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yu
创建于2015-12-21 08:03:00
修改者l'm fine
修改于2022-10-23 23:26:19
字数27092
文档摘要: 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35分) 1.默写。 (1)人们常说柔情似水。水,引发诸多遐想,牵动无尽情思。“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郦道元《三峡》)高山飞泉,直冲江面,流露出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赞美之情。“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李白《渡荆门送别》)滚滚江水牵动着诗人不绝如缕的思乡之情。“ ____________ ,
【精品解析】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十校联考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十校联考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35分) 1.默写。 (1)人们常说柔情似水。水,引发诸多遐想,牵动无尽情思。“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郦道元《三峡》)高山飞泉,直冲江面,流露出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赞美之情。“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李白《渡荆门送别》)滚滚江水牵动着诗人不绝如缕的思乡之情。“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欧阳修《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水面如镜,船动不觉,泛舟湖上,尽享悠闲惬意之情。 (2)数千年来,中国文化积累了丰富而深厚的修身理念。孟子认为:“富贵不能淫,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此之谓大丈夫。”曹操在《龟虽寿》中用“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来表明他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 【答案】(1)悬泉瀑布;飞漱其间;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 (2)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 漱 、 琉 、 骥 ” 故答案为:⑴ 悬泉瀑布 , 飞漱其间 ; 仍怜故乡水 , 万里送行舟 ; 无风水面琉璃滑 , 不觉船移 ⑵ 贫贱不能移 , 威武不能屈 ; 老骥伏枥 , 志在千里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做好对于古诗文、名言名句的背诵,更要注重这些语句的默写,特别关注文句中容易写错的字,从而做到准确、工整的完成作答。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铜陵,因铜得名,yu n铜而兴,素称“中国古铜都,当代铜基地”。这里采冶铜的历史始于商周,盛于汉唐,至今3000多年仍绵廷不断。西汉唯一的“铜官”、六朝著名的“梅埂冶”、唐宋时期的“铜官场”“利国监”等历代重要的官方采冶机构均设于此。新中国成立后,第一炉铜水、第一块铜锭均出自铜陵,第一个铜工业基地也建于铜陵。铜产业成为铜陵最具特色的优势产业,铜陵特色优势文化产业,就是依托传统产业发展起来的。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给加下画线的字注音。 铜陵( ) yu n( )铜而兴 采冶( ) (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____________ ”,正确写法是“ ____________ ”。 (3)文中“素称”中的“素”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 ,“盛于汉唐”中的“盛”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 (4)请将文中的画线句子改为反问句。 【答案】(1)líng;缘;y (2)绵廷不断;绵延不断 (3)向来、一向;兴盛、繁盛 (4)示例:铜陵特色优势文化产业,难道不是依托传统产业发展起来的吗?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汉字的部首与偏旁;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陈述句与反问句的变换 【解析】【分析】⑴ 本题考查汉字字音字形。根据字词积累,“铜陵”中的“陵”读作“Iíng”,“yuán铜而兴”写作“缘铜而兴”,“采冶” 中的“冶”读作“yè” 。 ⑵ 本题考查汉字字形。根据字词积累,“绵廷不断”中的“廷”应写作“绵延不断”。 ⑶ 本题考查词语含义。根据词语积累,‘ 素称”是“一向称作”的意思,“素”的意思是“一向”;“盛于汉唐”是“兴盛于汉唐”的意思,中的“盛”的意思是“兴盛”。 ⑷ 本题考查句式的转换。解答时,将“就是”改为“难道不是”, 在句末加“吗”,将句号改为问号即可。 【点评】⑴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⑵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形。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 ⑶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的意思既要从词语的本义出发,又要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同时结合具体的语境掌握分析。 ⑷本题考查句式转换。句式变换,指在一定的语境中, 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在不改变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将句子由一种句式变换成另一种句式。这种题型从语序、语气、语意和语境等多个方面考查学生运用恰当的句式准确表达的能力。 3.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各题。 (1)好孩子,我真该夸奖你几句才好。回想五一年四月刚从昆明回沪的时期,你真是从低洼中到了半山腰了。希望你从此注意整个的修养,将来一定能攀登峰顶。 ——这段话出自《 ____________ 》,文中“你”是 。 (2)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的小说《苏菲的世界》中一开篇写道,14岁女孩苏菲有一天放学回家,收到一封神秘的来信,信上只有一句话,这句话是( ) A.你从哪里来? B.世界从何而来? C.你是谁? D.你怎么办? 【答案】(1)傅雷家书;傅聪 (2)C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经典情节;《傅雷家书》 【解析】【分析】⑴ 本题考查对《傅雷家书》的了解。《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19541966年间写给孩子傅聪、傅敏的家信摘编,该书是一本优秀的青年思想修养读物,是素质教育的经典范本是充满着父爱的教子名篇。他们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的两个孩子傅雷、傅敏,教育他们先做人, 后成“家”,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 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因此傅雷夫妇也成为了中国的典范父母。选段介绍的是傅聪演出成功后,傅雷对他的鼓励。 ⑵ 本题考查对名著《苏菲的世界》的了解。《苏菲的世界》是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创作的一本关于西方哲学史的长篇小说,它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史发展的历程。故事一开始,讲的是一个14岁的小女孩苏菲,有一天,她放学回家,随便翻信箱,发现里面有一封信,信封上写着“苏菲收”。苏菲就打开信封来看,偌大的信纸上,只写了一句话:你是谁 苏菲就奇怪了,到底是谁啊 给我写这样无聊的信。我叫苏菲,谁问这样的问题呢 她也没怎么放在心上,只是奇怪信是谁写的。没过多久,她又收到了第二封信,也句话:世界从何而来 接连收到两封信,勾起了苏菲的好奇心。 【点评】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4. 自2018年起,国家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学校准备开展了解“中国农民丰收节”的主题活动,请你参与完成下列活动任务。 (1)下面是一位八年级同学写的《丰收节里乡村游》作文片段,请你帮助修改 欢庆丰收节,乡村做主场,农民当主角,农村喜洋洋。在我家乡的现代农业科技生态园里,水稻现代农业园区的稻田地里,【甲】稻田颗粒饱满,稻穗一片金黄,丰收节庆祝大会的舞台就搭建在此。【乙】地头,崭新的收割机一字排开,农机手为即将开始的农民开镰大赛做最后的准备。随着一声令下,鞭炮齐鸣,锣鼓阵阵,一台台收割机在田地里奔驰穿梭,转瞬间就将沉甸甸的稻穗揽入怀中,切割、脱粒、装车一气呵成。 ①【甲】句画线句有搭配不当的语病,应改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乙】画线句有成分残缺的语病,应在“ ____________ ”后添加“ ” (2)右图是“中国农民丰收节”主题标识,请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向别人介绍图案画面,并说明其寓意。 (3)下面是一位同学写的标语,只有上半句,以下是其同桌给出的下半句。请你根据自己的体会和理解,帮她选择妥当的一句。 设立农民丰收节,____ A.尊敬亿万老农民 B.致敬乡村劳动者 C.致富乡村带头人 D.向新农村人致敬 【答案】(1)①稻穗颗粒饱满,稻田一片金黄;②农机手;正在 (2)示例:麦穗是我国农业的主要代表元素,象征着丰收。标志中间由麦穗演变成“丰”字,造型端庄稳重,识别性强,紧贴丰收节主题,直观表达出庆丰收的喜悦和对“丰收”的憧憬。组成“丰”字的三条线由麦芒演变而成,形成放射状的弧线,给人一种传播感,意在体现“中国农民丰收节”传承农耕文明的重要作用,体现崇农重农的价值理念。 (3)B 【知识点】图表信息;诗歌对联;成分残缺;搭配不当 【解析】【分析】⑴ 本题考查病句。①有误,搭配不当,把“稻.穗”和“稻田”互换位置。②有误,成分残缺,应在“农机手”后添加“正在”。 ⑵ 本题考查图案和寓意。图案为圆形,中间是成熟饱满的麦穗,预示丰收;标志中间由麦穗演变成“丰”字;麦穗四周环绕文字,上面是汉字“中国农民丰收节”,下面是英文。寓意:体现“中国农民丰收节”传承农耕文明的重要作用,体现崇农重农的价值理念。 ⑶ 本题考查对联。“设立” 动词对应“致敬” ;“农民”名词对应“乡村”;“丰收节”名词对应“劳动者”。 【点评】⑴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辨析并修改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⑵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解答时要仔细观察材料中所给出的图表,找出图表中的规律以及所揭示的实际问题。由于图文转换大多属于说明文的范畴,表述过程中应注意用词的准确、严密。 ⑶本题考查对联。对联是用对偶修辞写出的句子,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的意思的艺术形式。解题时,要根据题干要求,依据对联的特点分析作答。 二、阅读(55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分别回答问题。 “灯王”善创新 巧手制龙灯 殷骁本 崔艳 ①黄山市黄山区太平湖畔的村民们,逢年过节会舞龙灯来祈盼风调雨顺。相传,这一民俗起源于唐朝初期,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一支龙灯队约28人组成,龙灯一般十一节或者十三节,分单龙和双龙两种形式。 ②“舞龙的套路包括双龙出水、双龙戏珠、双挖门、内盘珠、外盘珠、龙翻身等;技法有滚花、穿花、跪舞、睡舞;打击乐的锣鼓点有走马锣鼓、急急风、紧锤、阴锣、四击头等,唢呐的吹奏曲牌一般有大开门、双飞蝴蝶等,伴奏的曲牌和锣鼓往往配合着表演的变化而变化……”说起舞龙灯,当地人称“灯王”的太平湖镇二都村村民吴永生便滔滔不绝。老吴擅长制作龙灯,并敢于创新,是黄山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太平湖龙灯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③【甲】吴永生从小就和篾匠出身的父亲学会了编制日用品,后来渐渐迷上了扎制龙灯。【乙】一次过年时,看到父亲在扎制龙灯,吴永生十分着迷,就跟着学习技法。【丙】太平湖龙灯以竹篾为原材料,最难做的是“龙头”:“龙头”对竹篾的韧性要求极高,篾太硬就容易断;太软,又不够美观,手感的把握非常重要。【丁】一开始,吴永生总是在这一环节失败,“耗时很久,就差最后一步,没想到竹篾断了,那真让人绝望!”【戊】好在他锲而不舍,加上父亲的手把手指导,经历了一年多的时间,吴永生终于学会了娴熟地“扎龙头”。 ④精益求精的吴永生觉得,按传统技艺做出的“龙头”缺了一点灵气。为此,他尝试对竹篾低温火烤,在合适温度下烤过的竹篾富有弹性,“龙头”制作难度随之降低,成功率大幅提升。同时,“龙身”也得以造型饱满、更加美观。心灵手巧的吴永生“一不做二不休”,继续开拓创新:他为“龙嘴”添加了一个竹篾机关,使其在舞动时可以自由闭合;将“龙尾”由单圈变作三圈,这样更饱满、更长;为了让“龙身”的色彩更鲜艳,美术零基础的吴永生特意花了两年学习绘画。一番精雕细琢之后,吴氏龙灯舞起来更加“活龙活现”。 ⑤“龙灯只有舞起来才有生命,光会做、不会舞也不行。”多才多艺的吴永生,再一次自我突破,学会了舞龙灯。精致的龙灯伴随着铿锵喜庆的锣鼓声,在太平湖畔英姿飒爽地舞起来,这是他最开心的时刻,他也会自告奋勇地参与进来,和大家一起叫着、笑着,充满希望地迎接新年新气象。 ⑥如今,年事渐高的吴永生正着手培养孙子做龙灯。也许在不久以后,吴家新一代“灯王”还能把龙灯制作技艺推向新的高峰,太平湖畔舞龙灯的习俗也必将代代相传。 (选自《安徽日报》 2018年9月7日,略有改动) 5.给文章第③节划分层次,正确的应该是( ) A.【甲】【乙】//【丙】【丁】【戊】 B.【甲】//【乙】【丙】【丁】// 【戊】 C.【甲】【乙】【丙】// 【丁】【戊】 D.【甲】//【乙】【丙】//【丁】【戊】 6.第②段写了什么内容?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7.文章第④段“为此”的“此”指什么? 8.为了让龙灯舞起来更加“活龙活现”,吴永生做了哪些“精雕细琢”?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 9.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吴永生身上有哪些品质或优点值得我们学习。 【答案】5.B 6.章第②段向我们介绍了舞龙的“套路”“技法”和伴奏的锣鼓点及曲牌,以及太平湖龙灯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吴永生;结构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的舞龙灯,并引出下文对吴永生的描写。 7.按传统技艺做出的“龙头”缺了一点灵气。 8.①改进龙头制作工艺,降低难度,提高成功率。②让“龙身”造型饱满、更加美观。③为“龙嘴”添加竹篾机关,可以自由闭合。④将“龙尾”由单圈变作三圈,更饱满更长。⑤自学绘画,并为“龙身”上彩,让“龙身”的色彩更鲜艳。 9.①锲而不舍;为了学好扎龙灯,在“扎龙头”这一环节吴永生总是失败,他锲而不舍,经历了一年多的时间,最终学会了娴熟地“扎龙头”;②精益求精;吴永生为了让龙灯舞起来更加“活龙活现”,改良了很多传统技艺;③心灵手巧;吴永生为“龙嘴”添加了一个竹篾机关,使其在舞动时可以自由闭合;将“龙尾”由单圈变作三圈,这样更饱满、更长;④多才多艺;吴永生为了扎龙灯,不仅自学了绘画,而且还学会了舞龙灯。 【知识点】文章开头及其作用;文章段落及层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⑵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分析句段的作用需要关注两点:一是句段所处的位置来分析。二是从句子的表达内容来分析。 ⑶本题考查代词的指代内容,一般情况下考查的都是前指代词,也就是代词指代的内容大多在原文的前面出现过。据此作答即可。 ⑷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⑸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 5.本题考查文章层次划分。甲:总写吴永生从小就学会用竹篾编日用品,后来迷上了扎龙灯;乙:回忆一次过年,吴永生跟着父亲学扎龙灯;丙:介绍龙灯制作难度极高的龙头及其对竹篾的要求;丁:讲述吴永生在制作龙头这一块屡遭失败;戊:讲述吴永生经过努力,终于学会扎龙头,根据以上内容可知,甲句式是概述,乙丙丁讲述吴永生学扎龙头的过程,戊交代学龙灯的结果,所以层次划分为: [甲] // [乙] [丙] [丁] // [戊]。 故答案为:B. 6.本题考查句段作用。内容:根据第②段“舞龙的套路包括双龙出水....”..“技法有滚花、穿花....”“打击乐的锣鼓点有走马锣鼓....”“唢呐的吹奏曲牌一般有 大开...当地人称‘灯王’ 的太平湖镇二都村村民吴永生便滔滔不绝....太平湖龙灯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可知,本段主要介绍了舞龙的“套路”“技法”“唢呐的吹奏曲牌”以及太平湖龙灯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一吴永生。 作用:根据第①段“逢年过节会舞龙灯来祈盼风调雨顺。相传,这一民俗起源于唐朝初期”第③段“吴永生从小就和篾匠出身的父亲学会了编制日用品,后来.渐渐迷上了扎制龙灯”可知,本段前部分内容和上文的舞龙相关,后部分介绍到吴永生,和后文相关,故本段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承接上文对 舞龙这一民俗的介绍,引出下文对吴永生的介绍。 故答案为: 章第②段向我们介绍了舞龙的“套路”“技法”和伴奏的锣鼓点及曲牌,以及太平湖龙灯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吴永生;结构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的舞龙灯,并引出下文对吴永生的描写。 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为此,定位到文章第,④段句子“为此,他尝试对竹篾低温火烤”,根据前文“精益求精的吴永生觉得,按传统技艺做出的,‘龙头’ 缺了一点灵气。为此,他尝试对竹篾低温火烤”可知“为此”的“此”是指按传统技艺做出的“龙头”缺了一点灵气。 故答案为: 按传统技艺做出的“龙头”缺了一点灵气。 8.本题考查文章信息筛选。根据文章第④段“为此,他尝试对竹篾低温火烤,在合适温度下烤过的竹篾富有弹性,‘龙头’ 制作难度随之降低,成功率大幅提升”可知,吴永生改进了“龙头” 的制作工艺,降低了难度,提高了成功率。根据文章第④段“同时,“龙身”也得以造型饱满、更加美观”可知,改进“龙身”,让其造型更加饱满、美观;根据文章第④段“他为‘龙嘴’ 添加了一个竹篾机关,使其在舞动时可以自由闭合”可知,吴永生为“龙嘴”增加机关,可以自由闭合;根据文章第④段“将‘龙尾’由单圈变作三圈,这样更饱满、更长”可知,吴永生将“龙尾” 由单圈变三圈,更饱满、更长;根据文章第④段“为了让‘龙身’的色彩更鲜艳,美术零基础的吴永生特意花了两年学习绘画。-番精雕细琢之后,吴氏龙灯舞起来更加‘活龙活现”可知,吴永生自学绘画,给“龙身”上色,让“龙身”的色彩更鲜艳。 故答案为: ①改进龙头制作工艺,降低难度,提高成功率。②让“龙身”造型饱满、更加美观。③为“龙嘴”添加竹篾机关,可以自由闭合。④将“龙尾”由单圈变作三圈,更饱满更长。⑤自学绘画,并为“龙身”上彩,让“龙身”的色彩更鲜艳。 9.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根据第③段“一开始,吴永生总是在这一环节失败,“耗时很久,就差最后一步,没想到竹篾断了,那真让人绝望!“好在他锲而不舍,加上父亲的手把手指导,经历了一年多的时间,吴永生终于学会了娴熟地‘扎龙头’” 可知,吴永生在面对多次失败之后依然锲而不舍地学习研究,可以看出他是一个锲而不舍。有恒心,有毅力的人;根据第④段“精益求精的吴永生觉得,按传统技艺做出的“龙头”缺了一点灵气。为.....吴氏龙灯舞起来更加“活龙活现””可知,吴永生为了让龙灯舞起来更“活龙活现”,对“龙头”“龙嘴”,“龙身”“龙尾”都进行了改进,并且自学绘画给‘“龙身” 上色,可见吴永生是一个精益求精的人;根据第④段“他为‘龙嘴’ 添加了一个竹篾机关,使其在舞动时可以自由闭合;将‘龙尾’由单圈变作三圈,这样更饱满、更长”可知,吴永生在原来的龙灯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创新,让龙灯舞起来更加“活龙活现”,可见吴永生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人;根据第④段“为了让‘龙身’ 的色彩更鲜艳,美术零基础的吴永生特意花了两年学习绘画”,第⑤段“龙灯只有舞起来才有生命,光会做,不会舞也不行”“多才多艺的吴永生,再一次自我突破,学会了舞龙灯”可知,吴永生不仅自小就从父亲那里学会了扎龙灯,还会改进龙灯,会舞龙灯,还自学绘画给尤身”卜色. 可见呈永牛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 故答案为: ①锲而不舍;为了学好扎龙灯,在“扎龙头”这一环节吴永生总是失败,他锲而不舍,经历了一年多的时间,最终学会了娴熟地“扎龙头”;②精益求精;吴永生为了让龙灯舞起来更加“活龙活现”,改良了很多传统技艺;③心灵手巧;吴永生为“龙嘴”添加了一个竹篾机关,使其在舞动时可以自由闭合;将“龙尾”由单圈变作三圈,这样更饱满、更长;④多才多艺;吴永生为了扎龙灯,不仅自学了绘画,而且还学会了舞龙灯。 阅读 鱼的路 傅菲 ①稀树草原的角马迁徙,阿拉斯加的鲑鱼洄游,喜马拉雅山脉的蓑羽鹤迁徙,是动物界的三篇悲壮史诗。角马的路在蹄下。鲑鱼的路在身子的扭动里。蓑羽鹤的路在翅膀的颤动中。 ②每一条路,都不平坦。 ③在水库里,在江河里,我们看见鱼在悠游,总觉得鱼活得自由自在,像隐居之人。第一次知道鱼活得艰难,是在信江茶亭水坝。 ④水坝高20余米,用于蓄水、灌溉、发电。水坝边有水电站附属用房,开着一家小餐馆,以吃信江野生鱼为招牌,生意火爆。十余年前的四月,我去吃过一次。正是傍晚,夕阳欲坠,河风习习,我见几个村民扛着竹杈往对岸的泄洪口走去,竹杈上用麻绳挂着铁钩,说是到坝底下钩鱼,一个晚上可以钩上百斤呢。原来,鱼开始洄游了,往泄洪口跳,跳得筋疲力尽了,便会浮在水面。 ⑤为什么不给鱼留一条水道,让鱼游上来产卵呢。开餐馆的人说,那是鱼道,建一条鱼道要好几百万元,谁舍得投入这么多钱?我说,怪不得信江里的鳜鱼和河鳗,几乎绝迹了,无法洄游就无法产卵。信江特有的鱼种,如莿耙鱼、白鳞上军鱼、信江鳗、汪公头,都难得一见了,这是否与无鱼道有关呢?不得而知。 ⑥供鱼类洄游通过水闸或坝的人工水槽,叫鱼道。鱼类的上溯习性,如雨燕逆风而飞。真正见识鱼道,是在峡江水利枢纽工程。该工程地处赣江中游峡江老县城巴邱镇。今年初夏,我被它的鱼道惊呆了。鱼道位于从上游而下的右岸,由进口、槽身、出口和诱鱼补水系统组成。鱼道按结构形式,分池式鱼道和槽式鱼道两类。峡江鱼道设计人员结合工程地形条件及下游水位变化范围大等特点,采取了“横隔板式”的竖缝式鱼道过鱼设施设计,既保证了春夏过鱼季节鱼类溯游繁衍的需要,又兼顾了其他季节的过鱼需要。槽身横断面为矩形,用隔板将水槽上、下游的水位差分成若干个小的梯级,板上设有过鱼孔。鱼道全长1600米,宽3米,总落差12米。 ⑦站在坝底往上看,鱼道像鱼类的长城。每年四月,鄱阳湖的洄游鱼千里迢迢溯水而上,游过鱼道到赣江上游孵卵。 ⑧水的路,就是鱼的路。水依河床流淌,河床会曲折蜿蜒,也会起伏跌宕。【甲】河床有多跌宕,鱼的路就有多艰险。站在鱼道边的观察台上,我又想起茶亭水坝的泄洪口。【乙】当时,我随钩鱼的村民去看鱼跳闸口。信江奔泻而下,哗哗水声震耳欲聋,喷出的水花有几十米远,水珠跳溅。【丙】坝底的岩石如刀削般嶙峋。十几斤重的草鱼迎着水花往上跳,被水冲刷下来,继续跳。有的鱼,落在岩石上,鱼身断裂。跳得筋疲力尽的鱼,浮在漩涡里,被村民用钩子钩走。鱼的路被切断,它的生命也行将终止。【丁】鱼在回家的路上,却有着赴死的决心。 ⑨天空中若没有了鸟的路,还叫天空吗?江河中若没有了鱼的路,还叫江河吗? ⑩给鱼留下一条顺畅的路吧。江河不仅仅哺育麦子稻谷,野草杂木,还要养育和繁衍水中生灵。给鱼留有路,便是懂得生命的价值,懂得江河的伦理,是在给生命布道。 (《光明日报》2018年08月24日 15版) 10.下面的句子出自原文,它在文中的位置应该是( ) 任何生命的旅程,都是单向的,其残酷在于不可轮转。 A【甲】 B【乙】 C【丙】 D【丁】 11.文章题为“鱼的路”,开篇却从“角马迁徙,鲑鱼洄游,蓑羽鹤迁徙” “动物界的三篇悲壮史诗”写起,有什么好处? 12.“鱼道”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13.文章第⑦段画线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14.试分析文章结尾段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并谈谈给你的启示。 【答案】10.D 11.鱼在水中游,它的路什么样,一般人不熟悉。而“角马迁徙,鲑鱼洄游,蓑羽鹤迁徙”,这动物界的三大悲壮史诗,很多人早已在电视上见识过,由此引入正文——对鱼的路进行介绍,容易为一般读者理解。同时,用动物界的三大悲壮史诗来对比“鱼的路”,突出鱼的路一点也不必三大悲壮史诗逊色,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2.供鱼类洄游通过水闸或坝的人工水槽。 13.比喻。把“鱼道”比作“长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鱼道的落差大,突出了鱼儿经过鱼道的艰难。 14.含义:每一个生命都是值得敬畏的,江河不仅仅是人的江河,也是其他生物的江河,众生平等。我们应敬畏生命,敬畏生命便是敬畏自然,也是在爱护我们自己。启示示例:追逐利益,谋求发展,不能忘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对地球上其他生命的敬畏,否则,当地球上生命逐渐消失殆尽,最后一定会带来人类自身的灭亡。 【知识点】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文章结尾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⑵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与作用。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分析标题的修辞义。2、分析标题的象征义。3、理解标题的双关义。4把握作者的情感出发点。 ⑶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解答此题关键要结合词语所处的语境,弄清这个词语的表述对象,然后综合词义与表达效果这两方面因素进行揣摩。 ⑷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⑸本题考查语句的含义。 理解文章中的重要词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联系上下文,三要紧扣文章的中心主题,并能从文章的信息中找出依据和理由。 10.本题考查句子位置分析。“任何生命的旅程,都是.单向的,其残酷在于不可轮转”承接“鱼的路被切断,它的生命也行将终止”此句。 故答案为: D 1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鱼在水中游,它的路什么样,一般人不熟悉。而“角马迁徙,鮭鱼洄游,蓑羽鹤迁徙”,这动物界的三大悲壮史诗,很多人早已在电视上见识过,由此引入正文一对鱼的路进行介绍,容易为一般读者理解。同时,用动物界的三大悲壮史诗来对比“鱼的路”,突出鱼的路一点也不比三大悲壮史诗逊色,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故答案为: 鱼在水中游,它的路什么样,一般人不熟悉。而“角马迁徙,鲑鱼洄游,蓑羽鹤迁徙”,这动物界的三大悲壮史诗,很多人早已在电视上见识过,由此引入正文——对鱼的路进行介绍,容易为一般读者理解。同时,用动物界的三大悲壮史诗来对比“鱼的路”,突出鱼的路一点也不必三大悲壮史诗逊色,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结合“供鱼类洄游通过水闸或坝的人工水槽”回答即可。 故答案为: 供鱼类洄游通过水闸或坝的人工水槽。 13.本题考查句子赏析。“鱼道像鱼类的长城”运用比喻。把“鱼道”比作“长城”,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鱼道的落差大,结合“每年四月,鄱阳湖的洄游鱼千里迢迢溯水而上,游过鱼道到赣江.上游孵卵”分析,突出了鱼) l经过鱼道的艰难。 故答案为: 比喻。把“鱼道”比作“长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鱼道的落差大,突出了鱼儿经过鱼道的艰难。 14.本题考查句子理解和阅读启示。第一问,“给鱼留有路”指鱼的生命是值得敬畏的。“便是懂得生命的价值,懂得江河的伦理,是在给生命布道”指江河不仅仅是人的江河,也是其他生物的江河,众生平等。我们应敬畏生命,敬畏生命便是敬畏自然,也是在爱护我们自己。第二问,是一道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启示可以围绕保护生态环境谈即可。 故答案为: 含义:每一个生命都是值得敬畏的,江河不仅仅是人的江河,也是其他生物的江河,众生平等。我们应敬畏生命,敬畏生命便是敬畏自然,也是在爱护我们自己。启示示例:追逐利益,谋求发展,不能忘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对地球上其他生命的敬畏,否则,当地球上生命逐渐消失殆尽,最后一定会带来人类自身的灭亡。 15.阅读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柠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①,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②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③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①涂潦:泥沼雨水。②畚锸【běn chā】:箕畚铁锹。③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相与步于中庭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轼诣武卫营 卒全其城 (2)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河 将 害 城 事 急 矣 虽 禁 军 且 为 我 尽 力 (3)(本题对应考点)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荐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4)【乙】文记述了苏轼率领官兵抗洪筑堤、保城安民的事迹,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答案】(1)一起;只是;到;保全 (2)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3)①院子中如同积满了水一样空明澄澈,水中水藻交错纵横,原来都是竹柏的影子。 ②有钱人都出逃,普通老百姓就全动摇了,我还与谁一起守城? (4)临危不乱,公而忘私,身先士卒,有勇有谋的品质。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⑴ ①句意: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步:散步,漫步。 ②句意: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但:只,只是。 ③句意:苏轼到武卫营。诣,到.去。 ④句意:最终保全了这座城。卒:最终,终于。 故答案为: 一起 ; 只是 ; 到 ; 保全 ⑵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这句话的意思为: 河水将要冲坏城墙,事情紧急,你们虽是禁军,姑且替我出力。 故答案为: 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⑶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句中重要的词语为:①交横:交错纵横。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相当于‘大概’,这里解释为‘原来是’ .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盖.也:原来是。)②皆:都;谁与:宾语前置句。 故答案为: ①院子中如同积满了水一样空明澄澈,水中水藻交错纵横,原来都是竹柏的影子。 ②有钱人都出逃,普通老百姓就全动摇了,我还与谁一起守城? ⑷ 本题考查分析作者情感及概括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却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也不愿做一个“闲人”。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我安慰罢了。因此,[甲]文表现了苏轼安闲自适的心境,还流露出作者宦途失意的苦闷。[乙] 文的内容题干中已经作了概括,从中可以看出苏轼勤于政事,爱护百姓。 故答案为: 临危不乱,公而忘私,身先士卒,有勇有谋的品质。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 ⑶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⑷ 临危不乱,公而忘私,身先士卒,有勇有谋的品质。 【附参考译文】 苏轼调任徐州。黄河在曹村附近决堤,洪水在梁山泊上泛滥,从南清河溢出,汇聚在徐州城下,水不断上涨不久就要泄进城里,城墙即将被冲毁,城里的富人争着逃出城去避难。苏轼说:“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一定会动摇,谁和我一起守城呢?只要有我在这里,就不会让决堤的水毁了城墙。” 于是将富人们赶回城中。苏轼到武卫营,把卒长叫出来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你们虽然是禁军也要暂且为我效力。”卒长说:“太守您尚且不逃避洪水,我们这些小人应该为您效力。”于是卒长率领他的士兵拿着畚锸出营,修筑东南方向的长堤,堤坝从戏马台起,末尾与城墙相连。雨日夜不停,没有受损的城墙只有三板。苏轼天天住在城上,即使经过家门也不入,派官吏们分别在城墙各处守卫,终于保卫了徐州城。他又请求调发明年的役人增筑旧城,又用木筑堤岸,以防水第二次来。朝廷同意他的做法。 三、写作(55分) 16.请以“记忆中的▲”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文章。 【提示与要求】请自主选择词语把题目补充完整;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 【答案】略 【知识点】半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的能力。“记忆中的”事物,代表应该是写过去的、已经发生的事情,可以是母爱,可以是师生情和同学情,可以是怀念某个人,可以是坚信那个理……,这就降低了写作的难度,提供了选材的方向。确定中心之后,就要进行选材,一定要从生活中选择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件,这样能抒发真情实感,最容易打动人心。 【点评】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的能力。首先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确定写作的内容和范围,其次要立意深刻。为文章确定一个明确,深刻的主题,表达积极向上的思想,传播正能量;选材要精确,明了,运用自己熟悉的材料作文,这样才能突出真情实感,表述才能明了,精当。写作时,一定要根据题目的特点和要求,突出表现题目的关键词语。 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十校联考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35分) 1.默写。 (1)人们常说柔情似水。水,引发诸多遐想,牵动无尽情思。“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郦道元《三峡》)高山飞泉,直冲江面,流露出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赞美之情。“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李白《渡荆门送别》)滚滚江水牵动着诗人不绝如缕的思乡之情。“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欧阳修《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水面如镜,船动不觉,泛舟湖上,尽享悠闲惬意之情。 (2)数千年来,中国文化积累了丰富而深厚的修身理念。孟子认为:“富贵不能淫,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此之谓大丈夫。”曹操在《龟虽寿》中用“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来表明他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铜陵,因铜得名,yu n铜而兴,素称“中国古铜都,当代铜基地”。这里采冶铜的历史始于商周,盛于汉唐,至今3000多年仍绵廷不断。西汉唯一的“铜官”、六朝著名的“梅埂冶”、唐宋时期的“铜官场”“利国监”等历代重要的官方采冶机构均设于此。新中国成立后,第一炉铜水、第一块铜锭均出自铜陵,第一个铜工业基地也建于铜陵。铜产业成为铜陵最具特色的优势产业,铜陵特色优势文化产业,就是依托传统产业发展起来的。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给加下画线的字注音。 铜陵( ) yu n( )铜而兴 采冶( ) (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____________ ”,正确写法是“ ____________ ”。 (3)文中“素称”中的“素”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 ,“盛于汉唐”中的“盛”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 (4)请将文中的画线句子改为反问句。 3.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各题。 (1)好孩子,我真该夸奖你几句才好。回想五一年四月刚从昆明回沪的时期,你真是从低洼中到了半山腰了。希望你从此注意整个的修养,将来一定能攀登峰顶。 ——这段话出自《 ____________ 》,文中“你”是 。 (2)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的小说《苏菲的世界》中一开篇写道,14岁女孩苏菲有一天放学回家,收到一封神秘的来信,信上只有一句话,这句话是( ) A.你从哪里来? B.世界从何而来? C.你是谁? D.你怎么办? 4. 自2018年起,国家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学校准备开展了解“中国农民丰收节”的主题活动,请你参与完成下列活动任务。 (1)下面是一位八年级同学写的《丰收节里乡村游》作文片段,请你帮助修改 欢庆丰收节,乡村做主场,农民当主角,农村喜洋洋。在我家乡的现代农业科技生态园里,水稻现代农业园区的稻田地里,【甲】稻田颗粒饱满,稻穗一片金黄,丰收节庆祝大会的舞台就搭建在此。【乙】地头,崭新的收割机一字排开,农机手为即将开始的农民开镰大赛做最后的准备。随着一声令下,鞭炮齐鸣,锣鼓阵阵,一台台收割机在田地里奔驰穿梭,转瞬间就将沉甸甸的稻穗揽入怀中,切割、脱粒、装车一气呵成。 ①【甲】句画线句有搭配不当的语病,应改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乙】画线句有成分残缺的语病,应在“ ____________ ”后添加“ ” (2)右图是“中国农民丰收节”主题标识,请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向别人介绍图案画面,并说明其寓意。 (3)下面是一位同学写的标语,只有上半句,以下是其同桌给出的下半句。请你根据自己的体会和理解,帮她选择妥当的一句。 设立农民丰收节,____ A.尊敬亿万老农民 B.致敬乡村劳动者 C.致富乡村带头人 D.向新农村人致敬 二、阅读(55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分别回答问题。 “灯王”善创新 巧手制龙灯 殷骁本 崔艳 ①黄山市黄山区太平湖畔的村民们,逢年过节会舞龙灯来祈盼风调雨顺。相传,这一民俗起源于唐朝初期,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一支龙灯队约28人组成,龙灯一般十一节或者十三节,分单龙和双龙两种形式。 ②“舞龙的套路包括双龙出水、双龙戏珠、双挖门、内盘珠、外盘珠、龙翻身等;技法有滚花、穿花、跪舞、睡舞;打击乐的锣鼓点有走马锣鼓、急急风、紧锤、阴锣、四击头等,唢呐的吹奏曲牌一般有大开门、双飞蝴蝶等,伴奏的曲牌和锣鼓往往配合着表演的变化而变化……”说起舞龙灯,当地人称“灯王”的太平湖镇二都村村民吴永生便滔滔不绝。老吴擅长制作龙灯,并敢于创新,是黄山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太平湖龙灯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③【甲】吴永生从小就和篾匠出身的父亲学会了编制日用品,后来渐渐迷上了扎制龙灯。【乙】一次过年时,看到父亲在扎制龙灯,吴永生十分着迷,就跟着学习技法。【丙】太平湖龙灯以竹篾为原材料,最难做的是“龙头”:“龙头”对竹篾的韧性要求极高,篾太硬就容易断;太软,又不够美观,手感的把握非常重要。【丁】一开始,吴永生总是在这一环节失败,“耗时很久,就差最后一步,没想到竹篾断了,那真让人绝望!”【戊】好在他锲而不舍,加上父亲的手把手指导,经历了一年多的时间,吴永生终于学会了娴熟地“扎龙头”。 ④精益求精的吴永生觉得,按传统技艺做出的“龙头”缺了一点灵气。为此,他尝试对竹篾低温火烤,在合适温度下烤过的竹篾富有弹性,“龙头”制作难度随之降低,成功率大幅提升。同时,“龙身”也得以造型饱满、更加美观。心灵手巧的吴永生“一不做二不休”,继续开拓创新:他为“龙嘴”添加了一个竹篾机关,使其在舞动时可以自由闭合;将“龙尾”由单圈变作三圈,这样更饱满、更长;为了让“龙身”的色彩更鲜艳,美术零基础的吴永生特意花了两年学习绘画。一番精雕细琢之后,吴氏龙灯舞起来更加“活龙活现”。 ⑤“龙灯只有舞起来才有生命,光会做、不会舞也不行。”多才多艺的吴永生,再一次自我突破,学会了舞龙灯。精致的龙灯伴随着铿锵喜庆的锣鼓声,在太平湖畔英姿飒爽地舞起来,这是他最开心的时刻,他也会自告奋勇地参与进来,和大家一起叫着、笑着,充满希望地迎接新年新气象。 ⑥如今,年事渐高的吴永生正着手培养孙子做龙灯。也许在不久以后,吴家新一代“灯王”还能把龙灯制作技艺推向新的高峰,太平湖畔舞龙灯的习俗也必将代代相传。 (选自《安徽日报》 2018年9月7日,略有改动) 5.给文章第③节划分层次,正确的应该是( ) A.【甲】【乙】//【丙】【丁】【戊】 B.【甲】//【乙】【丙】【丁】// 【戊】 C.【甲】【乙】【丙】// 【丁】【戊】 D.【甲】//【乙】【丙】//【丁】【戊】 6.第②段写了什么内容?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7.文章第④段“为此”的“此”指什么? 8.为了让龙灯舞起来更加“活龙活现”,吴永生做了哪些“精雕细琢”?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 9.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吴永生身上有哪些品质或优点值得我们学习。 阅读 鱼的路 傅菲 ①稀树草原的角马迁徙,阿拉斯加的鲑鱼洄游,喜马拉雅山脉的蓑羽鹤迁徙,是动物界的三篇悲壮史诗。角马的路在蹄下。鲑鱼的路在身子的扭动里。蓑羽鹤的路在翅膀的颤动中。 ②每一条路,都不平坦。 ③在水库里,在江河里,我们看见鱼在悠游,总觉得鱼活得自由自在,像隐居之人。第一次知道鱼活得艰难,是在信江茶亭水坝。 ④水坝高20余米,用于蓄水、灌溉、发电。水坝边有水电站附属用房,开着一家小餐馆,以吃信江野生鱼为招牌,生意火爆。十余年前的四月,我去吃过一次。正是傍晚,夕阳欲坠,河风习习,我见几个村民扛着竹杈往对岸的泄洪口走去,竹杈上用麻绳挂着铁钩,说是到坝底下钩鱼,一个晚上可以钩上百斤呢。原来,鱼开始洄游了,往泄洪口跳,跳得筋疲力尽了,便会浮在水面。 ⑤为什么不给鱼留一条水道,让鱼游上来产卵呢。开餐馆的人说,那是鱼道,建一条鱼道要好几百万元,谁舍得投入这么多钱?我说,怪不得信江里的鳜鱼和河鳗,几乎绝迹了,无法洄游就无法产卵。信江特有的鱼种,如莿耙鱼、白鳞上军鱼、信江鳗、汪公头,都难得一见了,这是否与无鱼道有关呢?不得而知。 ⑥供鱼类洄游通过水闸或坝的人工水槽,叫鱼道。鱼类的上溯习性,如雨燕逆风而飞。真正见识鱼道,是在峡江水利枢纽工程。该工程地处赣江中游峡江老县城巴邱镇。今年初夏,我被它的鱼道惊呆了。鱼道位于从上游而下的右岸,由进口、槽身、出口和诱鱼补水系统组成。鱼道按结构形式,分池式鱼道和槽式鱼道两类。峡江鱼道设计人员结合工程地形条件及下游水位变化范围大等特点,采取了“横隔板式”的竖缝式鱼道过鱼设施设计,既保证了春夏过鱼季节鱼类溯游繁衍的需要,又兼顾了其他季节的过鱼需要。槽身横断面为矩形,用隔板将水槽上、下游的水位差分成若干个小的梯级,板上设有过鱼孔。鱼道全长1600米,宽3米,总落差12米。 ⑦站在坝底往上看,鱼道像鱼类的长城。每年四月,鄱阳湖的洄游鱼千里迢迢溯水而上,游过鱼道到赣江上游孵卵。 ⑧水的路,就是鱼的路。水依河床流淌,河床会曲折蜿蜒,也会起伏跌宕。【甲】河床有多跌宕,鱼的路就有多艰险。站在鱼道边的观察台上,我又想起茶亭水坝的泄洪口。【乙】当时,我随钩鱼的村民去看鱼跳闸口。信江奔泻而下,哗哗水声震耳欲聋,喷出的水花有几十米远,水珠跳溅。【丙】坝底的岩石如刀削般嶙峋。十几斤重的草鱼迎着水花往上跳,被水冲刷下来,继续跳。有的鱼,落在岩石上,鱼身断裂。跳得筋疲力尽的鱼,浮在漩涡里,被村民用钩子钩走。鱼的路被切断,它的生命也行将终止。【丁】鱼在回家的路上,却有着赴死的决心。 ⑨天空中若没有了鸟的路,还叫天空吗?江河中若没有了鱼的路,还叫江河吗? ⑩给鱼留下一条顺畅的路吧。江河不仅仅哺育麦子稻谷,野草杂木,还要养育和繁衍水中生灵。给鱼留有路,便是懂得生命的价值,懂得江河的伦理,是在给生命布道。 (《光明日报》2018年08月24日 15版) 10.下面的句子出自原文,它在文中的位置应该是( ) 任何生命的旅程,都是单向的,其残酷在于不可轮转。 A【甲】 B【乙】 C【丙】 D【丁】 11.文章题为“鱼的路”,开篇却从“角马迁徙,鲑鱼洄游,蓑羽鹤迁徙” “动物界的三篇悲壮史诗”写起,有什么好处? 12.“鱼道”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13.文章第⑦段画线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14.试分析文章结尾段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并谈谈给你的启示。 15.阅读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柠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①,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②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③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①涂潦:泥沼雨水。②畚锸【běn chā】:箕畚铁锹。③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相与步于中庭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轼诣武卫营 卒全其城 (2)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河 将 害 城 事 急 矣 虽 禁 军 且 为 我 尽 力 (3)(本题对应考点)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荐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4)【乙】文记述了苏轼率领官兵抗洪筑堤、保城安民的事迹,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三、写作(55分) 16.请以“记忆中的▲”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文章。 【提示与要求】请自主选择词语把题目补充完整;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悬泉瀑布;飞漱其间;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 (2)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 漱 、 琉 、 骥 ” 故答案为:⑴ 悬泉瀑布 , 飞漱其间 ; 仍怜故乡水 , 万里送行舟 ; 无风水面琉璃滑 , 不觉船移 ⑵ 贫贱不能移 , 威武不能屈 ; 老骥伏枥 , 志在千里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做好对于古诗文、名言名句的背诵,更要注重这些语句的默写,特别关注文句中容易写错的字,从而做到准确、工整的完成作答。 2.【答案】(1)líng;缘;y (2)绵廷不断;绵延不断 (3)向来、一向;兴盛、繁盛 (4)示例:铜陵特色优势文化产业,难道不是依托传统产业发展起来的吗?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汉字的部首与偏旁;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陈述句与反问句的变换 【解析】【分析】⑴ 本题考查汉字字音字形。根据字词积累,“铜陵”中的“陵”读作“Iíng”,“yuán铜而兴”写作“缘铜而兴”,“采冶” 中的“冶”读作“yè” 。 ⑵ 本题考查汉字字形。根据字词积累,“绵廷不断”中的“廷”应写作“绵延不断”。 ⑶ 本题考查词语含义。根据词语积累,‘ 素称”是“一向称作”的意思,“素”的意思是“一向”;“盛于汉唐”是“兴盛于汉唐”的意思,中的“盛”的意思是“兴盛”。 ⑷ 本题考查句式的转换。解答时,将“就是”改为“难道不是”, 在句末加“吗”,将句号改为问号即可。 【点评】⑴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⑵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形。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 ⑶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的意思既要从词语的本义出发,又要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同时结合具体的语境掌握分析。 ⑷本题考查句式转换。句式变换,指在一定的语境中, 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在不改变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将句子由一种句式变换成另一种句式。这种题型从语序、语气、语意和语境等多个方面考查学生运用恰当的句式准确表达的能力。 3.【答案】(1)傅雷家书;傅聪 (2)C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经典情节;《傅雷家书》 【解析】【分析】⑴ 本题考查对《傅雷家书》的了解。《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19541966年间写给孩子傅聪、傅敏的家信摘编,该书是一本优秀的青年思想修养读物,是素质教育的经典范本是充满着父爱的教子名篇。他们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的两个孩子傅雷、傅敏,教育他们先做人, 后成“家”,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 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因此傅雷夫妇也成为了中国的典范父母。选段介绍的是傅聪演出成功后,傅雷对他的鼓励。 ⑵ 本题考查对名著《苏菲的世界》的了解。《苏菲的世界》是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创作的一本关于西方哲学史的长篇小说,它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史发展的历程。故事一开始,讲的是一个14岁的小女孩苏菲,有一天,她放学回家,随便翻信箱,发现里面有一封信,信封上写着“苏菲收”。苏菲就打开信封来看,偌大的信纸上,只写了一句话:你是谁 苏菲就奇怪了,到底是谁啊 给我写这样无聊的信。我叫苏菲,谁问这样的问题呢 她也没怎么放在心上,只是奇怪信是谁写的。没过多久,她又收到了第二封信,也句话:世界从何而来 接连收到两封信,勾起了苏菲的好奇心。 【点评】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4.【答案】(1)①稻穗颗粒饱满,稻田一片金黄;②农机手;正在 (2)示例:麦穗是我国农业的主要代表元素,象征着丰收。标志中间由麦穗演变成“丰”字,造型端庄稳重,识别性强,紧贴丰收节主题,直观表达出庆丰收的喜悦和对“丰收”的憧憬。组成“丰”字的三条线由麦芒演变而成,形成放射状的弧线,给人一种传播感,意在体现“中国农民丰收节”传承农耕文明的重要作用,体现崇农重农的价值理念。 (3)B 【知识点】图表信息;诗歌对联;成分残缺;搭配不当 【解析】【分析】⑴ 本题考查病句。①有误,搭配不当,把“稻.穗”和“稻田”互换位置。②有误,成分残缺,应在“农机手”后添加“正在”。 ⑵ 本题考查图案和寓意。图案为圆形,中间是成熟饱满的麦穗,预示丰收;标志中间由麦穗演变成“丰”字;麦穗四周环绕文字,上面是汉字“中国农民丰收节”,下面是英文。寓意:体现“中国农民丰收节”传承农耕文明的重要作用,体现崇农重农的价值理念。 ⑶ 本题考查对联。“设立” 动词对应“致敬” ;“农民”名词对应“乡村”;“丰收节”名词对应“劳动者”。 【点评】⑴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辨析并修改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⑵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解答时要仔细观察材料中所给出的图表,找出图表中的规律以及所揭示的实际问题。由于图文转换大多属于说明文的范畴,表述过程中应注意用词的准确、严密。 ⑶本题考查对联。对联是用对偶修辞写出的句子,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的意思的艺术形式。解题时,要根据题干要求,依据对联的特点分析作答。 【答案】5.B 6.章第②段向我们介绍了舞龙的“套路”“技法”和伴奏的锣鼓点及曲牌,以及太平湖龙灯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吴永生;结构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的舞龙灯,并引出下文对吴永生的描写。 7.按传统技艺做出的“龙头”缺了一点灵气。 8.①改进龙头制作工艺,降低难度,提高成功率。②让“龙身”造型饱满、更加美观。③为“龙嘴”添加竹篾机关,可以自由闭合。④将“龙尾”由单圈变作三圈,更饱满更长。⑤自学绘画,并为“龙身”上彩,让“龙身”的色彩更鲜艳。 9.①锲而不舍;为了学好扎龙灯,在“扎龙头”这一环节吴永生总是失败,他锲而不舍,经历了一年多的时间,最终学会了娴熟地“扎龙头”;②精益求精;吴永生为了让龙灯舞起来更加“活龙活现”,改良了很多传统技艺;③心灵手巧;吴永生为“龙嘴”添加了一个竹篾机关,使其在舞动时可以自由闭合;将“龙尾”由单圈变作三圈,这样更饱满、更长;④多才多艺;吴永生为了扎龙灯,不仅自学了绘画,而且还学会了舞龙灯。 【知识点】文章开头及其作用;文章段落及层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⑵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分析句段的作用需要关注两点:一是句段所处的位置来分析。二是从句子的表达内容来分析。 ⑶本题考查代词的指代内容,一般情况下考查的都是前指代词,也就是代词指代的内容大多在原文的前面出现过。据此作答即可。 ⑷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⑸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 5.本题考查文章层次划分。甲:总写吴永生从小就学会用竹篾编日用品,后来迷上了扎龙灯;乙:回忆一次过年,吴永生跟着父亲学扎龙灯;丙:介绍龙灯制作难度极高的龙头及其对竹篾的要求;丁:讲述吴永生在制作龙头这一块屡遭失败;戊:讲述吴永生经过努力,终于学会扎龙头,根据以上内容可知,甲句式是概述,乙丙丁讲述吴永生学扎龙头的过程,戊交代学龙灯的结果,所以层次划分为: [甲] // [乙] [丙] [丁] // [戊]。 故答案为:B. 6.本题考查句段作用。内容:根据第②段“舞龙的套路包括双龙出水....”..“技法有滚花、穿花....”“打击乐的锣鼓点有走马锣鼓....”“唢呐的吹奏曲牌一般有 大开...当地人称‘灯王’ 的太平湖镇二都村村民吴永生便滔滔不绝....太平湖龙灯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可知,本段主要介绍了舞龙的“套路”“技法”“唢呐的吹奏曲牌”以及太平湖龙灯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一吴永生。 作用:根据第①段“逢年过节会舞龙灯来祈盼风调雨顺。相传,这一民俗起源于唐朝初期”第③段“吴永生从小就和篾匠出身的父亲学会了编制日用品,后来.渐渐迷上了扎制龙灯”可知,本段前部分内容和上文的舞龙相关,后部分介绍到吴永生,和后文相关,故本段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承接上文对 舞龙这一民俗的介绍,引出下文对吴永生的介绍。 故答案为: 章第②段向我们介绍了舞龙的“套路”“技法”和伴奏的锣鼓点及曲牌,以及太平湖龙灯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吴永生;结构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的舞龙灯,并引出下文对吴永生的描写。 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为此,定位到文章第,④段句子“为此,他尝试对竹篾低温火烤”,根据前文“精益求精的吴永生觉得,按传统技艺做出的,‘龙头’ 缺了一点灵气。为此,他尝试对竹篾低温火烤”可知“为此”的“此”是指按传统技艺做出的“龙头”缺了一点灵气。 故答案为: 按传统技艺做出的“龙头”缺了一点灵气。 8.本题考查文章信息筛选。根据文章第④段“为此,他尝试对竹篾低温火烤,在合适温度下烤过的竹篾富有弹性,‘龙头’ 制作难度随之降低,成功率大幅提升”可知,吴永生改进了“龙头” 的制作工艺,降低了难度,提高了成功率。根据文章第④段“同时,“龙身”也得以造型饱满、更加美观”可知,改进“龙身”,让其造型更加饱满、美观;根据文章第④段“他为‘龙嘴’ 添加了一个竹篾机关,使其在舞动时可以自由闭合”可知,吴永生为“龙嘴”增加机关,可以自由闭合;根据文章第④段“将‘龙尾’由单圈变作三圈,这样更饱满、更长”可知,吴永生将“龙尾” 由单圈变三圈,更饱满、更长;根据文章第④段“为了让‘龙身’的色彩更鲜艳,美术零基础的吴永生特意花了两年学习绘画。-番精雕细琢之后,吴氏龙灯舞起来更加‘活龙活现”可知,吴永生自学绘画,给“龙身”上色,让“龙身”的色彩更鲜艳。 故答案为: ①改进龙头制作工艺,降低难度,提高成功率。②让“龙身”造型饱满、更加美观。③为“龙嘴”添加竹篾机关,可以自由闭合。④将“龙尾”由单圈变作三圈,更饱满更长。⑤自学绘画,并为“龙身”上彩,让“龙身”的色彩更鲜艳。 9.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根据第③段“一开始,吴永生总是在这一环节失败,“耗时很久,就差最后一步,没想到竹篾断了,那真让人绝望!“好在他锲而不舍,加上父亲的手把手指导,经历了一年多的时间,吴永生终于学会了娴熟地‘扎龙头’” 可知,吴永生在面对多次失败之后依然锲而不舍地学习研究,可以看出他是一个锲而不舍。有恒心,有毅力的人;根据第④段“精益求精的吴永生觉得,按传统技艺做出的“龙头”缺了一点灵气。为.....吴氏龙灯舞起来更加“活龙活现””可知,吴永生为了让龙灯舞起来更“活龙活现”,对“龙头”“龙嘴”,“龙身”“龙尾”都进行了改进,并且自学绘画给‘“龙身” 上色,可见吴永生是一个精益求精的人;根据第④段“他为‘龙嘴’ 添加了一个竹篾机关,使其在舞动时可以自由闭合;将‘龙尾’由单圈变作三圈,这样更饱满、更长”可知,吴永生在原来的龙灯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创新,让龙灯舞起来更加“活龙活现”,可见吴永生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人;根据第④段“为了让‘龙身’ 的色彩更鲜艳,美术零基础的吴永生特意花了两年学习绘画”,第⑤段“龙灯只有舞起来才有生命,光会做,不会舞也不行”“多才多艺的吴永生,再一次自我突破,学会了舞龙灯”可知,吴永生不仅自小就从父亲那里学会了扎龙灯,还会改进龙灯,会舞龙灯,还自学绘画给尤身”卜色. 可见呈永牛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 故答案为: ①锲而不舍;为了学好扎龙灯,在“扎龙头”这一环节吴永生总是失败,他锲而不舍,经历了一年多的时间,最终学会了娴熟地“扎龙头”;②精益求精;吴永生为了让龙灯舞起来更加“活龙活现”,改良了很多传统技艺;③心灵手巧;吴永生为“龙嘴”添加了一个竹篾机关,使其在舞动时可以自由闭合;将“龙尾”由单圈变作三圈,这样更饱满、更长;④多才多艺;吴永生为了扎龙灯,不仅自学了绘画,而且还学会了舞龙灯。 【答案】10.D 11.鱼在水中游,它的路什么样,一般人不熟悉。而“角马迁徙,鲑鱼洄游,蓑羽鹤迁徙”,这动物界的三大悲壮史诗,很多人早已在电视上见识过,由此引入正文——对鱼的路进行介绍,容易为一般读者理解。同时,用动物界的三大悲壮史诗来对比“鱼的路”,突出鱼的路一点也不必三大悲壮史诗逊色,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2.供鱼类洄游通过水闸或坝的人工水槽。 13.比喻。把“鱼道”比作“长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鱼道的落差大,突出了鱼儿经过鱼道的艰难。 14.含义:每一个生命都是值得敬畏的,江河不仅仅是人的江河,也是其他生物的江河,众生平等。我们应敬畏生命,敬畏生命便是敬畏自然,也是在爱护我们自己。启示示例:追逐利益,谋求发展,不能忘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对地球上其他生命的敬畏,否则,当地球上生命逐渐消失殆尽,最后一定会带来人类自身的灭亡。 【知识点】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文章结尾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⑵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与作用。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分析标题的修辞义。2、分析标题的象征义。3、理解标题的双关义。4把握作者的情感出发点。 ⑶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解答此题关键要结合词语所处的语境,弄清这个词语的表述对象,然后综合词义与表达效果这两方面因素进行揣摩。 ⑷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⑸本题考查语句的含义。 理解文章中的重要词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联系上下文,三要紧扣文章的中心主题,并能从文章的信息中找出依据和理由。 10.本题考查句子位置分析。“任何生命的旅程,都是.单向的,其残酷在于不可轮转”承接“鱼的路被切断,它的生命也行将终止”此句。 故答案为: D 1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鱼在水中游,它的路什么样,一般人不熟悉。而“角马迁徙,鮭鱼洄游,蓑羽鹤迁徙”,这动物界的三大悲壮史诗,很多人早已在电视上见识过,由此引入正文一对鱼的路进行介绍,容易为一般读者理解。同时,用动物界的三大悲壮史诗来对比“鱼的路”,突出鱼的路一点也不比三大悲壮史诗逊色,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故答案为: 鱼在水中游,它的路什么样,一般人不熟悉。而“角马迁徙,鲑鱼洄游,蓑羽鹤迁徙”,这动物界的三大悲壮史诗,很多人早已在电视上见识过,由此引入正文——对鱼的路进行介绍,容易为一般读者理解。同时,用动物界的三大悲壮史诗来对比“鱼的路”,突出鱼的路一点也不必三大悲壮史诗逊色,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结合“供鱼类洄游通过水闸或坝的人工水槽”回答即可。 故答案为: 供鱼类洄游通过水闸或坝的人工水槽。 13.本题考查句子赏析。“鱼道像鱼类的长城”运用比喻。把“鱼道”比作“长城”,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鱼道的落差大,结合“每年四月,鄱阳湖的洄游鱼千里迢迢溯水而上,游过鱼道到赣江.上游孵卵”分析,突出了鱼) l经过鱼道的艰难。 故答案为: 比喻。把“鱼道”比作“长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鱼道的落差大,突出了鱼儿经过鱼道的艰难。 14.本题考查句子理解和阅读启示。第一问,“给鱼留有路”指鱼的生命是值得敬畏的。“便是懂得生命的价值,懂得江河的伦理,是在给生命布道”指江河不仅仅是人的江河,也是其他生物的江河,众生平等。我们应敬畏生命,敬畏生命便是敬畏自然,也是在爱护我们自己。第二问,是一道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启示可以围绕保护生态环境谈即可。 故答案为: 含义:每一个生命都是值得敬畏的,江河不仅仅是人的江河,也是其他生物的江河,众生平等。我们应敬畏生命,敬畏生命便是敬畏自然,也是在爱护我们自己。启示示例:追逐利益,谋求发展,不能忘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对地球上其他生命的敬畏,否则,当地球上生命逐渐消失殆尽,最后一定会带来人类自身的灭亡。 15.【答案】(1)一起;只是;到;保全 (2)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3)①院子中如同积满了水一样空明澄澈,水中水藻交错纵横,原来都是竹柏的影子。 ②有钱人都出逃,普通老百姓就全动摇了,我还与谁一起守城? (4)临危不乱,公而忘私,身先士卒,有勇有谋的品质。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⑴ ①句意: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步:散步,漫步。 ②句意: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但:只,只是。 ③句意:苏轼到武卫营。诣,到.去。 ④句意:最终保全了这座城。卒:最终,终于。 故答案为: 一起 ; 只是 ; 到 ; 保全 ⑵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这句话的意思为: 河水将要冲坏城墙,事情紧急,你们虽是禁军,姑且替我出力。 故答案为: 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⑶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句中重要的词语为:①交横:交错纵横。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相当于‘大概’,这里解释为‘原来是’ .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盖.也:原来是。)②皆:都;谁与:宾语前置句。 故答案为: ①院子中如同积满了水一样空明澄澈,水中水藻交错纵横,原来都是竹柏的影子。 ②有钱人都出逃,普通老百姓就全动摇了,我还与谁一起守城? ⑷ 本题考查分析作者情感及概括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却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也不愿做一个“闲人”。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我安慰罢了。因此,[甲]文表现了苏轼安闲自适的心境,还流露出作者宦途失意的苦闷。[乙] 文的内容题干中已经作了概括,从中可以看出苏轼勤于政事,爱护百姓。 故答案为: 临危不乱,公而忘私,身先士卒,有勇有谋的品质。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 ⑶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⑷ 临危不乱,公而忘私,身先士卒,有勇有谋的品质。 【附参考译文】 苏轼调任徐州。黄河在曹村附近决堤,洪水在梁山泊上泛滥,从南清河溢出,汇聚在徐州城下,水不断上涨不久就要泄进城里,城墙即将被冲毁,城里的富人争着逃出城去避难。苏轼说:“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一定会动摇,谁和我一起守城呢?只要有我在这里,就不会让决堤的水毁了城墙。” 于是将富人们赶回城中。苏轼到武卫营,把卒长叫出来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你们虽然是禁军也要暂且为我效力。”卒长说:“太守您尚且不逃避洪水,我们这些小人应该为您效力。”于是卒长率领他的士兵拿着畚锸出营,修筑东南方向的长堤,堤坝从戏马台起,末尾与城墙相连。雨日夜不停,没有受损的城墙只有三板。苏轼天天住在城上,即使经过家门也不入,派官吏们分别在城墙各处守卫,终于保卫了徐州城。他又请求调发明年的役人增筑旧城,又用木筑堤岸,以防水第二次来。朝廷同意他的做法。 16.【答案】略 【知识点】半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的能力。“记忆中的”事物,代表应该是写过去的、已经发生的事情,可以是母爱,可以是师生情和同学情,可以是怀念某个人,可以是坚信那个理……,这就降低了写作的难度,提供了选材的方向。确定中心之后,就要进行选材,一定要从生活中选择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件,这样能抒发真情实感,最容易打动人心。 【点评】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的能力。首先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确定写作的内容和范围,其次要立意深刻。为文章确定一个明确,深刻的主题,表达积极向上的思想,传播正能量;选材要精确,明了,运用自己熟悉的材料作文,这样才能突出真情实感,表述才能明了,精当。写作时,一定要根据题目的特点和要求,突出表现题目的关键词语。 本文档由香当网(https://www.xiangdang.net)用户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