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xbany
创建于2019-10-04 00:24:00
修改者Administrator
修改于2021-08-20 08:38:00
字数4606
文档摘要:教师如何利用好多元化评价机制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标准》课程基本理念指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应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
教师如何利用好多元化评价机制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标准》课程基本理念指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应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如何评价学生?《标准》指出:“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因此,我们强调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去评价学生的不同方面。 一、避免以成绩好坏来评价学生优劣 每个人因自身的原因,智力各不相同;有的学生,教师讲一遍就懂,有的学生,教师讲2—3次或更多次就不一定会懂;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强,有的学生表达能力强,有的学生态度踏实,所以我们教师在评价学生时,不要以考试分数的高低定学生优劣,一张考卷定人才。这样的评价标准缺乏全面性、确切性、标准性、可靠性和准确性。因此,评价要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形成较高的智力素质,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为出发点。 二、注重多元化评价 (一)、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性的评价 在评价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的意识与情感、态度的发展,同时,也要重视考察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并不断给予评价和反馈,才能有效地改变评价过分偏向终结的现象,也有助于实现评价的个体化,实现评价的发展性功能。教师也要注重对学生日常学习和发展的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点滴进步和变化,及时给学生评价和反馈。 1、对学生参与程度的评价教学的成败,归根到底要看学生自身的参与,所有教学效果都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的。 (1).学生参与的全面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面向全体,注意自己的评价语言,为所有的学生铺设一条通往成功的道路。要以各种手段方法,使他们不断品尝成功的喜悦,多鼓励,尤其是对中下学生,以促成其良性循环。 (2).学生参与思维活动的深入性。学生不仅能够参与活动,更能对问题进行多层面、多角度的思考;不仅能够解决一般的问题,更能够引发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并主动探求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不仅能够运用一般的解决问题办法,更能够发现和掌握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各种思维形式并用,以达到提高和创新的新境界。要敢对书本挑战,敢对教师讲的内容质疑,敢讲真心话。 (3).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学生的主动参与,不是光看学生嘴巴动了多少,主要看脑子动了没有、思维是否处于高度活跃状态;让学生主动参与,是指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涉猎知识,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处于一种活跃的状态,做到边学边思考。 2、对学生合作交流意识的评价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过程应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它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也是一个交流与合作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全是听教师的讲授,更重要的是须自己去思考、体验和构建,同时还有同学间的相互交流与影响。评价一个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我认为要考虑到以下5个方面的因素: (1).学生不仅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还要对所在小组中其它同学负责; (2).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一起讨论交流,学习者群体智慧和思维可以为群体共享。 (3).增进合作交流技巧是学生学会合作的标志,学生要具有良好的分工意识。 (4).学生能够相互解释所学东西、能够相互帮助理解和完成作业; (5).学生间能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间的相互信任、进行有效的沟通。 显然,具有良好交流合作学习意识的同学,能很好的进行交流与调节,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3、对学生情感与态度的评价通常学生在数学课上的情感感受,综合学生的具体反映大概可以分为:乐趣感、成功感、焦虑感、厌倦感。进一步还会发现以下特点:情感体验为“有趣“的那些学生中,在学习中显示出一种兴奋,喜欢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对数学学习“厌倦“的学生中大多数是数学成绩不太好,从而产生对数学的恐惧;虽然对同一个学生来说,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体验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特别是随着学习内容的变化而改变,但在一定时期,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中,学习基本的情感体现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对数学学习而言,学生上述的情感体验并不是只有一种情感体验。如觉得数学有趣的同学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产生焦虑的感觉;在一定的时间内,学生虽然可能有不同的情感体验,但是总是有一种主要的情感体验。情感与态度是学生在平时的数学学习过程中不自觉地流露,结合学生这一阶段的心理特点,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点滴进步,从正面激励、评价学生,对学生表现出的优点或阶段性的成功给予肯定。 4、对学生数学思维过程的评价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思维活动的强弱,决定一个人的思维品质和逻辑推理的能力。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是否能积极主动地独立思考,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数学思维策略、水平和思维品质。具有思维独立性品质的同学,不但要善于独立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且能够恰当的评价和自觉检验自己的思维活动,修正错误,不断改进和提高思维活动的质量;同时还要善于评价别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这样才能做到对于结论性的东西,不盲从、不轻信,有独立见解。另外,数学表达能力是学生能够准确、合理地运用数学语言表达(无论是口头的描述、借助纸笔或是通过演示)自己思维、对数学的认识的能力。这是评价学生数学能力高低的重要指标。因为学生通过解释自己的思维结果、思维过程、解题策略以及思维受阻的原因和克服方法,能提高自己对这一数学问题的认识;其他同学通过聆听、提问、思考和补充,受到了启发,开阔了思路,也培养了批判性思维能力。 5、具体的评价方法 (1).特定一节课进行课堂观察在课堂观察时,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知识、技能掌握和情况,而且应关注学生的其它方面。如,学生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怎样进行推理,怎样解决问题,如何与他人合作学习,如何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成果,教师通过对课堂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客观分析,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记录学生的学习能力并加以判断,给学生以正确的评价;在每节课后都安排学生对本节课的自评和同学评的环节。通过课堂观察,教师便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从而作出积极反馈,正确的给予鼓励和强化,错误的给予指导与矫正。在进行课堂观察时要注意两点:第一,教师应该有计划地进行。在一节课或一个活动中,教师不可能对所有的学生进行全程观察,应该有重点地观察几个学生或所有学生的一个项目。第二,教师对观察对象要作具体的分析,特别要注意激励性评价,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作出评价。对智力发展较好的学生不要轻易给予表扬,当他们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解决了比较难的问题或是有创新的时候给予适时表扬和鼓励,对于这些学生来说会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使他们产生后续学习的动力。而对于智力发展较慢的学生,只要他答出简单问题或只要敢回答问题就应给予充分肯定。 (2).数学课堂记录针对本课题,应该着眼在课堂上,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上。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知识的过程,就是他们进行数学活动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有老师的讲解、学生参与学习的态度、师生的互相倾听、与同伴交流的语言、自己的发现、自己的所学、所思、所得与心理体验。包括:课堂笔记:重点、难点与疑点的标识: 具有启发性或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精彩对话与争论的焦点问题:课后需要继续讨论与钻研的问题。与课堂学习相关的其他问题,等等。 (3).作业评价作业作为教学的常规,是教学评价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手段,以往的作业布置虽然存在很多弊端,单调、重复、机械等现象,但不可否认作业对学生成长、发展过程的作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价值。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新理念的注入,为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我们对数学作业进行了大幅度改革,把作业分为课内作业与课外作业两大部分,课内作业以书面作业为主;课外作业,我们遵循了趣味性、审美性、多样性的原则,将作业融于活动,融于生活。作业形式灵活多样,口头作业有说算理、说算法、说过程等形式;书面作业由基础性练习。对学生书面作业的评价又应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从对作业的态度、书写及格式的规范程度进行评价;二是从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进行评价,而且要给学生及时订正错误、再次学习的机会。比如某个学生的作业从态度上看非常认真,书写清楚规范,但存在一小部分错误,教师可以在做错的地方打上问号或划上横线,那么对他本次作业的评价是:“整洁:甲,成绩:良”。学生通过再次学习、及时订正后,教师应对他的作业进行“二次评价”。此时,对该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的评价是“成绩:优”,而且作为本次作业的最后评价结果;对于解题方法独特或进步很快的学生,除得“甲”、“优”外,另加激励性语言,并定期进行作业展览或向家长发表扬信息。通过作业设置和评价的改革,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应用的全过程。作业已经成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这种通过日常的学习过程评价能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引导学生自觉认真地学会学习,让每个学生都及时地赶上学习进度,不让学生过远地在学习上掉队。使我们的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使我们的学生能及时地了解自己的作业情况,使我们的学生“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除了以上的方法外,低年级还采取“小贴画、表扬红五星 ”等,中高年级还采取“ 设立表扬角”等多种方法进行评价。 (二)、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定量评价主要用于检测学生知识掌握程度,检测时采用百分制或等级制的方式,要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但不能根据分数排名次,只要求教师做好分析试卷,找出薄弱环节,并认真讲评试卷,为学生补上缺漏的知识,定性评价主要指对于一些可测度不明显的因素,如:情感、态度等进行描述性的评价,定性描述可采用评语的形式,更多的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哪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师评、自评、互评相结合 在进行学生评价时,不应仅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可以让学生开展自评与互评,例如:在成长记录袋中,每月最后设计一个“评价”栏,让学生自己进行评价、反思,并定下下月的发展目标,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可用互动式的评价,这样可以使学生全面的认识自己,欣赏自己的每次进步,也提供了纵向比较,评价的平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其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尽可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其潜能的发挥与创造能力的发展。,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总之,我们教师把教学的评价,变成一种赏识,变成一种启发,一种帮助,一种激励,一种人文关怀,既关注和赏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关注和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与运用方法的优良行为,更关注和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老师们,让我们善待自己的每一个学生,让我们树立起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抬起头迎接每一天吧! 本文档由香当网(https://www.xiangdang.net)用户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