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一、农业土地资源的作用 农业土地资源是指在农业生产上已经开发利用的和尚未开发利用的土地数量和质量的总称,如耕地资源、林地资源、草地资源、水面资源、滩涂资源、荒地资源等。 作用 : 农业生产必须在大面积的土地上进行 土地具有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培育能力 第一节 农业土地资源 农业自然资源:土地和水资源 农业经济学 第六章 第一节 农业土地资源
    • 2. 二、农业土地资源的特点 数量的有限性和潜力的无限性 资源的稀缺性和供给的有价性 位置的固定性和用途的选择性 效用的持续性和肥力的可变性 性能质量的差异性和收益的级差性 农业经济学 第六章 第一节 农业土地资源
    • 3. 三、我国农业土地资源的状况 农地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水平低 农业经济学 第六章 第一节 农业土地资源我国人均耕地、林地、草场的面积只及世界平均数的42%、14%和45%,与美国相比则更是只有他们的14.5%、10%和29%。人均耕地中国为1.59亩、世界平均为3.75亩、美国为10.9亩、加拿大为25.9亩、俄罗斯为13.1亩。耕地后备资源贫乏 大部分地区土地资源质量不高,且质量下降 表现:首先,水土流失面积扩大,耕作层变薄。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由建国初期的116万km2扩大到现在的160万km2,每年流失的土壤达50亿吨。其次,耕地沙化面积不断扩大。全国沙漠与沙漠化面积已达169万km2,占国土面积的17.6%,而且每年仍以2460km2的速度扩展。再次,土壤污染严重。最后,土壤有机质下降,土壤理化性状变坏。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地区间土地生产力差异显著 东南部季风区占国土总面积的45%,却集中了全国87%的生物产量、90%左右的耕地和林地、95%左右的农业人口和农业产值,是中国重要的农区和林区,也是重要的畜牧业地区。西北部干旱区占国土面积的30%,却只有4%的人口和10%的耕地。西南部青藏高原区占国土面积的25%,其人口和耕地的占有比例不足1%。
    • 4. 一、农业集约经营的概念及类型 粗放经营是指在较低的技术水平下,将一定量的生产资料分散投放于较多的土地,实行简耕粗作,广种薄收,主要依靠扩大土地面积来增加农作物总产量的经营方式。 集约经营则是通过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措施和技术装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进行精耕细作,主要依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来增加农作物总产量的经营方式。第二节 农业集约经营 农业经济学 第六章 第二节 农业集约经营
    • 5. 集约经营可分为劳动集约和资金集约: 投入较多活劳动的称为劳动集约,它表示对一定面积的土地的投资总额中,活劳动所占的比重比较大。 投入较多生产资料的称为资金集约,它表示对一定面积的土地的投资总额中,物化劳动所占的比重比较大。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劳动集约一般都会向资金集约过渡。 资金集约型农业又称技术密集型农业。 农业经济学 第六章 第二节 农业集约经营
    • 6. 二、集约经营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土地的特点看,一方面,土地的数量有限;另一方面,土地肥力可以不断提高。 从社会的发展来看,一方面,社会对农产品的需要在数量上不断增加;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集约经营水平创造了条件。 从国内外农业生产发展的实践看,各个国家的农业生产都经历了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发展过程。 农业经济学 第六章 第二节 农业集约经营
    • 7. 三、农业集约经营水平的衡量 基本指标:单位土地面积上所摊得的生产资料和劳动的数量,单位面积产量。 实践中的主要指标:单位土地面积上所摊得的农业机械数量、农机动力数量、用电量、肥料数量等,单位面积产量 其它指标:复种指数、经济作物所占的比重、优良作物(或牧畜)品种所占的比重等。 衡量农业集约化经济效果的指标:单位农用地的产量/产值/增加值;单位劳动时间的产量/产值/增加值;单位投资的产量/产值/增加值;单位产品成本等农业经济学 第六章 第二节 农业集约经营
    • 8. 四、我国农业集约化经营的途径 加强农业投入,加速农业技术改造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适当扩大复种面积,提高复种指数 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提高集约化程度高的农业部门的比重 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农田水利建设 建设高产稳产农田 培养和保护地力 农业经济学 第六章 第二节 农业集约经营
    • 9. 一、农业规模经营的形成 规模经营有利于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可以促进农产品产量的增加和品质的改进。 规模经营可使资本特别是固定资本得到充分利用,从而降低分摊到单位农产品的成本费用。 规模经营有利于产品的储藏、加工、运输和销售,能降低流通费用,并在市场上获得较高的价格。 规模经营有利于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社会化,提高生产效率。第三节 农业规模经营 农业中规模经济的来源 农业经济学 第六章 第三节 农业规模经营
    • 10. 企业经营的农地面积 企业的总产值 企业拥有的资本数量 企业拥有劳动力数反映农业生产经营规模的指标农业经济学 第六章 第三节 农业规模经营
    • 11. 二、农业规模经营的条件 农村非农产业有较高程度的发展 农业企业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有完善的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 有比较健全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经济学 第六章 第三节 农业规模经营
    • 12. 三、我国农业规模经营的途径 推进农村工业化,减少农业剩余劳动力 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和农户之间的利益协调机制 重视扩大生产项目的经营规模 加强对农民的培训 稳步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农业经济学 第六章 第三节 农业规模经营
    • 13. 一、水资源与农业发展 水资源指可利用或有可能被利用的水源,这个水源应有足够的数量和可用的质量,并能够在某一地点为了满足某种用途而可被利用。 水资源与农业发展的关系: 水是农业生产的命脉 水资源状况影响农业布局 水是重要的农业生态环境资源 水是农民的基本生存条件 第四节 农业水资源 农业经济学 第六章 第四节 农业水资源
    • 14. 二、我国农业水资源利用中的问题 水资源分布不均衡,时空差异较大 水资源开发不均衡,贫水区开发过度 水资源配置不均衡,生态用水紧缺 水资源浪费严重,利用率低 水资源环境恶化,水体污染严重 农业经济学 第六章 第四节 农业水资源我国淡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m3,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按照目前的正常需要和不超采地下水,全国年缺水总量约300-400亿m3(农业每年缺水300亿m3左右;城市缺水70亿m3左右)。农业是用水最多的部门,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用水占全国用水总量的3/4以上。
    • 15. 三、农业水资源合理利用的实现途径 综合开发,使一切可以利用的水资源得以合理利用 合理配置,正确处理地区间、产业间的用水矛盾 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与利用效率 保护水源,控制水环境恶化,防止水资源污染 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农业经济学 第六章 第四节 农业水资源
    • 16. 四、我国水资源管理体制的改革 水资源管理上的混乱 不能依据水资源的总体状况科学合理分配和管理社会经济用水 难以全面统筹城乡水资源 难以从水源、供水、排水以及污水处理回用等系统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上核定出合理的价格体系 农业经济学 第六章 第四节 农业水资源我国水资源管理体制的问题
    • 17. 能够切实做到城乡水资源统一规划、调度和建设,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利用,有效地解决了城乡防洪、供水和污水处理回用等水资源问题 实施水务改革,对供水、污水处理等实行政企分开,大大减轻了政府对城市供水补贴的负担 推进水价改革,促进城乡节水和污水处理回用,使有限的水资源实现了优化配置 明确了对城乡水资源管理的责任主体,有效地解决了长期以来存在的职能交叉、政出多门、执法难和管理难的问题 农业经济学 第六章 第四节 农业水资源改革方向:城乡一体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