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当代世界经济
    • 2. 第一章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内容提要:本章分析说明二战后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四个阶段和特点;当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新特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及其特点。 基本概念 :滞胀 产业结构 福利国家政策 重点问题: 1、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表现形式与作用 2、战后西方国家的“福利国家”政策的内容与实施改革的原因 3、战后西方国家经济危机的新特点及其主要原因
    • 3. 第一节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新特点一、战后初期的恢复调整阶段 二快速增长的“黄金发展”时期 (一)快速增长的数据说明 (二)快速增长的四个主要原因 三、“滞胀”阶段 (一)“滞胀”阶段的数据说明 (二)导致“滞胀”的四个主要因素 四、不稳定的低速增长阶段
    • 4. 第二节 当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新特点 一、生产力的新特点 (一)生产工具的新变化 (二)劳动对象的变化 (三)劳动者的变化 二、产业结构的变化 (一)三大部门相对地位变化的具体表现 (二)引起产业变化的因素
    • 5. 三、生产关系的新特点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本质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占据主导地位的原因 (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表现行为 四、分配关系的新特点 (一)福利国家政策的定义及其产生原因 (二)福利国家政策的主要原因 (三)福利国家政策的困境与改革
    • 6. 第三节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及其特点一、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性危机 (一)经济周期性危机的含义 (二)经济危机周期的四个阶段 (三)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性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四)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 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新特点 (一)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表现及特点 (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出现新特点的原因分析
    • 7. 本章小结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经历了恢复调整、黄金发展、“滞胀”和不稳定低速增长四个阶段。当代资本主义的社会生产力的新变化,包括生产力诸要素的变化,也包括生产力的结构、组织形式与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变化:科学技术更多更快地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社会再生产由扩大外延为主向内涵为主转化;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提高,经济全球化已成为时代发展趋势;当代资本主义产业结构出现新的发展趋势,各产业内部从事生产的劳动比重下降,而市场调研、技术开发、信息咨询、广告公关等智能型的劳动比重加大;各产业部门之间的非物质生产部门、服务性的第三产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日益加大,物质生产部门、第一和第三产业比重或降低或有升有降,总的趋势是比重缩减。
    • 8. 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新特点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占主导地位。当代资本主义分配关系的新特点是福利国家政策在分配领域中的集中表现。福利国家政策主要是指“以收入均等化”为目标的社会保障与福利补助政策,以及高额累进税政策。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及其特点:经济危机的周期性是指相隔若干年重复发生一次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它是资本主义社会里周期性出现的一种经济现象。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特点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频繁;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冲击力较弱,生产下降幅度不大,危机破坏性减弱;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阶段性特点不如过去明显,交替时波动起伏较小。
    • 9. 思考题1、什么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表现形式与作用有那些? 2、什么是“福利国家政策“?战后西方国家的”福利国家”政策的内容与实施改革的原因是什么? 3、简述战后西方国家经济危机的新特点及主要原因。
    • 10. 第二章 当代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及其特点内容提要:本章主要分析说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与斯大林经济模式: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发展。 基本概念:经济体制、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粗放型扩大再生产、集约型扩大再生产
    • 11. 重点问题: 1、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过程 2、斯大林经济体制模式的形成原因、主要特征及其存在的弊端 3、苏联、东欧等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惨痛教训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4、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刻启示
    • 12. 第一节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与斯大林经济体制模式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 (一)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 (二)东欧等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形成 (三)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 13. 二、斯大林经济体制模式 (一)斯大林经济体制模式的含义 (二)斯大林经济体制模式形成的原因 (三)斯大林经济体制模式的影响因素 (四)斯大林经济体制模式的主要特征 (五)斯大林经济体制模式的严重弊端
    • 14. 第二节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发展一、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与突破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探索 (二)苏联、东欧等国在实践中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理论的发展 (三)中国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理论的突破
    • 15. 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 (一)苏联、东欧等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实践 (二)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改革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三)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刻启示
    • 16. 本章小结 经济体制亦称经济管理体制,是指经济的管理形式、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的总和。经济管理体制不是主观任意选择的,而是依据经济制度及其生产活动相联系的形式和运行方式而制定的。十月革命胜利后不久,苏联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随后,东欧国家与中国等在苏联的影响下,也相继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是指由中央计划部门预先对社会资源进行分配的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市场经济是指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的资源配置方式,是人类为满足自己需要而对有限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一种经济手段。
    • 17. 斯大林经济体制模式是一种以产品经济为指导,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其主要特征是:在所有制结构上,实行生产资料的单一公有制,追求一大二公三纯;在经济结构上,在工农业之间以工业为主导,以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为优先;在经济管理上,实行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在经济运行方式上,主要靠行政方法,忽视经济规律的作用;在经济战略上,实行的是一种粗放型和数量赶超型的经济。斯大林经济体制模式的严重弊端是: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模式,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使国家、企业和个人利益难以结合;不尊重客观规律,排斥市场作用,缺乏竞争等。
    • 18. 针对斯大林经济模式的弊端,社会主义各国大都结合各自的国情,进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纵观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无论是苏联、东欧的严重挫折,还是中国令人瞩目的发展壮大;无论是丰富的历史经验,还是惨痛的失误教训,都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即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必须坚持改革与发展和稳定相结合的原则;必须既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又要重视法律规范和政策引导;必须坚持有步骤、有目的地循序渐进;必须精心设计方案,使改革有明确的目标;必须注意发挥改革主体的积极性;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
    • 19. 思考题1、简述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过程。 2、斯大林经济体制模式的形成原因,主要特征及其存在的弊端有那些? 3、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什么? 4、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刻启示有那些?
    • 20. 第三章  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失衡 内容提要:本章主要分析说明南北关系的含义、发展及表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南北关系问题的实质、产生根源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进而分析说明解决南北问题的途径。 基本概念:南北关系、国际秩序、南南合作 重点问题: 1、南北关系的含义、实质及其产生根源 2、改善南北关系促进世界经济协调发展的途径
    • 21. 第一节  南北关系的表现 一、南北问题的提出及其发展 (一)发展问题,在战后国际关系中也被称为南北问题 (二)南北问题是伴随着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对外扩张和掠夺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三)战后,在新科技革命的不断推动下,世界经济获得了大发展,这也使发展中国家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四)战后南北问题的提出与发展主要围绕着建立国际新秩序而展开,迄今为止经历了三个阶段
    • 22. 二、南北问题的表现 (一)在国际生产分工上,发达国家始终处于优势地位,而发展中国家则始终无法摆脱对发达国家的依附和依赖 (二)国际贸易领域,发达国家始终占据主导地位,而发展中国家则处于不利地位 (三)在国际金融领域,西方大国操纵和控制了国际金融体系,发展中国家基本处于无权地位 (四)在国际对外直接投资和技术转让方面,始终是发达国家占据绝对优势
    • 23. 第二节  南北问题的根源及解决途径一、 南北问题的实质 (一)南北问题是旧的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造成的 (二)旧的国际经济秩序是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时代的产物,是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在经济上的表现。它以帝国主义国家在生产和流通领域的垄断为特征,是国际垄断资本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控制与剥削
    • 24. (三)在不合理的经济关系和经济秩序下,许多发展中国家仍然保持着畸形而单一的经济结构,并且仍处于向发达国家提供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的不利地位,在跨国公司的作用下,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实际上成了发达国家的加工厂和装配车间。 (四)南北问题的实质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掠夺、控制和支配。
    • 25. 二、南北问题产生的根源及其对世界政治经济的影响 (一)南北问题的产生根源: 南北问题的产生,是历史与现实、国内与国外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既是帝国主义长期以来殖民统治的结果,是旧的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必然产物,也有发展中国家自身基础脆弱、各项机制不完善等因素,同时与发达国家在新的条件下的新霸权主义有关。 (二 )南北问题对世界政治经济的影响: 南方的落后,北方的发达,南方对北方的依赖和依附,北方对南方的控制和支配,不仅造成了世界经济关系的严重不平衡,而且对整个世界经济和政治都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 26. 三、  南北问题的解决途径 (一)改变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促进南北对话 (二)加快南方国家自身经济改革步伐,开展南南合作
    • 27. 本章小结: 南北关系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一个不平等的关系,其实质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剥削与被剥削、掠夺与被掠夺、控制与被控制、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南北关系最初由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时期的殖民扩张造成并延续至今。南北问题的表现为:在国际分工上,发达国家始终处于优势地位,而发展中国家则始终无法摆脱对发达国家的依赖和依附;在国际贸易领域,发达国家始终占据主导地位,而发展中国家则始终处于不利地位;在国际金融领域,西方大国操纵和控制了国际金融体系,发展中国家基本处于无权地位;在国际对外直接投资和技术转让方面,始终是发达国家占据绝对优势。旧的不和理的经济秩序是南北问题产生的重要根源。南北问题对整个世界经济和政治的影响:一是容易引发冲突甚至酿成战争;二是影响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在南北问题的解决途径中,应重视改变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促进南北对话以及加快南方国家自身经济的改革步伐,开展南南合作。
    • 28. 思考题: 1、什么是南北问题?南北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2、改善南北关系促进世界经济协调发展的途径都有那些?
    • 29. 第四章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与全球化   内容提要:本章主要阐述世界经济区域化的含义、历史进程以及世界经济区域组织和特征;冷战后世界经济区域化加速的动因和影响。同时,分析说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含义、表现和实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形成和演变及其特点;冷战后经济全球化的动因和影响。
    • 30. 基本概念: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和组织、经济全球化 重点问题: 1、冷战后世界经济区域化的特点和影响 2、经济全球化的动因和影响
    • 31. 第一节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一、相关概念: (一)世界经济区域化 (二)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二、 世界经济区域化的历史进程 (一)欧共体首开了战后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先河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产生和发展所经历的四个阶段 三、世界经济区域组织 (一)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四种形式 (二) 世界影响最大的三个区域经济组织
    • 32. 四、 世界经济区域组织的特征 (一)   扩展性 (二)   开放性与排他性共存 (三)   内部发展的不平衡性 五、 冷战后世界经济区域化加速发展的动因 (一)   世界政治经济的多极化趋势促进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二)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促进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 33. 六、区域经济内部发展的不平衡是制约区域化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内部成员的增多加剧了一体化组织内部的不平衡,严重地阻碍了一体化外延的进一步扩大 (二)内部发展不平衡又会制约区域组织“内涵”的深化  七、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影响 (一)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积极作用 (二)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消极影响
    • 34. 第二节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一、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及表现 (一)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经济全球化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和进程:经济资源愈益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全面、大量、结合地流动和配置,使得各国经济愈益相互开放和依存,各国经济的发展与整个世界经济的变动愈益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动态过程。 (二)经济全球化的突出表现
    • 35. 二、经济全球化的实质 (一)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客观要求,是商品和生产跨越国界发展的结果 (二)经济全球化是各国谋求超额利润、发展本国经济,提高国际地位而采取的制度行为 三、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形成和演变 世界经济全球化大致经历了萌芽、起步、发展、高潮四个阶段的历程。经过四次浪潮的冲击,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
    • 36. 四、世界经济全球化的特点 (一)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二) 经济越来越呈现政治化 (三) 市场经济全球化 (四) 经济信息化 (五) 货币流通全球化 (六) 资本流动多元化 (七) 跨国公司迅速发展 (八) 经贸文化、人才呈现世界性特征
    • 37. 五、冷战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动因 (一)两局格局解体,“半球化”扩张为全球化 (二)西方经济政策的调整 (三)新技术的创新和扩散 (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自由化改革和开放政策 (五)企业经营的国际化 (六)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六、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一)   经济全球化的积极作用 (二)   经济全球化的消极影响
    • 38. 本章小结: 世界经济区域化是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地理相邻的国家建立经贸合作组织,通过契约或协定,促使资本、技术、劳动、信息、劳务和商品的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的动态过程。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亦称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是指国家间在经济上进行不同程度的联合或合作,在特定领域内实现跨国性的统一过程。当今世界影响最大的区域经济组织是:欧洲联盟、北美、南美的经济联合和亚太经合组织。
    • 39. 世界经济区域组织的特征是:扩展性、开放性与排他性共存和内部发展的不平衡性。冷战后世界经济区域化加速发展的动因是:世界政治经济的多极化趋势促进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也极大地促进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积极作用表现为:促进区域及世界经济的增长;促进集团内成员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和成员国之间经济差距的缩小;经济实力的增强改善了集团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世界经济区域一体化对国际资本、技术、人才和商品的流向产生重要影响并促进了世界和平与稳定。世界经济区域一体化的消极影响表现为:贸易保护再度抬头,国际竞争加剧;区域一体化使南北差距及南南差距拉大加剧了国家间的不平衡。
    • 40. 经济全球化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和进程:经济资源愈益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全面、大量、结合地流动和配置,使得各国经济愈益相互开放和依存,各国经济的发展与整个世界经济的变动愈益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动态过程。经济全球化的实质表现为: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客观要求,是商品和生产跨越国界发展的结果;经济全球化是各国谋取超额利润,发展本国经济,提高国际地位而采取的制度行为。世界经济全球化的特点: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经济越来越呈现政治化;市场经济全球化;经济信息化;;货币流通全球化;资本流动多元化;跨国公司迅速发展;经济文化、人才呈现世界性特征。
    • 41. 冷战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动因主要有:两局格局解体,“半球化”扩张为全球化;西方经济政策的调整;新技术的创新和扩散;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自由化改革和开放政策;企业经营的国际化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世界经济全球化的积极作用表现为: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增长;优化了产业结构;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经济全球化使相互协调成为时代的主旋律。经济全球化的消极影响表现为:大量投机性短期资金带来了金融风险;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不合理现象加剧,国民经济对外贸的依赖程度日益提高;经济全球化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对跨国公司的消极影响。
    • 42. 思考题: 1、什么是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冷战后世界经济区域化的特点和影响是什么? 2、什么是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动因和影响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