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yu
创建于2015-12-21 08:03:00
修改者l'm fine
修改于2022-10-23 23:26:19
字数27552
文档摘要: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分) 1.默写。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____________ 。(《虽有嘉肴》) (2) ____________ ,不必藏于己。(《大道之行也》) (3)可怜身上衣正单, ____________ 。(白居易《卖炭翁》) (4) ____________ ,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精品解析】安徽省滁州市东坡中学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第四次月考试卷 安徽省滁州市东坡中学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第四次月考试卷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分) 1.默写。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____________ 。(《虽有嘉肴》) (2) ____________ ,不必藏于己。(《大道之行也》) (3)可怜身上衣正单, ____________ 。(白居易《卖炭翁》) (4) ____________ ,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5)《北冥有鱼》中描写鹏鸟飞到南海时飞翔状态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桃花源记》中,通过选取两个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来传达桃花源之中人们生活安乐自在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 (7)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用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了诗人对天下寒士安居广厦的祈盼之情。 2.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问题。 青春胜利了。保尔终于没有死于伤寒。这是他第四次死里逃生。整整躺了一个月之后,苍白消瘦的保尔已能够勉强站起来,摸着墙壁,在房间里走动了。母亲搀着他走到窗口,他向街上看了很久,雪在融化,外面已经是初次解冻的温暖天气了。一只麻雀神气十足地站在窗外樱桃树的枝丫上,不时用狡huá的小眼睛偷看保尔。 “怎么样,咱们俩终于熬过冬天了吧?“保尔用指头敲着玻璃窗,低声说。 (1)请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勉强 融化 狡huá (2)提取画线语句的主干: (3)是谁把保尔领上革命道路?又是谁和他结为革命伴侣?下面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阿尔焦姆;冬妮娅 B.朱赫来;达雅 C.母亲;丽达 D.阿基姆;瓦利亚 (4)选文中说“这是他第四次死里逃生“,请再举出保尔前三次死里逃生的经历中的一次。 3.某校以“双减伴我同行“为主题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下面是某位同学搜集到的一幅漫画,请你说说它的寓意。 4. “双减”背景下,家长应该怎样做?请阅读下面材料,根据提示进行修改。 家长是一项巧职业,需要科学育子的智慧。家庭环境的好与坏,决定了孩子的学习质量。【甲】父母的言传身教,无时无刻影响着孩子。在“双减”新政策背景下,家长还需摒弃“只见分数不见人”的旧观念,丢掉“怕孩子输在起跑线”的旧思维,明辩“疯狂培训+疯狂刷题”的旧陷阱。须知,知识比成绩更重要,健康比分数更重要,陪伴比培训更重要。【乙】无论教育如何改变,父母始终都是孩子的终身责任人。 ①选段中含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 ”,应改为“ ”。 ②【甲】句表意不当,应当修改为: ③【乙】句词语搭配不当,应将“ ”改为“ ”。 5.“双减”之后,某学校每周都制作了作业登记表,严格把关作业质量与用时。请你结合语境,在横线上补全内容。 老师们说:减轻了老师负担。改作业心情舒畅多了、同学们认真答题,字迹工整,正确率有了很大提高。 辅导班说:这样不好,作业减少,并且都在学校写完,校外辅导怎么经营下去,我们的重要性显现不出来。 同学们说: 二、阅读。(55分)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21年11月 27日至 12月18 日期间英国奥密克戎毒株确诊病例变化图(如下) 材料二: 奥密克戎,最早于2021年11月9日在南非首次检测到。11月 26 日,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定义为第五种“关切变异株“,取名希腊字母Omicron变异株。 当地时间11月27日,意大利罗马儿童医院科研团队发布新冠病毒新型变异毒株奥密克戎的全球首张图片(左图为德尔塔毒株与奥密克戎毒株刺突蛋白突变对比图)。图片显示,与德尔塔毒株相比,奥密克戎毒株拥有更多的刺突蛋白突变,这些变异多样化,且大部分位于与人体细胞相互作用的区域。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生物学教授弗朗索瓦 巴卢分析称,奥密克戎变异株携带着一系列不寻常的突变,有可能是在某个免疫力低下病例的慢性感染期间发生的变异,也有可能来自某个未经治疗的艾滋病患者。世界卫生组织也表示,奥密克戎这一变异毒株有大量突变,其中一些突变令人担忧。 (选自“百度百科“) 材料三: 奥密克戎的快速传播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其拥有数十种突变,这些突变将它与以前的变体区分开来,并使它能够避开宿主体内的抗体,特别是能与病毒外围的刺突蛋白结合并阻止病毒进入细胞的中和抗体。这意味着尽管很多人对新冠病毒早期版本已有广泛的免疫力,但与德尔塔变体相比,奥密克戎有更多宿主可供选择。 另外,在病毒传播方面,一种观点认为,这种变体在鼻腔中产生的病毒颗粒浓度更高,因此感染者每次呼气都会呼出更多病毒,但科学家们在这方面并没有达成共识。 香港大学病毒学家迈克尔 常团队对于人类肺部和支气管组织的一项研究支持了上述猜测。他们的数据表明,奥密克戎在上呼吸系统中的复制速度快于以前所有的新冠病毒变体。帝国理工学院病毒学家温迪 巴克利团队的研究发现,奥密克戎在培养的鼻细胞中复制的速度比德尔塔快。 (《科技日报》2022年03月14日) 材料四: 奥密克戎毒株与其他新冠肺炎毒株相比,传播能力更强、传播速度更快,容易造成多点散发或者集中暴发。短时间之内发展成为局部聚集性疫情的可能性较大。感染奥密克戎变异株后,症状相对较轻。一方面,接种疫苗或自然感染产生的细胞免疫功能尚能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奥密克戎变异株致病率较弱,但是对于免疫功能低下者、老年人、有慢性基础性疾病等特殊人群,感染后罹患重症甚至死亡的风险仍然较高。同时,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隐匿性更强,多数病例感染后症状比较轻,甚至是无症状感染,导致感染者不容易被及时发现。 戴口罩仍然是阻断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的有效方式,即使已经完成全程疫苗接种或者是加强针接种的情况下,也要在室内、公共场所、公共交通工具等场所佩戴口罩。此外,还要勤洗手和做好室内通风。减少非必要外出,尤其是尽可能减少前往中高风险地区,并且要加强旅行途中的个人防护,降低感染的概率。 (选自《科技日报》2022年03月12日) 6.下面与所给材料不一致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奥密克戎,最早于2021年11月9日在南非首次检测到,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定义为第五种“关切变异株“。 B.病毒学家迈克尔 常团队对于人类肺部和支气管组织的研究支持了奥密克戎在鼻腔中产生的病毒颗粒浓度更高的观点。 C.奥密克戎毒株与其他新冠肺炎毒株相比,传播能力更强、传播速度更快,短时间之内会发展成为局部聚集性疫情。 D.戴口罩仍然是阻断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的有效方式,此外还要勤洗手、做好室内通风、减少非必要外出。 7.仔细观察材料一,提取两条信息。 8.材料二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9.根据后三则材料,简要概括奥密克戎传播速度快的原因。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粒米的旅行 王太生 ①这注定是一条年复一年的经典线路,关于一粒米的旅行。 ②五月,若隐若现的布谷声中。秧苗出落得青翠欲滴,农人拿来箩筐,秧苗端坐在农人晃悠悠的箩筐上,一路挤闪路边的野草,担子跌落着亮晶晶的水滴,以一个季节成人礼的方式,走向天光云影的秧田。 ③一粒米就这样开始旅行。它一出门就迎面遭遇一场兜头雨。一场雨在天地间泼泼地下着,秧田翻着气泡,秧苗在雨中,舒展腰肢,歪着小脑袋,咧着嘴,尽情吮吸。秧田需要汩汩的水,小河的水,沿着水渠哗哗流淌。这时候,有一尾鱼,“泼剌”一声,游入秧田。 ④一粒米在旅途上,雨热同期。高温在秧棵间恣肆蔓延。只有这样氤氲的高温,一粒米才开始抽穗。三伏天,农人在水田劳作的姿势,是逆光中的一幅剪影。勾画在以秧田为背景的天空。那些秧苗在咕噜咕噜地喝水,农人在拔草的间隙,坐在树荫下,也咕嘟咕嘟地喝水。随身携带的水壶里,有一层厚厚的水垢。 ⑤城里来的孩子,对农村所作的观察,是鹅眼状的。田埂上,迎面走来的水牛,一对大眼睛怯生生的,农人谚语:鹅眼看人时小,牛眼看人时大。牛的双眸,闪烁的是对土地的敬畏。 ⑥一粒米邂逅爱情。这时候,稻田里有蛙鼓虫鸣。感情越炽热,温度越高,一粒米在稻壳紧紧包裹的子宫内灌浆发育。灌浆中的一粒米,阳光下,放在掌心,用手轻轻一搓,是迸裂的、嫩嫩的、青中带玉的包浆。不远处,邻家女孩儿,坐在树下,静静地想着心思。 ⑦湿热相伴,汗水同行。宋代诗人戴复古在《大热》中描述,“天地一大案,阳炭烹六月。万物此陶镕,人何怨炎热。君看百谷秋,亦自暑中结。田水沸如汤,背汗湿如泼。”天太热了!整个世界就像一个大瓷窑,在酷暑的六月燃烧。何必埋怨天热呢,你看秋天的硕果,其实是在这炎热的夏天孕育。在这样的天气耕耘,田里热得可怕,稻田的水,滚烫、滚烫,像是沸腾了一般,农夫背上的汗,如同被泼了一盆水上去,湿漉漉的。 ⑧等到暑热消去,凉风起,农人额头汗珠渐渐风干,秋天到了,梦中稻田,逐渐干涸,大地一片金黄。一粒米,等待收割。就这样,一粒米在时光的旅行中,戛然而止。 ⑨儿时餐桌上,我经常将一碗饭,吃剩一半。外婆见状,不时提醒说,浪费粮食,响雷打头。一粒米,七斤四两水。我吓得赶紧扒拉干净,故意发出响声,碗底照见人影。 ⑩到达了目的地,一粒米,脱去薄薄的稻壳,变成晶莹的一粒,又开始了它的另一种旅行,从乡村流入城市。 ____________那时候,父亲在粮店上班。粮店的粮垛堆至房顶,粮垛是由一袋一袋的米包垒成,我躺在粮垛上,重量的挤压,一堆米在身下,有秩序地缓缓游动。趴在粮垛上游戏的日子,我曾看到装满无数粒米的麻包上、盖了章,有的还标有印记。有一只麻包,上面写着字:“新河大队、张。”我猜想着,这一定是那个卖这一包米的农民留下的,他舍不得这经历了一个苦夏所收获的这一包米?站在树荫下。咕噜咕噜地喝着水。抑或是让淘米做饭的城里人,晓得这一包米,是乡下一个姓张的人种的?彼此之间,有种缘分。 ____________一粒米之旅,是一个苦夏之旅,暴雨雷电,等待忍耐,孕育蜕变;是一个辗转之旅,舟车相继,每一个环节,都串联起好多人。一粒米,喂养了乡村和城市。 (《长江日报》2022年 05月07日) 10.结合选文内容,概括一粒米的旅程,补全下面的内容。 农人插秧,秧苗吮吸雨水生长一___________—— ——秋天到了,一粒米等待收割——脱去稻壳,一粒米从乡村流入城市 11.赏析下面句子。 ①那些秧苗在咕噜咕噜地喝水。(从加点词的角度) ②稻田的水,滚烫、滚烫,像是沸腾了一般。(从修辞角度) 12.简要分析选文结尾段的作用。 13.选文以第一人称“我“和“一粒米“的视角记述,有什么好处?请加以评析。 14.“一粒米“的旅行,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简要概括。(不少于3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 自古人知贵兰,不待楚之逐臣①而后贵之也。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簿丛②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是所谓“遁世无闷,不见③是而无闷“者也。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不殊。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所谓含章以时发者④也。 (黄庭坚《书幽芳亭记》) 【注释】①楚之逐臣:即屈原。②薄丛:贫瘠的丛林。③不见:不被人知道。④含章以时发者: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 15.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才美不外见 ____________ ②执策而临之 ③不为无人而不芳 ____________ ④来岁不改其性也 16.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②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 17.甲文中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 ;乙文表现兰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 18.甲、乙两文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写作。(55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鼓励。这样不仅让自己有进取之心,更重要的是能产生不断超越与突破的动力。”自古以来,十之八九的成功者每一次奋发努力的背后,必有数倍的鼓励。 请根据材料,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以“鼓励的力量”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600 字的作文。 【提示与要求】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文中不要出现透露你个人身份的信息;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教然后知困 (2)货恶其弃于地也 (3)心忧炭贱愿天寒 (4)曲径通幽处 (5)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6)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7)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诗文名句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书写”炭“”幽“”垂髫“”怡然“”广厦“”庇“”俱“ 故答案为:(1) 教然后知困 (2) 货恶其弃于地也 (3) 心忧炭贱愿天寒 (4) 曲径通幽处 (5) 水击三千里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6)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7)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默写诗文名句的能力。只要平时既注意记忆、积累,又能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解答本题并不难。名句默写题答题时要认真细致,务必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 2.【答案】(1)miǎn;róng;猾 (2)麻雀站在枝丫上 (3)B (4)示例:第一次是在与波兰白军的战斗中,他的腿受伤并得了伤寒。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主谓句;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经典情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拼音写汉字的能力。 勉强 : miǎn 融化:róng 狡huá :狡猾 故答案为: miǎn róng 猾 (2)本题考查寻找句子主干的能力。 找到主语:麻雀;动词:站;状语:在枝丫上 故答案为: 麻雀站在枝丫上 (3)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知识的积累能力。 根据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了解,可选出答案。 故答案为:B (4) 本题考查名著故事情节的概述。 保尔四次面临死亡的威胁。第一次是与波兰白军的激战中,腿受伤并得了伤寒。第二是在骑兵部队的战斗中,被炮弹片击中头部。 故答案为:示例:第一次是在与波兰白军的战斗中,他的腿受伤并得了伤寒。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拼音写汉字的能力。这类题型,要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区别,避免混淆。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对于形似字、同音字、多音字、易错字,要勤于积累,加强记忆。 (2)寻找句子主干,先明确句子的主要成分(主语、谓语、宾语、补语、定语、状语和中心语)及各成分所在的位置,再找出主语、谓语和宾语,去掉其他修饰成分。 (3)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知识的积累能力。关于名著,在平时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等,并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对于课本中有关名著的内容更引要起重视。这样,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 (4)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知识的积累运用能力。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并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对于课本中有关名著的内容更要引起重视。 3.【答案】学生一直在疲于奔命地补课,停不下来,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和身心健康。 【知识点】漫画释义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图片观察和理解能力。 画面主体是一个转盘,一个孩子站在趴在转盘上上,双手抓着转盘根本停不下来。结合漫画主题“双减伴我同行”可知,学生一直在疲于奔命地补课,停不下来,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和身心健康。 故答案为:学生一直在疲于奔命地补课,停不下来,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和身心健康。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漫画运用的表现手法及主旨的理解能力。漫画是一种具有强烈的讽刺性或幽默性的绘画。画家从政治事件和生活现象中取材,通过夸张、比喻、象征、寓意等手法,表现为幽默、诙谐的画面,借以讽刺、批评或歌颂某些人和事。 4.【答案】①明辩| 明辨 ②父母的言传身教,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孩子。 ③改变;改革 【知识点】搭配不当;表意不明 【解析】【分析】 ①本题考查字形辨析。 根据积累作答。“明辩”的“辩”应为“辨”。 故答案为:①明辩 明辨 ②本题考查病句修改。 【甲】句表意不当,应当修改为:父母的言传身教,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孩子。 故答案为:②父母的言传身教,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孩子。 ③本题考查病句修改。 【乙】句词语搭配不当,应将“改变”改为“改革”。 故答案为:③改变 改革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及修改病句的能力。明确病句的原因有:成分残缺、成分赘余、搭配不当、用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等。学生平时只要多交流,多做题,就会掌握其中的规律。 5.【答案】示例:我们举双手赞成“双减”。以往老师布置的作业繁多,有很多都是重复的内容,低质低效,费时费力。“双减”切实减轻了我们的学习负担。我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消化 课堂知识,去阅读经典、增强兴趣爱好,甚至是走近大自然和社会实践,让我们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提高。这比起以往死读书,成了无用的书呆子不是强多了? 【知识点】对话题;语言得体;语言简明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根据语境补全对话。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围绕“双减的好处”来谈。言简意赅,表达清晰得体,观点明确,言之有理。如何读懂漫画的信息:1.读懂漫画的标题;2.读懂漫画中的对白或说明文字;3.读懂漫画的构图;4.读懂漫画中的要素。 故答案为:示例:我们举双手赞成“双减”。以往老师布置的作业繁多,有很多都是重复的内容,低质低效,费时费力。“双减”切实减轻了我们的学习负担。我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消化 课堂知识,去阅读经典、增强兴趣爱好,甚至是走近大自然和社会实践,让我们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提高。这比起以往死读书,成了无用的书呆子不是强多了?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写微评论的能力。“微”是短小,简短之意。微评论就是写一则短小、精悍的评论。这里要理解消息所陈述的事实,要有自己鲜明的观点,评论要做到言之成理。 【答案】6.C 7.2021年11月27日至12月18日期间,英国奥密克戎毒株确诊病例逐日攀升;奥密克戎毒株传播速度较快。 8.作比较。画线句将奥密克戎毒株与德尔塔毒株相比,突出了它刺突蛋白突变多、变异多样化的特点,给人更加鲜明的认识。 9.奥密克戎毒株拥有更多的刺突蛋白突变,这些变异多样化,且大部分位于与人体细胞相互作用的区域;奥密克戎有更多宿主可供选择;奥密克戎在上呼吸系统中的复制速度快于以前所有的新冠病毒变体;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隐匿性强,导致感染者不容易被及时发现。 【知识点】把握作者的见解;新闻报道类;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2)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分条回答问题。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比较这一说明方法的作用的能力。作比较是将两种类别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现象等加以比较来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作用是突出强调事物的某种特征。 (4)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6.此题考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由“材料四”中“奥密克戎毒株与其他新冠肺炎毒株相比,传播能力更强、传播速度更快,容易造成多点散发或者集中暴发。短时间之内发展成为局部聚集性疫情的可能性较大。”可得,只是可能发展成为局部聚集性疫情,故C错误。 故答案为:C 7.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 看图表回答问题,重点是标题,可以直接引用标题中的话,由图表趋势可得,英国奥密克戎毒株确诊病例逐日攀升 ,且速度快。 故答案为: 2021年11月27日至12月18日期间,英国奥密克戎毒株确诊病例逐日攀升;奥密克戎毒株传播速度较快。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比较这一说明方法的作用的能力。 由“与……相比”即可得出是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了奥密克戎毒株的特性:刺突蛋白突变多、变异多样化 。 故答案为: 作比较。画线句将奥密克戎毒株与德尔塔毒株相比,突出了它刺突蛋白突变多、变异多样化的特点,给人更加鲜明的认识。 9.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由“拥有更多的刺突蛋白突变,这些变异多样化,且大部分位于与人体细胞相互作用的区域”“但与德尔塔变体相比,奥密克戎有更多宿主可供选择 ”“ 奥密克戎在培养的鼻细胞中复制的速度比德尔塔快 ”“ 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隐匿性更强,多数病例感染后症状比较轻,甚至是无症状感染,导致感染者不容易被及时发现 “等概括可得出答案。 故答案为: 奥密克戎毒株拥有更多的刺突蛋白突变,这些变异多样化,且大部分位于与人体细胞相互作用的区域;奥密克戎有更多宿主可供选择;奥密克戎在上呼吸系统中的复制速度快于以前所有的新冠病毒变体;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隐匿性强,导致感染者不容易被及时发现。 【答案】10.高温蔓延,一粒米开始抽穗;邂逅爱情,一粒米灌浆发育 11.①加点词是拟声词,生动描摹了秧苗喝水的声音,将秧苗拟人化,化静为动,同时从侧面烘托了天气的炎热。②这句话运用了反复和夸张的修辞,突出了田里热得可怕,为下文写一粒米的成熟铺垫。 12.在内容上,选文结尾段,点明了一粒米之旅的意义,升华了文章中心;在结构上,选文结尾段总结了全文,并照应标题和开头,使结构严谨。 13.第一人称“我”的运用,增强叙述的真实感。“一粒米”的视角,把米拟人化,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以“一粒米”叙述,视角自由,从时间、空间的维度贯穿全文。 14.一粒米之旅,是一个苦夏之旅,暴雨雷电,等待忍耐,孕育蜕变,告诉我们成熟需要淬炼(成功需要等待忍耐);一粒米之旅,是一个辗转之旅,舟车相继,每一个环节,都串联起好多人,告诉我们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一粒米,喂养了乡村和城市,告诉我们要乐于奉献;一粒米,凝聚着农人辛劳的汗水,告诉我们要珍惜粮食。 【知识点】文章结尾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记叙人称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把握情节的能力。概括主要情节,可以按情节的发展将文章划分层次,然后概括各层折大意。故事情节的发展一般是“何时何地发生了何事”。情节的发展讲究的是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重点句子的能力。这类题型应先找准赏析的角度,如修辞、描写方法、写作手法、重点词语等;再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 (3)本题考查语段在文中的作用。这类题型,先读懂文章内容,注意语段所在的位置;再从内容和结构上两个方面来答题。 (4)本题考查把握叙述故事视角的能力。叙述视角也称叙述聚集,是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同样的事件从不同的角度看去就可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在不同的人看来也会有不同的意义。不同的叙述视角决定了作品不同的构成方式,同时也决定了接受者不同的感受方式。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对文章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类题型,先要读懂文章的内容,再结合重点句子和题目要求答题即可。 10.本题考查把握情节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认真研读内容,梳理作者行文思路。 ②段写出五月秧苗走向天光云影的秧田,④段写出雨热同期秧苗开始抽穗,⑥段写出一粒米在稻壳紧紧包裹的子宫内灌浆发育,⑧段写出大地一片金黄,一粒米等待收割,⑩段写出一粒米从乡村流入城市。 故答案为: 高温蔓延,一粒米开始抽穗;邂逅爱情,一粒米灌浆发育 1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重点句子的能力。 ①咕噜咕噜是拟声词,同时将秧苗拟人化,写出天气之热。②”滚烫、滚烫“运用重复,“ 像是沸腾了一般 ”夸张,都有突出强调的作用,突出田地之热,同时从结构上考虑,为下文成熟做铺垫。 故答案为: ①加点词是拟声词,生动描摹了秧苗喝水的声音,将秧苗拟人化,化静为动,同时从侧面烘托了天气的炎热。②这句话运用了反复和夸张的修辞,突出了田里热得可怕,为下文写一粒米的成熟铺垫。 12.本题考查语段在文中的作用。 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分析,结尾段的作用一般有: 在内容上,选文结尾段,升华了文章中心;在结构上,选文结尾段总结了全文,并照应(前文)标题和开头,使结构严谨。 故答案为:在内容上,选文结尾段,点明了一粒米之旅的意义,升华了文章中心;在结构上,选文结尾段总结了全文,并照应标题和开头,使结构严谨。 13.本题考查把握叙述故事视角的能力。 第一人称,可以增加亲切感和故事的真实感;”一粒米“的特殊视角,生动形象,视角自由,由此结合文章内容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 第一人称“我”的运用,增强叙述的真实感。“一粒米”的视角,把米拟人化,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以“一粒米”叙述,视角自由,从时间、空间的维度贯穿全文。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对文章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其实是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可以关注最后一段,”一粒米之旅,是一个苦夏之旅,暴雨雷电,等待忍耐,孕育蜕变;是一个辗转之旅,舟车相继,每一个环节,都串联起好多人。一粒米,喂养了乡村和城市“每一个小分句都可以得出一个启示。 故答案为: 一粒米之旅,是一个苦夏之旅,暴雨雷电,等待忍耐,孕育蜕变,告诉我们成熟需要淬炼(成功需要等待忍耐);一粒米之旅,是一个辗转之旅,舟车相继,每一个环节,都串联起好多人,告诉我们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一粒米,喂养了乡村和城市,告诉我们要乐于奉献;一粒米,凝聚着农人辛劳的汗水,告诉我们要珍惜粮食。 【答案】15.同“现”,表现;马鞭;发出香味;年 16.①真的没有干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干里马吧! ②(兰)生长在深山和贫瘠的丛林中,不因为没有人知道就不发出香味。 17.一食或尽粟一石;兰甚似乎君子。 18.甲文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摧残人才的强烈愤慨之情。乙文表明了作者遭受外界残酷环境的摧残也不改变自己本性的人生态度。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中重点词语意义的能力。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2)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中重点句子的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常考题。翻译文句,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文句时要做到字字落实,要特别注意对关键词语的把握,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这类题型,先要读懂文章的内容,再结合重点句子和题目要求答题即可。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情感的能力。这类题型,先读懂文章内容,再从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和关键的字词等方面来理解即可。 【附参考译文】 【甲】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著称。 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的食量多加饲料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 【乙】自古人们就以兰花为贵,并不是等到屈原赞兰花之后,人们才以它为贵的。兰花和君子很相似:生长在深山和贫瘠的丛林里,不因为没有人知道就不发出芳香;在遭受雪霜残酷的摧残后,也不改变自己的本性。这就是所说的避世而内心无忧,不被任用而内心无烦闷。兰花虽然含着香味形状美好,但平时与萧艾没有什么两样。一阵清风吹来,它的香气芬芳,(兰花)在居室则满室芳香,在厅堂则满堂清香,这就是所说的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中重点词语意义的能力。 ①才美不外见 :才华和美德不表现出来。 ②执策而临之 :拿着马鞭站在它的面前。 ③不为无人而不芳 :不因为没有人就不发出香味。 ④来岁不改其性也 :来年也不改变它的品性。 故答案为: 同“现”,表现;马鞭;发出香味;年 16.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中重点句子的能力。 注意重点词的翻译“其”“其”“为”“芳” 故答案为:①真的没有干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干里马吧! ②(兰)生长在深山和贫瘠的丛林中,不因为没有人知道就不发出香味。 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甲文中表现千里马外在特征,即可得“ 一食或尽粟一石 ”;乙文中能表现兰花品质的句子即“ 兰甚似乎君子 ”,与其同君子作比,赞誉极高。 故答案为: 一食或尽粟一石;兰甚似乎君子 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情感的能力。 甲文通过千里马被埋没的例子,比喻人才不被赏识,表达作者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摧残人才的强烈愤慨之;乙文通过对兰的高尚品质的赞美,表达作者遭受外界残酷环境的摧残也不改变自己本性的人生态度。 故答案为: 甲文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摧残人才的强烈愤慨之情。乙文表明了作者遭受外界残酷环境的摧残也不改变自己本性的人生态度。 19.【答案】【参考例文】 给我一个鼓励的眼神 感慨斗转星移,时光渐逝,沧桑岁月里隐藏着一颗枯萎的心。我架着风在寰宇间寻找真诚,寻找一个至高的灵魂…… 终于,我找到了。是她——我敬爱的初中语文老师——车老师。 “孩子”,她总喜欢这样叫我。而我却觉得她也像个孩子,与我们欢笑疯闹,甚至领着我们在课上出来“采风”“踏青”,找到了娇艳、美丽的牡丹花,幸福得手舞足蹈,像个孩子。我,我们都是孩子。 开始的时候,因为我每次的作业都完成得非常好,她总是特别关注我。而第一次月考,更是证明了我语文方面的突出。我还记得她每次上课时,都会看着我,对我笑。 那是我见过大人们脸上最纯真、最干净的笑脸。她的眼眸明亮而纯净,充满着对我的肯定与支持,让我一路向前,向自己的梦想奋力奔跑。 直到那一次,一直骄傲的我才懂得,什么叫做失败。 七年级上学期,我一直是班里的团支书,在团支书竞选中,她把这个曾经我以它为荣的职位转瞬交给了别人。一直高高在上的我仿佛是从悬崖峭壁上一落千丈。于是,我便在作业本上写下了一篇关于此事的日记。她回复的评语是“仔细想想你这半年来都做了些什么,凡事都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对!就是这两句,一个字也不差。我仿佛从这两句话中,再一次看到了她那双明亮的眼眸,仿佛像两个黑洞,让我深陷其中,从那里,我不仅得到了鼓励,更读懂了人生。我要从郁闷中走出来,开始新的美好的生活。 失败的苦痛刚刚过去,新的一轮又开始重演。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落选的事影响到了我的学习。下学期的第一次语文考试的分数实在是奇差无比,在班级只是中等分数。这次,我是真的痛了。我似乎感觉到我这一生都要毁在此处了,而又是她,在不停的鼓励我。我在作业本中把我当时最真切、最着急的心情写在了上面,而她这次的评语是“别灰心,别着急,一次的失败不代表你的学习方法有问题,再好的马也有失足的时候,继续努力,你一定可以做到最好”!当天,她找我谈了话。我记得她放在我肩膀上的手,温暖而有力,而她的眼神,更是满怀希望和鼓励。柔情的眸又忽然变得这般坚定。她让我知道,在困难的时刻,有这样的一双眼睛,在背后鼓励我、支持我,是我坚实的后盾。 我就这样在她的眼神鼓励下成长。不出她的所料,后来,我的语文成绩没有出过班里的前三,并在七年级最后一次的考试中以语文117分的高分位居全校第一。这一切又一切的荣誉,都应归她所有。 她拥有最美的眼神,带着她的眼神,我可以纵情的、勇敢地向希望的前方大步前进。 一败,一励,一双眼。 一生,一师,一段情。 【知识点】话题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话题作文。话题为“鼓励的力量”。鼓励:指出对方的优点与成绩,向对方表示激励。鼓励可以来自于他人,也可以来自于自身。鼓励的背后是对他人的肯定与信任,是对某人的美好期许。鼓励的力量可以让一个不优秀的人变得优秀,可以让一个优秀的人变得更加优秀。肯用鼓励,善用鼓励,不仅可以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和谐,也可以让我们事业或学业取得长足的进步与发展。选材构思:可以写作记叙文,也可以写作议论文。写作记叙文,可从正面选材,选取自己在某人的鼓励下,努力克服自身缺点,不断前进,最终取得了某些进步的事件,表现自己对于“鼓励的力量”的理解与感悟。也可从反面取材,选取自己在面对家长时,听到的始终是对自己的批评,鲜有鼓励,这让自己做什么事都没有信心,最终影响了学习与生活。写作议论文,应以“鼓励的力量”为论题,表达自己的看法与观点,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证明观点的正确。做到有理有据,以理服人。 【点评】考查话题作文的写作能力。话题作文往往要求比较宽泛,但是我们写作者必须善于化大为小,从小切口、小角度来写自己的看法和思考。要选择自己最熟悉的,最有新意的,确定好中心来选取、组织材料;列好提纲,确定详略。除了审题、立意和选材外,我们在文体的选择上也要扬长避短。如果写记叙文就要写好情节,写出精彩的细节;如果写议论文就要观点鲜明,真正做到“摆事实、讲道理”。 安徽省滁州市东坡中学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第四次月考试卷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分) 1.默写。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____________ 。(《虽有嘉肴》) (2) ____________ ,不必藏于己。(《大道之行也》) (3)可怜身上衣正单, ____________ 。(白居易《卖炭翁》) (4) ____________ ,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5)《北冥有鱼》中描写鹏鸟飞到南海时飞翔状态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桃花源记》中,通过选取两个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来传达桃花源之中人们生活安乐自在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 (7)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用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了诗人对天下寒士安居广厦的祈盼之情。 【答案】(1)教然后知困 (2)货恶其弃于地也 (3)心忧炭贱愿天寒 (4)曲径通幽处 (5)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6)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7)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诗文名句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书写”炭“”幽“”垂髫“”怡然“”广厦“”庇“”俱“ 故答案为:(1) 教然后知困 (2) 货恶其弃于地也 (3) 心忧炭贱愿天寒 (4) 曲径通幽处 (5) 水击三千里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6)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7)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默写诗文名句的能力。只要平时既注意记忆、积累,又能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解答本题并不难。名句默写题答题时要认真细致,务必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 2.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问题。 青春胜利了。保尔终于没有死于伤寒。这是他第四次死里逃生。整整躺了一个月之后,苍白消瘦的保尔已能够勉强站起来,摸着墙壁,在房间里走动了。母亲搀着他走到窗口,他向街上看了很久,雪在融化,外面已经是初次解冻的温暖天气了。一只麻雀神气十足地站在窗外樱桃树的枝丫上,不时用狡huá的小眼睛偷看保尔。 “怎么样,咱们俩终于熬过冬天了吧?“保尔用指头敲着玻璃窗,低声说。 (1)请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勉强 融化 狡huá (2)提取画线语句的主干: (3)是谁把保尔领上革命道路?又是谁和他结为革命伴侣?下面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阿尔焦姆;冬妮娅 B.朱赫来;达雅 C.母亲;丽达 D.阿基姆;瓦利亚 (4)选文中说“这是他第四次死里逃生“,请再举出保尔前三次死里逃生的经历中的一次。 【答案】(1)miǎn;róng;猾 (2)麻雀站在枝丫上 (3)B (4)示例:第一次是在与波兰白军的战斗中,他的腿受伤并得了伤寒。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主谓句;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经典情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拼音写汉字的能力。 勉强 : miǎn 融化:róng 狡huá :狡猾 故答案为: miǎn róng 猾 (2)本题考查寻找句子主干的能力。 找到主语:麻雀;动词:站;状语:在枝丫上 故答案为: 麻雀站在枝丫上 (3)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知识的积累能力。 根据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了解,可选出答案。 故答案为:B (4) 本题考查名著故事情节的概述。 保尔四次面临死亡的威胁。第一次是与波兰白军的激战中,腿受伤并得了伤寒。第二是在骑兵部队的战斗中,被炮弹片击中头部。 故答案为:示例:第一次是在与波兰白军的战斗中,他的腿受伤并得了伤寒。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拼音写汉字的能力。这类题型,要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区别,避免混淆。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对于形似字、同音字、多音字、易错字,要勤于积累,加强记忆。 (2)寻找句子主干,先明确句子的主要成分(主语、谓语、宾语、补语、定语、状语和中心语)及各成分所在的位置,再找出主语、谓语和宾语,去掉其他修饰成分。 (3)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知识的积累能力。关于名著,在平时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等,并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对于课本中有关名著的内容更引要起重视。这样,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 (4)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知识的积累运用能力。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并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对于课本中有关名著的内容更要引起重视。 3.某校以“双减伴我同行“为主题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下面是某位同学搜集到的一幅漫画,请你说说它的寓意。 【答案】学生一直在疲于奔命地补课,停不下来,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和身心健康。 【知识点】漫画释义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图片观察和理解能力。 画面主体是一个转盘,一个孩子站在趴在转盘上上,双手抓着转盘根本停不下来。结合漫画主题“双减伴我同行”可知,学生一直在疲于奔命地补课,停不下来,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和身心健康。 故答案为:学生一直在疲于奔命地补课,停不下来,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和身心健康。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漫画运用的表现手法及主旨的理解能力。漫画是一种具有强烈的讽刺性或幽默性的绘画。画家从政治事件和生活现象中取材,通过夸张、比喻、象征、寓意等手法,表现为幽默、诙谐的画面,借以讽刺、批评或歌颂某些人和事。 4. “双减”背景下,家长应该怎样做?请阅读下面材料,根据提示进行修改。 家长是一项巧职业,需要科学育子的智慧。家庭环境的好与坏,决定了孩子的学习质量。【甲】父母的言传身教,无时无刻影响着孩子。在“双减”新政策背景下,家长还需摒弃“只见分数不见人”的旧观念,丢掉“怕孩子输在起跑线”的旧思维,明辩“疯狂培训+疯狂刷题”的旧陷阱。须知,知识比成绩更重要,健康比分数更重要,陪伴比培训更重要。【乙】无论教育如何改变,父母始终都是孩子的终身责任人。 ①选段中含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 ”,应改为“ ”。 ②【甲】句表意不当,应当修改为: ③【乙】句词语搭配不当,应将“ ”改为“ ”。 【答案】①明辩| 明辨 ②父母的言传身教,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孩子。 ③改变;改革 【知识点】搭配不当;表意不明 【解析】【分析】 ①本题考查字形辨析。 根据积累作答。“明辩”的“辩”应为“辨”。 故答案为:①明辩 明辨 ②本题考查病句修改。 【甲】句表意不当,应当修改为:父母的言传身教,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孩子。 故答案为:②父母的言传身教,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孩子。 ③本题考查病句修改。 【乙】句词语搭配不当,应将“改变”改为“改革”。 故答案为:③改变 改革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及修改病句的能力。明确病句的原因有:成分残缺、成分赘余、搭配不当、用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等。学生平时只要多交流,多做题,就会掌握其中的规律。 5.“双减”之后,某学校每周都制作了作业登记表,严格把关作业质量与用时。请你结合语境,在横线上补全内容。 老师们说:减轻了老师负担。改作业心情舒畅多了、同学们认真答题,字迹工整,正确率有了很大提高。 辅导班说:这样不好,作业减少,并且都在学校写完,校外辅导怎么经营下去,我们的重要性显现不出来。 同学们说: 【答案】示例:我们举双手赞成“双减”。以往老师布置的作业繁多,有很多都是重复的内容,低质低效,费时费力。“双减”切实减轻了我们的学习负担。我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消化 课堂知识,去阅读经典、增强兴趣爱好,甚至是走近大自然和社会实践,让我们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提高。这比起以往死读书,成了无用的书呆子不是强多了? 【知识点】对话题;语言得体;语言简明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根据语境补全对话。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围绕“双减的好处”来谈。言简意赅,表达清晰得体,观点明确,言之有理。如何读懂漫画的信息:1.读懂漫画的标题;2.读懂漫画中的对白或说明文字;3.读懂漫画的构图;4.读懂漫画中的要素。 故答案为:示例:我们举双手赞成“双减”。以往老师布置的作业繁多,有很多都是重复的内容,低质低效,费时费力。“双减”切实减轻了我们的学习负担。我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消化 课堂知识,去阅读经典、增强兴趣爱好,甚至是走近大自然和社会实践,让我们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提高。这比起以往死读书,成了无用的书呆子不是强多了?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写微评论的能力。“微”是短小,简短之意。微评论就是写一则短小、精悍的评论。这里要理解消息所陈述的事实,要有自己鲜明的观点,评论要做到言之成理。 二、阅读。(55分)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21年11月 27日至 12月18 日期间英国奥密克戎毒株确诊病例变化图(如下) 材料二: 奥密克戎,最早于2021年11月9日在南非首次检测到。11月 26 日,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定义为第五种“关切变异株“,取名希腊字母Omicron变异株。 当地时间11月27日,意大利罗马儿童医院科研团队发布新冠病毒新型变异毒株奥密克戎的全球首张图片(左图为德尔塔毒株与奥密克戎毒株刺突蛋白突变对比图)。图片显示,与德尔塔毒株相比,奥密克戎毒株拥有更多的刺突蛋白突变,这些变异多样化,且大部分位于与人体细胞相互作用的区域。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生物学教授弗朗索瓦 巴卢分析称,奥密克戎变异株携带着一系列不寻常的突变,有可能是在某个免疫力低下病例的慢性感染期间发生的变异,也有可能来自某个未经治疗的艾滋病患者。世界卫生组织也表示,奥密克戎这一变异毒株有大量突变,其中一些突变令人担忧。 (选自“百度百科“) 材料三: 奥密克戎的快速传播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其拥有数十种突变,这些突变将它与以前的变体区分开来,并使它能够避开宿主体内的抗体,特别是能与病毒外围的刺突蛋白结合并阻止病毒进入细胞的中和抗体。这意味着尽管很多人对新冠病毒早期版本已有广泛的免疫力,但与德尔塔变体相比,奥密克戎有更多宿主可供选择。 另外,在病毒传播方面,一种观点认为,这种变体在鼻腔中产生的病毒颗粒浓度更高,因此感染者每次呼气都会呼出更多病毒,但科学家们在这方面并没有达成共识。 香港大学病毒学家迈克尔 常团队对于人类肺部和支气管组织的一项研究支持了上述猜测。他们的数据表明,奥密克戎在上呼吸系统中的复制速度快于以前所有的新冠病毒变体。帝国理工学院病毒学家温迪 巴克利团队的研究发现,奥密克戎在培养的鼻细胞中复制的速度比德尔塔快。 (《科技日报》2022年03月14日) 材料四: 奥密克戎毒株与其他新冠肺炎毒株相比,传播能力更强、传播速度更快,容易造成多点散发或者集中暴发。短时间之内发展成为局部聚集性疫情的可能性较大。感染奥密克戎变异株后,症状相对较轻。一方面,接种疫苗或自然感染产生的细胞免疫功能尚能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奥密克戎变异株致病率较弱,但是对于免疫功能低下者、老年人、有慢性基础性疾病等特殊人群,感染后罹患重症甚至死亡的风险仍然较高。同时,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隐匿性更强,多数病例感染后症状比较轻,甚至是无症状感染,导致感染者不容易被及时发现。 戴口罩仍然是阻断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的有效方式,即使已经完成全程疫苗接种或者是加强针接种的情况下,也要在室内、公共场所、公共交通工具等场所佩戴口罩。此外,还要勤洗手和做好室内通风。减少非必要外出,尤其是尽可能减少前往中高风险地区,并且要加强旅行途中的个人防护,降低感染的概率。 (选自《科技日报》2022年03月12日) 6.下面与所给材料不一致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奥密克戎,最早于2021年11月9日在南非首次检测到,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定义为第五种“关切变异株“。 B.病毒学家迈克尔 常团队对于人类肺部和支气管组织的研究支持了奥密克戎在鼻腔中产生的病毒颗粒浓度更高的观点。 C.奥密克戎毒株与其他新冠肺炎毒株相比,传播能力更强、传播速度更快,短时间之内会发展成为局部聚集性疫情。 D.戴口罩仍然是阻断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的有效方式,此外还要勤洗手、做好室内通风、减少非必要外出。 7.仔细观察材料一,提取两条信息。 8.材料二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9.根据后三则材料,简要概括奥密克戎传播速度快的原因。 【答案】6.C 7.2021年11月27日至12月18日期间,英国奥密克戎毒株确诊病例逐日攀升;奥密克戎毒株传播速度较快。 8.作比较。画线句将奥密克戎毒株与德尔塔毒株相比,突出了它刺突蛋白突变多、变异多样化的特点,给人更加鲜明的认识。 9.奥密克戎毒株拥有更多的刺突蛋白突变,这些变异多样化,且大部分位于与人体细胞相互作用的区域;奥密克戎有更多宿主可供选择;奥密克戎在上呼吸系统中的复制速度快于以前所有的新冠病毒变体;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隐匿性强,导致感染者不容易被及时发现。 【知识点】把握作者的见解;新闻报道类;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2)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分条回答问题。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比较这一说明方法的作用的能力。作比较是将两种类别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现象等加以比较来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作用是突出强调事物的某种特征。 (4)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6.此题考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由“材料四”中“奥密克戎毒株与其他新冠肺炎毒株相比,传播能力更强、传播速度更快,容易造成多点散发或者集中暴发。短时间之内发展成为局部聚集性疫情的可能性较大。”可得,只是可能发展成为局部聚集性疫情,故C错误。 故答案为:C 7.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 看图表回答问题,重点是标题,可以直接引用标题中的话,由图表趋势可得,英国奥密克戎毒株确诊病例逐日攀升 ,且速度快。 故答案为: 2021年11月27日至12月18日期间,英国奥密克戎毒株确诊病例逐日攀升;奥密克戎毒株传播速度较快。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比较这一说明方法的作用的能力。 由“与……相比”即可得出是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了奥密克戎毒株的特性:刺突蛋白突变多、变异多样化 。 故答案为: 作比较。画线句将奥密克戎毒株与德尔塔毒株相比,突出了它刺突蛋白突变多、变异多样化的特点,给人更加鲜明的认识。 9.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由“拥有更多的刺突蛋白突变,这些变异多样化,且大部分位于与人体细胞相互作用的区域”“但与德尔塔变体相比,奥密克戎有更多宿主可供选择 ”“ 奥密克戎在培养的鼻细胞中复制的速度比德尔塔快 ”“ 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隐匿性更强,多数病例感染后症状比较轻,甚至是无症状感染,导致感染者不容易被及时发现 “等概括可得出答案。 故答案为: 奥密克戎毒株拥有更多的刺突蛋白突变,这些变异多样化,且大部分位于与人体细胞相互作用的区域;奥密克戎有更多宿主可供选择;奥密克戎在上呼吸系统中的复制速度快于以前所有的新冠病毒变体;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隐匿性强,导致感染者不容易被及时发现。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粒米的旅行 王太生 ①这注定是一条年复一年的经典线路,关于一粒米的旅行。 ②五月,若隐若现的布谷声中。秧苗出落得青翠欲滴,农人拿来箩筐,秧苗端坐在农人晃悠悠的箩筐上,一路挤闪路边的野草,担子跌落着亮晶晶的水滴,以一个季节成人礼的方式,走向天光云影的秧田。 ③一粒米就这样开始旅行。它一出门就迎面遭遇一场兜头雨。一场雨在天地间泼泼地下着,秧田翻着气泡,秧苗在雨中,舒展腰肢,歪着小脑袋,咧着嘴,尽情吮吸。秧田需要汩汩的水,小河的水,沿着水渠哗哗流淌。这时候,有一尾鱼,“泼剌”一声,游入秧田。 ④一粒米在旅途上,雨热同期。高温在秧棵间恣肆蔓延。只有这样氤氲的高温,一粒米才开始抽穗。三伏天,农人在水田劳作的姿势,是逆光中的一幅剪影。勾画在以秧田为背景的天空。那些秧苗在咕噜咕噜地喝水,农人在拔草的间隙,坐在树荫下,也咕嘟咕嘟地喝水。随身携带的水壶里,有一层厚厚的水垢。 ⑤城里来的孩子,对农村所作的观察,是鹅眼状的。田埂上,迎面走来的水牛,一对大眼睛怯生生的,农人谚语:鹅眼看人时小,牛眼看人时大。牛的双眸,闪烁的是对土地的敬畏。 ⑥一粒米邂逅爱情。这时候,稻田里有蛙鼓虫鸣。感情越炽热,温度越高,一粒米在稻壳紧紧包裹的子宫内灌浆发育。灌浆中的一粒米,阳光下,放在掌心,用手轻轻一搓,是迸裂的、嫩嫩的、青中带玉的包浆。不远处,邻家女孩儿,坐在树下,静静地想着心思。 ⑦湿热相伴,汗水同行。宋代诗人戴复古在《大热》中描述,“天地一大案,阳炭烹六月。万物此陶镕,人何怨炎热。君看百谷秋,亦自暑中结。田水沸如汤,背汗湿如泼。”天太热了!整个世界就像一个大瓷窑,在酷暑的六月燃烧。何必埋怨天热呢,你看秋天的硕果,其实是在这炎热的夏天孕育。在这样的天气耕耘,田里热得可怕,稻田的水,滚烫、滚烫,像是沸腾了一般,农夫背上的汗,如同被泼了一盆水上去,湿漉漉的。 ⑧等到暑热消去,凉风起,农人额头汗珠渐渐风干,秋天到了,梦中稻田,逐渐干涸,大地一片金黄。一粒米,等待收割。就这样,一粒米在时光的旅行中,戛然而止。 ⑨儿时餐桌上,我经常将一碗饭,吃剩一半。外婆见状,不时提醒说,浪费粮食,响雷打头。一粒米,七斤四两水。我吓得赶紧扒拉干净,故意发出响声,碗底照见人影。 ⑩到达了目的地,一粒米,脱去薄薄的稻壳,变成晶莹的一粒,又开始了它的另一种旅行,从乡村流入城市。 ____________那时候,父亲在粮店上班。粮店的粮垛堆至房顶,粮垛是由一袋一袋的米包垒成,我躺在粮垛上,重量的挤压,一堆米在身下,有秩序地缓缓游动。趴在粮垛上游戏的日子,我曾看到装满无数粒米的麻包上、盖了章,有的还标有印记。有一只麻包,上面写着字:“新河大队、张。”我猜想着,这一定是那个卖这一包米的农民留下的,他舍不得这经历了一个苦夏所收获的这一包米?站在树荫下。咕噜咕噜地喝着水。抑或是让淘米做饭的城里人,晓得这一包米,是乡下一个姓张的人种的?彼此之间,有种缘分。 ____________一粒米之旅,是一个苦夏之旅,暴雨雷电,等待忍耐,孕育蜕变;是一个辗转之旅,舟车相继,每一个环节,都串联起好多人。一粒米,喂养了乡村和城市。 (《长江日报》2022年 05月07日) 10.结合选文内容,概括一粒米的旅程,补全下面的内容。 农人插秧,秧苗吮吸雨水生长一___________—— ——秋天到了,一粒米等待收割——脱去稻壳,一粒米从乡村流入城市 11.赏析下面句子。 ①那些秧苗在咕噜咕噜地喝水。(从加点词的角度) ②稻田的水,滚烫、滚烫,像是沸腾了一般。(从修辞角度) 12.简要分析选文结尾段的作用。 13.选文以第一人称“我“和“一粒米“的视角记述,有什么好处?请加以评析。 14.“一粒米“的旅行,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简要概括。(不少于3点) 【答案】10.高温蔓延,一粒米开始抽穗;邂逅爱情,一粒米灌浆发育 11.①加点词是拟声词,生动描摹了秧苗喝水的声音,将秧苗拟人化,化静为动,同时从侧面烘托了天气的炎热。②这句话运用了反复和夸张的修辞,突出了田里热得可怕,为下文写一粒米的成熟铺垫。 12.在内容上,选文结尾段,点明了一粒米之旅的意义,升华了文章中心;在结构上,选文结尾段总结了全文,并照应标题和开头,使结构严谨。 13.第一人称“我”的运用,增强叙述的真实感。“一粒米”的视角,把米拟人化,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以“一粒米”叙述,视角自由,从时间、空间的维度贯穿全文。 14.一粒米之旅,是一个苦夏之旅,暴雨雷电,等待忍耐,孕育蜕变,告诉我们成熟需要淬炼(成功需要等待忍耐);一粒米之旅,是一个辗转之旅,舟车相继,每一个环节,都串联起好多人,告诉我们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一粒米,喂养了乡村和城市,告诉我们要乐于奉献;一粒米,凝聚着农人辛劳的汗水,告诉我们要珍惜粮食。 【知识点】文章结尾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记叙人称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把握情节的能力。概括主要情节,可以按情节的发展将文章划分层次,然后概括各层折大意。故事情节的发展一般是“何时何地发生了何事”。情节的发展讲究的是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重点句子的能力。这类题型应先找准赏析的角度,如修辞、描写方法、写作手法、重点词语等;再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 (3)本题考查语段在文中的作用。这类题型,先读懂文章内容,注意语段所在的位置;再从内容和结构上两个方面来答题。 (4)本题考查把握叙述故事视角的能力。叙述视角也称叙述聚集,是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同样的事件从不同的角度看去就可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在不同的人看来也会有不同的意义。不同的叙述视角决定了作品不同的构成方式,同时也决定了接受者不同的感受方式。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对文章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类题型,先要读懂文章的内容,再结合重点句子和题目要求答题即可。 10.本题考查把握情节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认真研读内容,梳理作者行文思路。 ②段写出五月秧苗走向天光云影的秧田,④段写出雨热同期秧苗开始抽穗,⑥段写出一粒米在稻壳紧紧包裹的子宫内灌浆发育,⑧段写出大地一片金黄,一粒米等待收割,⑩段写出一粒米从乡村流入城市。 故答案为: 高温蔓延,一粒米开始抽穗;邂逅爱情,一粒米灌浆发育 1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重点句子的能力。 ①咕噜咕噜是拟声词,同时将秧苗拟人化,写出天气之热。②”滚烫、滚烫“运用重复,“ 像是沸腾了一般 ”夸张,都有突出强调的作用,突出田地之热,同时从结构上考虑,为下文成熟做铺垫。 故答案为: ①加点词是拟声词,生动描摹了秧苗喝水的声音,将秧苗拟人化,化静为动,同时从侧面烘托了天气的炎热。②这句话运用了反复和夸张的修辞,突出了田里热得可怕,为下文写一粒米的成熟铺垫。 12.本题考查语段在文中的作用。 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分析,结尾段的作用一般有: 在内容上,选文结尾段,升华了文章中心;在结构上,选文结尾段总结了全文,并照应(前文)标题和开头,使结构严谨。 故答案为:在内容上,选文结尾段,点明了一粒米之旅的意义,升华了文章中心;在结构上,选文结尾段总结了全文,并照应标题和开头,使结构严谨。 13.本题考查把握叙述故事视角的能力。 第一人称,可以增加亲切感和故事的真实感;”一粒米“的特殊视角,生动形象,视角自由,由此结合文章内容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 第一人称“我”的运用,增强叙述的真实感。“一粒米”的视角,把米拟人化,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以“一粒米”叙述,视角自由,从时间、空间的维度贯穿全文。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对文章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其实是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可以关注最后一段,”一粒米之旅,是一个苦夏之旅,暴雨雷电,等待忍耐,孕育蜕变;是一个辗转之旅,舟车相继,每一个环节,都串联起好多人。一粒米,喂养了乡村和城市“每一个小分句都可以得出一个启示。 故答案为: 一粒米之旅,是一个苦夏之旅,暴雨雷电,等待忍耐,孕育蜕变,告诉我们成熟需要淬炼(成功需要等待忍耐);一粒米之旅,是一个辗转之旅,舟车相继,每一个环节,都串联起好多人,告诉我们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一粒米,喂养了乡村和城市,告诉我们要乐于奉献;一粒米,凝聚着农人辛劳的汗水,告诉我们要珍惜粮食。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 自古人知贵兰,不待楚之逐臣①而后贵之也。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簿丛②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是所谓“遁世无闷,不见③是而无闷“者也。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不殊。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所谓含章以时发者④也。 (黄庭坚《书幽芳亭记》) 【注释】①楚之逐臣:即屈原。②薄丛:贫瘠的丛林。③不见:不被人知道。④含章以时发者: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 15.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才美不外见 ____________ ②执策而临之 ③不为无人而不芳 ____________ ④来岁不改其性也 16.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②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 17.甲文中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 ;乙文表现兰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 18.甲、乙两文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5.同“现”,表现;马鞭;发出香味;年 16.①真的没有干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干里马吧! ②(兰)生长在深山和贫瘠的丛林中,不因为没有人知道就不发出香味。 17.一食或尽粟一石;兰甚似乎君子。 18.甲文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摧残人才的强烈愤慨之情。乙文表明了作者遭受外界残酷环境的摧残也不改变自己本性的人生态度。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中重点词语意义的能力。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2)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中重点句子的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常考题。翻译文句,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文句时要做到字字落实,要特别注意对关键词语的把握,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这类题型,先要读懂文章的内容,再结合重点句子和题目要求答题即可。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情感的能力。这类题型,先读懂文章内容,再从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和关键的字词等方面来理解即可。 【附参考译文】 【甲】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著称。 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的食量多加饲料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 【乙】自古人们就以兰花为贵,并不是等到屈原赞兰花之后,人们才以它为贵的。兰花和君子很相似:生长在深山和贫瘠的丛林里,不因为没有人知道就不发出芳香;在遭受雪霜残酷的摧残后,也不改变自己的本性。这就是所说的避世而内心无忧,不被任用而内心无烦闷。兰花虽然含着香味形状美好,但平时与萧艾没有什么两样。一阵清风吹来,它的香气芬芳,(兰花)在居室则满室芳香,在厅堂则满堂清香,这就是所说的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中重点词语意义的能力。 ①才美不外见 :才华和美德不表现出来。 ②执策而临之 :拿着马鞭站在它的面前。 ③不为无人而不芳 :不因为没有人就不发出香味。 ④来岁不改其性也 :来年也不改变它的品性。 故答案为: 同“现”,表现;马鞭;发出香味;年 16.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中重点句子的能力。 注意重点词的翻译“其”“其”“为”“芳” 故答案为:①真的没有干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干里马吧! ②(兰)生长在深山和贫瘠的丛林中,不因为没有人知道就不发出香味。 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甲文中表现千里马外在特征,即可得“ 一食或尽粟一石 ”;乙文中能表现兰花品质的句子即“ 兰甚似乎君子 ”,与其同君子作比,赞誉极高。 故答案为: 一食或尽粟一石;兰甚似乎君子 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情感的能力。 甲文通过千里马被埋没的例子,比喻人才不被赏识,表达作者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摧残人才的强烈愤慨之;乙文通过对兰的高尚品质的赞美,表达作者遭受外界残酷环境的摧残也不改变自己本性的人生态度。 故答案为: 甲文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摧残人才的强烈愤慨之情。乙文表明了作者遭受外界残酷环境的摧残也不改变自己本性的人生态度。 三、写作。(55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鼓励。这样不仅让自己有进取之心,更重要的是能产生不断超越与突破的动力。”自古以来,十之八九的成功者每一次奋发努力的背后,必有数倍的鼓励。 请根据材料,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以“鼓励的力量”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600 字的作文。 【提示与要求】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文中不要出现透露你个人身份的信息;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 【答案】【参考例文】 给我一个鼓励的眼神 感慨斗转星移,时光渐逝,沧桑岁月里隐藏着一颗枯萎的心。我架着风在寰宇间寻找真诚,寻找一个至高的灵魂…… 终于,我找到了。是她——我敬爱的初中语文老师——车老师。 “孩子”,她总喜欢这样叫我。而我却觉得她也像个孩子,与我们欢笑疯闹,甚至领着我们在课上出来“采风”“踏青”,找到了娇艳、美丽的牡丹花,幸福得手舞足蹈,像个孩子。我,我们都是孩子。 开始的时候,因为我每次的作业都完成得非常好,她总是特别关注我。而第一次月考,更是证明了我语文方面的突出。我还记得她每次上课时,都会看着我,对我笑。 那是我见过大人们脸上最纯真、最干净的笑脸。她的眼眸明亮而纯净,充满着对我的肯定与支持,让我一路向前,向自己的梦想奋力奔跑。 直到那一次,一直骄傲的我才懂得,什么叫做失败。 七年级上学期,我一直是班里的团支书,在团支书竞选中,她把这个曾经我以它为荣的职位转瞬交给了别人。一直高高在上的我仿佛是从悬崖峭壁上一落千丈。于是,我便在作业本上写下了一篇关于此事的日记。她回复的评语是“仔细想想你这半年来都做了些什么,凡事都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对!就是这两句,一个字也不差。我仿佛从这两句话中,再一次看到了她那双明亮的眼眸,仿佛像两个黑洞,让我深陷其中,从那里,我不仅得到了鼓励,更读懂了人生。我要从郁闷中走出来,开始新的美好的生活。 失败的苦痛刚刚过去,新的一轮又开始重演。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落选的事影响到了我的学习。下学期的第一次语文考试的分数实在是奇差无比,在班级只是中等分数。这次,我是真的痛了。我似乎感觉到我这一生都要毁在此处了,而又是她,在不停的鼓励我。我在作业本中把我当时最真切、最着急的心情写在了上面,而她这次的评语是“别灰心,别着急,一次的失败不代表你的学习方法有问题,再好的马也有失足的时候,继续努力,你一定可以做到最好”!当天,她找我谈了话。我记得她放在我肩膀上的手,温暖而有力,而她的眼神,更是满怀希望和鼓励。柔情的眸又忽然变得这般坚定。她让我知道,在困难的时刻,有这样的一双眼睛,在背后鼓励我、支持我,是我坚实的后盾。 我就这样在她的眼神鼓励下成长。不出她的所料,后来,我的语文成绩没有出过班里的前三,并在七年级最后一次的考试中以语文117分的高分位居全校第一。这一切又一切的荣誉,都应归她所有。 她拥有最美的眼神,带着她的眼神,我可以纵情的、勇敢地向希望的前方大步前进。 一败,一励,一双眼。 一生,一师,一段情。 【知识点】话题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话题作文。话题为“鼓励的力量”。鼓励:指出对方的优点与成绩,向对方表示激励。鼓励可以来自于他人,也可以来自于自身。鼓励的背后是对他人的肯定与信任,是对某人的美好期许。鼓励的力量可以让一个不优秀的人变得优秀,可以让一个优秀的人变得更加优秀。肯用鼓励,善用鼓励,不仅可以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和谐,也可以让我们事业或学业取得长足的进步与发展。选材构思:可以写作记叙文,也可以写作议论文。写作记叙文,可从正面选材,选取自己在某人的鼓励下,努力克服自身缺点,不断前进,最终取得了某些进步的事件,表现自己对于“鼓励的力量”的理解与感悟。也可从反面取材,选取自己在面对家长时,听到的始终是对自己的批评,鲜有鼓励,这让自己做什么事都没有信心,最终影响了学习与生活。写作议论文,应以“鼓励的力量”为论题,表达自己的看法与观点,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证明观点的正确。做到有理有据,以理服人。 【点评】考查话题作文的写作能力。话题作文往往要求比较宽泛,但是我们写作者必须善于化大为小,从小切口、小角度来写自己的看法和思考。要选择自己最熟悉的,最有新意的,确定好中心来选取、组织材料;列好提纲,确定详略。除了审题、立意和选材外,我们在文体的选择上也要扬长避短。如果写记叙文就要写好情节,写出精彩的细节;如果写议论文就要观点鲜明,真正做到“摆事实、讲道理”。 本文档由香当网(https://www.xiangdang.net)用户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