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山东省潍坊广文中学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


    【精品解析】山东省潍坊广文中学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 山东省潍坊广文中学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 1.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 A.忌惮(dàn) 行辈(háng) 凫水(fú) 戛然而止(jiá) B.脑畔(bàn) 眼眶(kuàng) 喘气(chuǎn) 米酒油馍(mó) C.亢奋(kàng) 晦暗(huì) 羁绊(jī) 奇伟磅礴(bó) D.斡旋(wò) 静穆(mù) 争讼(sòng) 夜深星阑(lán) 【答案】B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 【解析】【分析】ACD正确。B 脑畔(pàn)。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汉字读音。做此类题要结合平时课文中所学词语来辨析字音,要结合汉字的拼写规则来掌握字的读音,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组是(  ) A.絮叨 撺掇 凫水 蕴藻 B.冗杂 磅礴 骤雨 辐射 C.脑畔 延河 糜子 厉害 D.晃荡 燎原 麟火 思暮 【答案】D 【知识点】形声字字形辨析;形近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BC书写都无误;D麟错误,应是磷;思暮错误,应是思慕。 故选D。 【点评】考查学生辨析字形的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正确书写每个汉字,注意形声字、形近字、易错字等。 3.选出划线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工商行政部门在这次打假行动中,共没收了三卡车假货,从假百货到假食品无所不有,令人叹为观止。 B.人生如戏,充满讽刺,在拥有时忘却珍惜,在失去时渴望拥有,没人可以真的大彻大悟。 C.当李老师走进教室,各种嘈杂的声音戛然而止,让人感觉到入了无人之境。 D.你都十几岁了,怎么还不懂得人情世故。 【答案】A 【知识点】褒贬色彩辨析 【解析】【分析】A 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这是一个褒义词,使用不恰当。可以用“大开眼界”。 B 大彻大悟:彻底觉悟或醒悟。这里使用正确。 C戛然而止:形容声音突然终止。这里使用恰当。 D人情世故:指为人处世的方法、道理和经验。这里使用恰当。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成语的正确使用。要从成语的意思、感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角度考虑,同时结合语境从词语与语境的语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筛选。做好本题学生要在学习过程中认真阅读,多积累课文中以及课外的成语和意思,学会恰当的使用。 4.(2022八下·潍坊月考)下列语句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鲁迅先生的“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格言,流传到今天至少有一百年了。 B.语言,人们用来抒情达意;文字,人们用来记言记事。 C.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 D.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于是对我说。“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 【答案】D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解析】【分析】ABC:正确; D:“说话人”在中间,说话人后面用逗号,所以“于是对我说”“说”后面应为逗号。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标点符号的运用能力。解答此类问题,我们首先要掌握常见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然后结合例句识记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最后结合语境分析标点符号运用是否恰当。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如果一部小说作品的思想立意是消极颓废的,那么构思无论多么引人入胜,也是会大打折扣的。 B.有学者认为,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将国学经典通俗化,有利于更多人研究、了解传统文化。 C.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我校团委今年积极开展了“读经典作品,建书香校园”活动。 D.为阻断疫情向校园蔓延,教育部及时下发通知,要求各地根据当地防疫情况确定开学时间,学生在家的要做到不外出、不聚会、不举办和集中性参加活动。 【答案】C 【知识点】语序不当;成分残缺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A、缺少成分,在“也是会大打折扣的”前加“主题表达”;B、语序错误,应把“了解”和“研究”调换位置;C、正确;D、缺少成分,在“集中性”前加“参加”。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要逐项审读,从句意、用词、修辞、标点、结构、词语搭配等多方面进行考虑,注意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 6.关于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戏》一文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写出了“我”十一二岁时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生活经历。作品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生活画卷,表达了作者对劳动者的赞美和对新生活的渴望。 B.《安塞腰鼓》中“好一个安塞腰鼓!”出现三次,形成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气势,推动情节和情绪向高潮发展,还揭示了文章的内容层次;“好一个”抒发了对安塞腰鼓的赞美之情,可以说是文章的抒情线索。 C.《回延安》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使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展现出浓郁的陕北风情。 D.《灯笼》以小说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作者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作者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答案】D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ABC:正确。 D:有误,《灯笼》的体裁是散文。 故选:D。 故答案为:D。 【点评】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 二、默写 7.(2022八下·潍坊月考)[浅吟低诵话诗意] 诗以言志,文以载道。今天,当我们再一次翻开那些经典的诗文,我们仍然能感受到我们的先祖倾诉其中的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生命的感悟:《关雎》中“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有对美丽贤惠的姑娘的喜欢。《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有对洞庭湖壮阔气势的赞美。疫情期间,当远方的朋友用《子衿》中“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传递心中的思念时,我们则可以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来表达对他的慰藉。 【答案】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注意“窈、窕、逑 、 撼、兮”重点字的书写。 故答案为: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一日不见 如三月兮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古诗文名句默写能力。学生答题时要正确理解句意,边诵边写,规范书写,认真检查,力求不出错别字。 三、综合题 8.让我们一同参与“到民间采风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活动一:民俗采风】如果在“民俗采风”活动动员会上,同学们选你做主持人,请你说一个开场白,你会怎么说? (2)【活动二:家乡小吃】每一个地方,让人流连忘返的总有两样东西:一个是美景,一个是小吃。小吃虽小,却花样百出、五花八门,是生活的美丽装点。我们每个人的家乡都有特色小吃,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介绍一种你所喜欢的家乡小吃。 (3)【活动三:节日探源】请你简要说说最令你难忘的节日及节日里发生的事。 【答案】(1)各位同学,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注有声有色的风情画卷,感受日常生活中鲜活的民俗和民间文化,我们将体会到生活的无穷乐趣,欣赏到生活的多姿多彩。让我们走街串巷,寻找鲜为人知的民间艺术,开采有价值的语文资源,对习以为常的民风、民情,多一份感受和体验,多一份关注和发现。 (2)哈尔滨的牛肉蒸饺,是名副其实的传世品牌。牛肉由回民养殖和屠宰基地专供,选用四至六岁小牛的肉,只取肋条、上脑等部位。成品皮薄馅儿大,汤汁丰富,鲜香爽口。 (3)略 【知识点】文化特色;主题活动;语言得体;语言连贯;语言简明 【解析】【分析】⑴开场白的要点是:称呼语;引入语;主题语;过渡语。 ⑵介绍语要突出小吃的特点,如果能把用料,制作过程,口感等介绍出来更好。 ⑶中国的传统节日很多,要选择印象最深的来写,把这个节日的风俗习惯以及围绕风俗习惯发生的令人难忘的事写好。 【点评】⑴开场白要面对特定观众;要简洁明了;鼓动性强;针对性强。平时要多积累、多练习,多参与。 ⑵介绍语要准确、简明、连贯,最好能吸引人。 ⑶本题相当于一个小作文,要按照作文的要求写,语言要准确、连贯,叙事要完整。 四、文言文阅读 (2022八下·潍坊月考)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问题。 吾母姓钟氏,名令嘉,出南昌名族,行九。幼与诸兄从先外祖滋生公读书,十八归①先府君②。时府君年四十馀任侠好客乐施与,散数千金,囊箧萧然③,宾从辄满座。吾母脱簪珥,治酒浆,盘垂间未尝有俭色。越二载,生铨④,家益落。历困苦穷乏,人所不能堪者,吾母怡然无愁蹙状⑤,戚党⑥人争贤之。 铨九龄,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⑦。母与铨皆弱而多病,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少痊⑧,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 先府君苟有过,母必正色婉言规。或怒不听,则屏息,俟怒少解,复力争之,听而后止。 先府君在客邸,督铨学甚急,稍怠,即怒而弃之,数日不及一言;吾母垂涕扑之⑨,令跪读至熟乃已,未尝倦也。铨故不能荒于嬉,而母教由是益以严。 (选自(蒋士铨《忠雅堂集》) 【注】①归:古代女子出嫁叫“归”。②先府君:指作者已逝去的父亲。③囊箧萧然:这里是“钱物都用空了”的意思。④铨:作者蒋士铨自称。⑤愁蹙状:愁眉苦脸的样子。⑥戚党:亲戚和乡党。⑦吟哦声:读书的声调。⑧少痊:病体略微好转些。⑨扑之:责打我。之,铨自指。 9.给文中划线的部分断句,在停顿处画“/”。(限断两处) 时 府 君 年 四 十 馀 任 侠 好 客 乐 施 与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越二载,生铨,家益落    ②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 ____________   ③先府君苟有过,母必正色婉言规    ④复力争之,听而后止    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辄指壁问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 ②令跪读至熟乃已,未尝倦也。 12.你如何评价母亲“垂涕扑之”的举动?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文段中母亲的哪些行为举止是值得我们称赞的。 【答案】9.时府君年四十馀/任侠好客/乐施与 10.更加;行走,来回走动;过错;停止 11.①(母亲)就指着贴在墙上的诗歌,教我低声念诵,把它作为游戏。 ②(母亲)命令(我)跪着朗读直到熟练才停止,我从来不曾倦怠。 12.母亲“垂涕扑之”,是指母亲流着泪打儿子。流泪是因为心疼儿子,而仍责打儿子是因为严格要求儿子,希望儿子成才。值得我们称赞的行为有:①虽然家中贫困,但母亲没有任何愁容;②教儿子学习经典,没有丝毫放松;③教育孩子有方法,且方法不单一。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句子的断句。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 (2)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3)本题考查对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4)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概括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文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附参考译文】 我的母亲姓钟,名叫令嘉,出身于南昌府名门望族,家中排行第九。她在小时候和几个哥哥一起跟着我外祖父滋生公读书,十八岁嫁给我父亲。那时我父亲四十多岁,性情豪爽,爱结交朋友,喜欢把财物施舍给别人,散给人家许多金钱,使得家里箱柜里的东西都一空如洗。家中常常宾客满座,我母亲摘下金玉首饰,换了钱办酒席,席上酒菜丰盛,毫不减色。父母结婚两年后生下我,家境更加衰落。母亲经历了穷困的生活,别人都不能忍受,我母亲却依然心情坦然没有忧愁的样子。亲戚和同族人个个赞她贤惠。 我九岁时,母亲教我学习《礼记》《周易》《毛诗》,我都能够背诵。闲暇的时候她又抄录唐宋诗人的诗,教我朗诵古诗。母亲和我都体弱多病。每当我生病,母亲就抱我在室内来回走动,自己不睡觉;我病稍稍好一点,她就指着贴在墙上的诗歌,教我低声念诵作为游戏。父亲做错了事情,母亲一定认真地用委婉的话规劝他。遇到父亲发怒不听她的,她就屏住气不说了,等父亲消了气,再反复劝说,直到父亲听了她的话才停止。 父亲在外地的寓所,督促我读书时,脾气急躁,我稍有一点不认真,他就发怒,把我丢在一旁,几天不理睬我;母亲就流着泪打我,叫我跪在地上,把书读熟才放过我,(我)从来不觉自己疲累。所以,我从不因为贪玩而荒废了学业,母亲对我的教育也因此更加严格。 9.句意为:那时我父亲四十多岁,性情侠爽,爱结交朋友,喜把财物施舍给别人。故断为:时府君年四十馀/任侠好客/乐施与。 10.①句意:结婚两年,生下我,家境更加衰落。益:更加。②句意:每当我生病,母亲就抱了我在室内来回走动。行:行走,来回走动。 ③句意:父亲如果做错了事情,母亲一定认真地用委婉的话规劝他。过:过错。 ④句意:反复劝说,到父亲听了她的话才停止。止:停止。 11.①句中重点词有:辄,就。句意为:(母亲)就指着贴在墙上的诗歌,教我低声念诵,把它作为游戏。②句中重点词有:已,停止;尝,曾经。句意为:母亲叫我跪在地上,把书读熟才罢休,从来不觉得自己疲累。 12.文中母亲因“我”读书不认真而“流涕扑之”,“垂涕”是对“我”的疼爱,“扑之”是对“我”的严格要求。文中通过描写母亲的生活细节体现其性格特点,如“历困苦穷乏,人所不能堪者,吾母怡然无愁蹙状”写出母亲不怕贫穷;“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体现出母亲对孩子的疼爱;“少痊,辄指壁间诗歌”“吾母垂涕扑之,令跪读至熟乃止”体现出母亲教孩子读书,要求非常严格;“先府君苟有过,母必正色婉言规”体现出母亲劝丈夫改错方法得当。据此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五、现代文阅读 (2022八下·潍坊月考)文学作品阅读 消失的年声 肖复兴 ①如今,年的声音,最大保留下来的是鞭炮。随着都市雾霾天气的日益加重,人们呼吁过年减少燃放甚至禁止燃放鞭炮,鞭炮之声,越发岌岌可危,以致最后消失,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②其实,年的声音丰富得多,不止于鞭炮。只是岁月的流逝,时代的变迁,让年的声音无可奈何地消失了很多,以至于我们遗忘了它们而不知不觉,甚至觉得理所当然或势在必然。 ③有这样两种年声的消失,最让我遗憾。 ④一是大年夜,老北京有这样一项活动,把早早买好的干秫秸秆或芝麻秆,放到院子里,呼喊街坊四邻的孩子,跑到干秫秸秆或芝麻秆上面,尽情地踩。秆子踩得越碎越好,越碎越吉利;声音踩得越响越好,越响越吉利。这项活动名日“踩岁”,要把过去一年的不如意和晦气都踩掉,不把它们带进就要到来的新的一年里。满院子吱吱作响欢快的“踩岁”的声音,是马上就要响起来的鞭炮声音的前奏。 ⑤这真的是我们祖辈一种既简便又聪明的发明,不用几个钱,不用高科技,和大地亲近,又带有浓郁的民俗风味。可惜,这样别致的“踩岁”的声音,如今已经成了绝响。随着四合院和城周边农田逐渐被高楼大厦替代,秫秸秆或芝麻秆已经难找,即便找到了,没有了四合院,也缺少了一群小伙伴的呼应,“踩岁”简单,却成了一种奢侈。 ⑥另一种声音,消失得也怪可惜的。大年初一,讲究接神拜年,以前,这一天,卖大小金鱼儿的,会挑担推车沿街串巷到处吆喝。在刚刚开春有些乍暖还寒的天气里,这种吆喝的声音显得清冽而清爽,充满唱歌一般的韵律,在老北京的胡同里,是和各家开门揖户拜年的声音此起彼伏的,似乎合成了一支新年交响乐。一般听到这样的声音,大人小孩都会走出院子,有钱的人家,买一些珍贵的龙睛鱼,放进院子的大鱼缸里;没钱的人家,也会买一条两条小金鱼儿,养在粗瓷大碗里。统统称之为“吉庆有余”,图的是和“踩岁”一样的吉利。 ⑦在话剧《龙须沟》里,即使在龙须沟那样贫穷的地方,也还是有这样卖小金鱼儿的声音回荡。如今,在农贸市场里,小金鱼儿还有得卖,但沿街吆喝卖小金鱼那唱歌一般一吟三叹的声音,只能在舞台上听到了。 ⑧年的声音,一花独放,只剩下鞭炮,多少变得有些单调。 ⑨过年,怎么可以没有年的味道和声音?仔细琢磨一下,如果说年的味道,无论是团圆饺子,还是年夜饭所散发的味道,更多来自过年的“吃”上面;年的声音,则更多体现在过年的玩的方面。再仔细琢磨一下,会体味到,其实,通过过年这样一个形式,前者体现在农业时代人们对于物质的追求,后者体现人们对于精神的向往。年味儿,如果是现实主义的,年声,就是浪漫主义的。两者的结合,才是年真正的含义。不是吗? (有改动) 13.文章开头从放鞭炮的声音写起,有何作用? 14.本文叙述了哪两种消失的年声?为什么这两种年声的消失最让作者感到遗憾? 15.仔细阅读全文,仿照示例,结合文章内容,完成表格。 出处 情感 所用的表达方式 相关内容 分析表达效果 示例:《安塞腰鼓》 赞美 抒情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表现出了安塞腰鼓让世界变化之快、之大,语势充沛、节奏鲜明,直接抒发了作者对安塞腰鼓的赞美之情 《消失的年声》 ① ② “在刚刚开春有些乍暖还寒的天气里,这种吆喝的声音显得清冽而清爽,充满唱歌一般的韵律,在老北京的胡同里,是和各家开门揖户拜年的声音此起彼伏的,似乎合成了一支新年交响乐。” ③ 16.简要回答本文表达了作者对“消失的年声”怎样的情感和态度。 【答案】13.具体点出题目中“年声”二字;鞭炮声为人们所熟知,贴近生活,亲切自然;由眼前的年声,引出下文由此消失的年声;从叙述人手,为下文抒发感受、发表议论做铺垫。 14.大年夜燃烧鞭炮前的“踩岁”声,大年初一卖金鱼的吆喝声。因为这两种声音都带有浓郁的民俗风味,寄托着人们图吉利等精神方面的向往(或美好愿望),寓意丰富。 15.怀念;描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卖金鱼的吆喝声和各家开门揖户拜年的声音比作一支新年交响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吆喝声的清冽、清爽、有韵味,表达了作者对卖金鱼的吆喝声的怀念 16.借“消失的年声”,表达出作者对传统习俗的怀念,对消失的传统习俗的遗憾和惋惜,对民俗文化当前处境的担忧,对人们能拥有新的过年文化的期盼。 【知识点】文章开头及其作用;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某一段落或语句在文章中的作用就是指该段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中考中记叙文经常出现分析文章某一段在内容或结构上的作用。内容上有:点明文章中心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而结构上通常有:总领全文、承上启下、照应前文等作用。这里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本题考查了文章内容。做此题要认真阅读文章,熟悉文章内容。做题时既要回答全面,又要做到语言简洁。 (3)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赏析一般格式为:修辞+修辞特点+内容+中心 比喻形象生动;拟人生动形象;排比整齐,有气势;夸张突出特点;反问加强语气;反语增加讽刺意味 表述形式: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 (4)本题是对文章内容和感情的考查。按顺序找到相应段落,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等语句,分析作者的心理或找出表达感情的词语即可。 1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分析。先阅读全文,了解“年声”指什么,即可了解“放鞭炮”与“年”有关,是“年声”之一,文章开头这样写即是为了本文所要写的内容作铺垫,再从“以致最后消失,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一句中来体会作者对与“放鞭炮”一样其它“年声”的消失遗憾的心情。 1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分析。根据提示句“有这样两种年声的消失,最让我遗憾”,可以从下文概括出消失的年声有大年夜燃烧鞭炮前的“踩岁”声,大年初一卖金鱼的吆喝声。这两种声音都带有浓郁的民族风味,寄托着人们图吉利等精神方面的向往,寓意丰富,因此这两种年声的消失最让作者感到遗憾。 1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分析。本文主要详细地描写了两种可以反映民俗的年声,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却逐渐消失了,表达了作者对这两种年声的喜爱与怀念。故①为:怀念;②为描写。“这种吆喝的声音显得清冽而清爽,充满唱歌一般的韵律,在老北京的胡同里,是和各家开门揖户拜年的声音此起彼伏的,似乎合成了一支新年交响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卖金鱼的吆喝声和各家开门揖户拜年的声音比作“一支新年交响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吆喝声的清冽、清爽、有韵味,表达了作者对卖金鱼的吆喝声的怀念。 16.本题考查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结合全文内容,从作者的情感和态度两方面进行回答。本文主要详细地描写了两种可以反映民俗的年声,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却逐渐消失了,表达了作者对这两种年声的喜爱与怀念,类似于这样年声的不断消失,让作者觉得非常遗憾。年声的消失也就意味着,民间习俗在逐渐消失,只有鞭炮声的年声太过单调乏味,使人们失去对过年的期待与渴望,年味和年声的结合才是过年的真正含义,现在却逐渐消失,这样的民族文化的生存环境就变得很恶劣,不仅表现出作者对此的遗憾和惋惜,也表现出了作者对民族文化环境的担忧。 (2022八下·潍坊月考)合 非文学作品阅读 “土得可爱”的中国年画 ①年画是我国特有的传统民间美术形式,它以通俗的绘画语言表达了人们喜庆的审美情趣。年画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是用来祈福消灾的。随着绘画技艺的不断普及和表现形式的不断丰富,年画逐渐成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装饰品,进而成为一种民间绘画艺术。 ②年画的内容从最初的门神扩展到人物、历史典故、风土民俗、福娃、鲤鱼等多种题材,制作技艺也衍生出木版、水彩、扑灰、胶印等多种形式。每逢春节,张贴年画已成为我国大多数地区过年的习俗。 ③在各地年画中,以江苏苏州桃花坞年画、天津杨柳青年画、山东潍坊杨家埠年画和四川绵竹年画最负盛名,被誉为“中国年画四大家”。其中,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④桃花坞木版年画有一版一色的特点,构图丰满,造型夸张,色彩鲜艳,线条流畅,不失清雅,富有装饰性和朴实感,具有强烈的地方风格和民族特色。 ⑤杨柳青年画继承了宋、元绘画的传统,吸取了明代木刻版画、工艺美术、戏剧舞台等形式,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创立了鲜明活泼、喜气吉祥、富有感人题材的独特风格,其中一大题材便是我们常见的胖娃娃。 ⑥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内容与农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洋溢着浓厚而淳朴的乡土气息。它是真正的农民画,体现了我国北方农民粗犷、奔放、勤劳、幽默、爱憎分明的性格与高尚道德情操,反映了他们在劳动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与健康的审美情趣。 ⑦绵竹年画以彩绘见长,构图讲求对称,主次分明;色彩上采用对比手法,构成红火热烈的艺术效果;线条讲求刚柔结合,疏密有致,具有强烈的节奏感。而夸张、象征、寓意的造型,更具诙谐活泼的效果。 ⑧年画不仅是春节时五彩缤纷的点缀,还是文化流通、道德教育、审美传播、信仰传承的载体与工具,更是一种看图识字式的大众读物,其中时事题材的年画还是一种百姓喜闻乐见的媒体。 ⑨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则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画家郑曼陀将月历与年画相结合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⑩在收藏成为时尚的今天,年画也以其浓郁的装饰性和观赏性,成为收藏者们的热门藏品。在我国传统年画中,以下五类最值得收藏:一为神像,以门神最为常见,还有财神、灶王、关王、八仙等;二为吉祥图案,如状元及第、吉庆有余、连生贵子、群仙祝寿等;三为历史人物及故事,如桃园结义、文姬归汉、昭君出塞、穆桂英挂帅等;四为戏曲故事,如《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群英会,《西厢记》中的红娘传书、花园相会等;五为市井风俗,如春游图、赛龙舟、摇钱树、聚宝盆、老鼠娶亲、鲤鱼跃龙门等。这些年画题材丰富,画面或质朴可爱或精致生动,或粗犷豪放或雍容典雅,彰显着我国民间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17.下列关于“中国年画”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年画始于门神画,是用来祈福消灾、表达喜庆审美情趣的一种民间绘画艺术。 B.年画的内容题材多样,每逢春节,张贴年画已成为我国所有地区过年的习俗。 C.“中国年画四大家”为桃花坞年画、杨柳青年画、杨家埠年画和绵竹年画。 D.四川绵竹年画以彩绘见长,构图讲求对称,主次分明。 18.说明文或介绍事物,或阐明事理,需方法得当,条理清晰。下面是小宁和小波在阅读文章后的讨论,请完成他们的对话。 小宁,我有个疑惑:③-⑦段运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呀? 小波,这五段采用先总后分的   顺序,说明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特点。 我发现,第③段列举江苏苏州桃花坞年画、天津杨柳青年画、山东潍坊杨家埠年画和四川绵竹年画,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是呀,还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是  我明白了。我还发现,第⑨段中的画线句不够简洁,“最早”这个词显得有点多余,应该删去,这样更符合说明文语言简洁的特点。 我不这样认为,我觉得不能删去,因为  【答案】17.B 18.逻辑; “中国年画四大家” ; 分类别;条理清楚地介绍了值得收藏的年画; “最早”从时间范围上限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知识点】概括说明内容;说明文语言分析;把握说明顺序;事物性说明文;逻辑顺序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的是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解答本题把选项中的内容放在原文中印证,能找到依据的正确,与原文不符或没有的为错误的。 (2)本题考查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和语言分析。说明顺序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没有空间或时间的明显标志,一般就是逻辑顺序。说明方法的使用,都是为了条理清晰、准确的对说明对象进行说明,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17.ACD:正确。B:有误,第②段中原文为“每逢春节,张贴年画已成为我国大多数地区过年的习俗”,本项中“我国所有地区”扩大了范围,因此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B。 18.第③段,先总写“在各地年画中,以江苏苏州桃花坞年画、天津杨柳青年画、山东潍坊家埠年画和四川绵竹年画最负盛名,被誉为‘中国年画四大家’”,然后至第⑦段分别说明了“中国年画四大家”的特点,属于逻辑顺序。第④至⑦段,把四大年画分别进行了介绍,是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条理清晰地介绍了这几种值得收藏的年画。 第⑨段中划线句,“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最早”一词从时间上限定了南宋《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木刻年画的时代久远,如果删掉,就无法说明它在历史上的地位。“最早”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六、写作题 19.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对于鲁迅来说,那夜归航的豆儿,是一缕芬芳;对于史铁生来说,那北海的菊花,是一缕芬芳;对于朱自清来说,父亲买橘的背影,是一缕芬芳;对于琦君来说,母亲酝酿的春酒,是一缕芬芳。 在你的记忆深处,也一定有那么一缕芬芳,幸福了你的岁月,温暖了你的时光。请以《留在记忆里的芬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结合个人生活经历,选取真实生活片段;②恰当运用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写出真情实感;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④字迹工整,书写优美,卷面整洁。 【答案】略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这是一道命题作文。关键词是“记忆深处”,能让一个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事,还可以是物,甚至可以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游戏或者是一场表演,等等。写你记忆深处的人和事,也许小到没人知道,独人忧怜;也许大到叱咤风云,众所周知。但不管材料的大小,都要着意于它所凸显出来的“精神”,当然这是一种喻化的“精神”。说具体点,就是你既可以写亲人关爱自己的真情往事,又可以写朋友之间的诚挚友情;既可以写令人难忘的博大师爱,又可以写历史文化名人的伟大精神。因为和谐社会需要广泛拥有这种“美好的精神”,它不仅包涵着人间最可宝贵的亲情、真情和友情,而且还蕴含着可歌可泣的奉献精神、牺牲精神和爱国精神。文章适合写成记叙文或抒情散文。写作文时,在拟写一个好的题目的基础上,可以加适当的创新形式,比如加一个与主题相关的题记;也可以使用几个小标题,串联起自己发现的几个生活中的画面;使文章层次清晰,能更好地表达文章的中心。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命题作文的写作能力。命题作文,审题非常关键,拿到作文题目,要解决三方面问题:①确定文章体裁;②划定取材范围;③掌握写作重点。命题作文首先要审好题。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题目,都要咬文嚼字,仔细琢磨,找出题目的关键字眼在哪儿。找准它,根据它弄清题目的要求、重点和范围,确定文章的中心。确定好文章的中心之后,就需要围绕中心选取最能表达中心的材料。确定中心,选好材料以后,就需要列出一个简要的提纲,确定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后写什么。 山东省潍坊广文中学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 1.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 A.忌惮(dàn) 行辈(háng) 凫水(fú) 戛然而止(jiá) B.脑畔(bàn) 眼眶(kuàng) 喘气(chuǎn) 米酒油馍(mó) C.亢奋(kàng) 晦暗(huì) 羁绊(jī) 奇伟磅礴(bó) D.斡旋(wò) 静穆(mù) 争讼(sòng) 夜深星阑(lán)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组是(  ) A.絮叨 撺掇 凫水 蕴藻 B.冗杂 磅礴 骤雨 辐射 C.脑畔 延河 糜子 厉害 D.晃荡 燎原 麟火 思暮 3.选出划线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工商行政部门在这次打假行动中,共没收了三卡车假货,从假百货到假食品无所不有,令人叹为观止。 B.人生如戏,充满讽刺,在拥有时忘却珍惜,在失去时渴望拥有,没人可以真的大彻大悟。 C.当李老师走进教室,各种嘈杂的声音戛然而止,让人感觉到入了无人之境。 D.你都十几岁了,怎么还不懂得人情世故。 4.(2022八下·潍坊月考)下列语句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鲁迅先生的“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格言,流传到今天至少有一百年了。 B.语言,人们用来抒情达意;文字,人们用来记言记事。 C.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 D.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于是对我说。“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如果一部小说作品的思想立意是消极颓废的,那么构思无论多么引人入胜,也是会大打折扣的。 B.有学者认为,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将国学经典通俗化,有利于更多人研究、了解传统文化。 C.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我校团委今年积极开展了“读经典作品,建书香校园”活动。 D.为阻断疫情向校园蔓延,教育部及时下发通知,要求各地根据当地防疫情况确定开学时间,学生在家的要做到不外出、不聚会、不举办和集中性参加活动。 6.关于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戏》一文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写出了“我”十一二岁时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生活经历。作品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生活画卷,表达了作者对劳动者的赞美和对新生活的渴望。 B.《安塞腰鼓》中“好一个安塞腰鼓!”出现三次,形成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气势,推动情节和情绪向高潮发展,还揭示了文章的内容层次;“好一个”抒发了对安塞腰鼓的赞美之情,可以说是文章的抒情线索。 C.《回延安》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使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展现出浓郁的陕北风情。 D.《灯笼》以小说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作者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作者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二、默写 7.(2022八下·潍坊月考)[浅吟低诵话诗意] 诗以言志,文以载道。今天,当我们再一次翻开那些经典的诗文,我们仍然能感受到我们的先祖倾诉其中的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生命的感悟:《关雎》中“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有对美丽贤惠的姑娘的喜欢。《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有对洞庭湖壮阔气势的赞美。疫情期间,当远方的朋友用《子衿》中“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传递心中的思念时,我们则可以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来表达对他的慰藉。 三、综合题 8.让我们一同参与“到民间采风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活动一:民俗采风】如果在“民俗采风”活动动员会上,同学们选你做主持人,请你说一个开场白,你会怎么说? (2)【活动二:家乡小吃】每一个地方,让人流连忘返的总有两样东西:一个是美景,一个是小吃。小吃虽小,却花样百出、五花八门,是生活的美丽装点。我们每个人的家乡都有特色小吃,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介绍一种你所喜欢的家乡小吃。 (3)【活动三:节日探源】请你简要说说最令你难忘的节日及节日里发生的事。 四、文言文阅读 (2022八下·潍坊月考)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问题。 吾母姓钟氏,名令嘉,出南昌名族,行九。幼与诸兄从先外祖滋生公读书,十八归①先府君②。时府君年四十馀任侠好客乐施与,散数千金,囊箧萧然③,宾从辄满座。吾母脱簪珥,治酒浆,盘垂间未尝有俭色。越二载,生铨④,家益落。历困苦穷乏,人所不能堪者,吾母怡然无愁蹙状⑤,戚党⑥人争贤之。 铨九龄,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⑦。母与铨皆弱而多病,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少痊⑧,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 先府君苟有过,母必正色婉言规。或怒不听,则屏息,俟怒少解,复力争之,听而后止。 先府君在客邸,督铨学甚急,稍怠,即怒而弃之,数日不及一言;吾母垂涕扑之⑨,令跪读至熟乃已,未尝倦也。铨故不能荒于嬉,而母教由是益以严。 (选自(蒋士铨《忠雅堂集》) 【注】①归:古代女子出嫁叫“归”。②先府君:指作者已逝去的父亲。③囊箧萧然:这里是“钱物都用空了”的意思。④铨:作者蒋士铨自称。⑤愁蹙状:愁眉苦脸的样子。⑥戚党:亲戚和乡党。⑦吟哦声:读书的声调。⑧少痊:病体略微好转些。⑨扑之:责打我。之,铨自指。 9.给文中划线的部分断句,在停顿处画“/”。(限断两处) 时 府 君 年 四 十 馀 任 侠 好 客 乐 施 与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越二载,生铨,家益落    ②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 ____________   ③先府君苟有过,母必正色婉言规    ④复力争之,听而后止    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辄指壁问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 ②令跪读至熟乃已,未尝倦也。 12.你如何评价母亲“垂涕扑之”的举动?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文段中母亲的哪些行为举止是值得我们称赞的。 五、现代文阅读 (2022八下·潍坊月考)文学作品阅读 消失的年声 肖复兴 ①如今,年的声音,最大保留下来的是鞭炮。随着都市雾霾天气的日益加重,人们呼吁过年减少燃放甚至禁止燃放鞭炮,鞭炮之声,越发岌岌可危,以致最后消失,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②其实,年的声音丰富得多,不止于鞭炮。只是岁月的流逝,时代的变迁,让年的声音无可奈何地消失了很多,以至于我们遗忘了它们而不知不觉,甚至觉得理所当然或势在必然。 ③有这样两种年声的消失,最让我遗憾。 ④一是大年夜,老北京有这样一项活动,把早早买好的干秫秸秆或芝麻秆,放到院子里,呼喊街坊四邻的孩子,跑到干秫秸秆或芝麻秆上面,尽情地踩。秆子踩得越碎越好,越碎越吉利;声音踩得越响越好,越响越吉利。这项活动名日“踩岁”,要把过去一年的不如意和晦气都踩掉,不把它们带进就要到来的新的一年里。满院子吱吱作响欢快的“踩岁”的声音,是马上就要响起来的鞭炮声音的前奏。 ⑤这真的是我们祖辈一种既简便又聪明的发明,不用几个钱,不用高科技,和大地亲近,又带有浓郁的民俗风味。可惜,这样别致的“踩岁”的声音,如今已经成了绝响。随着四合院和城周边农田逐渐被高楼大厦替代,秫秸秆或芝麻秆已经难找,即便找到了,没有了四合院,也缺少了一群小伙伴的呼应,“踩岁”简单,却成了一种奢侈。 ⑥另一种声音,消失得也怪可惜的。大年初一,讲究接神拜年,以前,这一天,卖大小金鱼儿的,会挑担推车沿街串巷到处吆喝。在刚刚开春有些乍暖还寒的天气里,这种吆喝的声音显得清冽而清爽,充满唱歌一般的韵律,在老北京的胡同里,是和各家开门揖户拜年的声音此起彼伏的,似乎合成了一支新年交响乐。一般听到这样的声音,大人小孩都会走出院子,有钱的人家,买一些珍贵的龙睛鱼,放进院子的大鱼缸里;没钱的人家,也会买一条两条小金鱼儿,养在粗瓷大碗里。统统称之为“吉庆有余”,图的是和“踩岁”一样的吉利。 ⑦在话剧《龙须沟》里,即使在龙须沟那样贫穷的地方,也还是有这样卖小金鱼儿的声音回荡。如今,在农贸市场里,小金鱼儿还有得卖,但沿街吆喝卖小金鱼那唱歌一般一吟三叹的声音,只能在舞台上听到了。 ⑧年的声音,一花独放,只剩下鞭炮,多少变得有些单调。 ⑨过年,怎么可以没有年的味道和声音?仔细琢磨一下,如果说年的味道,无论是团圆饺子,还是年夜饭所散发的味道,更多来自过年的“吃”上面;年的声音,则更多体现在过年的玩的方面。再仔细琢磨一下,会体味到,其实,通过过年这样一个形式,前者体现在农业时代人们对于物质的追求,后者体现人们对于精神的向往。年味儿,如果是现实主义的,年声,就是浪漫主义的。两者的结合,才是年真正的含义。不是吗? (有改动) 13.文章开头从放鞭炮的声音写起,有何作用? 14.本文叙述了哪两种消失的年声?为什么这两种年声的消失最让作者感到遗憾? 15.仔细阅读全文,仿照示例,结合文章内容,完成表格。 出处 情感 所用的表达方式 相关内容 分析表达效果 示例:《安塞腰鼓》 赞美 抒情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表现出了安塞腰鼓让世界变化之快、之大,语势充沛、节奏鲜明,直接抒发了作者对安塞腰鼓的赞美之情 《消失的年声》 ① ② “在刚刚开春有些乍暖还寒的天气里,这种吆喝的声音显得清冽而清爽,充满唱歌一般的韵律,在老北京的胡同里,是和各家开门揖户拜年的声音此起彼伏的,似乎合成了一支新年交响乐。” ③ 16.简要回答本文表达了作者对“消失的年声”怎样的情感和态度。 (2022八下·潍坊月考)合 非文学作品阅读 “土得可爱”的中国年画 ①年画是我国特有的传统民间美术形式,它以通俗的绘画语言表达了人们喜庆的审美情趣。年画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是用来祈福消灾的。随着绘画技艺的不断普及和表现形式的不断丰富,年画逐渐成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装饰品,进而成为一种民间绘画艺术。 ②年画的内容从最初的门神扩展到人物、历史典故、风土民俗、福娃、鲤鱼等多种题材,制作技艺也衍生出木版、水彩、扑灰、胶印等多种形式。每逢春节,张贴年画已成为我国大多数地区过年的习俗。 ③在各地年画中,以江苏苏州桃花坞年画、天津杨柳青年画、山东潍坊杨家埠年画和四川绵竹年画最负盛名,被誉为“中国年画四大家”。其中,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④桃花坞木版年画有一版一色的特点,构图丰满,造型夸张,色彩鲜艳,线条流畅,不失清雅,富有装饰性和朴实感,具有强烈的地方风格和民族特色。 ⑤杨柳青年画继承了宋、元绘画的传统,吸取了明代木刻版画、工艺美术、戏剧舞台等形式,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创立了鲜明活泼、喜气吉祥、富有感人题材的独特风格,其中一大题材便是我们常见的胖娃娃。 ⑥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内容与农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洋溢着浓厚而淳朴的乡土气息。它是真正的农民画,体现了我国北方农民粗犷、奔放、勤劳、幽默、爱憎分明的性格与高尚道德情操,反映了他们在劳动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与健康的审美情趣。 ⑦绵竹年画以彩绘见长,构图讲求对称,主次分明;色彩上采用对比手法,构成红火热烈的艺术效果;线条讲求刚柔结合,疏密有致,具有强烈的节奏感。而夸张、象征、寓意的造型,更具诙谐活泼的效果。 ⑧年画不仅是春节时五彩缤纷的点缀,还是文化流通、道德教育、审美传播、信仰传承的载体与工具,更是一种看图识字式的大众读物,其中时事题材的年画还是一种百姓喜闻乐见的媒体。 ⑨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则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画家郑曼陀将月历与年画相结合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⑩在收藏成为时尚的今天,年画也以其浓郁的装饰性和观赏性,成为收藏者们的热门藏品。在我国传统年画中,以下五类最值得收藏:一为神像,以门神最为常见,还有财神、灶王、关王、八仙等;二为吉祥图案,如状元及第、吉庆有余、连生贵子、群仙祝寿等;三为历史人物及故事,如桃园结义、文姬归汉、昭君出塞、穆桂英挂帅等;四为戏曲故事,如《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群英会,《西厢记》中的红娘传书、花园相会等;五为市井风俗,如春游图、赛龙舟、摇钱树、聚宝盆、老鼠娶亲、鲤鱼跃龙门等。这些年画题材丰富,画面或质朴可爱或精致生动,或粗犷豪放或雍容典雅,彰显着我国民间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17.下列关于“中国年画”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年画始于门神画,是用来祈福消灾、表达喜庆审美情趣的一种民间绘画艺术。 B.年画的内容题材多样,每逢春节,张贴年画已成为我国所有地区过年的习俗。 C.“中国年画四大家”为桃花坞年画、杨柳青年画、杨家埠年画和绵竹年画。 D.四川绵竹年画以彩绘见长,构图讲求对称,主次分明。 18.说明文或介绍事物,或阐明事理,需方法得当,条理清晰。下面是小宁和小波在阅读文章后的讨论,请完成他们的对话。 小宁,我有个疑惑:③-⑦段运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呀? 小波,这五段采用先总后分的   顺序,说明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特点。 我发现,第③段列举江苏苏州桃花坞年画、天津杨柳青年画、山东潍坊杨家埠年画和四川绵竹年画,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是呀,还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是  我明白了。我还发现,第⑨段中的画线句不够简洁,“最早”这个词显得有点多余,应该删去,这样更符合说明文语言简洁的特点。 我不这样认为,我觉得不能删去,因为  六、写作题 19.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对于鲁迅来说,那夜归航的豆儿,是一缕芬芳;对于史铁生来说,那北海的菊花,是一缕芬芳;对于朱自清来说,父亲买橘的背影,是一缕芬芳;对于琦君来说,母亲酝酿的春酒,是一缕芬芳。 在你的记忆深处,也一定有那么一缕芬芳,幸福了你的岁月,温暖了你的时光。请以《留在记忆里的芬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结合个人生活经历,选取真实生活片段;②恰当运用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写出真情实感;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④字迹工整,书写优美,卷面整洁。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 【解析】【分析】ACD正确。B 脑畔(pàn)。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汉字读音。做此类题要结合平时课文中所学词语来辨析字音,要结合汉字的拼写规则来掌握字的读音,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 2.【答案】D 【知识点】形声字字形辨析;形近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BC书写都无误;D麟错误,应是磷;思暮错误,应是思慕。 故选D。 【点评】考查学生辨析字形的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正确书写每个汉字,注意形声字、形近字、易错字等。 3.【答案】A 【知识点】褒贬色彩辨析 【解析】【分析】A 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这是一个褒义词,使用不恰当。可以用“大开眼界”。 B 大彻大悟:彻底觉悟或醒悟。这里使用正确。 C戛然而止:形容声音突然终止。这里使用恰当。 D人情世故:指为人处世的方法、道理和经验。这里使用恰当。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成语的正确使用。要从成语的意思、感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角度考虑,同时结合语境从词语与语境的语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筛选。做好本题学生要在学习过程中认真阅读,多积累课文中以及课外的成语和意思,学会恰当的使用。 4.【答案】D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解析】【分析】ABC:正确; D:“说话人”在中间,说话人后面用逗号,所以“于是对我说”“说”后面应为逗号。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标点符号的运用能力。解答此类问题,我们首先要掌握常见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然后结合例句识记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最后结合语境分析标点符号运用是否恰当。 5.【答案】C 【知识点】语序不当;成分残缺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A、缺少成分,在“也是会大打折扣的”前加“主题表达”;B、语序错误,应把“了解”和“研究”调换位置;C、正确;D、缺少成分,在“集中性”前加“参加”。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要逐项审读,从句意、用词、修辞、标点、结构、词语搭配等多方面进行考虑,注意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 6.【答案】D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ABC:正确。 D:有误,《灯笼》的体裁是散文。 故选:D。 故答案为:D。 【点评】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 7.【答案】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注意“窈、窕、逑 、 撼、兮”重点字的书写。 故答案为: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一日不见 如三月兮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古诗文名句默写能力。学生答题时要正确理解句意,边诵边写,规范书写,认真检查,力求不出错别字。 8.【答案】(1)各位同学,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注有声有色的风情画卷,感受日常生活中鲜活的民俗和民间文化,我们将体会到生活的无穷乐趣,欣赏到生活的多姿多彩。让我们走街串巷,寻找鲜为人知的民间艺术,开采有价值的语文资源,对习以为常的民风、民情,多一份感受和体验,多一份关注和发现。 (2)哈尔滨的牛肉蒸饺,是名副其实的传世品牌。牛肉由回民养殖和屠宰基地专供,选用四至六岁小牛的肉,只取肋条、上脑等部位。成品皮薄馅儿大,汤汁丰富,鲜香爽口。 (3)略 【知识点】文化特色;主题活动;语言得体;语言连贯;语言简明 【解析】【分析】⑴开场白的要点是:称呼语;引入语;主题语;过渡语。 ⑵介绍语要突出小吃的特点,如果能把用料,制作过程,口感等介绍出来更好。 ⑶中国的传统节日很多,要选择印象最深的来写,把这个节日的风俗习惯以及围绕风俗习惯发生的令人难忘的事写好。 【点评】⑴开场白要面对特定观众;要简洁明了;鼓动性强;针对性强。平时要多积累、多练习,多参与。 ⑵介绍语要准确、简明、连贯,最好能吸引人。 ⑶本题相当于一个小作文,要按照作文的要求写,语言要准确、连贯,叙事要完整。 【答案】9.时府君年四十馀/任侠好客/乐施与 10.更加;行走,来回走动;过错;停止 11.①(母亲)就指着贴在墙上的诗歌,教我低声念诵,把它作为游戏。 ②(母亲)命令(我)跪着朗读直到熟练才停止,我从来不曾倦怠。 12.母亲“垂涕扑之”,是指母亲流着泪打儿子。流泪是因为心疼儿子,而仍责打儿子是因为严格要求儿子,希望儿子成才。值得我们称赞的行为有:①虽然家中贫困,但母亲没有任何愁容;②教儿子学习经典,没有丝毫放松;③教育孩子有方法,且方法不单一。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句子的断句。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 (2)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3)本题考查对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4)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概括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文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附参考译文】 我的母亲姓钟,名叫令嘉,出身于南昌府名门望族,家中排行第九。她在小时候和几个哥哥一起跟着我外祖父滋生公读书,十八岁嫁给我父亲。那时我父亲四十多岁,性情豪爽,爱结交朋友,喜欢把财物施舍给别人,散给人家许多金钱,使得家里箱柜里的东西都一空如洗。家中常常宾客满座,我母亲摘下金玉首饰,换了钱办酒席,席上酒菜丰盛,毫不减色。父母结婚两年后生下我,家境更加衰落。母亲经历了穷困的生活,别人都不能忍受,我母亲却依然心情坦然没有忧愁的样子。亲戚和同族人个个赞她贤惠。 我九岁时,母亲教我学习《礼记》《周易》《毛诗》,我都能够背诵。闲暇的时候她又抄录唐宋诗人的诗,教我朗诵古诗。母亲和我都体弱多病。每当我生病,母亲就抱我在室内来回走动,自己不睡觉;我病稍稍好一点,她就指着贴在墙上的诗歌,教我低声念诵作为游戏。父亲做错了事情,母亲一定认真地用委婉的话规劝他。遇到父亲发怒不听她的,她就屏住气不说了,等父亲消了气,再反复劝说,直到父亲听了她的话才停止。 父亲在外地的寓所,督促我读书时,脾气急躁,我稍有一点不认真,他就发怒,把我丢在一旁,几天不理睬我;母亲就流着泪打我,叫我跪在地上,把书读熟才放过我,(我)从来不觉自己疲累。所以,我从不因为贪玩而荒废了学业,母亲对我的教育也因此更加严格。 9.句意为:那时我父亲四十多岁,性情侠爽,爱结交朋友,喜把财物施舍给别人。故断为:时府君年四十馀/任侠好客/乐施与。 10.①句意:结婚两年,生下我,家境更加衰落。益:更加。②句意:每当我生病,母亲就抱了我在室内来回走动。行:行走,来回走动。 ③句意:父亲如果做错了事情,母亲一定认真地用委婉的话规劝他。过:过错。 ④句意:反复劝说,到父亲听了她的话才停止。止:停止。 11.①句中重点词有:辄,就。句意为:(母亲)就指着贴在墙上的诗歌,教我低声念诵,把它作为游戏。②句中重点词有:已,停止;尝,曾经。句意为:母亲叫我跪在地上,把书读熟才罢休,从来不觉得自己疲累。 12.文中母亲因“我”读书不认真而“流涕扑之”,“垂涕”是对“我”的疼爱,“扑之”是对“我”的严格要求。文中通过描写母亲的生活细节体现其性格特点,如“历困苦穷乏,人所不能堪者,吾母怡然无愁蹙状”写出母亲不怕贫穷;“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体现出母亲对孩子的疼爱;“少痊,辄指壁间诗歌”“吾母垂涕扑之,令跪读至熟乃止”体现出母亲教孩子读书,要求非常严格;“先府君苟有过,母必正色婉言规”体现出母亲劝丈夫改错方法得当。据此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答案】13.具体点出题目中“年声”二字;鞭炮声为人们所熟知,贴近生活,亲切自然;由眼前的年声,引出下文由此消失的年声;从叙述人手,为下文抒发感受、发表议论做铺垫。 14.大年夜燃烧鞭炮前的“踩岁”声,大年初一卖金鱼的吆喝声。因为这两种声音都带有浓郁的民俗风味,寄托着人们图吉利等精神方面的向往(或美好愿望),寓意丰富。 15.怀念;描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卖金鱼的吆喝声和各家开门揖户拜年的声音比作一支新年交响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吆喝声的清冽、清爽、有韵味,表达了作者对卖金鱼的吆喝声的怀念 16.借“消失的年声”,表达出作者对传统习俗的怀念,对消失的传统习俗的遗憾和惋惜,对民俗文化当前处境的担忧,对人们能拥有新的过年文化的期盼。 【知识点】文章开头及其作用;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某一段落或语句在文章中的作用就是指该段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中考中记叙文经常出现分析文章某一段在内容或结构上的作用。内容上有:点明文章中心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而结构上通常有:总领全文、承上启下、照应前文等作用。这里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本题考查了文章内容。做此题要认真阅读文章,熟悉文章内容。做题时既要回答全面,又要做到语言简洁。 (3)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赏析一般格式为:修辞+修辞特点+内容+中心 比喻形象生动;拟人生动形象;排比整齐,有气势;夸张突出特点;反问加强语气;反语增加讽刺意味 表述形式: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 (4)本题是对文章内容和感情的考查。按顺序找到相应段落,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等语句,分析作者的心理或找出表达感情的词语即可。 1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分析。先阅读全文,了解“年声”指什么,即可了解“放鞭炮”与“年”有关,是“年声”之一,文章开头这样写即是为了本文所要写的内容作铺垫,再从“以致最后消失,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一句中来体会作者对与“放鞭炮”一样其它“年声”的消失遗憾的心情。 1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分析。根据提示句“有这样两种年声的消失,最让我遗憾”,可以从下文概括出消失的年声有大年夜燃烧鞭炮前的“踩岁”声,大年初一卖金鱼的吆喝声。这两种声音都带有浓郁的民族风味,寄托着人们图吉利等精神方面的向往,寓意丰富,因此这两种年声的消失最让作者感到遗憾。 1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分析。本文主要详细地描写了两种可以反映民俗的年声,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却逐渐消失了,表达了作者对这两种年声的喜爱与怀念。故①为:怀念;②为描写。“这种吆喝的声音显得清冽而清爽,充满唱歌一般的韵律,在老北京的胡同里,是和各家开门揖户拜年的声音此起彼伏的,似乎合成了一支新年交响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卖金鱼的吆喝声和各家开门揖户拜年的声音比作“一支新年交响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吆喝声的清冽、清爽、有韵味,表达了作者对卖金鱼的吆喝声的怀念。 16.本题考查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结合全文内容,从作者的情感和态度两方面进行回答。本文主要详细地描写了两种可以反映民俗的年声,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却逐渐消失了,表达了作者对这两种年声的喜爱与怀念,类似于这样年声的不断消失,让作者觉得非常遗憾。年声的消失也就意味着,民间习俗在逐渐消失,只有鞭炮声的年声太过单调乏味,使人们失去对过年的期待与渴望,年味和年声的结合才是过年的真正含义,现在却逐渐消失,这样的民族文化的生存环境就变得很恶劣,不仅表现出作者对此的遗憾和惋惜,也表现出了作者对民族文化环境的担忧。 【答案】17.B 18.逻辑; “中国年画四大家” ; 分类别;条理清楚地介绍了值得收藏的年画; “最早”从时间范围上限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知识点】概括说明内容;说明文语言分析;把握说明顺序;事物性说明文;逻辑顺序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的是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解答本题把选项中的内容放在原文中印证,能找到依据的正确,与原文不符或没有的为错误的。 (2)本题考查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和语言分析。说明顺序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没有空间或时间的明显标志,一般就是逻辑顺序。说明方法的使用,都是为了条理清晰、准确的对说明对象进行说明,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17.ACD:正确。B:有误,第②段中原文为“每逢春节,张贴年画已成为我国大多数地区过年的习俗”,本项中“我国所有地区”扩大了范围,因此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B。 18.第③段,先总写“在各地年画中,以江苏苏州桃花坞年画、天津杨柳青年画、山东潍坊家埠年画和四川绵竹年画最负盛名,被誉为‘中国年画四大家’”,然后至第⑦段分别说明了“中国年画四大家”的特点,属于逻辑顺序。第④至⑦段,把四大年画分别进行了介绍,是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条理清晰地介绍了这几种值得收藏的年画。 第⑨段中划线句,“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最早”一词从时间上限定了南宋《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木刻年画的时代久远,如果删掉,就无法说明它在历史上的地位。“最早”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19.【答案】略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这是一道命题作文。关键词是“记忆深处”,能让一个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事,还可以是物,甚至可以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游戏或者是一场表演,等等。写你记忆深处的人和事,也许小到没人知道,独人忧怜;也许大到叱咤风云,众所周知。但不管材料的大小,都要着意于它所凸显出来的“精神”,当然这是一种喻化的“精神”。说具体点,就是你既可以写亲人关爱自己的真情往事,又可以写朋友之间的诚挚友情;既可以写令人难忘的博大师爱,又可以写历史文化名人的伟大精神。因为和谐社会需要广泛拥有这种“美好的精神”,它不仅包涵着人间最可宝贵的亲情、真情和友情,而且还蕴含着可歌可泣的奉献精神、牺牲精神和爱国精神。文章适合写成记叙文或抒情散文。写作文时,在拟写一个好的题目的基础上,可以加适当的创新形式,比如加一个与主题相关的题记;也可以使用几个小标题,串联起自己发现的几个生活中的画面;使文章层次清晰,能更好地表达文章的中心。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命题作文的写作能力。命题作文,审题非常关键,拿到作文题目,要解决三方面问题:①确定文章体裁;②划定取材范围;③掌握写作重点。命题作文首先要审好题。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题目,都要咬文嚼字,仔细琢磨,找出题目的关键字眼在哪儿。找准它,根据它弄清题目的要求、重点和范围,确定文章的中心。确定好文章的中心之后,就需要围绕中心选取最能表达中心的材料。确定中心,选好材料以后,就需要列出一个简要的提纲,确定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后写什么。 本文档由香当网(https://www.xiangdang.net)用户上传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文档的实际排版效果,会与网站的显示效果略有不同!!

    需要 7 香币 [ 分享文档获得香币 ]

    下载文档

    相关文档

    「精品解析」安徽省滁州市东坡中学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第四次月考试卷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分) 1.默写。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____________ 。(《虽有嘉肴》) (2) ____________  ,不必藏...

    1个月前   
    0    0

    「精品解析」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十校联考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35分) 1.默写。 (1)人们常说柔情似水。水,引发诸多遐想,牵动无尽情思。“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郦...

    1个月前   
    0    0

    「精品解析」安徽省滁州市第六中学八年级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试卷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分) 1.(2022八下•滁州月考)默写。 (1)诗歌是表达情感的载体。《关雎》中表达文静美好的女子是君子好配偶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 ...

    1个月前   
    0    0

    高三地理下学期2019届第二次月考试卷附解析与答案

    高三地理下学期2019届第二次月考试卷附解析与答案 文科综合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3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

    4年前   
    1576    0

    山东省潍坊市寿光市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解析版)

    2015-2016学年山东省潍坊市寿光市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一、选择题(1-10每题2分,11-17题选对的4分,选对但不全得2分)1.机场周围不允许有鸟类飞行,以免撞毁飞机.这是因为( ...

    3年前   
    568    0

    新人教版2018-2019八年级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新人教版2018-2019八年级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10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归省(xǐng) 酬谢(chóu) 耳畔...

    4年前   
    1368    0

    山东省潍坊市遴选公务员笔试真题及解析

    第一题:选择题30道单选,10道多选第二题:案例分析材料:王继才同志守岛卫国、奉献一生的事迹,用无怨无悔的坚守和付出,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华章。

    2年前   
    594    0

    2022年山东省潍坊市中考物理试题与答案解析

    2022年山东省潍坊市中考物理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8小题,共24.0分)1. 自行车是人们常用的交通工具,低碳环保。如图所示是中学生骑用的自行车,下列估测值中最符合实际的是(    )A....

    9个月前   
    0    0

    山东省潍坊市2021-2022学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二模)含答案解析

    山东省潍坊市2021-2022学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二模)试卷副标题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

    10个月前   
    87    0

    15届 山东省潍坊市初中学业考试地理试题

    15届 山东省潍坊市初中学业考试地理试题

    2年前   
    283    0

    2018年**中学八年级第二次月考英语试卷

    2018年**中学八年级第二次月考英语试卷

    5年前   
    1393    0

    精选2019年高三文综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含详细答案

    精选2019年高三文综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含详细答案 文科综合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3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

    4年前   
    629    0

    山东省汶上圣泽中学高一下学期语文必修第二单元练习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周朴园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么?鲁侍萍不敢说。周朴园哦。鲁侍萍我倒认识一个年轻的姑娘姓梅的。周朴园...

    2年前   
    129    0

    2020年山东省潍坊市中考二模语文试卷(无答案)

    一、(12分,每小题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我发现, (1) 那些密密实实拥挤在温暖的山谷中的松树,干直枝肥,针叶鲜碧,慵(yōng)懒而富态;而这些山顶上的绝壁松却是枝干(瘦硬/瘦...

    2年前   
    240    0

    **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表演传统曲艺,演唱流行金曲,展示手工技艺……如今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也许你就能邂逅这些热闹的街头艺术表演。快意拨弦,随性而歌,律动翩舞,生动、热烈、洒脱的街头艺术,为蓉城街头增添了别样色彩。

    1年前   
    105    0

    八年级上册生物第二次月考试卷

    八年级上生物第二次月考试卷

    3年前   
    375    0

    2022年山东省济南市中考生物试题及精品解析

    2022年山东省济南市中考生物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1. 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对照实验:选取一定数量的黄粉虫平均分为两组,A组喂麦麸,B组喂泡沫塑料。多次实验后,发现两组...

    6个月前   
    0    0

    八年级上第二次月考

    2008-2009学年度上学期阶段反馈试题八 年 级 数 学(第十二章 轴对称 —— 第十三章 实数)题 号一二三四五总 分得 分图2图1一、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4分)1. 长方形...

    6个月前   
    0    0

    山东省潍坊市直机关公开遴选公务员面试真题及解析

    三道题 6分钟第一题:“最后一公里”最初被用来描述公共交通的末梢问题。近年来,这一概念被逐渐用于公共管理或公共服务等领域。请结合实际谈一谈,你如何看待“最后一公里”现

    2年前   
    244    0

    山东省潍坊市2021年中考物理试卷真题(word版,含答案解析)

    山东省潍坊市2021年中考物理试卷一、单选题(共10题;共20分)1.“节约用水,人人有责”,应养成随手关闭水龙头的好习惯。水龙头手柄可视为如图所示杠杆,O为支点,F为阻力,分别用力沿a、b、...

    2年前   
    473    0

    文档贡献者

    悟***3

    贡献于2023-04-28

    下载需要 7 香币 [香币充值 ]
    亲,您也可以通过 分享原创文档 来获得香币奖励!
    下载文档

    该用户的其他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