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动物实习报告


    鄱 阳 湖 动 物 实 习 报 告 二〇一九年元月 实 习 报告 课程名称: 动物分类学实验 所属班级: 17 级生物科学 3 班 学生姓名: 符婵 学生学号: 201726601082 指导老师: 李言阔 完成日期: 2019 年 1 月 31 日 JIANGXINORMALUNIVERSITY 摘要 2019 年 2 月 17 日~19 日,江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组织 17 级生命科学专 业的学生前往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动物分类学实验课程的实地学 习。 在实习过程中,由各导师带领学生到保护区内各个观察点进行观察,其中包 括朱市湖、中池湖、蚌湖,望湖亭等。观察以小组的方式进行,配备一定数量的 单筒望远镜以及双筒望远镜,辅助学生进行观察学习。 在观察过程中,导师会指出其种类和基本特征,有助于学生进行了解。在实 习完成后,学生对鸟类、鱼类进行总结分类,并联系本次实地学习的生态环境, 对其进行归纳,完成本次实习报告。 Abstract From February 17 to 19, 2019,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of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organized 17 students majoring in life science to go to poyang lake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in jiangxi province for field study of animal taxonomy experiment course. During the internship, each tutor led students to observe various observation points in the reserve, including zhu lake, zhongchi lake, clam lake and wanghu pavilion. Observation is carried out in groups, equipped with a certain number of monoculars and binoculars, to assist students in observation and learning. In the process of observation, the tutor will point out its kind and basic characteristics, which is helpful for students to understand. After the internship, the students summarized and classified the birds and fish, summarized them according to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field study, and completed the internship report. 目录 摘要 .............................................................................................................................. I 前言............................................................................................................................ 1 1 调查结果——鸟类................................................................................................. 3 1.1 䴙䴘目................................................................................................................. 3 1.1.1 小鸊鷉.......................................................................................................... 3 1.2 佛法僧目............................................................................................................. 5 1.2.1 普通翠鸟...................................................................................................... 5 1.2.2 斑鱼狗.......................................................................................................... 7 1.3 鸽形目................................................................................................................. 9 1.3.1 珠颈斑鸠...................................................................................................... 9 1.3.2 山斑鸠........................................................................................................ 11 1.4 鹳形目............................................................................................................... 13 1.4.1 黑鹳............................................................................................................ 13 1.4.2 东方白鹳.................................................................................................... 16 1.5 鹤形目............................................................................................................... 19 1.5.1 白鹤............................................................................................................. 19 1.5.2 灰鹤............................................................................................................ 23 1.5.3 白枕鹤........................................................................................................ 25 1.6 鸻形目................................................................................................................ 27 1.6.1 反嘴鹬......................................................................................................... 27 1.6.2 凤头麦鸡.................................................................................................... 29 1.6.3 红嘴鸥........................................................................................................ 31 1.6.4 银鸥............................................................................................................. 33 1.7 鸡形目............................................................................................................... 35 1.7.1 环颈雉........................................................................................................ 35 1.8 鲣鸟目............................................................................................................... 37 1.8.1 普通鸬鹚.................................................................................................... 37 1.9 雀形目............................................................................................................... 39 1.9.1 八哥............................................................................................................ 39 1.9.2 云雀............................................................................................................ 41 1.9.3 白头鹎........................................................................................................ 43 1.9.4 棕背伯劳.................................................................................................... 45 1.9.5 楔尾伯劳.................................................................................................... 47 1.9.6 水鹨............................................................................................................ 49 1.9.7 丝光椋鸟.................................................................................................... 50 1.9.8 黑尾蜡嘴雀................................................................................................ 52 1.10 鹈形目............................................................................................................. 54 1.10.1 白琵鹭...................................................................................................... 54 1.10.2 小白鹭...................................................................................................... 56 1.10.3 苍鹭.......................................................................................................... 58 1.10.4 夜鹭.......................................................................................................... 60 1.11 雁形目............................................................................................................. 62 1.11.1 小天鹅...................................................................................................... 62 1.11.2 大天鹅...................................................................................................... 64 1.11.3 绿头鸭...................................................................................................... 66 1.11.4 斑嘴鸭...................................................................................................... 68 1.11.5 鸿雁.......................................................................................................... 70 1.12 鹰形目............................................................................................................. 72 1.12.1 白尾鹞...................................................................................................... 72 2 调查结果——鱼类.............................................................................................. 74 2.1 鲤形目............................................................................................................... 74 2.1.1 翘嘴鲌........................................................................................................ 74 2.1.2 草鱼............................................................................................................ 76 2.1.3 鳡................................................................................................................ 78 2.1.4 鲫................................................................................................................ 80 2.1.5 鲤................................................................................................................ 82 2.1.6 青鱼............................................................................................................ 83 2.2 鲇形目............................................................................................................... 85 2.2.1 黄颡鱼........................................................................................................ 85 总结...................................................................................................................... 87 参考文献 ........................................................................................................ 88 1 前言 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称鄱阳湖保护区)位于江西省北部。是保 护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白鹤等珍稀候鸟及其越冬地。保 护区属内陆型湿地,主要湿地类型包括湖泊、永久性河流、时令湖和永久性淡水 草本沼泽、泡沼。 保护区成立于 1983 年,原名为“江西省鄱阳湖候鸟保护区”,1988 年晋升 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并更名为“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现有鸟类 310 种,隶属于 17 目 55 科,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10 种, 二级保护动物 40 种,属于中日候鸟保护协定的鸟类有 153 种,占该协定中鸟类 总数 227 种的 67.4%;属于中澳候鸟保护协定的鸟类有 47 种,占该协中鸟类总 数 81 种的 58%。 整个鄱阳湖地区越冬水禽主要分布在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的九个湖泊中,海拔 13.5~17 米地带为候鸟最适宜栖息地。白鹤、白头鹤、白枕鹤、灰鹤、东方白鹳、 黑鹳以及鹭类和鸻鹬类等涉禽,主要栖息在湖边、泥滩或浅水区域中。白头鹤、 白枕鹤、灰鹤还经常到草洲上活动,东方白鹳也经常到收割过的农田中栖息。小 天鹅、白额雁等雁鸭类水禽栖息于深水域中,但赤麻鸭比较特别,主要栖息在草 滩或湖边的泥滩上。 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越冬候鸟的最大特点是珍稀、濒危鸟类的种类多, 数量也大。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白鹤、东方白鹳、鸿雁越 冬地,每年到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越冬的白鹤最少近 1000 只,最多达 3100 只,近段时间每年来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越冬的东方白鹳也在 1000 只以上, 最高达 1873 只,鸿雁上万只,最高达 4 万多只。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还是 大鸨、黑鹳、小天鹅、白额雁、白琵鹭的重要越冬地。 鄱阳湖有着丰富的鱼类资源,共有鱼类 21 科 122 种,既有定居性的湖泊型 鱼类,又有回游、半回游性的鱼类。其中,以鲤科鱼类最多,计 65 种 53.3%,其 次为鮠科、鳅科、银鱼科鱼类。产量较多、经济价值较高的有鲤、鲫、鳅、青、 草、鲢、鳙等 30 多种。 2 鄱阳湖有记载的鲟科鱼类中华鲟、白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鲥鱼已被列入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中保护鱼类。 1 月 17 日至 19 日期间,师生队伍徒步行走,乘船渡江,沿路观察各种鸟类, 并到当地菜市场了解当地鱼类,共记录鸟类 36 种,鱼类 8 种。其中有效记录鸟 类 34 种,鱼类 7 种,结合动物分类学相关,详细记录于此报告中。 实习路线如下: 1 月 17 日: 上午:启程 下午:朱市湖 1 月 18 日: 上午:中池湖 下午:蚌湖 1 月 19 日: 上午:望湖亭 保护区中心观看相关视频、标本及地图 下午:返程 2019 年 1 月 20 日 3 1 调查结果——鸟类 1.1 䴙䴘目 1.1.1 小鸊鷉 小鸊鷉(学名:Tachybaptus ruficollis,英文名:Little Grebe)是鸊鷉科小鸊 鷉属的鸟类。是身形较小(体长 27 厘米)的鸊鷉。尾短(尾羽退化,长仅 23 毫米,看起来几乎没有尾巴)、翅短,腿短(长在身体的后部,近尾端),使得它 的体形近乎椭圆,加上它的羽毛全为绒羽,松软如丝,整个感觉就像一个毛茸茸 的葫芦,有的人叫它为水葫芦、油葫芦、油鸭,还有人叫它王八鸭子、小艄板儿。 主要分布于水塘、湖泊、沼泽。小䴙䴘是中国最常见的水鸟之一,在中国东部大 部分开阔水面都能见到小䴙䴘。 形态特征 体小(27 厘米)而矮扁的深色鸊鷉。小鸊鷉嘴尖如凿,故又称尖嘴鸭子。趾有 宽阔的蹼。 繁殖羽:喉及前颈偏红,头顶及颈背深灰褐,上体褐色,下体偏灰,具明显 黄色嘴斑。 非繁殖羽:上体灰褐,下体白。 虹膜-黄色或褐色;嘴-黑色;脚-蓝灰, 趾尖浅色。 叫声:重复的高音吱叫声 ke-ke-ke-ke,求 偶期间相互追逐时常发此声。 幼鸟:和䴙䴘科的其他幼鸟一样,小鸊鷉的幼鸟带有头纹。后背具有纵纹, 嘴肉色。 亚成鸟:亚成鸟的头纹消失,全身羽色为灰白色。 小䴙䴘:形态特征图 4 地理分布 除了极地环境及太平洋少数岛屿外,中国大部、亚洲中部和南部、欧洲中部 和南部、非洲南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都可以发现小䴙䴘的踪迹。 小䴙䴘是中国最常见的水鸟之一,在中国东部大部分开阔水面都能见到小䴙䴘。 分布范围:非洲、欧亚大陆、印度、中国、日本、东南亚、菲律宾、印度尼 西亚至新几内亚北部。 分布状况:在中国几种鸊鷉中小鸊鷉是一种最为常见的水鸟,留鸟及部分候 鸟,分布于中国各地包括台湾及海南岛。亚种 capensis 为留鸟见于中国西北部, philippensis 见于台湾,poggei 见于中国其余地方。偶尔上至海拔 2000 米。 生活习性 通常白天活动觅食。捕食方式通过潜水追 捕。食物主要为各种小型鱼类。也吃虾、蜻蜓 幼虫、蝌蚪、甲壳类、软体动物和蛙等小型水 生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偶尔也吃水草等少 量水生植物。 保护级别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小䴙䴘捕鱼 5 1.2 佛法僧目 1.2.1 普通翠鸟 普通翠鸟(学名:Alcedo atthis,英文名:Common Kingfisher),翠鸟科翠鸟 属,俗名翠鸟、鱼狗、打鱼郎、钓鱼郎、刁鱼郎、小翠。是最典型常见的一种翠 鸟,体型较小,上体蓝绿色,中央具一条蓝 带,下体橙棕色。生活于海滨一带及水道沿 岸,行动敏捷而富有耐心,以鱼为食。翠鸟 对生态环境要求比较高,是一种环境指示物 种。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东南亚、印度尼 西亚至新几内亚。在台湾可以见其踪迹,中 国大陆则分布在包括海南、东北、华东、华 中、华南及西南地区。 形态特征 普通翠鸟是体小(15 厘米)、具亮蓝色及棕色的 翠鸟。上体金属浅蓝绿色,颈侧具白色点斑;下体 橙棕色,颏白。雌雄鸟嘴的颜色不一样。 幼鸟:色黯淡,具深色胸带。 虹膜-褐色;嘴-黑色(雄鸟),下嘴橘黄色(雌 鸟);脚-红色。 叫声:拖长音的尖叫声 tea-cher。 地理分布 分布范围:普通翠鸟分布在云南各地。中国东半部地区。 分布状况:指名亚种繁殖于天山,在西藏西部较低海拔处越冬。亚种 bengalensis 为常见留鸟,分布于中国包括海南及台湾的东北、华东、华中、华南 及西南地区,高可至海拔 1500 米。 普通翠鸟:雄鸟,嘴黑色 普通翠鸟:雌鸟,下嘴橘黄色 6 生活习性 普通翠鸟是常见留鸟。单独或成对活动。 长时间站立于近水处的树枝或岩石上耐心观察,发现小鱼浮至水面,俯冲到 水面用尖嘴将鱼捕获,飞到树上或岩石上吞食。 普通翠鸟多为一夫一妻制,但也有雄性在新的雌鸟出现时“把持不住”、赶 走“原配”妻子的记录。翠鸟求偶时,雄鸟努力捉鱼喂给雌鸟(鱼头指向雌鸟方 向,以方便雌鸟吞咽),雌鸟评估其养家能力后,以接受小鱼表示接受其求爱。 在沙堤或泥崖挖掘隧道式洞穴,在其中产卵,喂养幼鸟。因独特的捕食方式, 俗称“打鱼郎”。 常出没于开阔郊野的淡水湖泊、溪流、运河、鱼塘及红树林。栖于岩石或探 出的枝头上。 保护级别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7 1.2.2 斑鱼狗 斑鱼狗(学名:Ceryle rudis,英文名:Pied Kingfisher)为翠鸟科鱼狗属的 鸟类。雄鸟相比雌鸟具黑色的宽阔胸带。以高超的捕鱼技术闻名,能够悬停于空 中。在非洲、中东和东南亚地区广泛分布。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埃及。 形态特征 中等体型(27 厘米)的黑白色鱼狗。与 冠鱼狗的区别在体型较小,冠羽较小,具显眼 白色眉纹。上体黑而多具白点。初级飞羽及尾 羽基白而稍黑。下体白色,上胸具黑色的宽阔 条带,其下具狭窄的黑斑。雌鸟胸带不如雄鸟 宽。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黑色。 叫声:尖厉的哨声。 地理分布 分布范围:印度东北部、斯里兰卡、缅甸、中国、印度支那及菲律宾。 分布状况:亚种 insignis 为甚常见留鸟,于中国东南部及海南岛的湖泊及池 塘。亚种 leucomelanura 为云南西部及南部的偶见留鸟,可能也会出现于西藏东 南部。 繁殖区: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非洲中南部地区,印度次大陆及中国 的西南地区,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 生活习性 成对或结群活动于较大水体及红树林,喜嘈杂。惟一常盘桓水面寻食的鱼狗。 生活在不同的栖息地和湿地,沿沟附近的 公路,村庄的池塘边,大型水库和湖泊都可以 看到。它也往往生活在缓慢的河流边,河流, 斑鱼狗:雄鸟 斑鱼狗:雌鸟 8 稻田,淹没区和沼泽。 在西非,生活在淤河口,沿海环礁湖和红树林。常见沿岩石或沙质海岸游泳。 经常集群多达 200 多只。 食物以小鱼为主,兼吃甲壳类和多种水生昆虫及其幼虫,也啄食小型蛙类和 少量水生植物。翠鸟扎入水中后,还能保持极佳的视力,因为它的眼睛进入水中 后,能迅速调整水中因为光线造成的视角反差。所以捕鱼本领很强。 保护级别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9 1.3 鸽形目 1.3.1 珠颈斑鸠 珠颈斑鸠(学名:Spilopelia chinensis,英文名:Spotted Dove)是鸽鸠科珠 颈斑鸠属的鸟类,又名鸪雕、鸪鸟、中斑、花斑鸠、花脖斑鸠、珍珠鸠、斑颈鸠、 珠颈鸽、斑甲。比鸽子略小,颈部有黑白色的珠花图案,脚红色,体长约 30cm。 单独或成对出现,它们是温驯的鸟类。斑鸠是常见留鸟,叫声为轻柔悦耳的“咕 咕咕”,清晨、黄昏、白天都可以听到珠颈斑鸠的反复鸣叫。是分布在南亚、东 南亚地区以及中国南方广大地区的一种常见的斑鸠。 形态特征 人们所熟悉的中等体型(30 厘米)的粉褐 色斑鸠。 尾略显长,外侧尾羽前端的白色甚宽,飞 羽较体羽色深。 明显特征为颈侧满是白点的黑色块斑。其 他种类的斑鸠颈部也有斑块,不过图案大为不 同,注意区分。 虹膜-橘黄;嘴-黑色;脚-红色。 叫声:轻柔悦耳的 ter-kuk-kurr (咕 咕 咕咕)反复重复,最后一音为加重。 发声时颈部的羽毛会拱起,叫声低沉,重音靠后,类似“咕-咕-咕”、“咕-咕-咕~ 咕”;驱赶入侵者或保护幼鸟时会发出“咕-咕”、“咕咕咕”。 亚成鸟:珠颈斑鸠的亚成鸟没有颈部的斑块,注意识别。 地理分布 国内分布:遍布于我国中部和南部,西抵四川西部和云南,北至河北南部和 山东,南达台湾、香港和海南岛。 国外分布:国外分布于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缅甸、中南半岛和印度 珠颈斑鸠:形态特征图 10 尼西亚,已被引种到澳大利亚和美国。 分布范围:常见并广布于东南亚;经小巽他群岛引种其他各地远及澳大利亚。 分布状况:常见留鸟,见于华中、西南、华南及华东各地开阔的低地及村庄。 亚种 tigrina 于云南西南部的怒江以西;vacillans 于云南其余地区及四川南部; hainana 于海南岛;formosana 于台湾;指名亚种见于其分布区域内的其他地区。 生活习性 珠颈斑鸠是常见留鸟。常成小群活动,有时亦与其他斑鸠混群。常三三两两 分散栖于相邻的树枝头。栖息环境较为固定,如无干扰,可以较长时间不变。觅 食多在地上,受惊后立刻飞到附近树上。飞行快速,两翅扇动较快但不能持久。 鸣声响亮,鸣叫时作点头状,鸣声似‘ku-ku-u-ou’,反复鸣叫。 食性 主要以植物种子为食,特别是农作物种子, 如稻谷、玉米、小麦、豌豆、黄豆、菜豆、油 菜、芝麻、高粱、绿豆等。有时也吃蝇蛆、蜗 牛、昆虫等动物性食物。通常在天亮后离开栖 息树到地上觅食。 主要在地面上觅食,离开栖息地前常鸣叫 一阵。觅食活动多以清晨和近黄昏较为活跃。有水时也会喝水,他们喝水的方式 是俯身吸水,与其他鸟类不同。如果地点许可,它们也会用水清洗身体。它们是 典型的陆生鸟类,一般在草地和农田中觅食。 保护级别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 珠颈斑鸠 11 1.3.2 山斑鸠 山斑鸠(学名:Streptopelia orientalis,英文名:Oriental Turtle Dove)是鸽 鸠科斑鸠属的鸟类,也叫山鸠、金背鸠、金背斑鸠、麒麟斑、麒麟鸠、雉鸠、棕 背斑鸠、东方斑鸠、绿斑鸠、山鸽子、花翼、大花鸽、大花斑。上体具深色扇贝 状羽缘,颈侧具黑白色条纹形成的图案,亚成鸟无此图案。包括两个亚种。山斑 鸠分别分布在西伯利亚中部和中亚地区,冬天大部分种群会迁徙;成对或单独活 动,与珠颈斑鸠在食性、活动区域、夜间栖息环境等方面基本相似。在中国,山 斑鸠分布在北自黑龙江、新疆,南至西藏南部、海南的广大地区。 形态特征 中等体型(32 厘米)的偏粉色斑鸠,成 年个体体重约 260~400 克,起飞时带有高频 “噗噗”声。颈侧具带明显黑白色条纹的块状 斑。上体的深色扇贝斑纹体羽羽缘棕色,腰灰, 尾羽近黑,尾梢浅灰。下体多偏粉色,脚红色。 亚成鸟颈侧无黑白色条状图案。 虹膜-黄色;嘴-灰色,质软;脚-粉红。 叫声:叫声为悦耳的 kroo kroo-kroo---kroo。 地理分布 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印度、东北亚、日本、中国大陆及台湾。北方鸟 南下越冬。 分布状况:常见且分布广泛。亚种 meena 在中国西部及西北部为留鸟;指 名亚种为西藏南部至中国东北部大多数地区的留鸟或夏季繁殖鸟;orii 为台湾的 留鸟;Agricola 见于云南南部及西南部。春季成大群途经中国南部。于喜马拉雅 山脉分布至高海拔。 山斑鸠:形态特征图 12 生活习性 成对或单独活动,多在开阔农耕区、村庄 及房前屋后、寺院周围,或小沟渠附近,取食 于地面。 食物:多为带颗谷类,如高粱谷、粟谷、 秫秫谷,也食用一些樟树籽核、初生螺蛳等。 保护级别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山斑鸠 13 1.4 鹳形目 1.4.1 黑鹳 黑鹳(学名:Ciconia nigra,英文名:Black Stork)是鹳科鹳属的鸟类。又 叫黑老鹳、乌鹳、锅鹳、黑巨鹳、黑巨鸡、哈日-乌日比。是一种体态优美,体 色鲜明,活动敏捷,性情机警的大型涉禽。栖于沼泽地区、池塘、湖泊、河流沿 岸及河口。性惧人。冬季有时结小群活动。黑鹳是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形态特征 体大(100 厘米)的黑色鹳。下胸、腹部及尾下白 色,嘴及腿红色。黑色部位具绿色和紫色的光泽。飞 行时翼下黑色,仅三级飞羽及次级飞羽内侧白色。眼 周裸露皮肤红色。 亚成鸟:上体褐色,下体白色。嘴及脚为褐灰色。 虹膜-褐色;嘴-红色;脚-红色。 叫声:繁殖期发出悦耳喉音。 地理分布 分布范围:欧洲至中国北方;越冬至印度及非洲。 分布状况:罕见且数量仍在下降。季候鸟。繁殖于中国北方,越冬至长江以 南地区及台湾。20 世纪 60 年代曾定期地至香港米埔越冬,现极少有记录。 国内:新疆塔里木河流域、天山山地、 阿尔泰山地、准噶尔盆地和东部盆地,青海 西宁、祁连山,甘肃东北部、中部、西南部 祁连山、西北部张腋、酒泉、敦煌,内蒙古 自治区西北部、中部伊克昭盟、东胜、乌梁 素海、呼和浩特、东北部巴林、赤峰、阿伦 河,黑龙江省哈尔滨、山河屯、牡丹江,吉 黑鹳:国内分布范围 黑鹳:形态特征 14 林省长白山,辽宁省熊岳、朝阳等地。 黑鹳在国外的分布亦很广,在从欧洲北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德国、西 班牙、葡萄牙、东欧、往东经苏联和蒙古到西伯利亚东部、俄罗斯远东、朝鲜等 整个欧亚大陆古北区范围,大约在北纬 40°-60°的整个区域,它也繁殖在南非, 从赞比亚和马拉维到开普省;越冬在西非、东非、非洲东北部和亚洲南部,从巴 基斯坦西部经印度北部到东南亚和我国南部。 生活习性 栖息于河流沿岸、沼泽山区溪流附近。多 在山区悬崖峭壁的凹处石沿或浅洞处营巢(山 西),或在绿洲湿地高大的胡杨树上营巢(新 疆塔里木河中游),有沿用旧巢的习性。 夏天在中国北方繁殖,秋天飞往南方越冬。 迁飞时结群活动,平时则单独活动,繁殖季节 成对活动。黑鹳在大树或悬崖上的石隙中筑巢, 每窝产卵 3-5 枚,雌雄鸟共同喂养幼鸟。成年黑鹳的声带退化,不会发出叫声, 但能用上下嘴快速叩击发出“嗒嗒嗒”的响声。 食性 食物主要是鱼类,如鲫鱼和条鳅,占 80%-90%,其次为蛙,也食蝼蛄、蟋 蟀、龙虱等昆虫,蛇和甲壳动物。 黑鹳觅食处水深 5-40 厘米,以鱼类和螺类为食,其中鱼类占 90%以上;平 均每小时进食 20 次左右。 迁徙 黑鹳是一种迁徙鸟,但在西班牙大部分留居,仅少数经过直布罗陀海峡到西 非越冬;在南非繁殖的种群也不迁徙,仅在繁殖期后向四周扩散,主要做局部的 高度运动。 繁殖在欧洲的种群,几乎全部迁到非洲 越冬,其中少数在西欧繁殖的种群主要经直 布罗陀海峡到西非。在西古北区和东欧繁殖 黑鹳 黑鹳 15 的种群主要穿过博斯普鲁斯海峡沿地中海东端迁往非洲越冬;在西亚繁殖的种群 主要迁到印度越冬;而在俄罗斯东部和中国繁殖的种群,主要迁到我国长江以南 越冬;迁徙时常成 10 余只至 20 多只的小群。主要在白天迁徙。 迁徙飞行主要靠两翼鼓动飞翔,有时也利用热气流进行滑翔。 迁徙时间:秋季在我国主要在 9 月下旬至 10 月初开始南迁,春季多在 3 月 初至 3 月末到达繁殖地;在欧洲秋季多在 8 月末至 10 月离开繁殖地迁往越冬地, 春季在 3-5 月到达繁殖地。 保护级别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华盛顿公约(CITES):二级保护物种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16 1.4.2 东方白鹳 东方白鹳(学名:Ciconia boyciana,英文名:Oriental Stork)是鹳形目鹳科 鹳属的鸟类。是一种大型涉禽。与白鹳(又叫西方白鹳、欧洲白鹳)是近亲,但 比白鹳更大,体长为 110-128 厘米,体重 3.9-4.5 千克,翼宽大约 2.22 米。与白 鹳不同的是,东方白鹳的嘴黑色,眼周皮肤红色,虹膜为白色。东方白鹳是国家 一级保护动物,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定为濒危种。在中国西南出现的可能是另一 种大型的鹳——钳嘴鹳。 形态特征 东方白鹳嘴长毛而粗状,嘴基较厚,往尖端逐渐 变细。体羽包括尾在内主要为白色。翅上大覆羽、初 级覆羽、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黑色,具绿色或紫色光 泽。初级飞羽基部白色,内侧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外 侧羽缘和羽尖外,均为银灰色,向内逐渐转为黑色。 前颈下部有呈披针形的长羽,在求偶期间能竖直起来。 嘴黑色,基部缀有淡紫色或深红色,嘴微向上翘。 虹膜粉红色,外圈黑色,眼周裸露皮肤、眼先和喉朱 红色,脚红色 幼鸟和成鸟相似,但飞羽羽色较淡,呈褐色,金属光泽亦较弱。 地理分布 东方白鹳在中国繁殖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哈尔滨、三江平原、兴凯湖、吉 林省向海、莫莫格。越冬于江西鄱阳湖、湖南洞庭湖、湖北沉湖、洪湖、长湖、 安徽升金湖、江苏沿海湿地,偶尔到四川、贵州、西藏、福建、广东、香港和台 湾越冬。迁徙时经过辽宁省沈阳、朝阳、庄河、大连、营口、盖县、盘山、河北 省秦皇岛、北戴河、承德、天津、北京和山东长岛。在国外繁殖于俄罗斯远东西 伯利亚东南部,西至布拉戈维中斯克,南到兴凯湖。少数越冬在朝鲜、日本,偶 尔飘泊到俄罗斯雅库次克和萨哈林岛以及孟加拉国和印度。 东方白鹳 17 生活习性 东方白鹳在繁殖期主要栖息于开阔而偏僻的平原、草地和沼泽地带,特别是 有稀疏树木生长的河流、湖泊、水塘、及水渠岸边和沼泽地上。有时也栖息和活 动在远离居民点,具有岸边树木的水稻田地带。冬季主要栖息在开阔的大型湖泊 和沼泽地带。除繁殖期成对活动外,其他季节常成群活动。特别是迁徙季节,常 集成数十甚至上百只的大群。 东方白鹳觅食时常成对或成小群漫步在 水边或草地与沼泽地上,步屐轻盈矫健,边走 边啄食。休息时常单腿或双腿站立于水边沙滩 上或草地上,颈缩成 s 形。有时也喜欢在栖息 地上空飞翔盘旋。在地上起飞时需要先在地上 奔跑一段距离,并用力扇动两翅,待获得一定 的上升力后才能飞起。飞翔时颈向前伸直,脚 伸到尾后。既能鼓翼飞翔,也能利用热气流在 空中盘旋滑翔。性机警而胆怯。如有入侵者,常表现出一种特有的恐吓行为,即 通过上下嘴的急速啪打,发出一种“嗒嗒嗒”的嘴响声,并伴随着颈伸直向上, 头仰向后,再伸向下,左右摆动,两翅半张和尾向上竖起,两脚不停的走动等一 系列行为动作。 食性 东方白鹳主要以鱼为食。也吃蛙、小型啮齿类、蛇、 蜥蜴、软体动物、蜗牛、节肢动物、甲壳类、环节动物、 昆虫和昆虫幼虫,以及雏鸟等其他动物性食物。觅食活 动主要在白天,而且主要在早晨 6-7 点和下午 4-6 点, 中午休息或在巢上空盘旋滑翔。通常在巢附近 500 米范 围内觅食,在食物缺乏时也常飞到离巢 1-2 公里,甚至 5-6 公里以外觅食。夏季多单独或成对觅食,秋冬季则 多呈小群觅食。觅食主要通过视觉,常伸长脖子,低垂 着头,大步而缓慢的在地上行走,觅找和探测捕获物的距离,发现后急速向前, 东方白鹳 东方白鹳 18 迅猛的啄食。在水中觅食时则主要通过触觉。通常单独漫步在水边浅水处,有时 也进到齐腹深的水中,一边缓慢的向前行走,一边不时的将半张着的嘴插入水中。 除吃动物性食物外,偶尔也吃少量植物叶、苔藓和种子等植物性食物,以及沙粒 和小石子。 保护级别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华盛顿公约(CITES):一级保护物种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极其濒危,禁止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 Endangered(E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有灭绝危机的物种! 19 1.5 鹤形目 1.5.1 白鹤 白鹤(学名:Grus leucogeranus,英文名:Siberian Crane)属鹤科鹤属。别 名西伯利亚鹤、黑袖鹤。大型涉禽。全长约 130 厘米。体羽除小翼羽、初级覆羽 和初级飞羽为黑色外,为纯白色。头和脸部 裸出部分为鲜红色。嘴赭红色。脚浅肉红色。 栖息于芦苇沼泽湿地。以水生植物根、茎为 食,也兼食少量蚌、鱼、螺等。5-6 月份繁殖, 筑巢于沼泽中。每窝产卵 2 枚。雌雄轮流孵 卵,孵卵期约 30 天。幼鹤 85 天后具飞翔能 力。白鹤在中国主要分布在从东北到长江中 下游,沿海以及新疆。于鄱阳湖以水位下降后露出的植物球茎及嫩根为食。白鹤 是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IUNC 已将其列为极危物种。 形态特征 体大(135 厘米)的白色鹤。嘴橘黄,脸上裸皮 猩红,腿粉红。飞行时黑色的初级飞羽明显。幼鸟金 棕色。 虹膜-黄色;嘴-橘黄;脚-粉红。 叫声:飞行时发出欢快、轻柔、悦耳的 koonk koonk 声。 成鸟:两性相似,雌鹤略小。自嘴基、额至头顶 以及两颊皮肤裸露,呈砖红色,并生有稀疏的短毛, 此特征为其他鹤类所不具有。体羽白色,初级飞羽黑 色,次级飞羽和三级飞羽白色。三级飞羽延长,覆盖于尾上,通常在站立时遮住 黑色的初级飞羽,故外观全体为白色,但飞翔时可以看见黑色的初级飞羽。 幼鸟:秋季南迁幼鸟的额和面部无裸露部分,有稠密的锈黄色羽毛;头、颈 白鹤 白鹤:形态特征 20 及上背棕黄色,翅上也有棕黄色但初级飞羽黑 色。从秋天到第二年春天,头、颈、体和尾覆 羽白色羽毛逐渐增加,越冬后的亚成体除颈、 肩尚留有黄色羽毛之外,其余部分的羽毛已换 成白色,与成体相似。虹膜黄白色,嘴和脚肉 红色。 幼鸟虹膜土黄色,嘴和脚暗灰色,2 龄脚 变红色,3 龄嘴亦变为红色。 与肉垂鹤区别:白鹤无肉垂,主羽白色。 地理分布 分布范围:繁殖于俄罗斯的东南部及西伯利亚,越冬在伊朗、印度西北部及 中国东部。 分布状况:全球性濒危(Collar et al., 1994)。迁徙经由中国东北,冬季有 2000 多只聚于鄱阳湖及长江流域的湖泊越冬。 白鹤在中国主要分布在从东北到长江中下游,迁徙时见于河北(滦河口、北 戴河),内蒙古(赤峰、达赉湖、兴安盟、哲里木盟),辽宁(双台河口、大连),吉 林(莫莫格、向海),黑龙江(扎龙、林甸),安徽(升金湖、莱子湖),山东(黄河三 角洲),河南(黄河故道、黑港口)等,越冬地主要在江西(鄱阳湖)和湖南(洞庭湖), 越冬期间零星个体见于辽宁瓦房店、江苏盐城 和东台、浙江余姚、山东青岛沿海以及新疆霍 城等。在内蒙古、黑龙江繁殖;长江中下游越 冬。中国鄱阳湖自然保护区为世界上最大的白 鹤越冬地,近年来已发现来这里的白鹤有 2896 只之多,占全球白鹤总数的 98%以上。 鄱阳湖成了举世瞩目的白鹤王国。 在世界范围内,白鹤有 3 个分离的种群,即东部种群、中部种群和西部种群; 东部种群在西伯利亚东北部繁殖,在长江中下游越冬;中部种群在西伯利亚的库 白鹤:成鸟与幼鸟 白鹤 21 诺瓦特河下游繁殖,在印度拉贾斯坦邦的克拉迪奥国家公园越冬;西部种群在俄 罗斯西北部繁殖,在里海南岸越冬。 白鹤虽然分成东部、中部和西部 3 个种群,但它是单型种,无亚种分化。 生活习性 白鹤是对栖息地要求白鹤最特化的鹤类, 对浅水湿地的依恋性很强。东部种群在俄罗 斯的雅库特繁殖,不在北极苔原营巢,也不 在近海河口低地和河流泛滩或高地营巢,而 喜欢低地苔原,喜欢大面积的淡水和开阔的 视野,其夏季主要营巢区约为 82000 平方千 米,定期营巢范围不超过 30000 平方千米。 食性 在繁殖地为杂食性,包括植物的根、地下茎、芽、种子、浆果以及昆虫、鱼、 蛙、鼠类等。当有雪覆盖植物性食物难以得到时,主要以旅鼠和鼠平等动物为食; 当 5 月中旬气温低于 0℃时,白鹤主要吃蔓越桔,当湿地化冻后,它们吃芦苇块 茎、蜻蜓稚虫和小鱼;在营巢季节主要吃植物,有藜芦的白鹤根、岩高兰的种子、 木贼的芽和花蔺的根、茎等。 在南迁途中,白鹤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 的苔原沼泽地觅食水麦冬、泽泻、黑三棱等植 物的嫩根及青蛙、小鱼等。在越冬地鄱阳湖, 主要挖掘水下泥中的苦草、马来眼子菜、野荸 荠、水蓼等水生植物的地下茎和根为食,约占 总食量的 90%以上,其次也吃少量的蚌肉、 小鱼、小螺和砂砾。 迁徙 在鄱阳湖越冬的白鹤,10 月下旬飞来,11 月初已全部到达,12 月至翌年 1 月分成小群活动,主要在大湖池浅水处觅食,在蚌湖集群过夜;2 月下旬到 3 月 初,气温达 10℃以上时,逐渐集成大群北返,至 3 月底已全部迁走,越冬期达 白鹤 白鹤 22 150 天。活动时主要以家庭为单位,多为 2 成 1 幼,罕见 1 成 1 幼或 2 成无幼, 亚成体集成 10-12 只小群在一起活动;觅食时,双亲还要饲喂幼鹤,直到翌年 2 月中旬幼鹤才开始自己挖泥取食。在鄱阳湖越冬白鹤的种群数量,1980 年冬季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科研人员,首次发现在大湖池有 91 只,此后历年统计, 最高年份已接近 4000 只,可以认为有 90%以上的白鹤东部种群在鄱阳湖越冬。 保护级别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华盛顿公约(CITES):一级保护物种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极其濒危,禁止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极危物种 Critically Endangered(CR)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野生种群面临即将绝灭! 23 1.5.2 灰鹤 灰鹤(学名:Grus grus,英文名:Common Crane)是鹤科鹤属的鸟类,别 名千岁鹤、玄鹤,中文俗称番薯鹤,英文名意为普通鹤。大型涉禽。全身的羽毛 大部分为灰色,体长 120 厘米,体重 3000~5500 克。顶冠中心红色,自眼后有 一道宽的白色条纹伸至颈背。灰鹤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形态特征 体型中等(120 厘米)的灰色鹤。前顶冠黑色, 中心红色,头及颈深青灰色。自眼后有一道宽的白色 条纹伸至颈背。体羽余部灰色,背部及长而密的三级 飞羽略沾褐色。初级飞羽、次级飞羽都是黑褐色。 虹膜-褐色;嘴-污绿色,嘴端偏黄;脚-黑色。 叫声:配偶的二重唱为清亮持久的 Kaw-Kaw-Kaw 号角声。迁徙时成大群,发出的号角声如 krraw。 地理分布 分布范围:古北界。 分布状况:繁殖于中国的东北及西北。冬季南移至中国南部及印度支那。喜 湿地、沼泽地及浅湖。越来越稀少。 灰鹤有两个亚种:其中一个亚种分布在欧洲东部和北部,东至苏联的伯朝拉 河和乌斯特乌萨;另外一个亚种分布在中亚至阿萨姆以东的部分地区。 灰鹤在国外繁殖于欧亚大陆的北部,越冬于非洲北部、伊朗、印度、缅甸和 中南半岛北部等地,在中国繁殖于新疆天山和东北西北部和东部。迁徙期间见于 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河南、山东、陕西、青海、甘肃等地,越冬 于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西至云南、贵州、四川、南至广东、广西和海南岛。 有时北可达河南、山西、山东、甘肃和河北,春季于 3 月中下旬开始往繁殖地迁 徙,秋季于 9 月末 10 月初迁往越冬地。 灰鹤:形态特征图 24 生活习性 灰鹤栖息于开阔平原、草地、沼泽、河滩、旷野、湖泊以及农田地带,尤其 是富有水边植物的开阔湖泊和沼泽地带。通常呈 5 至 10 余只的小群活动,迁徙 期间有时集群多达 40~50 只,在越冬地甚至有多达数百只的群体。 性情机警,活动和觅食的时候常有一只担 任警戒任务,不时地伸着长颈注视着四周的动 静,一但发现有危险,立刻长鸣一声,并振翅 飞翔,其他成员也立刻齐声长鸣,振翅而飞。 飞行时常排列成“V”字或人字形,头部和颈 部向前伸直,脚向后伸直。栖息时常一只脚站 立,另一只脚收于腹部。 主要以植物的叶、茎、嫩芽、块茎、草籽、 玉米、谷粒、马铃薯、白菜、软体动物、昆虫、蛙、蜥蜴、鱼类等食物为食。 保护级别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华盛顿公约(CITES):二级保护物种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灰鹤:亲子 25 1.5.3 白枕鹤 白枕鹤(学名:Grus vipio,英文名:White-naped Crane)是鹤科鹤属的鸟类,, 又名红面鹤、白顶鹤。主要繁殖在黑龙江、吉林等省或更北的广大地区,冬天部 分迁徙到江苏、安徽、江西等省的湿地越冬。白枕鹤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枕 鹤体形与丹顶鹤相似,略小于丹顶鹤,而大于白头鹤。 形态特征 体型高大(150 厘米)的灰白色鹤。脸侧裸 皮红色,边缘及斑纹黑色,喉及颈背白色。枕、 胸及颈前之灰色延至颈侧成狭窄尖线条。初级 飞羽黑色,体羽余部为不同程度的灰色。 虹膜-黄色;嘴-黄色;脚-绯红。 叫声:声如号角。 地理分布 分布范围:西伯利亚、蒙古北部及中国北部,于中国华中及华南、朝鲜、日 本越冬。 分布状况:全球性易危(Collar et al., 1994)。于中国东北及西北的沼泽地及多 芦苇的湖岸边 生活习性 白枕鹤栖息于开阔平原芦苇沼泽和水草沼泽地带,也栖息于开阔的河流及湖 泊岸边、邻近的沼泽草地。有时亦出现于农田和白枕鹤海湾地区,尤其是迁徙季 节。但最喜欢的生境还是芦苇和水草沼泽,以及湖滨沼泽地带。 食性 主要以植物种子、草根、嫩叶、嫩芽、谷粒、鱼、蛙、蜥蜴、蝌蚪、虾、软 体动物和昆虫等为食。取食时主要用喙啄食,或用喙先拨开表层土壤,然后啄食 埋藏在下面的种子和根茎,边走边啄食。白天多数时间用于觅食,非常警觉,通 白枕鹤 26 常在啄食几次后就抬头观望四周,一有惊扰,则立刻避开或飞走。 迁徙 除繁殖期成对活动外,多成家族群或小群 活动,偶尔也见单独活动的,迁徙和越冬期间 则多由数个或 10 多个家庭群组成的大群活动。 行动机警,很远见人就飞,起飞时先在地面快 跑几步,然后腾空而起,飞至一定高度时,颈 和脚分别向前后伸直,两翅扇动有力,飞行轻 快。 每年 3 月,白枕鹤从南方飞回繁殖地,以 家庭形式成小群活动在将要营巢的地区,四月中旬至五月上旬,在产卵前三四小 时筑起浅盘状简陋的巢,每窝产三枚灰白色带有棕褐色斑点的卵,孵化期间亲鸟 表现不活泼,食欲下降,但警觉性高,每隔 1 小时左右翻卵一至二分钟。白枕鹤 的孵化期 29-30 天。雏鹤出壳前卵内发出“唧、唧”的叫声。从凿孔到出壳有十 四、五个小时,雏鹤 3 小时就能蹒跚行动,8 小时后即能进食。 每年 10 月白枕鹤南迁,在长江下游的湿地以及福建、台湾越冬,也有的到 日本南部的和泉市附近越冬。中国在白枕鹤越冬地建立了自然保护区,日本则在 和泉市附近建有人工给饲部。 保护级别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华盛顿公约(CITES):一级保护物种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极其濒危,禁止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易危物种 Vulnerable(VU)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快成为濒危物种,有较高的灭绝危险! 白枕鹤 27 1.6 鸻形目 1.6.1 反嘴鹬 反嘴鹬(学名:Recurvirostra avosetta,英文名:Pied Avocet)为反嘴鹬科反 嘴鹬属的鸟类,又名反嘴鸻,因其独特的上翘的嘴型而得名。分布在欧洲,西亚 和中亚的温带地区。大部分冬季迁徙至非洲或亚洲南部。部分冬季停留在分布地 区最温暖的区域,例如西班牙南部和英格兰南部。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华北和华 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意大利。 形态特征 反嘴鹬是一种白色涉水禽。反嘴鹬是长腿涉水鸟,生有长长的、细细的喙。 成鸟除了有黑色的头部和翅膀以及背部的黑色斑 块外,其余均为有白色羽毛。 飞行时从下面看体羽全白,仅翼尖黑色。具黑色 的翼上横纹及肩部条。有长且上翘的嘴和细长蓝色的 腿。 其长度大约为 42–45 厘米,腿的长度为 7.5–8.5 厘米。其翼展大约为 76–80 厘米 雌性和雄性形体相似。幼鸟类似于成鸟,毛色为 灰色和棕褐色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黑色。 地理分布 主要分布于欧洲至中国、印度及非洲南部。生活在湿地和靠近海湾碱性的湖 里。 分布范围:欧洲至中国、印度及非洲南部。 分布状况:繁殖于中国北部;冬季结大群在东南沿海及西藏至印度越冬。偶 见于台湾。 反嘴鹬:形态特征图 28 生活习性 反嘴鹬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善游泳,能在水中倒立。 主要以小型甲壳类、水生昆虫、昆虫幼虫、蠕虫和软体动物等小型无脊椎动 物为食。飞行时不停地快速振翼并做长距离滑翔。成鸟做佯装断翅状的表演以将 捕食者从幼鸟身边引开。进食时嘴向两边扫动。 经常发出清晰似笛的叫声 kluit, kluit, kluit„ 保护级别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29 1.6.2 凤头麦鸡 凤头麦鸡(学名:Vanellus vanellus,英文名:Northern Lapwing)是鸻科麦 鸡属的鸟类,英文名直译为北方麦鸡。头顶有黑色反曲的长形羽冠,胸以及上体 黑紫色,下体白。喜耕地、稻田或矮草地。多数是候鸟,每年夏天在中欧、东欧、 哈萨克至中国东北一带繁殖,冬天到华南、日本、印度、西亚、法国、伊比利半 岛和北非越冬。 形态特征 体型略大(30 厘米)的黑白色麦鸡。具长窄的黑色反翻型凤头。上体具绿 黑色金属光泽;尾白而具宽的黑色次端带;头顶色深,耳羽黑色,头侧及喉部污 白;胸近黑;腹白。 雌鸟:和雄鸟基本相似,但头部羽冠稍短, 喉部常有白斑。 幼鸟:和成鸟冬羽相似,但冠羽较短,上 体具皮黄色羽缘。 虹膜-褐色;嘴-近黑;腿及脚-橙褐。 叫声:拖长的鼻音 pee-wit。 地理分布 分布范围:古北界;冬季南迁至印度及东南亚的北部。 分布状况:甚常见。繁殖于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越冬于北纬 32°以南。 生活习性 凤头麦鸡栖息于低山丘陵、山脚平原和草原地带的湖泊、水塘、沼泽、溪流 和农田地带。常成群活动,特别是冬季,常集成数十至数百只的大群。善飞行, 常在空中上下翻飞,有时也栖息于水边或草地上,当人接近时,常伸颈注视,发 现有危险,则立即起飞。飞行速度较慢,两翅迟缓的煽动,飞行高度也不高。 凤头麦鸡主要吃甲虫、鞘翅目、鳞翅目昆虫、金花虫、天牛幼虫、蚂蚁、石 凤头麦鸡:形态特征图 30 蛾、蝼蛄等昆虫和幼虫,也吃虾、蜗牛、螺、蚯蚓等小型无脊椎动物,此外也吃 大量杂草种子和植物嫩叶。 保护级别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31 1.6.3 红嘴鸥 红嘴鸥(学名:Chroicocephalus ridibundus,英文名:Black-headed Gull)是 鸥科彩头鸥属的鸟类,又叫黑头鸥,俗称“水鸽子”,体形和毛色都与鸽子相似, 嘴和脚皆呈红色,身体大部分的羽毛是白色,尾羽黑色。红嘴鸥数量大,喜集群, 在世界的许多沿海港口、湖泊都可看到。一般生活在江河、湖泊、水库、海湾、 主食是鱼、虾、昆虫、水生植物和人类丢弃的食物残渣。 形态特征 中等体型(40 厘米)的灰色及白色鸥。 繁殖羽(夏羽):深巧克力褐色的头罩延伸至顶后,于繁殖期延至白色的后 颈 非繁殖羽(冬羽):眼后具黑色点斑(冬 季),嘴及脚红色,翼前缘白色,翼尖的黑色 并不长,翼尖无或微具白色点斑。 第一冬鸟:尾近尖端处具黑色横带,翼后 缘黑色,体羽杂褐色斑。 虹膜-褐色;嘴-红色(亚成鸟嘴尖黑色); 脚-红色(亚成鸟色较淡) 叫声:沙哑的 kwar 叫声。 地理分布 分布范围:繁殖于古北界;南迁至印度、东南亚及菲律宾越冬。 分布状况:甚常见。繁殖在中国西北部天山西部地区及中国东北的湿地。大 量越冬在中国东部及北纬 32°以南所有湖泊、河流及沿海地带。 生活习性 栖息于沿海、内陆河流、湖泊,常 3~5 成群活动,在海上浮于水面或立于 漂浮木或固定物上,或于其它海洋鸟类混群,在鱼类上空盘旋飞行。于陆地时, 红嘴鸥:形态特征图 32 停栖于水面或地上。在有些城镇相对温驯,人们常给它们投食。常停栖于水面或 陆地上,以鱼虾、昆虫为食。 保护级别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33 1.6.4 银鸥 银鸥(学名:Larus argentatus,英文名:European Herring Gull)是鸥科鸥属 的鸟类,又名鱼鹰子、黑背鸥、淡红脚鸥、黄腿鸥、鱼鹰子和叼鱼狼等,是一种 大型的海鸥,于北美洲、欧洲和亚洲等地繁殖。它会于冬天时向南迁徙。有些会 永久居住于五大湖及北美洲的东岸。银鸥在内陆的垃圾堆附近生活,有些则生活 在城市中。注:银鸥以往还包括织女银鸥、休氏银鸥(即灰林银鸥)及黄脚银鸥 诸种类(参见郑作新,1987;1994)。 形态特征 银鸥特征:银鸥可以再细分为西欧及斯干那维亚种族。成年西欧银鸥可以按 其体型分辨,背部呈淡灰色及鸟喙有红点。任何年龄的脚部都是粉红色的。斯干 那维亚银鸥则较大型及深色,在翼上有更多的白色。 银鸥是银鸥复合体中体大(64 厘米)的浅灰色鸥。腿淡粉红色,上体浅灰。 外形厚重,胸深,嘴厚,前额长缓而下,头顶平坦,外貌看似凶狠。飞行时初级 飞羽外侧羽上具小块翼镜。翼合拢时至少可见六枚白色羽尖。第四年成鸟羽衣长 成。 非繁殖羽(冬羽):冬鸟头及颈具纵纹, 眼区和耳覆羽为黑色,其余部分和夏羽非常相 似。三级飞羽的白色月牙形宽,但肩部月牙较 窄。 第一冬鸟:具褐色杂斑,嘴黑色。 第二冬鸟:色略淡而多灰色,嘴黄色而端 黑。 幼鸟似其他银鸥。 虹膜-褐色;嘴-深黄,上具红点;脚-红色。 叫声:包括响亮的 kleow 叫声,klaow-klaow-kla-ow„的大叫及短促的嘀嘀 咕咕声 ge-ge-ge。在繁殖地驱赶其他入侵者时发出愤怒的 ping 声。 银鸥:形态特征图 34 地理分布 分布范围:繁殖于北美洲、欧洲及地中海;越冬往南。 分布状况:亚种 smithsonianus 为中国南部沿海至香港的罕见冬候鸟。 生活习性 银鸥是一种松散的群居性鸟类,常几十只或成百只一起活动,喜跟随来往的 船舶,索食船中的遗弃物。一鸟入水取食,群鸟紧跟而下,从远处望去,好似片 片洁白的花瓣撒入水中,缓缓随水荡漾,别有一番风趣。银鸥是船舶即将靠岸的 “活指示”。它们活动在近海附近,船员们发现了海鸥,就说明距岸已经不远了。 银鸥是沿海、内陆水域及垃圾成堆等地方 的清道夫。以动物性食物为主,其中有水里的 鱼、虾、海星和陆地上的蝗虫、螽斯及鼠类等 银鸥吃鼠类,如黄鼠、姬鼠、田鼠等。据 记载,有一地区栖居着 1200 只银鸥,3 个月 内消灭了鼠类 25 万只由此可见它对农业的益 处。为新疆、内蒙古的普遍夏侯鸟。冬季在河 北沿海,长江以南越冬,亦偶见于台湾。 银鸥及小黑背鸥的分类很复杂,不同的学者分辩出 2 至 8 个物种。它们围绕 北半球有着一个环物种。在这个环中的物种差别很小,而循环亦已完成。最后的 成员就是银鸥及小黑背鸥,它们都是明显的不同物种。 保护级别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银鸥 35 1.7 鸡形目 1.7.1 环颈雉 环颈雉(学名:Phasianus colchicus,英文名:Common Pheasant),俗名雉 鸡、野鸡、山鸡、项圈野鸡、野山鸡、七彩山鸡,英文名直译为普通雉。眉纹白 色,颈部下方有一圈显著白色环纹,因而得名。足后具有革质距,可用作攻击敌 人的武器。为我国雉科中分布最广的鸟。栖息于中、低山丘陵的灌丛、竹丛或草 丛中。善于奔跑,飞行快速而有力。目前环颈雉已实现人工饲养和繁殖,请不要 捕捉野生环颈雉,以保护野生种群。 形态特征 雄鸟:体大(85 厘米)、原引自中国的、为欧洲及北美洲所熟悉的雉种。雄 鸟头部具黑色光泽,有显眼的耳羽簇,宽大的眼周裸皮鲜红色。有些亚种有白色 颈圈。身体披金挂彩,满身点缀着发光羽毛,从墨绿色至铜色至金色;两翼灰色, 尾长而尖,褐色并带黑色横纹。 雌鸟:形小(60 厘米)而色暗淡,周身密布浅褐色斑纹。被赶时迅速起飞, 飞行快,声音大。 中国有 19 个地域型亚种,体 羽细部差别甚大。东部诸亚种下背 及腰浅灰绿色。亚种 formosanus, kiangsuensis, torquatus, karpowi 及 pallasi 具白色颈环;rotschildi, suehschanensis 及 elegans 无颈环或仅有部分颈环;其他亚种均有不完整颈环。亚 种 pallasi 及 elegans 胸绿而非紫。西部诸亚种翅上覆羽白色,下背及腰栗色, 并具不完整的白色颈环。shawii 胸绿色,Mongolicus 胸紫色。诸亚种翅上覆羽黄 褐色,下背及腰皮黄色,白色颈环缺失或不明显。这些亚种中,tarimensis 胸部 紫红,余者胸部均为绿色。 虹膜-黄色;嘴-角质色;脚-略灰。 叫声:雄鸟的叫声为爆发性的噼啪 环颈雉 36 两声,紧接着便用力鼓翼。 地理分布 环颈雉分布于欧洲东南部、蒙古、朝鲜、俄罗斯东南部、中国、越南北部、 缅甸北部等地。我国各地多有分布,仅海南省和西藏的羌塘高原处尚未发现。 分布范围:西古北区的东南部、中亚、西伯利亚东南部、乌苏里流域、中国 台湾等地、朝鲜、日本及北部湾。引种至欧洲、澳大利亚、新西兰、夏威夷及北 美洲 生活习性 栖息于中、低山丘陵的灌丛、竹丛或草丛中。善走而不能久飞,飞行快速而 有力。 夏季繁殖期,可上迁高山坡处,冬季迁至山脚草原及田野间 喜食谷类,浆果、种子和昆虫。 保护级别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37 1.8 鲣鸟目 1.8.1 普通鸬鹚 普通鸬鹚(学名:Phalacrocorax carbo,英文名:Great Cormorant)是鸬鹚 科鸬鹚属的大型水鸟,又叫鸬鹚、大鸬鹚,别名黑鱼郎、水老鸦、鱼鹰、鷧(y ì)、乌鬼。体长 90cm,全身为带金属光泽的蓝黑色,眼和嘴后方的裸露皮肤黄 色,并有宽广的白带。繁殖期颈及头饰以白色丝状羽,两胁具白色斑块。是一种 广泛分布的海鸟。普通鸬鹚主要生活在旧大陆和北美洲东海岸,一般在悬崖上或 树上作窝,但是越来越多地也在内陆生活。在海草和嫩枝达成的窝里一次下 3 至 4 枚蛋。中国有些渔民捕捉此鸟并训练它们捕鱼。 形态特征 体大(90 厘米)的鸬鹚。有偏黑色闪光, 嘴厚重,脸颊及喉白色。繁殖期颈及头饰以白 色丝状羽,脸部有红色斑,两胁具白色斑块。 亚成鸟:深褐色,下体污白。 虹膜-蓝色;嘴-黑色,下嘴基裸露皮肤 黄色;脚-黑色。 叫声:繁殖期发出带喉音的咕哝声,其他 时侯无声。 地理分布 分布范围:北美洲东部沿海、欧洲、俄罗斯南部、西伯利亚南部、非洲西北 部及南部、中东、亚洲中部、印度、中国、东南亚、澳大利亚、新西兰。部分鸟 为季候鸟。 分布状况:繁殖于中国各地的适宜环境。大群聚集青海湖。迁徙经中国中部, 冬季至南方省份、海南岛及台湾越冬。于繁殖地常见,其他地点罕见。大群在香 港(米埔)越冬,部分鸟整年留在那里。 普通鸬鹚:形态特征图 38 世界上北美洲东部沿海、欧洲、俄罗斯南部、西伯利亚南部、非洲西北部及 南部、中东、亚洲中部、印度、中国、东南亚、澳大利亚、新西兰均有分布。部 分鸟为季候鸟。 多数为留鸟,特别是在南方繁殖的种群一般不迁徙。在黄河以北繁殖的种群, 冬季一般都要迁到黄河或长江以南地区越冬,春季迁到北方繁殖地的时间一般在 3 月末和 4 月初。秋季一般于 9 月末 10 月初开始迁离北方繁殖地。往南方越冬 地迁徙。迁徙时常集成小群。有时亦有多达近百只的大群。 生活习性 繁殖于湖泊中砾石小岛或沿海岛屿。在水里追逐鱼类。游泳时似其他鸬鹚, 半个身子在水下,常停栖在岩石或树枝上晾翼。飞行呈“V“字形或直线。中国有 些渔民捕捉此鸟并训练它们捕鱼。 它们以各种鱼类为食。主要通过潜水捕食。 潜水不深,一般不超过 4 米,但能在水下追捕 鱼类达 40 秒钟,捕到鱼后上到水面吞食。有 时亦长时间的站立在水边岩石上或树上静静 的窥视,发现猎物后再潜入水中追捕。 鸬鹚很少鸣叫,繁殖期发出带喉音的咕哝 声,其他时候无声。但群栖时彼此间为争夺有 利位置发生纠纷时会发出低沉的“咕、咕咕“ 的叫声。鸬鹚平时栖息于河川和湖沼中,也常低飞,掠过水面。飞时颈和脚均伸 直。飞行姿态与雁类相似,常成群排成人字形飞行。性不甚畏人。 保护级别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无危物种 LeastConcern(LC)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普通鸬鹚 39 1.9 雀形目 1.9.1 八哥 八哥(学名:Acridotheres cristatellus,英文名:Crested Myna )是雀形目椋 鸟科八哥属的鸟类,俗名普通八哥、鸲鹆了哥、鹦鹆、寒皋、鸜鹆、驾鸰、加令、 凤头八哥。冠羽突出,全身黑色,翅有白斑,飞行时展开双翅可看到八字形的白 斑。八哥是中国南方常见的鸟类。自陕西南部至长江以南各省,以及台湾和海南 省均有分布。此外,八哥为雀形目椋鸟科八哥属鸟类的通称,主要分布于亚洲, 中国有八哥、林八哥、白领八哥、灰背八哥、家八哥等。 形态特征 体大(26 厘米)的黑色八哥。通体黑色,冠羽突出,翅有大型白斑。在飞行过 程中两翅中央有明显的白斑,从下方仰视,两块白斑呈“八”字型,这也是八哥 名称的来源,两块白斑与黑色的体羽形成鲜明 的对比也是八哥的一个重要辨识特征;尾羽端 部白色。尾羽具有白色端。 虹膜-橘黄;嘴-浅黄,嘴基红色;脚- 暗黄。 八哥雏鸟和亚成鸟:八哥的亚成体额羽不 发达,体羽颜色也不似成鸟那般黑得很成熟, 略呈咖啡色。 地理分布 八哥原本分布于中国南部及印度支那半岛,是典型的东洋界鸟类。但非法鸟 类贸易使八哥迅速扩散,现在在菲律宾及婆罗洲有引入种群,而在淮河以北的中 国北方地区八哥也逐渐成为常见的留鸟。广泛分布于华南和西南台湾、海南岛等 地区。 分布范围:中国及印度支那。引种至菲律宾及婆罗洲。 八哥:形态特征图 40 分布状况:指名亚种为留鸟,见于长江中游水源处从四川东部及陕西南部至 南方;brevipennis 于海南岛;formosanus 于台湾。 生活习性 野生八哥生活在山林、平原、村落,有时在城市也可见到。除繁殖季节外, 多成群活动,常栖息在大树上,或成行站立在屋顶上。于清晨聚集高处,喧噪一 番后便分散活动,至翌日又在原处聚集,这是八哥的一个典型特殊性。晚上,它 常与椋鸟、乌鸦混群共栖。 在村寨、田野、山林边缘的灌丛中都有它们的踪迹。主要栖息于海拔 2000m 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次生阔叶林、竹林和林缘疏林中,也栖息于农 田、牧场、果园和村寨附近的大树上,有时还栖息于屋脊上或田间地头。喜群居, 常数十成群栖息于大树上。 杂食性,常尾随耕田的牛,取食翻耕出来的蚯蚓、蝗虫、蝼蛄等;也在树上 啄食榕果、乌桕籽、悬钩子等。繁殖期 4~7 月。每年可繁殖 2 次。 八哥喜水浴,常能在水浴时鸣唱。 保护级别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无危物种 LeastConcern(LC)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41 1.9.2 云雀 云雀(学名:Alauda arvensis,英文名:Eurasian Skylark)是百灵科云雀属 的鸟类,又称告天子、告天鸟、阿兰、大鹨、天鹨、朝天子等,也泛指云雀属的 所有鸟类。云雀体形似蒙古百灵,但个体较小,体长约 19cm 左右,上体黑褐色, 翅、尾各羽外缘淡棕色。最外侧一对尾羽近纯白色,紧挨着的一对外羽瓣为白色。 下体白色,胸部淡棕色并有多数黑褐色斑点。其生活习性与蒙古百灵基本相似, 云雀羽色虽不华丽,但鸣声婉转,歌声嘹亮,能与蒙古百灵媲美,素有“南灵” 之称,是中国著名的笼鸟,云雀因为是著名的鸣禽,在文学、音乐中多有作品表 述,但家庭笼养的云雀鸟大都是从野外草丛中捕捉幼鸟得到的,因此对野外种群 数量造成了严重威胁。注:有些著家将日本云雀作为此种的一亚种(参见郑作新, 1987)。 形态特征 中等体型(18 厘米)而具灰褐色杂斑的 百灵。顶冠及耸起的羽冠具细纹,尾分叉,羽 缘白色,后翼缘的白色于飞行时可见。它飞到 一定高度时,稍稍浮翔,又疾飞而上,直入云 霄,故得此名。 虹膜-深褐;嘴-角质色;脚-肉色。 叫声:鸣声在高空中振翼飞行时发出,为持续的成串颤音及颤鸣。告警时发 出多变的吱吱声。 地理分布 分布范围:繁殖于从欧洲至外贝加尔、朝鲜、日本及中国北方;越冬至北非、 伊朗及印度西北部。 分布状况:冬季甚常见于中国北方。亚种 dulcivox 繁殖于新疆西北部; intermedia 于东北的山区;kiborti 于东北的沼泽平原。亚种 pekinensis 及 lonnbergi 繁殖于西伯利亚但冬季见于华北、华东及华南沿海。 云雀:形态特征图 42 生活习性 以活泼悦耳的鸣声著称,高空振翅飞行时鸣唱,接着作极壮观的俯冲而回到 地面的覆盖处。栖于草地、干旱平原、泥淖及沼泽。正常飞行起伏不定。警惕时 下蹲。 保护级别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无危物种 LeastConcern(LC)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43 1.9.3 白头鹎 白头鹎(学名:Pycnonotus sinensis,英文名:Light-vented Bulbul)是雀形 目鹎科鹎属的鸟类,俗名白头翁、白头婆,英文名直译为淡臀鹎、中国鹎。是中 国南方非常常见的雀鸟,体长约 19 厘米,头顶黑色,眉和枕羽呈白色,双翼橄 榄绿色。老鸟的枕羽更洁白,所以又叫“白头翁”,幼鸟头橄榄色。数量丰富。 性活泼、不甚畏人。杂食性,既食动物性食物,也吃植物性食物,以果树的浆果 和种子为主食,并时常飞入果园偷吃果实。秋冬季节,白头鹎在进入繁殖期后会 聚集在树林上喧叫,常常引起人们的注意。这种群聚的现象,到春季时就消失了。 形态特征 中等体型(19 厘米)的橄榄色鹎。 眼后一白色宽纹伸至颈背,黑色的头顶略具羽冠, 髭纹黑色,臀白。(注意不要陷入白头鹎名字的误区, 白头鹎的白体现在眼后而不是(黑色的)头顶,海南亚 种头部白色甚少) 幼鸟头橄榄色,胸具灰色横纹。 虹膜-褐色;嘴-近黑;脚-黑色。 叫声:典型的叽叽喳喳颤鸣及简单而无韵律的叫声。 白头鹎亚成鸟:注意白头鹎的亚成鸟整体灰色,仅 头部橄榄色,且没有成鸟标志性的白头。 地理分布 分布范围: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韩国、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泰国、 越南 国内分布:中国分布于西至四川、云南东北部;北达陕西南部及河南;东至 沿海一带,分括海南和台湾;南及广西西南等地。为留鸟。 白头鹎 44 生活习性 性活泼,不甚畏人,结群于果树上活动。有时从栖处飞行捕食。白头鹎是长 江以南广大地区中常见的一种鸟,多活动于丘陵或平原的树本灌丛中,也见于针 叶林里。 秋冬季大多二、三十只结成大群,活动于樟、楝等树上啄食果实。春夏季则 仅 3-5 个相伴觅食。常栖息于矮树篱或灌丛的最高处,见有昆虫飞过时就飞捕于 空中,然后再回到它栖止的树上,大声鸣叫。它的鸣声是多种多样的。 食性 白头鹎是杂食性鸟类,既食植物性物质,也食动物性物质,同时食性还随季 节而异。春夏两季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秋冬季则以植物性食料为主。动物性食物 中以鞘翅目昆虫为最多,如鼻甲、步行甲、瓢甲。植物性食料大部为双子叶植物, 也食一部分浆果和杂草种子,如樱挑、乌柏、葡萄等。 白头鹎吃大量的农林业害虫,是农林益鸟之一,为保护鸟类。 保护级别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无危物种 LeastConcern(LC)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45 1.9.4 棕背伯劳 棕背伯劳(学名:Lanius schach,英文名:Long-tailed Shrike)是伯劳科伯 劳属的鸟类,俗称桂来姆、黄伯劳,英文名直译为长尾伯劳。棕背伯劳特征是粗 黑的贯眼纹或顶冠、黑翅、尾长尾黑,上体偏灰,下体偏棕。普遍分布于我国东 部沿海及南部,包括台湾、海南等省,是一种很常见的留鸟。伯劳性凶猛,嘴爪 均强健有力,善于捕食昆虫、鸟类及其他动物,甚至能击杀比它自己还大的鸟, 如鹧鸪之类。90 年代在中国江西发现的黑伯劳,被认为是棕背伯劳的黑色型, 不足以列为独立鸟种。 形态特征 体型略大(25 厘米)而尾长的棕、黑及白色伯劳。黑翅、尾长尾黑。 成鸟:额、眼纹、两翼及尾黑色,翼有一 白色斑;头顶及颈背灰色或灰黑色;背、腰及 体侧红褐;颏、喉、胸及腹中心部位白色。头 及背部黑色的扩展随亚种而有不同。 亚成鸟:色较暗,两胁及背具横斑,头及 颈背灰色较重。 深色型的“暗黑色伯劳“(黑伯劳)在香港 及广东并不罕见,也偶见于分布区内其他地点。 虹膜-褐色;嘴及脚-黑色。 叫声:粗哑刺耳的尖叫 terrr 及颤抖的鸣声,有时模仿其他鸟的叫声。 地理分布 国内分布:国内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广大地区,北达甘肃兰州和陕西 汉中,西抵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东南部,东至东南沿海,南到广西、广东、 香港、福建、台湾和海南岛 国外分布:国外分布于伊朗、巴基斯坦、中亚、印度、尼泊尔、不丹、锡金、 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缅甸、越南、老挝、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 棕背伯劳:形态特征图 46 亚和新几内亚、南亚等南亚和东南亚地区。 生活习性 除繁殖期成对活动外,多单独活动。常见在林旁、农田、果园、河谷、路旁 和林缘地带的乔木树上与灌丛中活动,有时棕背伯劳也在田间和路边的电线上东 张西望,一旦发现猎物,立刻飞去追捕,然后 返回原处吞吃。 性凶猛,嘴爪均强健有力,善于捕食昆虫、 鸟类及其他动物,甚至能击杀比它自己还大的 鸟,如鹧鸪之类。平时常栖止于芦苇梢处,东 瞻西望,一见地上有食物,就直下捕杀。亦能 在空中捕食飞行的昆虫和小鸟。 繁殖期间常站在树顶端枝头高声鸣叫,其声似‘zhigia-zhigia-zhigia-zhiga’ 不断重复的哨音,并能模仿红嘴相思鸟、黄鹂等其他鸟类的鸣叫声,鸣声悠扬、 婉转悦耳。有时边鸣唱边从树顶端向空中飞出数米,快速地扇动两翅,然后又停 落到原处。领域性甚强,特别是繁殖期间,常常保卫自己的领域而驱赶入侵者, 当见人或情绪激动时,尾常向两边不停地摆动。 食性 是一种肉食性鸟类,主要以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所吃食物主要有鞘翅目 金龟甲、半翅目椿象、直翅目蝗虫、蟋蟀、蚱蜢,革翅目蠼蝗,蜻蜓目豆娘,膜 翅目胡蜂、蚂蚁等。此外也捕食小鸟、青蛙、蜥蜴和鼠类,偶尔也吃少量植物种 子。 保护级别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无危物种 LeastConcern(LC)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棕背伯劳:幼鸟 47 1.9.5 楔尾伯劳 楔尾伯劳(学名:Lanius sphenocercus,英文名:Chinese Grey Shrike)为伯 劳科伯劳属的鸟类,俗名长尾灰伯劳。体型甚大(31 厘米)的灰色伯劳,尾成 楔状,注意和灰伯劳区分。分布于蒙古、俄罗斯、朝鲜、台湾岛以及中国大陆的 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甘肃、青海、陕西、宁夏、山西、辽宁、河北以南至长 江流域、福建、广东等地,常见于平原到山地、河谷的林缘及疏林地带、尤以草 地林地和半荒漠疏林地带为多以及在乔木或灌木上筑巢。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广 东广州。 形态特征 甚大(31 厘米)的灰色伯劳。眼罩黑色, 眉纹白,两翼黑色并具粗的白色横纹。比灰伯 劳体型大。三枚中央尾羽黑色,羽端具狭窄的 白色,外侧尾羽白。亚种 giganteus 比指名亚 种色暗且缺少白色眉纹。 虹膜-褐色;嘴-灰色;脚-黑色。 叫声:粗哑的 ga-ga-ga 叫声似灰伯劳。 地理分布 分布范围:中亚、西伯利亚东南部、朝鲜、中国北部及华东 分布状况:不常见。亚种 giganteus 繁殖于青海柴达木盆地、西藏东北部、 四川北部及西部;指名亚种繁殖于内蒙古及中国东北、山西、陕西、宁夏及甘肃。 有记录迁徙时见于经辽宁、青海至福建及广东越冬。 生活习性 停在空中振翼并捕食猎物如昆虫或小型鸟类。在开阔原野的突出树干、灌丛 或电线上捕食,常栖于农场或村庄附近。 栖息于自平原到山地、河谷的林缘及疏林地带,尤以草地林地和半荒漠疏林 楔尾伯劳:形态特征图 48 地带为多。一般习性似灰伯劳,除以昆虫为主食外,常捕食小型脊椎动物,例如 蜥蜴、小鸟及鼠类,能长时间追捕小鸟并抓捕就地撕食或刺挂于树上的尖桩上撕 食。 保护级别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无危物种 LeastConcern(LC)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49 1.9.6 水鹨 水鹨(学名:Anthus spinoletta,英文名:Water Pipit)为鹡鸰科鹨属的鸟类。 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意大利。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 2000 年 8 月 1 日发布 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形态特征 中等体型(15 厘米)的灰褐色有纵纹的鹨。 头顶具细纹。眉纹显著。 繁殖期:特征为下体橙黄色,胸部色较深 且仅于胸侧及两胁具模糊纵纹(几无纵纹)。 非繁殖期:冬季上体深灰色,前部具浓密 的纵纹;下体暗皮黄色,前部具浓密纵纹。 虹膜-褐色。嘴-略黑,冬季下嘴粉红; 脚-繁殖期近黑色,非繁殖期偏粉色或近黑色。 叫声:受惊扰时作双音尖叫 tus-pi 或 chu-i,重复数次。较粉红胸鹨声细而尖。 地理分布 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中国;越冬至印度北部的平原地带。 分布状况:繁殖从新疆西部的青藏高原边缘东至山西及河北,南至四川及湖 北。南迁越冬至西藏东南部、云南。有迷鸟至海南岛。甚常见于海拔 2700~4400 米的高山草甸及多草的高原。越冬下至稻田。 生活习性 通常藏隐于近溪流处。比多数鹨姿势较平。 保护级别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水鹨:形态特征图 50 1.9.7 丝光椋鸟 丝光椋鸟(学名:Spodiopsar sericeus,英文名:Red-billed Starling)是椋鸟 科的鸟类,英文名直译为红嘴椋鸟。是中国特有鸟类,在海南属于候鸟,也有部 分留鸟。雄鸟白头红嘴(头部羽毛呈披散的矛状)的特征非常容易辨识,雌鸟和 亚成鸟的头部灰色。翅膀黑色。丝光椋鸟常在农田和村落等人类居住的区域活动 和觅食,一方面易受农药对环境的污染等危害,另一方面也常被人为捕捉,作为 笼养观赏鸟出售,有的鸟贩子还将丝光椋鸟染色成橙红色出售。近年来,丝光椋 鸟无论是分布区域还是种群数量,都呈现明显减少。 形态特征 灰色及黑白色椋鸟。体型大小和其他椋鸟 相似,体长 20-23cm。 雄鸟上体蓝灰色,腰部和尾上覆羽稍淡些, 两翼及尾羽黑色,翼上具白斑。下体灰色,颏 喉部近白色,尾下覆羽白色。从后颈至胸部有 一暗紫色的环带。 最鲜明的特征:白头——头顶部、后颈和 颊部棕白色,各羽呈披散的矛状。红嘴——嘴红色,尖端黑色。特征均甚明显, 野外不难识别。 雌鸟似雄鸟,但头部为浅褐色,体羽较雄鸟暗淡。 虹膜-黑色;嘴-红色,嘴端黑色;脚-暗橘黄。 地理分布 丝光椋鸟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 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 区。),印度次大陆及 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锡金、尼泊 尔、巴基斯担、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以及中国西藏的东南部地区等。),中南半岛 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包括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以及中国的东南 丝光椋鸟:形态特征图 51 沿海地区、香港、海南岛。),中国为华南及华东的大部分地区,以及河南、陕西 南部地留鸟。分布数量不普遍。 生活习性 丝光椋鸟喜结群于地面觅食,取食植物果实、种子和昆虫,爱栖息于电线、 丛林、果园及农耕区,筑巢于洞穴中。 除繁殖期成对活动外,常成 3-5 只的小群 活动,偶尔亦见 10 多只的大群。常在地上觅 食,有时亦见和其他鸟类一起在农田和草地上 觅食。性较胆怯,见人即飞,鸣声清甜、响亮。 冬季聚大群活动,夏季数量少,迁徙时成 大群。 主要栖息于海拔 1000m 以下的低山丘陵 和山脚平原地区的次生林、小块丛林和稀树草 坡等开阔地带,尤以农田、道旁、旷野和村落 附近的稀疏林间较常见,也出现于河谷和海岸。 主要以昆虫为食,尤其喜食地老虎、甲虫、蝗虫等农林业害虫, 也吃桑葚、 榕果等植物果实与种子。 保护级别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无危物种 LeastConcern(LC)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丝光椋鸟:喜结群 52 1.9.8 黑尾蜡嘴雀 黑尾蜡嘴雀(学名:Eophona migratoria,英文名:Chinese Grosbeak)是燕 雀科蜡嘴雀属的鸟类,俗名蜡嘴、小桑嘴、皂儿(雄性)、灰儿(雌性),英文名 直译为中华蜡嘴雀。该物种雄雌异形异色。中型鸟类,体长 17-21cm。嘴粗大、 黄色,但尖端为黑色。雄鸟头辉黑色,雌鸟头灰褐色。黑尾蜡嘴雀利用林地及果 园,从不见于密林。与黑头蜡嘴雀区别在于嘴尖端黑色,初级飞羽翼尖白色。非 法鸟类贸易和驯养对黑尾蜡嘴雀的野外种群造成了相当大的破坏。 形态特征 体型略大(17 厘米)而墩实的雀鸟。黄色的嘴硕大而端黑。 繁殖期雄鸟:外形极似有黑色 头罩的大型灰雀,体灰,两翼近黑。 雌鸟:似雄鸟但头部黑色少。 幼鸟:似雌鸟但褐色较重。 虹膜-褐色;嘴-深黄而端黑; 脚-粉褐。 地理分布 国内分布:国内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北京、内蒙古东北部和 东南部、河南、山东,往南至陕西、安徽、浙江、江苏、湖北、四川、贵州、云 南、广西、广东、香港、福建和台湾等省。 国外分布:国外分布于俄罗斯西伯利亚东南部和远东南部、朝鲜、日本等地。 分布范围:西伯利亚东部、朝鲜、日本南部及中国东部,越冬至中国南方。 分布状况:地方性常见。指名亚种繁殖于中国东北的落叶林及混交林,至中 国南方及台湾越冬。亚种 sowerbyi 繁殖于华中及华东尤其是长江下游的集水处, 向西可抵四川;越冬在西南。 黑尾蜡嘴雀:形态特征图 53 生活习性 栖息于低山和山脚平原地带的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次生林和人工林中, 也出现于林缘疏林、河谷、果园、城市公园以及农田地边和庭院中的树上。 繁殖期间单独或成对活动,非繁殖期也成群,有时集成数十只的大群。树栖 性,频繁地在树冠层枝叶间跳跃或来回飞翔,或从一棵树飞至另一棵树,飞行迅 速、两翅鼓动有力,在林内常一闪即逝。性活泼而大胆,不甚怕人。平时较少鸣 叫,叫声是一种单调的‘tek、tek’声,繁殖期间鸣叫频繁。鸣声高亢,悠扬而 婉转,很远即能听到。 主要以种子、果实、草子、嫩叶、嫩芽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部分昆虫, 所吃食物有甲虫、膜翅目、鞘翅目等昆虫和小螺狮等小型无脊椎动物,植物性食 物有蔷薇种子、高粱、槐树种子、豆类、红花子和嫩芽。 夏候鸟或留鸟。每年 4 月初从中国南方迁来东北繁殖,10 月中下旬开始迁 回。 保护级别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无危物种 LeastConcern(LC)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54 1.10 鹈形目 1.10.1 白琵鹭 白琵鹭(学名:Platalea leucorodia,英文名:Eurasian Spoonbill)是鹮科琵 鹭属的大型涉禽。体长为 70~95 厘米,体重 2 千克左右。黑色的嘴长直而上下 扁平,前端为黄色,并且扩大形成铲状或匙状,很像一把琵琶,十分有趣。虹膜 为暗黄色。黑色的脚也比较长。白琵鹭和黑脸琵鹭都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但白琵鹭体型更大,脸部黑色更少。白琵鹭是荷兰的国鸟。 形态特征 体大(84 厘米)的白色琵鹭。长长的嘴灰色而呈琵 琶形,头部裸出部位呈黄色,自眼先至眼有黑色线。与 冬季黑脸琵鹭区别在体型较大,脸部黑色少,白色羽毛 延伸过嘴基,嘴色较浅。 虹膜-红色或黄色;嘴-灰色,嘴端黄色;脚-近 黑。 叫声:繁殖期外寂静无声。 地理分布 分布范围:欧亚大陆及非洲。 分布状况:一般不常见。夏季或许繁殖于新疆西北部天山至东北各省。冬季 南迁经中国中部至云南、东南沿海省份、台湾及澎湖列岛。冬季有过千只成群于 鄱阳湖(江西)越冬的记录。 生活习性 白琵鹭栖息于开阔平原和山地丘陵地区的河流、湖泊、水库岸边及其浅水处; 也栖息于水淹平原、芦苇沼泽湿地、沿海沼泽、海岸红树林、河谷冲积地和河口 三角洲等各类生境,很少出现在河底多石头的水域和植物茂密的湿地。常成群活 白琵鹭:形态特征图 55 动。偶尔亦见有单只活动的。休息时常在水边成一字形散开。长时间站立不动, 受惊后则飞往他处。性机警畏人,飞翔时两翅鼓动较快,平均每分钟鼓动达 186 次左右。飞翔时常排成稀疏的单行,或成波浪式的斜列飞行。既能鼓翼飞翔,也 能利用热气流进行滑翔,而且常常是鼓翼和滑翔结合进行,在一阵鼓翼飞翔之后 接着是滑翔。飞行时两脚伸向后方,头颈向前伸直。 食性 滩涂湿地各种细小生物,琵琶型的嘴有如探雷器,帮助他们发现食物,相比于鸻 鹬类细长的喙琵鹭的嘴更适合发掘浅层的食物。 主要以虾、蟹、水生昆虫、昆虫幼虫、蠕 虫、甲壳类、软体动物、蛙、蝌蚪、蜥蜴、小 鱼等小型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为食,偶尔也 吃少量植物性食物。觅食主要在早晨和黄昏, 也常在晚上觅食。还结成小群,偶尔也见有单 独觅食的。多在不深于 30 厘米的水边浅水处 觅食,在海边常在潮间带和河入海口处觅食。 繁殖季节有时飞到离营巢地 10~20 公里的地方觅食,甚至有的到离营巢地 35~ 40 公里远的地方去觅食。觅食不是通过眼睛直接捕食可见食物,而是一边在水 边浅水处行走,一边将嘴张开,伸入水中左右来回扫动,就像一把半圆形的镰刀 从一边到另一边来回割草一样。嘴通常张开 5 厘米,嘴尖直接触到水底,当碰到 猎获物时;即可捉住。有时甚至将嘴放到一边,拖着嘴迅速奔跑觅食。 保护级别 华盛顿公约(CITES):二级保护物种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无危物种 LeastConcern(LC)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白琵鹭 56 1.10.2 小白鹭 小白鹭(学名:Egretta garzetta,英文名:Little Egret)属鹭科白鹭属,又叫 做白鹭、白鹭鸶、白翎鸶。中型涉禽。与其它白鹭的区别在于体小,嘴黑色,腿 脚黑色但趾黄色。栖息于沼泽、稻田、湖泊或滩涂地。小白鹭也有黑色型的色型, 比较罕见。 形态特征 它是中等体型(60 厘米)的白色鹭。体型 纤瘦。 夏羽的成鸟繁殖时纯白色,颈背着生两条 狭长而软的矛状羽,状若双辫,称辫羽;肩和 胸着生蓑羽,冬羽时蓑羽常全部脱落; 虹膜-黄色;脸部裸露皮肤黄绿,于繁殖 期为淡粉色;嘴-黑色;腿及脚-黑色,趾黄 色。 叫声:于繁殖巢群中发出呱呱叫声,其余时候寂静无声。 地理分布 分布范围:非洲、欧洲、亚洲及大洋洲。 分布状况:指名亚种为常见留鸟及候鸟,分布在中国南方、台湾及海南岛。 迷鸟有时至北京。部分鸟冬季到热带区越冬。 生活习性 喜稻田、河岸、沙滩、泥滩及沿海小溪流。成散群进食,常与其他种类混群。 有时飞越沿海浅水追捕猎物。夜晚飞回栖处时呈“V”字形队。与其他水鸟一道 集群营巢。 通常出现于平地至低海拔之溪流、水田、鱼塭、沼泽、河口、沙洲地带,部 小白鹭:形态特征图 57 分於冬季会南迁。 性群栖,觅食时,常脚探入水中搅动后捕食惊吓中之鱼。 保护级别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无危物种 LeastConcern(LC)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58 1.10.3 苍鹭 苍鹭(学名:Ardea cinerea,英文名:Grey Heron)是鹭科鹭属的鸟类,俗 名长脖老等、老等、灰鹳、青庄。大型水鸟,头、颈、脚和嘴均甚长,因而身体 显得细瘦。体态优美,捕食鱼虾。性情寂静而有耐力,行动极为灵活敏捷,有时 站在一个地方等候食物长达数小时之久,故有“长脖老等”之称。在中国几乎遍 及全国各地。 形态特征 体大(92 厘米)的白、灰及黑色鹭。 成鸟:过眼纹及冠羽黑色,4 根细长的羽冠分 为两条位于头顶和枕部两侧,状若辫子。黑色飞 羽、翼角及两道胸斑黑色,头、颈、胸及背白色, 颈具黑色纵纹,余部灰色。 幼鸟:头及颈灰色较重,但无黑色。 虹膜-黄色;嘴-黄绿色;脚-偏黑。 叫声:深沉的喉音呱呱声 kroak 及似鹅的叫声 honk。 地理分布 国内分布:在中国几乎遍及全国各地。 通常在南方繁殖的种群不迁徙,为留鸟,在东北等寒冷地方繁殖的种群冬季 都要迁到南方越冬。春季迁来繁殖地的时间多在 3 月末 4 月初,10 月初至 10 月 末迁离繁殖地,少数迟至 11 月初甚至个别到 11 月中下旬,特别是靠南部繁殖的 种群。偶尔亦见有少数个体留在北方繁殖地不迁徙。迁徙时常呈小群,亦有单个 和成对迁徙的。 国外分布: 分布于非洲、马达加斯加、欧亚大陆,从英伦三岛往东到远东 海岸和萨哈林岛和日本,往南到朝鲜、蒙古、伊拉克、伊朗、印度、中国和中南 半岛一些国家。 苍鹭:形态特征图 59 生活习性 性格孤僻,在浅水中捕食。是一种稳定性极佳的鸟类;它们不论觅食、休息 始终都保持不慌不忙。严冬时节在沼泽边常可以看到独立寒风中的苍鹭。 成对和成小群活动,迁徙期间和冬季集成大群,有时亦与白鹭混群。常单独 的涉水于水边浅水处,或长时间的在水边站立不动,颈常曲缩于两肩之间,并常 以一脚站立,另一脚缩于腹下,站立可达数小时之久而不动。飞行时两翼鼓动缓 慢,颈缩成‘Z’字形,两脚向后伸直,远远的拖于尾后。晚上多成群栖息于高 大的树上休息。叫声粗而高,似 ‘刮、刮’声。 栖息于江河、溪流、湖泊、水塘、海岸等水域岸边及其浅水处,也见于沼泽、 稻田、山地、森林和平原荒漠上的水边浅水处和沼泽地上。 食性 主要以小型鱼类、泥鳅、虾、喇蛄、蜻蜓幼虫、蜥蜴、蛙和昆虫等水生动物 为主食,但当饿急了时,也会捕食野兔,黄鼠狼这样的小型哺乳类动物。多在水 边浅水处或沼泽地上,也在浅水湖泊和水塘中或水域附近陆地上觅食。觅食最为 活跃的时间是清晨和傍晚,或是分散的沿水边浅水处边走边啄食。或是彼此拉开 一定距离独自站在水边浅水中,一动不动长时间的站在那里等候过往鱼群,两眼 紧盯着水面,一见鱼类或其他水生动物到来,立刻伸颈啄之,行动极为灵活敏捷。 有时站在一个地方等候食物长达数小时之久,故有‘长脖老等’之称。 保护级别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无危物种 LeastConcern(LC)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60 1.10.4 夜鹭 夜鹭(学名:Nycticorax nycticorax,英文名:Black-crowned Night Heron) 是鹭科夜鹭属的水鸟,又名水洼子、灰洼子、星鸦、灰洼子、苍鳽、星鳽、夜鹰 (浙江)、夜鹤、夜游鹤(海南)。数量丰富,是很常见的水鸟。头顶、后颈、枕、 羽冠及背部黑色,枕部具 2-3 根狭白色冠羽;下体白色;翅及尾羽灰色。注意夜 鹭亚成鸟全身棕色,具有纵纹和点斑,和成鸟羽色差异非常大,模样相近绿鹭。 形态特征 中等体型(61 厘米)、头大而体壮的黑白色鹭。 成鸟:顶冠黑色,颈及胸白,颈背具两条白色丝状 羽,背黑,两翼及尾灰色。亚成鸟具褐色纵纹及点斑。 雌鸟体型较雄鸟小。繁殖期腿及眼先成红色。 虹膜-亚成鸟黄色,成鸟鲜红;嘴-黑色;脚-污 黄。 幼鸟嘴先端黑色,基部黄绿色,虹膜黄色,眼先绿 色,脚黄色。 地理分布 夜鹭分布于北美地区、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非洲中南部地区、印度洋、中 美洲、南美洲、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地区、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 太平洋诸岛屿、华莱士区。 中国国内广泛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北京、天津、山 西、陕西、甘肃、宁夏、山东、河南、江西、四川、贵州、云南、福建,为夏候 鸟;在江苏、上海、安徽、浙江,为夏候鸟、留鸟;在上海、湖北、湖南、广东、 香港、海南、台湾,为留鸟。全世界有 2 亚种,中国仅有指名亚种。 生活习性 夜鹭栖息和活动于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区的溪流、水塘、江河、沼泽和水田地 夜鹭:形态特征图 61 上。夜行性。喜结群,常成小群于晨昏和夜间活动,白天结群隐藏于密林中僻静 处,或分散成小群栖息在僻静的山坡、水库或湖中小岛上的灌丛或高大树木的枝 叶丛中,偶尔也见有单独活动和栖息的。常缩颈长期站立一处不动,或梳理羽毛 和在枝间走动,有时也单腿站立,身体呈驼背状。如无干扰或未受到威肋,一般 不离开隐居地。常常待人走至跟前时才突然从树叶丛中冲出。边飞边鸣,鸣声单 凋而粗犷。飞行时发出似 wok 或 kowak-kowak 的深沉喉音,受惊扰时发出粗哑 的呱呱声。 夜鹭主要以鱼、蛀、虾、水生昆虫等动 物性食物为食。通常于黄昏以后从栖息地分 散成小群出来,三三两两的于水边泼水处涉 水觅食,也常单独伫立在水中树桩或树枝上 等候猎物,眼睛紧紧的凝视着水中。清晨太 阳出来以前,则陆续回到树上隐蔽处休息。 在中国,夜鹭为部分留鸟,部分迁徙。 繁殖于海南岛、台湾、广东、香港、福建等南部省区的种群多为留鸟,不迁徙。 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繁殖的种群部分为留鸟,部分为夏候鸟。北方地区繁殖 的种群全为夏候鸟。通常于 3 月中下旬即陆续迁到北部繁殖地,秋季于 9 月末 10 月初迁离繁殖地。常在傍晚或夜间鸣叫,傍晚和黄昏三五成群飞行,偶尔也 见有单个飞翔的,特别是雨前或阴雨天的下午以及晚上迁徙最为频繁。飞翔时 2-5 只排成一行,边飞边鸣。 保护级别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无危物种 LeastConcern(LC)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夜鹭成鸟 62 1.11 雁形目 1.11.1 小天鹅 小天鹅(学名:Cygnus columbianus,英文名:Tundra Swan)是鸭科天鹅属 的鸟类。全长约 110cm,全身白色,美丽优雅。虽罕见但数量比大天鹅为多,是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主要以水生植物的根茎和种子等为食,也兼食少量水生昆虫、 蠕虫、螺类和小鱼。如其他天鹅,结群飞行时成“V“字形。注意与大天鹅辨识区 别。 形态特征 较高大(142 厘米)的白色天鹅。嘴黑但 基部黄色区域较大天鹅小。上嘴侧的黄色不成 前尖且嘴上中线黑色。比大天鹅小,但易混淆。 虹膜-褐色;嘴-黑色带黄色嘴基;脚- 黑色。 叫声:叫声似大天鹅但音量较大。群鸟合 唱声如鹤,为悠远的 klah 声。 地理分布 分布范围:北欧及亚洲北部,在欧洲、中亚、中国及日本越冬。东北、内蒙 古、新疆北部及华北一带,南方越冬,偶见于台湾。 分布状况:亚种 jankowskii 繁殖于西伯利亚苔原带,冬季旅经中国东北部至 长江流域的湖泊越冬,虽罕见但数量比大天鹅为多。 主要分布省份:北京、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 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南、广西、四川 甘肃、宁夏、新疆、台湾、香港。 分布在以下保护区:升金湖、武夷山(福建)、内伶仃岛--福田、豫北黄河 故道湿地、巴音布鲁克、湛江红树林、董寨鸟类、济源猕猴、洪河、兴凯湖、东 洞庭湖、向海、大丰麋鹿、鄱阳湖、达里诺尔鸟类、达赉湖、白芨滩、历山、清 小天鹅:形态特征图 63 凉峰、南洞庭湖湿地和水禽、衡水湖湿地和鸟类、黄河三角洲。 分布在以下山脉湖泊:长白山、清凉峰、天山、艾比湖、尤尔都斯盆地、尤 尔都斯盆地、伊犁河、巴音布鲁克、乌伦古湖。 生活习性 生活在多芦苇的湖泊、水库和池塘中。主要以水生植物的根茎和种子等为食, 也兼食少量水生昆虫、蠕虫、螺类和小鱼。似大天鹅,每年 3 月份成对北迁,筑 巢于河堤的芦苇丛中,每窝产卵 5~7 枚,白色。孵卵由雌鸟担任,孵卵期 29~ 30 天,50~70 日龄获得飞翔能力。 保护级别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无危物种 LeastConcern(LC)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64 1.11.2 大天鹅 大天鹅(学名:Cygnus cygnus,英文名:Whooper Swan)是鸭科天鹅属的 鸟类,别名天鹅、咳声天鹅、白天鹅、黄嘴天鹅、鹄、白鹅。体重约 10 千克, 体长达 1.5 米,全身的羽毛均为雪白的颜色,只有头部和嘴的基部略显棕黄色, 嘴的端部和脚为黑色。分布于北欧、亚洲北部,越冬在中欧、中亚及中国,是中 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形态特征 体长 120-160 厘米,翼展 218-243 厘米, 体重 8-12 千克,寿命 8 年。全身的羽毛均为 雪白的颜色,大小类似疣鼻天鹅,但也有明显 差异。 虹膜-褐色;嘴-黑色带黄色嘴基;脚- 黑色。 幼鸟身上是灰棕色羽毛,嘴呈暗肉色。一 年后它们才完全长出和成鸟的羽毛相同的白 羽毛。 地理分布 大天鹅的分布区非常广阔,而且无论是繁殖期还是越冬期,活动范围都与当 年的气候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气候温和,它的繁殖区域可以向北方扩展, 繁殖的时间也可以提前一些;而在气温较低的年份,冬季分布于中国长江流域及 附近湖泊;春季迁经华北、新疆、内蒙古而到黑龙江、蒙古人民共和国及西伯利 亚等地繁殖。它的越冬区则可以到达长江流域以南的地区,寻找没有被冰封的水 域,以便获取足够的食物。 冬季分布于中国长江流域及附近湖泊;春季迁经华北、新疆、内蒙古而到黑 龙江、蒙古人民共和国及西伯利亚等地繁殖。 大天鹅 65 生活习性 栖息于开阔的、水生植物繁茂的浅水水域。除繁殖期外成群生活,昼夜均有 活动,性机警、胆怯,善游泳。候鸟,迁徙时以小家族为单位,呈“一”字“人” 字或“V”字形队伍。飞行时较疣鼻天鹅静声得多。它是世界上飞得最高的鸟类 之一(能和它比高的还有高山兀鹫),能飞越世界屋脊——珠穆朗玛峰,最高飞 行高度可达 9000 米以上,否则就可能会撞在陡峭的冰崖上丧生。 以水生植物的根茎、叶、茎、种子为食,也吃少量动食物,如软体动物、水 生昆虫。以水栖昆虫、贝类、鱼类、蛙、蚯蚓、软体动物、苜蓿、谷粒和杂草等 为食。 性喜集群,除繁殖期外常成群生活,特别 是冬季,常呈家族群活动,有时也多至数十至 数百只的大群栖息在一起。性胆小,警惕性极 高,活动和栖息时远离岸边,游泳亦多在开阔 的水域,甚至晚上亦栖息在离岸较远的水中。 视力亦很好,很远即能发现危险而游走。通常 多在水上活动。善游泳,一般不潜水。游泳时 颈向上伸直,与水面成垂直姿势。游泳缓慢从 容,姿势优美。除非迫不得已,一般很少起飞。由于体躯大而笨重,起飞不甚灵 活,需两翅急剧拍打水面,两脚在水面奔跑一定距离才能飞起。有时边飞边鸣和 边游边叫,叫声单调而粗哑,有似喇叭声。 保护级别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无危物种 LeastConcern(LC)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大天鹅种群 66 1.11.3 绿头鸭 绿头鸭(学名:Anas platyrhynchos,英文名:Mallard)是鸭科鸭属的鸟类, 又名大头绿(雄)、蒲鸭(雌)。翼镜蓝色,雄鸟头部绿色。中型游禽,为家鸭的 野型。 形态特征 中等体型(58 厘米),为家鸭的野型。 雄鸟头及颈深绿色带光泽,白色颈环使头 与栗色胸隔开。雌鸟褐色斑驳,有深色的贯眼 纹。较雌针尾鸭尾短而钝;较雌赤膀鸭体大且 翼上图纹不同。 虹膜-褐色;嘴-黄色;脚-橘黄。 叫声:雄鸟为轻柔的 kreep 声。雌鸟似家 鸭那种 quack quack quack 的熟悉叫声。 幼鸟似雌鸟,但喉较淡;下体白色,具黑 褐色斑和纵纹。 地理分布 分布范围:全北区;南方越冬。 分布状况:繁殖于中国西北和东北。越冬于西藏西南及北纬 40°以南的华 中、华南广大地区,包括台湾。地区性常见鸟,数量很多。 生活习性 绿头鸭主要栖息于水生植物丰富的湖泊、河流、池塘、沼泽等水域中;冬季 和迁徙期间也出现于开阔的湖泊、水库、江河、沙洲和海岸附近沼泽和草地。除 繁殖期外常成群活动,特别是迁徙和越冬期间,常集成数十、数百甚至上千只的 大群。或是游泳于水面,或是栖息于水边沙洲或岸上。性好动,活动时常发出叫 声,响亮清脆,很远即可听见。 绿头鸭:形态特征图 67 绿头鸭主要以野生植物的叶、芽、茎、水藻和种子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 软体动物、甲壳类、水生昆虫等动物性食物。秋季迁徙和越冬期间也常到收割后 的农田觅食散落在地上的谷物。觅食多在清晨和黄昏,白天常在河湖岸边沙滩或 湖心沙洲和小岛上休息或在开阔的水面上游泳。 绿头鸭春季迁徙在 3 月初至 3 月末,秋季迁徙在 9 月末至 10 月末,部分迟 至 11 月初。迁徙系分批逐步地进行,特别是秋季迁徙最明显,常常前一批离开 不久又飞来另一批,而且集群也比春季大,有时在一个迁徙中间停息站上,集群 达千只以上。 相关研究 美国生物学家最新研究发现,绿头鸭具有控制 大脑部分保持睡眠、部分保持清醒状态的习性。换 句话说,绿头鸭在睡眠中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 是迄今所发现的动物可对睡眠状态进行控制的首 例证据。科学家们指出,绿头鸭等鸟类所具备的半 睡半醒习性,可帮助它们在危险的环境中逃脱其他 动物的捕食。 他们对成群栖息的绿头鸭进行的研究结果表 明,处在鸭群最边上的绿头鸭,在睡眠过程中可使 朝向鸭群外侧的一只眼睛保持睁开状态,这种状态的持续时间,也会随周围危险 性的上升而增加。这一新发现对弄清人的各种睡眠失调可能会有所帮助。一些人 在大白天总是觉得困,很可能与大脑一部分处于清醒状态,而另一部分仍保持在 睡眠状态有关。 保护级别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无危物种 LeastConcern(LC)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绿头鸭 68 1.11.4 斑嘴鸭 斑嘴鸭(学名:Anas zonorhyncha,英文名:Eastern Spot-billed Duck)属雁 形目鸭科鸭属,别名花嘴鸭、谷鸭、黄嘴尖鸭、火燎鸭等。大型鸭类,体型大小 和绿头鸭相似,体长 50-64 厘米,体重 1 千克左右。雌雄羽色相似。嘴黑而嘴端 黄且于繁殖期黄色嘴端顶尖有一黑点为本种特征。 形态特征 体大(60 厘米)的深褐色鸭。头色浅,顶及眼线色深,嘴黑而嘴端黄且于 繁殖期黄色嘴端顶尖有一黑点为本种特征。喉及颊皮黄。 亚种 zonorhyncha 有过颊的深色纹,体羽 更黑。深色羽带浅色羽缘使全身体羽呈浓密扇 贝形。翼镜在 zonorhyncha 亚种为金属蓝色, 在 haringtoni 亚种为金属绿紫色,后缘多有白 带。白色的三级飞羽停栖时有时可见,飞行时 甚明显。 两性同色,但雌鸟较黯淡。 虹膜-褐色;嘴-黑色而端黄;脚-珊瑚 红 叫声:雌鸟叫声似家鸭,音往往连续下降。雄鸟发出粗声的 kreep。 地理分布 分布范围:印度、缅甸、东北亚及中国。 分布状况:亚种 zonorhyncha 繁殖于中国东部,冬季迁至长江以南。亚种 haringtoni 为留鸟,见于云南的南部及西南部、广东及香港。广泛分布,相当常 见。 生活习性 斑嘴鸭主要栖息在内陆各类大小湖泊、水库、江河、水塘、河口、沙洲和沼 斑嘴鸭:形态特征图 69 泽地带。迁徙期间和冬季也出现在沿海和农田地带,除繁殖期外,常成群活动。 也与其他鸭类混群。善游泳,也善于行走,但很少潜水。 活动时常成对或分散成小群游泳于水面,休息时多集中在岸边沙滩或水中小 岛上。有时将头反于背上,将嘴插于翅下,舣浮于水面休息。清晨和黄昏则成群 飞往附近农田、沟渠、小水塘和沼泽地上寻食。 鸣声宏亮而清脆,很远即可听见。 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食。常见的食物主要为水生植物的叶、嫩芽、茎、根和 松藻、浮藻等水生藻类,以及草籽和种子。此外也吃谷物种子、昆虫、软体动物 等动物性食物。 保护级别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无危物种 LeastConcern(LC)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70 1.11.5 鸿雁 鸿雁(学名:Anser cygnoides,英文名:Swan Goose)是鸭科雁属的鸟类, 又叫原鹅、大雁、洪雁、冠雁、天鹅式大雁、随鹅、奇鹅、黑嘴雁、沙雁、草雁。 雁形目鸭科鸟类。体长 800-930 毫米。背、肩三级飞羽及尾羽均暗褐色,羽缘淡 棕色;下背和腰黑褐;前颈下部和胸均呈淡肉红色;头顶及枕部为棕褐色;头侧 浅桂红色;须及喉棕红颈白色,后颈正中呈咖啡褐色。鸿雁是中国家鹅的祖先。 形态特征 体大(88 厘米)而颈长的雁。鸿雁雌雄相似,雄鸟上嘴基部有一疣状突。雌鸟 体型略小,两翅较短,嘴基疣状突也不明显。 黑且长的嘴与前额成一直线,一道狭窄白线 环绕嘴基。上体灰褐但羽缘皮黄。前颈白,头顶 及颈背红褐,前颈与后颈有一道明显界线。腿粉 红,臀部近白,飞羽黑。与小白额雁及白额雁区 别在于嘴为黑色,额及前颈白色较少。 雏鸟体被绒羽,上体黄灰褐色,下体淡黄色, 额和两颊淡黄色,眼周及眼先灰褐色,额基无白 纹。嘴黑色,嘴尖淡黄色,虹膜淡黄色。幼鸟上 体灰褐色,上嘴基部无白纹。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深橘黄。 叫声:飞行时作典型雁叫,升调的拖长音。 地理分布 鸿雁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 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 中国繁殖于东北,迁徙途经中国东部至长江下游越冬。 中国东北、内蒙古、新疆、青海、河北、河南、山东及长江下游、台湾有分 布。国外见于西伯利亚等地区。 鸿雁:形态特征图 71 是家鹅的祖先,为重要的遗传资源,应予保护。 生活习性 主要栖息于开阔平原和平原草地上的湖泊、水塘、河流、沼泽及其附近地区, 特别是平原上湖泊附近水生植物茂密的地方,有时亦出现在山地平原和河谷地区。 冬季则多栖息在大的湖泊、水库、海滨、河口和海湾及其附近草地和农田。 性喜结群,常成群活动,特别是迁徙季节,常集成数十、数百、甚至上千只 的大群,即使在繁殖季节,亦常见 4-5 只或 6-7 只一起休息和觅食。善游泳,飞 行力亦强,但飞行时显得有些笨重。警惕性强,行动极为谨慎小心,休息时群中 常有几只‘哨鸟’站在较高的地方引颈观望,如有人走近,则一声高叫,随即而 飞,其他鸟也立刻起飞。飞行时颈向前伸直,脚贴在腹下,一个接着一个,排列 极整齐,成‘一’字或‘人’字形,速度缓慢,徐徐向前。边飞边叫,声音洪亮、 清晰、单声,但拖得较长,似‘嗯-嗯-’声,数里外亦可听见。 主要以各种草本植物的叶、芽、包括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芦苇、藻类等植 物性食物为食,也吃少量甲壳类和软体动物等动物性食物,特别是繁殖季节。冬 季也常到偏远的农田、麦地、豆地觅食农作物。觅食多在傍晚和夜间。通常天一 黑即成群飞往觅食地,清晨才返回湖泊或江河中休息和游泳,有时也在岸边草地 上或沙滩上休息。 保护级别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易危物种 Vulnerable(VU)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快成为濒危物种,有较高的灭绝危险! 72 1.12 鹰形目 1.12.1 白尾鹞 白尾鹞(学名:Circus cyaneus,英文名:Hen Harrier)是鹰科鹞属的鸟类。 雄鸟灰色,雌鸟褐色。白尾鹞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猛禽,在国外分布于欧洲,亚洲, 非洲北部,美洲北部和中部,共分化为 2 个亚种,我国仅产指名亚种,分布几乎 遍及全国各地。喜开阔原野、草地及农耕地。飞行比草原鹞或乌灰鹞更显缓慢而 沉重。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形态特征 雄鸟:体型略大(50 厘米)的灰色或褐色鹞。具显眼的白色腰部及黑色翼 尖。外侧的尾羽则是白色,杂以暗灰褐色的横斑,尾上覆羽为白色,所以被叫做 白尾鹞。 雌鸟:褐色。上体为暗褐色,尾上覆羽为 白色,下体为皮黄白色或棕黄褐色,杂以粗著 的红褐色或暗棕褐色纵纹。常贴地面低空飞行, 滑翔时两翅上举成“V”字形,并且不时地抖 动。 飞翔时,从上面看,蓝灰色的上体、白色 的腰和黑色的翅尖形成明显对比;从下面看, 白色的下体,较暗的胸部和黑色的翅尖也形成 鲜明的对比。 虹膜-浅褐色;嘴-灰色;脚-黄色。 叫声:通常无声。 地理分布 分布范围:繁殖于全北界;冬季南迁至北非、中国南方、东南亚及婆罗洲。 分布状况:甚常见的季候鸟。指名亚种繁殖于新疆西部喀什地区、河北及东 白尾鹞:形态特征图 73 北各省。迁徙时见于中国的东半部,越冬于青海东部、西藏东南部及长江以南地 区。 白尾鹞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猛禽,在国外分布于欧洲,亚洲,非洲北部,美洲 北部和中部,共分化为 2 个亚种,我国仅产指名亚种,分布几乎遍及全国各地。 其中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新疆为夏候鸟,在吉林、辽宁、宁夏有一 部分为留鸟,在北京、河北、山东、陕西为旅鸟,其他各省、区则均为冬候鸟。 春季迁到东北繁殖地的时间在 3 月末至 4 月初,离开繁殖地的时间在 10—11 月。 生活习性 白尾鹞栖息于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带,尤其是平原上的湖泊、沼泽、河谷、草 原、荒野以及低山、林间沼泽和草地,农田耕地、沿海沼泽和芦苇塘等开阔地区。 冬季有时也到村屯附近的水田、草坡和疏林地带活动。常沿地面低空飞行,频频 鼓动两翼,飞行极为敏捷迅速,特别是在追击猎物的时候,有时又飘浮在草地上 空,两翅上举成“V”字形,缓慢地移动,并不时地抖动两翅、滑翔时两翅微向 后弯曲。有时也落在地上不动,并且密切地注视着草丛中猎物的活动情况。 主要以小型鸟类、鼠类、蛙、蜥蜴和大型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主要在白 天活动和觅食,尤以早晨和黄昏最为活跃,叫声宏亮。捕食主要在地上。常沿地 面低空飞行搜寻猎物,发现后急速降到地面捕食。 保护级别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华盛顿公约(CITES):二级保护物种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无危物种 LeastConcern(LC)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74 2 调查结果——鱼类 2.1 鲤形目 2.1.1 翘嘴鲌 翘嘴鲌(学名 Culter alburnus,英文名 Topmouth culter),是鲤科鲌属的鱼类。 体型较大,体细长,侧扁,呈柳叶形。头背面平直,头后背部隆起。口上位,下 颌坚厚急剧上翘,竖于口前,使口裂垂直。眼大而圆。鳞小。翘嘴鲌属中、上层 大型淡水经济鱼类,行动迅猛,善于跳跃,性情暴躁,容易受惊。2008 年 12 月, 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丹江口翘嘴鲌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形态特征 体长,甚侧扁,头背面平直,头后背部为 隆起,体背部接近平直。腹棱不完全,自腹鳍 至肛门。口大,上位,下颌很厚,且向上翘, 口裂几乎成垂直。眼大,位于头的侧下方。下 咽齿末端成钩状。腹鳍基至肛门间有腹棱;背 鳍具强大而光滑的硬刺;尾鳍分叉,下叶稍长 于上叶。体背略呈青灰色,两侧银白,各鳍灰 黑色。尾巴是红色的被称为翘嘴红鲌,尾巴呈 青色的称之为青梢鲌,最大的个体可重达 10 千克,是我国鳊鲌亚种最大的一种鱼。 体型较大,常见为 2-2.5 千克,最大者重达 10-15 千克。体细长,侧扁,呈 柳叶形。头背面平直,头后背部隆起。口上位,下颌坚厚急剧上翘,竖于口前, 使口裂垂直。眼大而圆。鳞小。侧线明显,前部略向上弯,后部横贯体侧中部略 下方。侧线鳞 80-93 枚。腹鳍基部至肛门有腹棱。背鳍有强大而光滑的硬棘,第 二棘最甚。胸鳍末端几达腹鳍基部。臀鳍长大,不分支鳍 3 条,分支鳍条 21-25。 尾鳍深叉形。体背浅棕色,体侧银灰色,腹面银白色,背鳍、尾鳍灰黑色,胸鳍、 翘嘴鲌 75 腹鳍、臀鳍灰白色。 地理分布 翘嘴鲌平时多生活在流水及大水体的中上层,游泳迅速,善跳跃。以小鱼为 食,是一种凶猛性鱼类。雌鱼 3 龄达性成熟,雄鱼 2 龄即达成熟,亲鱼于 6-8 月 在水流缓慢的河湾或湖泊浅水区集群进行繁殖活动。产卵后大多进入湖泊摄食或 在江湾缓流区肥育。幼鱼喜栖息于湖泊近岸水域和江河水流较缓的沿岸,以及支 流、河道与港湾里。冬季,大小鱼群皆在河床或湖槽中越冬。 翘嘴鲌分布甚广,产于黑龙江、辽河、黄河、长江、钱塘江、闽江、台湾、 珠江等水系的干、支流及其附属湖泊中。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各水系及附属湖泊。 食性介绍 野生翘嘴鲌是以活鱼为主食的凶猛肉食性鱼类,苗期以浮游生物及水生昆虫 为主食,50 克以上主要吞食小鱼小虾,也吞食少量幼嫩植物。人工繁殖出来的 原种鱼苗,从内营养时期转向外营养时期开始,一直至商品鱼出售,全过程均可 投喂人工饲料。如豆浆、黄粉、鳗料、蚕蛹粉、 花生麸、黄豆饼或鱼糜、鱼浆、鱼粒等。3-4 厘米以上可投喂全人工配合饲料,最好是浮性 料,以及水生植物如青萍、红萍、嫩草、嫩菜 等。当然,经重新驯化,也可重新吃活鱼。投 喂优质人工饲料与投喂活鱼的生长速度无多 大差别。 食用价值 春夏季捕获之白鱼,全鱼可入药,其肉性味甘、温,有开胃、健脾、利水、 消水肿之功效,治疗消瘦浮肿、产后抽筋等症有一定疗效。 翘嘴鲌 76 2.1.2 草鱼 草鱼(学名 Ctenopharyngodon idellus,英文名 Grass carp),是鲤科草鱼属的 鱼类。草鱼的俗称有:鲩、鲩鱼、油鲩、草鲩、白鲩、草鱼、草根(东北)、厚 子鱼(鲁南)、海鲩(南方)、混子、黑青鱼等。在干流或湖泊的深水处越冬。生 殖季节亲鱼有溯游习性。已移殖到亚、欧、美、非各洲的许多国家。因其生长迅 速,饲料来源广,是中国淡水养殖的四大家鱼之一。 形态特征 体略呈圆筒形,头部稍平扁,尾部侧扁; 口呈弧形,无须;上颌略长于下颌;体呈浅茶 黄色,背部青灰,腹部灰白,胸、腹鳍略带灰 黄,其他各鳍浅灰色其体较长,腹部无棱。头 部平扁,尾部侧扁。下咽齿二行,侧扁,呈梳 状,齿侧具横沟纹。背鳍和臀鳍均无硬刺,背 鳍和腹鳍相对。吻非常短, 长度少于或者等于 眼直径。 眼眶后的长度超过一半的头长。 地理分布 栖息于平原地区的江河湖泊,一般喜居于水的中下层和近岸多水草区域。性 活泼,游泳迅速,常成群觅食。为中国东部广西至黑龙江等平原地区的特有鱼类。 在干流或湖泊的深水处越冬。生殖季节亲鱼有溯游习性。已移殖到亚[1]、欧、 美、非各洲的许多国家。因其生长迅速,饲料来源广,是中国淡水养殖的四大家 鱼之一。中国重要淡水经济鱼类中最负盛名者当推草鱼、青鱼、鲢、鳙等世界著 名的“四大家鱼”,虽均为我国特有鱼类,而草鱼以其独特的食性和觅食手段而 被当做拓荒者而移植至世界各地。 食性介绍 为典型的草食性鱼类。草鱼幼鱼期则食幼虫,藻类等,草鱼也吃一些荤食, 草鱼 77 如蚯蚓,蜻蜓等。草鱼因食性简单,饵料来源广泛,且生长迅速,产量高,常被 作为池塘养殖和湖泊、水库、河道的主要放养对象。自 1958 年人工催产、受精 孵化技术成功后,鱼苗、鱼种来源容易,已成为我国主要精养对象。 草鱼还因其能清除水体中及沿岸的草,而被渔民用于在外荡放养一、二年, 以开荒除草。草鱼因其能迅速清除水体各种草类而被称为“拓荒者”。 食用价值 草鱼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对血液循环有利,是心血管病人的良好食物; 草鱼含有丰富的硒元素,经常食用有抗衰老、养颜的功效,而且对肿瘤也有一定 的防治作用;对于身体瘦弱、食欲不振的人来说,草鱼肉嫩而不腻,可以开胃、 滋补。 78 2.1.3 鳡 鳡(学名 Elopichthys bambusa,英文名 Yellow cheek carp),是鲤科鳡属的鱼 类。又名“黄钻”、“竿鱼”,古代称贤鳏鱼,腹平,头似鲩而口大,颊似鲇而色黄, 鳞似鳟而稍细,大者三四十斤,其性情凶猛,捕食其他鱼类,对淡水养殖有害。 为大型上等食用鱼类。 形态特征 大型凶猛性鱼类。体长,其形 如梭。头锥形。吻尖长,口端位, 口裂大,吻长远超过吻宽。下咽齿 扁形,尖端勾状,3 行。下颌前顶 端有一尖硬的骨质突起,与上颌前 端的凹陷相嵌合。眼小。鳃耙稀疏。 无须。腹部回。鳞小。侧线鳞 100 以上。背鳍起点在腹鳍之后,胸鳍不达腹鳍, 腹鳍不达臀鳍,尾鳍深叉形。体色微黄,腹银白,背鳍、尾鳍青灰色,其余各鳍 黄色。 生活习性 生活在江河、湖泊的中上层。游泳力极强,性凶猛,行动敏捷,常袭击和追 捕其它鱼类,一旦受其追击就难有逃脱者,属典型的掠食性鱼类。性成熟为 3-4 龄,亲鱼于 4-6 月在江河激流中产卵。幼鱼从江河游入附属湖泊中摄食、肥育, 秋末以后,幼鱼和成鱼又到干流的河床深处越冬。生长十分迅速,性成熟以后, 体长还在持续增加,最大个体长达 2 米,重可达 60 公斤。 食用价值 研究人员对野生鳡鱼和养殖鳡鱼的营养品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这两种鱼 肌肉中水分含量差异不显著(P=0.07779>0.05),而粗蛋白、粗灰分含量野生鳡鱼显 著高于养殖鳡鱼(P=0.00115、0.00415<0.05),养殖鳡鱼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野生鳡 鳡鱼 79 鱼(P=0.000215<0.05)。养殖鳡鱼的必需氨基酸指数为94.16,而野生鳡鱼则为66.03, 其构成比例符合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FAO/WHO)的标准。野生和养殖 鳡鱼肌肉脂肪酸中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分别为 4.25% 和 4.8%。综合所得结果,养殖鳡鱼氨基酸组成及结构、EPA+DHA 含量均优于野 生鳡鱼,但野生鳡鱼蛋白质含量与n-3/n-6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比例优于养殖鳡 鱼。 80 2.1.4 鲫 鲫(学名 Carassius auratus,英文名 Goldfish),属鲤科鲫属,鱼类的一种。 俗称喜头、鲫拐子(湖北),鲫瓜子(东北),河鲫鱼(上海),月鲫仔(广东); 古称鰿、鲋、寒鲋。鲫鱼为广布、广适性鱼类,对各种生态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 能力。 形态特征 鲫又叫河鲫、鲫瓜子。体侧扁而高,腹部圆,头较小,吻钝,口端位呈弧型;眼较 大,无须;体呈银灰色,背部较暗,鳍灰。因生存的环境不同,形体与颜色也有所差异。 地理分布、 鲫鱼在中国除青藏高原外各地各种水域皆产。 食性介绍 鲫鱼是杂食性鱼类,它们的食 谱极为广、杂,其动物性食物以枝 角类、桡足类、苔藓虫、轮虫、淡 水壳菜、蚬、摇蚊幼虫以及虾等为 主;植物性食物则以植物的碎屑为 最主要,常见的还有硅藻类、丝状 藻类、水草等。在我国南方,鲫鱼几乎全年都能摄食;在北方则由 12 月至翌年 3 月停止摄食。而 6-8 月则为它们最旺盛的摄食时期。 食用价值 鲫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每百克可食部分含蛋白质 13.0-19.5 克,脂肪 1.1-7.0 克,碳水化合物 0.1-5.8 克,矿物质(灰分)0.9 克, 热量 62-109 千卡,钙 50-116 毫克,磷 192-218 毫克,铁 1.1-4.4 毫克。全国各地 都喜爱吃鲫鱼,被视为上等食品;尤其是产妇食鲫鱼汤后,能增加乳汁。在自然 鲫 81 水体中,鲫鱼的产量在淡水鱼总产量中所占的比例高居首位。由于鲫鱼适应性强, 在各种水体皆可生长、繁殖,且 1 龄鱼即达性成熟,种群恢复快,故一直被作为 养殖搭配的对象。鲫鱼的养殖品种繁多,常见的各种金鱼,便是普通鲫鱼经过人 工筛选、驯化而成的变种。 鲫鱼全鱼性味甘、温,有开脾健胃、增进食欲、消水肿、止呕吐、发乳之功 效。鱼卵可调中补气。全鱼入药,可以治疗麻疹、腮腺炎、牙痛、牙龈肿痛、乳 疮、乳癌初起、肺痛、肺脓肿、外痔、脾胃虚弱、食欲不振、水肿、腹水膨胀、 反胃吐食、胃痛、产妇缺奶、产后奶少等症。其胆汁能治痈、无名肿毒和臁疮。 82 2.1.5 鲤 鲤(学名 Cyprinus carpio,英文名 Common carp)鲤科鲤属。体延长,稍侧 扁,体长可达 1m 左右。体青黄色,尾鳍下叶红色。口下位,须 2 对。背鳍、臀 鳍均具硬刺,最后一硬刺的后缘具锯齿。栖息水底层,杂食性。中国除西部高原 外,各地淡水中都产,是重要的养殖鱼类。中国养鲤已有 2400 余年历史,现世 界各地都有养殖。 形态特征 体长,略侧扁。下咽齿呈臼齿形。背鳍基 部较长。背鳍、臀鳍均具有粗壮的、带锯齿的 硬刺。侧线鳞 34~40。鳃耙外侧 18~24。口 端位,马蹄形,触须 2 对,后对为前对的 2 倍长。身体背部纯黑,侧线下方近金黄色。 地理分布 鲤鱼养殖历史悠久,由于地理分布不同,经过长期的人工和自然选择,而发 生类群差别,业已培育出许多养殖品种,如江西、浙江的红鲤均为优良品种。另 外还有团鲤、镜鲤、散鳞镜鲤、丰鲤、荷包红鲤、兴国红鲤、万安玻璃红鲤、松 荷鲤、芙蓉鲤、锦鲤都是鲤鱼的变种。 生活习性 底层鱼类,适应性很强,多栖息于底质松软、水草丛生的水体。冬季游动迟 缓,在深水底层越冬。以食底栖动物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多食螺、蚌、蚬和水生 昆虫的幼虫等底栖动物,也食相当数量的高等植物和丝状藻类。食物要求不严, 根据不同水体和不同季节而有所不同。 适应性强,能耐寒、耐碱:耐缺氧。可在各种水域中生活。为广布性鱼类, 个体大,生长较快,为淡水鱼中总产最高的一种。 鲤 83 2.1.6 青鱼 青鱼(学名 Mylopharyngodon piceus,英文名 Black Carp), 鲤科青鱼属。亦 称黑鲩、螺蛳青。体亚圆筒形,体长达 1m 余。青黑色,鳍灰黑色。头宽平,口 端位,无须。咽头齿臼齿状。栖息中下层,主食螺蛳、蚌、虾和水生昆虫。4-5 龄性成熟,在河流上游产卵,可人工繁殖。个体大,生长迅速,最大个体达 70kg。 肉味美。为中国主要淡水鱼类养殖对象。分布于中国各大水系,主产于长江以南 平原地区。鱼胆有毒。 形态特征 体长,略呈圆筒形,腹部平圆,无腹棱。 尾部稍侧扁。吻钝,但较草鱼尖突。上颌骨后 端伸达眼前缘下方。眼间隔约为眼径的 3.5 倍。 鳃耙 15~21 个,短小,乳突状。咽齿一行,4 ⑸/5⑷,左右一般不对称,齿面宽大,臼状。 鳞大,圆形。侧线鳞 39~45;背鳍 III,7;臀 鳍 III,8[2]。体青黑色,背部更深;各鳍灰黑 色,偶鳍尤深。体长可达 145 厘米。 地理分布 由于青鱼易于饲养来被引种至美国南方。但是,据称青鱼在美国的繁殖已经 越出了特定的养鱼场,在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俄亥俄河和雷德河中均有发现。已 成为美国渔业大害,当地政府甚至出价 100 美元一条悬赏捕捉青鱼。 生活习性 青鱼习性不活泼,通常栖息在水的中下层,食物以螺蛳、蚌、蚬、蛤等为主, 亦捕食虾和昆虫幼虫。在鱼苗阶段,则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青鱼生长迅速,个 体较大,成鱼最大的最大个体可达 70 千克。 多集中在食物丰富的江河弯道和沿江湖泊中摄食肥育,在深水处越冬。行动 青鱼 84 有力,不易捕捉。耗氧状况与草鱼接近,水中溶氧量低于 1.6 毫克/升时呼吸受到 抑制,低至 0.6 毫克/升时开始窒息死亡。在 0.5~40℃水温范围内都能存活。 85 2.2 鲇形目 2.2.1 黄颡鱼 黄颡鱼(学名 Pelteobagrus fulvidraco,英文名 yellow catfish), 为鲿科,黄 颡鱼属的一种鱼类。体长约 20cm,腹面平直,体后半部侧扁,尾柄较细长。体 裸露无鳞,侧线完全。杂食,主食底栖小动物、小虾、水生小昆虫和一些无脊椎 动物等。4~5 月产卵,亲鱼有掘坑筑巢和保护后代的习性。广布于中国东部各 太平洋水系。 形态特征 黄颡鱼体长 123~143mm,腹面平,体后半部稍侧扁,头大且扁平。吻圆钝, 口裂大,下位,上颌稍长于下颌,上下颌均具绒毛状细齿。 眼小,侧位,眼间隔稍隆起。 须 4 对,鼻须达眼后缘,上颌须最 长,伸达胸鳍基部之后。颌须 2 对, 外侧一对较内侧一对为长。体背部 黑褐色,体侧黄色,并有 3 块断续 的黑色条纹,腹部淡黄色,各鳍灰 黑色。背鳍条 6~7,臀鳍条 19~ 23,鳃耙外侧 14~16,脊椎骨 36~38。背鳍部分支鳍条为硬刺,后缘有锯齿, 背鳍起点至吻端较小于至尾鳍基部的距离。胸鳍硬刺较发达,且前后缘均有锯齿, 前缘具 30~45 枚细锯齿,后缘具 7~17 枚粗锯齿。胸鳍较短,这也是和鲶鱼不同 的一个地方。胸鳍略呈扇形,末端近腹鳍。脂鳍较臀鳍短,末端游离,起点约与 臀鳍相对。进食较凶猛。公母颜色有很大差异,深黄色的黄颡鱼头上刺有微毒。 地理分布 分布长江、黄河、珠江及黑龙江、辽宁等流域。 黄颡鱼 86 食性介绍 野生黄颡鱼是肉食性为主的杂食性鱼类,食物包括小鱼、虾、各种陆生和水 生昆虫(特别是摇蚊幼虫)、小型软体动物和其它水生无脊椎动物,有时也捕食 小型鱼类,食性随环境和季节变化而有所差异。 黄颡鱼的规格不同食性也有所不同,体长 2~4 厘米,主要摄食桡足类和枝角类。体长 5~8 厘米的个体,主要摄食浮游动物以及水生昆虫。 超过 8 厘米以上个体,摄食软体动物(特别喜 食蚯蚓)和小型鱼类等。 到了寒冷季节,食物中小鱼较多,而底栖 动物渐渐减少。规格不同的黄颡鱼食性也有所 不同,体长 2~4cm,主要摄食桡足类和枝角类。体长 5~8cm 的个体,主要摄 食浮游动物以及水生昆虫;超过 8cm 以上个体,摄食软体动物(特别喜食蚯蚓) 和小型鱼类等。 食用价值 鲿科动物黄颡鱼的肉。黄颡鱼又称黄颊鱼、黄骨鱼、黄刺鱼、河龙盾鮠。 分布于中国长江、黄河、珠江和黑龙江等流域。获得后,除去鳍、内脏,洗 净用。 性味甘平。能益脾胃,利尿消肿。《医林集要》治水气浮肿,即以黄颡鱼配 绿豆、大蒜,用水煮烂,去鱼食豆,并取汁调商陆末服。攻补兼施,对脾虚而肿 满甚者尤其适宜。 黄颡鱼 87 总结 动物学实习是我们在野外实习的一个相当重要的环节,是我们将课本的知识 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过程。这次的实习不仅使我们更近距离的接触了各种动物, 了解各种动物,巩固了我们的专业知识;同时我们也锻炼了我们各个方面的能力, 开拓了眼界,提高了我们学习的主动性。实习不仅仅使我们亲近自然,得以观察 到学校里没见过的动物,弥补了学校中大多都是标本或标本不足的情况,而且弥 补了我们在理论课堂上记忆抽象概念而没有动物图像的不足。 在野外实习的这些天,大家一起外出观鸟,在观察的同时我们学习到了鸟类 的生活习性;同时也锻炼了我们吃苦耐劳的品质,在给各个鸟类分科时,翻阅资 料,了解了更多的知识,同时通过百度鸟类科普,我们还见识了更多的鸟类。我 们的实习地点是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吴城镇,在这里我们了解了江西地域的风土 人情,和淳朴人民的热情好客,以及浓浓的文化底蕴。 通过此次的动物学野外实习,让我们学习到了课本之外的动物学知识,真实 地了解到了动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通过理论联系实际, 使我们充分的理解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它锻炼了我们的观察能力、理性 思考问题和合理处理各类问题的能力,了解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在此次鄱阳湖实习中,也加深了朋友、同学之间的友情,满满的收获,充盈 的学习,也从研究生学姐学长们学到了许多知识。感谢老师们的带领,把我们从 书本中的知识更好的结合实践,走出书本,去大自然学习知识。总之,在这次实 习中,我不但学到了专业知识,还丰富了我的人生经验。 88 参考文献 [1] 约翰·马敬能, 卡伦·菲利普斯, 何芬奇, 等.中国鸟类野外手册[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 社, 2000. [2]鸟类网.http://niaolei.org.cn/, 2019-01-20. [3]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 2019-01-20. [4]维基百科. https://www.wikipedia.org/, 2019-01-21. [5]鱼类网.http://fish.sppchina.com/, 2019-01-23. [6]张娜,李言阔,单继红等.鄱阳湖枯水期延长背景下越冬水鸟群落结构、丰富度及其空间 分布格局[J].湖泊科学, 2019, (01): 183-194. [7]郭恢财, 胡斌华, 万松贤等.气候变化背景下鄱阳湖南矶湿地子湖泊水位变化对越冬候鸟 多样性的影响[J].野生动物学报, 2018, (03): 550-558. [8]胡振鹏, 葛刚, 刘成林.越冬候鸟对鄱阳湖水文过程的响应[J].自然资源学报, 2014, 29(10): 1770-1779. 符婵.2019.鄱阳湖鸟类多样性.南昌.江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下载pdf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pdf的实际排版效果,会与网站的显示效果略有不同!!

    需要 3 香币 [ 分享pdf获得香币 ]

    下载pdf

    相关文档

    关于动物保护的暑假社会实习报告

    关于动物保护的暑假社会实习报告  这个暑假,我参加了动物保护2队关于公民保护动物意识的调查活动。我们主要针对市民对野生动物和珍稀动物的认知,还有弱小动物的态度进行调查。根据要求,我去了宠物店和...

    8年前   
    486    0

    动物医学专业毕业实习报告

    动物医学专业毕业实习报告  毕业实习工作已经划上了句号,但留在心中的回忆与感受却是久久难以忘怀。在这五个多月中我们紧张过,努力过,开心过,醒悟过,自信过。这些从未有过的经历让我们进步了,成长了...

    11年前   
    468    0

    2021年动物医学专业毕业实习报告总结

     2021年动物医学专业毕业实习报告总结撰写人:___________日 期:___________2021年动物医学专业毕业实习报告总结毕业实习工作已经划上了句号,但留在心中的回忆与感受却...

    2年前   
    435    0

    2016年关于动物学野外实习报告

    2016年关于动物学野外实习报告  野外实习是普通动物学教学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联系实际,巩固和加深课堂教学内容的重要环节,野外实习不仅使我们对课本的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且也使...

    7年前   
    448    0

    2018年爱护动物主题暑期实习报告

    爱护动物主题暑期实习报告  动物和人有着许多共同点,我们住在同一个地球,我们有感情,我们会跑会动,我们在努力地和自然环境和谐相处。所以为动物展开的活动主题是很有必要的。  在这次社会实践中,我...

    5年前   
    336    0

    鄱阳湖生态文明心得

    鄱阳湖生态文明心得  xx年12月12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获得国家正式批准。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第一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是江西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翻开了江西发展崭新...

    11年前   
    368    0

    鄱阳湖导游词

    鄱阳湖导游词  鄱阳湖上承赣、抚、信、饶、修五河之水,下接我国第一大河――长江。在正常的水位情况下,鄱阳湖面积有3914平方公里,容积达300亿立方米。它每年流入长江的水量超过黄、淮、海三河水...

    10年前   
    347    0

    动物科学专业大学生猪场实习报告

    动物科学专业大学生猪场实习报告  我在猪场实习的,实习的时间是2012年2月14日至5月15日,实习内容主要是负责保育舍和肥猪舍的疾病防治。在这三个月的实习时间里,主要的工作是给猪看病打针。还...

    11年前   
    378    0

    天目山动物植物实习

    天目山动物植物实习  一座座山头从眼前划过,校车飞速行驶,渐渐的被包裹在群山之中。秀长挺拔的柳杉长在高高的山坡上,越发显得高大。阳光穿行于茫茫林海,斑驳的树阴和潺潺的泉水透着山里的清凉。 回忆...

    9年前   
    293    0

    2016年春节人少的旅游地:江西鄱阳湖

    2016年春节人少的旅游地:江西鄱阳湖  春节人少的旅游地:江西鄱阳湖  到鄱阳湖旅游,是一件充满着诗意的事情:站在蜿蜒的鄱水岸边,看空中水鸟悠闲盘旋,湖面上帆影点点,在朝阳或夕阳的映照下,像...

    7年前   
    354    0

    加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保护和建设

    **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具有吞吐型**湖泊和季节性湖泊的特点,在长江流域发挥了重要的水位调蓄作用,建立**湖生态经济区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大决策,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具...

    4年前   
    1013    0

    电焊实习报告—实习报告

    电焊实习报告—实习报告     这次为期数天的生产见习是我们参与实践活动的很重要的一部分,在老师的带领下通过一定的动手操作实践,掌握了某些技能,在这数天的实习中我对电焊的焊接操作等电焊常识等有...

    10年前   
    841    0

    实习报告格式—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格式—实习报告 XXXXXXX学院应用技术学院实 习 报 告  实习内容                    专业(本/专)                  年级班级       ...

    11年前   
    676    0

    教育实习报告—实习报告

    教育实习报告—实习报告     时间过得飞快,六个星期紧张而又美好的实习生活结束了。这份艰辛,这份感悟对于我们实习小组的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宝贵的回忆。    我们的教育实习主要包括教学工作和班...

    9年前   
    964    0

    超市实习报告—实习报告

    超市实习报告—实习报告 安理超市简介与发展蓝图:       安理超市成立于XX年,现有两个连锁店,一个位于安徽理工大学校本部东门左侧,另一个位于安徽理工大学北校区校外学生公寓所在的校区,另外...

    12年前   
    651    0

    希腊实习报告—实习报告

    希腊实习报告—实习报告     有些事情是我从未预见过的,但却那么奇妙而自然地发生了,就如我和希腊的邂逅。拿到offer后,签证、定机票、收拾行装,事情办得杂乱,直到我登上飞机,才突然醒悟一种...

    12年前   
    721    0

    车间实习报告—实习报告

    车间实习报告—实习报告    经过一个月的车间实习我了解了很多现场的实际情况,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真正意识到书本知识和实际确实有一些差异,了解了现代机械制造工业的生产方式和工艺过程。...

    11年前   
    697    0

    工业实习报告—实习报告

    工业实习报告—实习报告   我们在学校校工厂进行了为期9天的金工实习。期间,我们接触了车、钳、铣、磨、焊、铸、锻、刨等8个工种。每天,大家都要学习一项新的技能。36小时的实习时间里,完成从对各...

    9年前   
    587    0

    生产实习报告—实习报告

    生产实习报告—实习报告 一、程序说明:  Windows资源管理器是帮助用户组织文件和目录的有力工具,可以用它来查看全部文件和目录,然后建立一个适合于自己的目录结构;还可以利用资源管理器来移动...

    10年前   
    633    0

    法院实习报告—实习报告

    法院实习报告—实习报告     二个月的实习把我从一个单纯的学生过渡到一个社会人,二个月我看到的和我没看到都让我幸福着同时也痛苦着。作为一个将来的法律人看着现实中的境况似乎也看到了自己将来的路...

    10年前   
    528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