员进行工作联系和调查,寻求咨询和支持 (3)与外单位的专业人员骨干或管理人员对复杂专业问题进行调查,并能在相互交流与磋商中寻求启示和咨询 (4)与外单位的专业业务负责人或管理部门负责人对重要专业业务及管理问题进行交流、磋商和辩议,以获得新思想和新方法 (5)与国内外著名学者、专家或国家机关高级管理部门负责人,对国家重大专业技术及管理问题进行交流、磋商和辩议,获得新创见10 20 40 60 8010。岗位工作环境 指岗位工作所处环境中对人员有害影响和潜在危险程度以及工作地接触有害环境的机率(1)工作环境只要求一般的安全预防措施,不需要特别的健康安全预防措施,例如办公室、会议室、图书室和教室等 (2)工作环境潜在着一定程度的危险性,只要求一般的安全预防措施,例如围绕移动部件、车辆或机器工作等(指在此类环境中工作时间超过总工作时间的一半以上者) (3)工作环境存在着一定危险性和不舒适,需要特别安全措施,例如承受有害有毒气体、高温、尘土、油垢、噪声、振动或接触传染病菌及刺激性化学物品和放射性物质等(指在此类环境中工作时间超过总工作时间的一半以上者) (4)工作环境有着较大危险性,必须采取严格安全保护措施,例如从事高空作业等(指在此类环境中工作时间超过总工作时间的一半以上者)10 20 35 50
    • 34. 企业管理工作岗位因素评价评分标准因素水平层次评分1。岗位所需知识和学历 指从事本岗位工作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包括接受学校教育、进修以及在专业工作实践中积累上升所获得的知识 学历应是国家承认的高中、中技、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等学历(1)要求具有高中、中技毕业经过岗位培训或中专毕业,了解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知识 (2)要求具有大学专科毕业或相当程度(指中专毕业有6年以上专业工作经历,并获得相应的知识,有员级专业职务任职资格),掌握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必要的操作知识 (3)要求具有大学本科毕业或相当程度(指大专毕业有5年以上专业工作经历,并获得相应的知识或有助理级专业职务资格),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全面的操作知识 (4)要求具有大学本科并有8年以上专业工作经历,获得相应知识(或大专毕业10年以上专业工作经历并进修获得相应的知识或有中级专业职务资格),较系统地掌握专业理论和全面的操作知识 (5)要求具有研究生(含MBA)毕业或相当程度(指具有相当高级专业职务任职资格),系统了解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全面的操作知识,了解国内外专业管理理论和实践的现状和发展方向 (6)要求精通本岗位专业知识,在专业理论和实践操作知识方面有深厚的造诣,并有创新和开拓,掌握国内外同行业的现状和发展方向40 60 80 100 120 1502。岗位所需能力 指从事本岗位工作必须掌握的操作能力、智力能力和程度。如运算、撰写、分析、判断决策、协调、谈判、公关、设计、组织、指挥等能力(1)要求具有简单操作和按企业规章制度从事辅助性业务工作能力 (2)要求具有常规操作和按法规、制度、标准、程序从事辅助性工作能力,一般需要从事员级专业职务工作一年以上 (3)要求进行比较复杂的操作和按照大批的法规、制度、标准,从事具体业务工作。有一般的分析、判断和撰写业务报告的能力,一般需从事相当员级专业职务工作四年以上 (4)要求进行复杂的操作,能够运用基本概念、原理、理论、原则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独立完成专业业务工作,有在各类专业人员之间协调和对外进行业务交涉,撰写业务报告的能力。一般需从事相当助理级专业职务工作两年以上25 40 60 80
    • 35. (续)因素水平层次评分2。岗位所需能力 指从事本岗位工作必须掌握的操作能力、智力能力和程度。如运算、撰写、分析、判断决策、协调、谈判、公关、设计、组织、指挥等能力(5)要求独立从事专业业务工作,谋求技巧上的完善,能够运用系统的专业知识解决比较复杂的实际问题,制订和实施工作程序、工作方案、工作计划,有较强的协调应变能力,对外有交涉、谈判及撰写工作报告总结能力。 (6)要求具有审核工作方案、工作计划,设计并组织实施管理系统或重大业务项目的能力。能够运用坚实的知识体系和现代管理方法解决企业重大的(对企业经营活动提出重大建议)以及撰写同行业中有推广价值的专业论文 (7)要求具有能组织制订、审核企业全局性的体制改进、发展规则、管理方针,作出重大的经营决策的能力,能够凭借深厚的造诣推进现代管理方法的运用,解决企业或同行业中重大的实际问题,指挥若干个部门共同完成重大的工作任务,撰写有创见、有重要意义的专业论著。100 120 1503。岗位工作复杂性 指本岗位所要解决的专业业务问题本身的性质,管理幅度和难度而决定的工作内容、工作过程和方法的复杂程度 (1)工作内容确定(很少有其他选择),基本属于个别、具体环节的操作,工作步骤和过程是例行的 (2)工作内容比较确定,但涉及若干方面的操作,可以有对工作步骤、过程、方法的选择,基本上相对独立地工作 (3)工作内容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涉及较复杂的专业业务问题,通常要从与其他问题的相关性中加以解决。拟定工作步骤和方法及实施过程可在他人指导下或参考有关资料和借鉴他人经验,独立地完成 (4)工作内容有不确定性,较多涉及复杂的专业问题,需要将多个相互独立的问题联系起来或与若干个部门协调加以解决。拟定工作步骤、方案和实施过程中要独立地参考多种资料和掌握有关因素的动态,并吸收运用国内外新管理技术和方法 (5)工作内容和目标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工作任务包括承担企业重要业务项目、管理课题,拟定工作计划、工作标准,需解决企业、行业专业系统的疑难业务问题,要跨越部门之间,专业之间和统筹考虑相关的管理目标从整体上加以解决。掌握企业经营管理的现状和动态。系统地吸收、运用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方法 (6)工作内容和目标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工作任务包括承担企业规划性的重大课题,需跨越多个部门、专业领域并统筹考虑诸多中、长期管理目标,从全局考虑解决。要解决企业、行业、国家重大专业难题,拟定工作规划要把握企业经营管理行业的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创造性地借鉴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方法20 40 60 90 120 150
    • 36. (续)因素水平层次评分4。岗位所需创造性 指本岗位完成工作任务必须融合各种信息而作出的判断和创新程度(1)无须或较少需要判断,发生意外务必请示 (2)要根据有关环境条件的要求和限制进行简单的判断,确定工作步骤和过程 (3)要通过深入调研和思考,在涉及复杂概念工作分析中,作出有效的判断和必要的创新 (4)要通过全盘分析和思考,在涉及大量复杂概念和相关因素的重新组合与协调工作中,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较大的创新 (5)需要通过艰巨研究和探索,在解决重大实际问题中,作出有价值的判断和重大的创新10 20 40 70 1005。岗位工作负荷强度 指本岗位在高效率前提下日常确定性工作和非确定性工作时间与制度工作时间的比率(1)工作负荷率 50% ~ 60% (2)工作负荷率 61% ~ 70% (3)工作负荷率 71% ~ 80% (4)工作负荷率 81% ~ 90% (5)工作负荷率 > 90%20 30 50 70 100 6。岗位的职权与影响 指赋予本岗位履行职权的大小及其工作结果的影响程度(1)承担一项简单的专业辅助工作,对完成具体任务起到推动作用 (2)承担一项或几项专业工作,对完成具体任务起到基础作用 (3)分管一项或几项专业工作,对完成整体任务有较大影响 (4)主管一、两项研究课题或工程项目,或负责一、两个方面业务工作,对完成任务起到关键作用,同时对本专业业务领域的发展具有较大影响 (5)负责国家重大研究项目或业务项目,领导某专业管理的前沿工作,对完成整体任务起到关键作用,同时对某些专业管理领域的发展作出贡献20 40 60 90 1207。岗位所予指导 指本岗位所必须指导培养下级人员从事专业工作与学习的责任(1)没有指导、培养下级人员进行工作与学习的责任 (2)需要协助指导初级专业人员进行工作与学习 (3)需要指导初级专业人员进行工作与学习或培养在职职工进修生等,对一般职能人员进行考核 (4)需要指导中、初级专业人员进行工作与学习或培养高等院校实习生等,对科级职能人员进行考核 (5)需要指导高、中、初级专业人员进行工作和学习或培养研究生等,对处级职能人员进行考核10 20 30 40 50
    • 37. (续)因素水平层次评分8。岗位精神疲劳 指工作人员完成本岗位工作心理压力所产生的精神疲劳程度(1)日常工作无严格的时间制约,很少有心理压力 (2)根据原始记录和凭证进行简单信息处理,间断性工作,但有时间要求,有较小心理压力 (3)信息处理,进行一些思维性劳动,间断性工作,有周期性要求和一定的心理负担 (4)要承担一定的风险,需综合分析提出对策的脑力劳动,有周期性,有时间限制,听力或视力紧张、频率高,易产生较大心理压力 (5)要求承担较大风险,开拓创造性劳动,工作频率高,有周期性的突击性工作,精神要求高度集中,易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5 10 20 35 509。岗位的信息责任 指本岗位履行职责进行信息沟通和工作联系的范围和目的以及收集、处理和反馈信息的质量程度和责任 (1)与本部门的专业人员进行必要的工作联系,从正常传递的原始凭证、基础台帐上收集常规的数据,经简单运算进行记录、登记待查或制作简单报表 (2)与本单位的专业人员进行工作联系和调查,除正确传递外,需督促其他专业人员及时上报记录、报表,经一般处理多次运算,进行分类登记,制作较复杂的台帐,并定时编报有分析的报表 (3)与外单位的专业人员、骨干或管理人员,对复杂专业业务问题进行调查,相互交流、磋商,需主动地从各种途径搜集大量信息,利用各种报表和历史记录进行比较、分析,定时或即时制作高水平的报告,信息共享程度较高 (4)与外单位的专业业务负责人或管理部门负责人,对重要专业业务及管理问题进行交流、磋商和辩议开拓信息渠道,大部分信息是变动的,对大量信息进行综合分析、选择判断和处理,发布的信息在企业内部共享程度很高,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5)与国内外著名学者、专家或国家机关高级管理部门负责人,对国家重大专业技术管理问题进行交流、磋商和辩议,通过复杂的途径从国内外获取高质量的信息设计复杂的管理信息系统,发布的信息在行业范围内共享并有重大指导意义10 20 40 60 8010。岗位工作环境 指岗位工作所处环境中对人员有害影响和潜在危险程度以及工作地接触有害环境的机率(1)工作环境只要求一般的安全预防措施,不需要特别的健康安全预防措施,例如办公室、会议室、图书室和教室等 (2)工作环境潜在着一定程度的危险性,只要求一般的安全预防措施,例如围绕移动部件、车辆或机器工作等(指在此类环境中工作时间超过总工作时间的一半以上者) (3)工作环境存在着一定危险性和不舒适,需要特别安全措施,例如承受有害有毒气体、高温、尘土、油垢、噪声、振动或接触传染病菌及刺激性化学物品和放射性物质等(指在此类环境中工作时间超过总工作时间的一半以上者) (4)工作环境有着较大危险性,必须采取严格安全保护措施,例如从事高空作业等(指在此类环境中工作时间超过总工作时间的一半以上者)10 20 35 50
    • 38. 一 些 通 用 性 评 价 指 标 标 准质 量 责 任 评 级 标 准等级评 级 依 据1对最终产品质量有很大的直接责任的岗位2对最终产品质量有较大的直接责任,或对原材料、能源生产质量直接责任很大的岗位3对最终产品质量有一般的直接责任,或对原材料、能源生产质量有较大直接责任的岗位4对最终产品质量有很大的间接责任,或对原材料、能源生产质量有一般的直接责任的岗位5对最终产品质量有较大的间接责任,或对原材料、能源生产质量有很大的间接责任的岗位6对最终产品质量有一般的间接责任,或对原材料、能源生产质量有较大的间接责任的岗位7对最终产品质量有一定影响,或对原材料、能源生产质量有一般的间接责任的岗位8对原材料、能源生产质量有一定影响的岗位9对原材料、能源生产质量无责任、无影响的岗位
    • 39. 品 种 质 量 难 易 程 度 评 级 标 准等级评 级 依 据1产品品种规格达10种或以上,质量要求严格2产品品种规格达10种或以上,质量有一定要求3产品品种规格达10种或以上,质量要求不严或不明确,或产品品种规格少于10种但质量要求严格4产品品种规格少于10种,质量有一定要求5产品品种规格少于10种,质量要求不严,或单一产品质量要求严格6单一产品,质量有一定要求7单一产品,质量要求不严格8有产品,但无质量要求9无产品
    • 40. 岗 位 评 价 不 是 一 劳 永 逸把静态的岗位评价与动态的绩效评估结合起来,对具体员工的考核评价要素设定为: (1)岗位所需的技能、所要求付出的劳动强度及工作环境等; (2)员工本人所具有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员工的实际工作绩效。 岗位评价结果成为制定薪酬制度和等级的主要依据。 其他人事决策的合理参考:如晋升、轮换、去留等 依据组织战略目标的要求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而调整。 岗 位 评 价 只 是 企 业 朝 向 规 范 化 人 力 资 源 管 理 的 第 一 步 , 而 且 岗 位 评 价 本 身 也 应 随 着 商 业 环 境 、 技 术 发 展 、 工 作 要 求 、 人 员 状 况 而 动 态 调 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