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翁士跃
创建于2022-05-12 14:51:00
修改者翁士跃
修改于2022-05-12 14:53:39
字数4383
文档摘要:精设计·巧管理:作业改革促“减负”精准落地关于中小学生减负的话题一直备受社会各界关注。造成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原因来自多方面,其中一个便是繁重的课后作业。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课后作业普遍存在“数量多、难度大、无针对性、无层次性、无趣味性、低效益”等问题。笔者结合2017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针对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开展的大规模作业现状调查中的相关数据,分析产生作业问题的主要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
精设计·巧管理:作业改革促“减负”精准落地 关于中小学生减负的话题一直备受社会各界关注。造成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原因来自多方面,其中一个便是繁重的课后作业。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课后作业普遍存在“数量多、难度大、无针对性、无层次性、无趣味性、低效益”等问题。笔者结合2017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针对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开展的大规模作业现状调查中的相关数据,分析产生作业问题的主要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一、数据来源:源自12个区县的153885份问卷 2017年5月,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在全市开展了为期6个月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现状调研,涉及所有12个县(市、区)和市直学校的1~9年级各学段。调研形式包括座谈会、半结构化网络“笔谈”、问卷调查等,对象涉及学校校长、教研室主任、教研员、学科教师、学生和家长。其中在问卷调查中,设计了作业设计、作业实施和作业管理三大维度,以及作业功能、内容、形式、来源,作业布置、完成、批改、反馈,质量评价、负担监控、改革创新11个要素,共收到有效问卷153885份(教师问卷8442份,学生问卷59581份,家长问卷85862份)。 二、问题归因:从教师教学到学校管理都有待改进 结合此次调研中的相关数据,笔者针对当前作业中 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如下归因。 1. 教师的作业观有失偏颇 首先,教师没有正确认识作业的功能。作为教学过 程中的重要环节,作业主要有评价和复习巩固两大功 能,前者是指反馈课堂教学的效果,后者是指促进学生 知识掌握和学科能力的养成,且以前者为重。但本次调 研数据显示,有80.33%的教师认为作业的功能是“巩 固知识”。由于没有认识到作业的重要性,部分教师在 布置作业时就会出现简单、随意的现象,甚至出现“惩 罚性”作业。其次,教师没有基于儿童立场和学生之间 的差异性布置作业,而是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而且大都 是纸笔性作业和口头读背作业。如调研数据显示,在教 师布置的作业中,统一性的课后巩固作业占58.75%, 统一性的预习作业占16.25%,个性化的分层作业只有 19.13%。再次,部分教师存在学科本位思想,仅从考试 升学角度选择习题,试图利用题海战术提升学科教学成 绩,如在被问及当前作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时,教师中 选项最多的是“应试练习、题海战术”。 2. 教师作业教学策略欠佳 作业教学是教师的专业技能之一,但是很容易被教 师忽略,相关师训部门和学校也缺乏对教师此项技能的 培训。由于缺乏对作业教学的研究,致使教师挑选和组 合题目的能力低下,所布置的作业也与课程标准和教学 目标不太切合。如调研数据显示,只有54.76%的教师能 先行做现成的作业并预测学生完成时间,有15.00%的 教师表示作业难度稍高于课标。 3. 学校作业管理不够精准 目前,大部分学校每月都要针对教师开展教学常 规评价,其中必有作业批改情况检查,但评价内容明显 侧重批改次数和质量,而对作业布置的数量、难度和形 式往往比较“放任”,对作业后效也缺乏评价。“教、学、 评”的不一致带来课堂教学效益的低下,学生仅凭上课 所学难以顺利完成作业,由此增加课业负担。 三、研究建议:开展一场从学生需求出发的作业 变革 基于上述归因分析,笔者就作业教学改革提出如下 建议。 1. 有效整合:改进课程教学设计,实现“教学评 一致” (1)评价前置,备课先备作业 笔者认为,作业就是具体化的教学目标,一堂课结 束后,学生必须能够顺利完成教师布置的所有作业,否 则就说明课堂教学不达标。为此,建议教师备课优先备 作业,将作业设计环节前置,把作业当成具体、可操作、 可评估的教学目标,以及备课和教学的“起点”。也就是 说,教师撰写完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后,立即进 入作业设计环节,挑选那些与教学目标相吻合的作业。 当作业题目选定后,它涉及的学科知识和能力也确定下 来,教学目标就清晰、具体了。在此基础上,例题和课堂 训练等教学各环节设计都有显著的针对性;在后续备课 环节,教师再根据教学设计动态调整作业,就容易做到 教、学、评的一致性。 (2)有效牵制,上课先讲作业 作业讲评不仅具有复习、巩固旧课的功能,更是新 课和旧课的“衔接”点。因此,教师上新课之前,必须批 改完学生的作业,这样做不仅仅在于了解答案的对错, 更重要的在于进行学情诊断,基于学生的作业反馈及 时为旧课补漏,并调整新课的教学设计。因此,为了获 取学生真实的作业信息,提高诊断结果的可信度,教师 要强调学生不能抄作业、“搜”作业;如果不会或没有时 间做作业,那么可以允许学生作业留白,但要书面说明 原因。 上课先讲作业,就会让新课和作业之间产生相互 牵制的关系,可以从某种程度上降低作业的数量和难 度。因为如果作业数量过多,教师批改时间就会增加; 如果作业难度过大,学生错误率也会增加。无论是作业 数量多,还是难度大,都会导致教师的讲评时间延长, 从而侵占新授课的时间。如此一来,教师就不得不慎重 布置作业。 (3)定时总结,开设作业整理课 人的认知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要遵循遗忘曲线 规律。一般情况下,每节课教师的课前作业点评只有5分 钟左右,但有些作业问题并非几分钟的讲评就会有效。 因此,设置作业整理课就显得非常重要。作业整理课相 当于自修课,目的在于让学生自我整理近期的作业,特 别要再次解答、反思自己曾经做错和教师重点强调的 题目。学校可以安排教师下教室,但只能从事管理和指 导工作,如和学生一起就作业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梳 理,但不能上课,要把时间百分之百地让给学生。通过作 业整理课,学生能很好地复习解决自身在学习过程中遇 到的疑难问题,避免问题“积少成多”影响后续的学习。 作业整理课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学科性作业整理 课,如语文、数学作业整理课等,目的是让学生整理自己 在该学科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周课时数多的学科可以每 周1次,课时数少的学科可以两周1次;另一种是综合性 作业整理课,是让学生整理每周各学科作业中存在的问 题,可以每周设置1~2节。上述两种作业整理课形式,学 校可以结合自身实际进行选择。 2. 统一规范:优化内容结构,提升作业针对性 (1)优化作业结构,重视表现性作业设计 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根据生源和教学实际对作业 进行挑选组合,以提高作业的针对性;同时要具备结构 化意识,尤其要优化纸笔作业和表现性作业的结构,尽 量结合教学内容多设计、布置一些表现性作业。 从纸笔作业的角度来看,目前主要有三种来源:一 47 学与教 是教材上的课后作业,数量很精少;二是省、市教研部 门编制的配套作业本;三是市场上出版的各类教辅资 料,质量良莠不齐。此外,有些名校也会结合自身实际 布置校本作业,针对性比较强。无论是哪种来源的纸笔 作业,教师在布置时都要结合教学目标,优化事实性知 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四个方面的作业 结构,兼顾学生的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和创造 等不同层次的认知能力结构,同时要从单元或周课时角 度优化学科素养结构,以及容易、中档和稍难等不同层 次试题的结构。 表现性作业通常要求学生在个人生活情境、学校生 活情境和科学情境中,运用获得的知识完成某项任务或 解决某个问题,从而提高其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以及 交流合作、批判性思考、解决真实问题等复杂能力。与 纸笔作业相比,表现性作业有很强的活动性和趣味性, 容易被学生喜欢,并且有利于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 发展。表现性作业主要有家庭生活类、社会实践类、家 庭实验室类等与课本内容紧密相关的实践性和活动性 作业,也有侧重听、说、读、讲、演、奏、动等方面的非纸 笔性作业,如语文课中的朗读、演讲和无领导小组讨论 等,数学课中的模型制作、实物测量、实地调查统计等, 科学课中的家庭小实验、现象观察和小制作等,教师在 布置表现性作业时可以结合学科实际综合考虑。 (2)注重“弹性、分层”,提供学生作业选择权 不同班级、学生之间的学习效果必然存在差异,因 此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不能一刀切,要做到弹性、分层。即 教师可依据作业难度和学生解题时需要的能力层次,把 作业分为基础题、中档题和稍难题三个层次,或分为基 础题(必做题)和提高题(选做题)两个层次,并且严格 控制必做题的数量和难度,然后让学生根据自身学业水 平以及课堂学习效果自主选择,而不是依据学生的学业 水平将学生分为若干层次。 对作业进行分层,就要求教师在布置作业时,给每 道作业标注好弹性要求和难度说明,以便学生按需选 择,这样相对于已往一刀切的众多作业题,学生花在每 道题上的时间就会增多,有更加充裕的时间思考题目, 可以突破已往“只求解题数量,不求解题质量”的困境, 也可以有效减负。对于教师来说,则可以根据学生对作 业的选择情况了解课堂教学的效果,从而有针对性地调 整以后的教学设计。 3. 强化管理:对接评价,确保作业改革实效 (1)统筹实施,考试必考作业 现实中,学生抄作业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如在 本次调研中,只有45.30%的学生表示自己“从不抄作 业”;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超过25.00%的学生表示“一 直、经常、有时”抄作业。究其原因,学生抄作业可能源 于两点。一是由于作业数量多、难度大,学生没有时间或 能力完成,但为了应付教师的检查,只能抄作业,如在本 次调研中,有85.00%的学生认为有一门及以上的学科作 业比较难,有39.40%的学生不能独立思考完成。二是学 生主观上对作业不重视,虽然学生天天做作业,但如果 过程性考试和阶段性的终结性考试都没有考到作业中的 题目,就会给学生造成“作业内容不重要”的错觉。 针对第一个原因,对作业进行弹性分层设置可以 有效改善,而针对第二个原因,则需要将考试与学生平 时的作业挂钩,使考试体现出鲜明的导向性和激励性。 为此,建议每次考试必须要考到作业内容,而且分数权 重要超过20%,甚至一些大题、难题可以和作业一模一 样,以提高学生对作业的重视程度。 (2)细化要求,落实作业常规管理 作业变革必须与课堂教学常规管理有效结合。只有 端正教师的作业观,提高教师的备课质量,提高课堂教 学效益,改进作业常规管理,才能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 速度和质量,有效降低课业负担。为此,笔者提出以下 建议:一是规定作业的数量和结构优化要求,对数量必 须有严格限制,而且必须有弹性和分层要求;二是每月 对学生和家长进行作业情况问卷调查,主要调查作业的 数量和难度、弹性和分层、类型和结构、批改和讲评、作 业效益等,及时以班级为单位将统计数据汇总给科任 教师,以便教师进行过程性自我调控;三是严格控制教 辅资料进书包,教师印发试卷类的作业必须经过审批, 且教师必须自己作答过,而且对每一道题目都有标签说 明,杜绝滥发资料;四是严格作业批改制度,改进批改 方式,教师在讲授新课前必须完成所有作业批改,并要 在课前做精要讲评;五是建立校本化的作业题库,减轻 教师选题工作负担;六是开展作业教学研讨活动,通过 集体备课和专家讲座等方式提高教师作业教学能力 本文档由香当网(https://www.xiangdang.net)用户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