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文化经济学引论
    • 2. 文化经济学的诞生Ford Foundation’s Arts Program (1957) William Baumol and William Bowen, Performing Arts: The Economic Dilemma, Twenties Century Fund, New York (1966) Association for Cultural Economics and Journal of Cultural Economics (1970s)
    • 3. 文化艺术产业的特征文化艺术产业的范畴:娱乐性体育,表演艺术(戏剧,音乐,舞蹈),电影,博物馆,画廊, 出版等 文化产业的规模与增长:欧美文化娱乐支出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9%,随经济增长而增加
    • 4. 文化商品的特点文化支出:消费还是投资(文化教育与科学的创造性)? 文化商品:私用品兼公用品(显著的外部性);上瘾品 文化投资的规模:歌剧,交响乐,芭蕾,博物馆的成本高昂,难以靠门票收入支撑 文化投资的风险:艺术品的拍卖纪录表明风险(价格波动)高于国债 政策含义:混合经济,政府与非盈利机构的支持为发展文化产业的关键
    • 5. 文化商品的供求关系与定价方式垄断竞争而非完全竞争 需求曲线斜率向下:降价会刺激需求的增加 供给曲线:短期斜率向上(涨价会增加供给),长期平坦(供给变化时价格不变),剧院供给曲线垂直向上(座位数固定) 生产的边际成本不变》多演出效率不变 文化产品的价格为何缺乏弹性? 生产周期长,价格的信号作用(社会地位),改变定价的成本高(广告,印票,形象),信息复杂与缺乏
    • 6. 文化市场的特点教育程度与文化支出正相关 收入水平与文化支出正相关 欧美妇女的文化支出高于男性 欧美文化消费的主力日益年轻化 培育年轻一代的文化市场:维也纳剧院给穷学生的保留座位 非线性定价:剧场的学生和中小学教员的折扣,美国专业图书的地域区隔定价,博物馆的免费日,体育大赛的供不应求制造人气
    • 7. 文化产业的赞助模式市场失败的典型:多数艺术家陷于贫困 成本高于收入,公共效益大于票房收入 提高国民的创造性与竞争力 普及艺术教育减少社会差距 拉动地区经济发展:文化旅游的增长(意大利,法国) 赞助模式:美国以联邦政府与私人基金会为主,法国以中央政府为主,德国以地方政府为主 文化多元化与社会公德的选择规则(性,暴力,价值观) 文化传统与税制
    • 8. 文化营销的新发展提高鉴赏标准+制造公众气氛:艺术节,文化节,国际与国内竞赛(电影,音乐,舞蹈) 演出长程(年度)计划与多元艺术的协调配套 演出公司与代理人网络 地区巡回演出 演出售票的系统折扣
    • 9. 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XX国艺术地位的迅速提高:音乐(钢琴,提琴,指挥,声乐的国际大奖),舞蹈,花样滑冰,电影(张艺谋,卧虎藏龙) 表演艺术和电影的国际化与多元化:美国,西欧,俄国,南非,土耳其,拉丁国家的演出》比美国更多元 TV,VCD, DVD的家庭普及 音乐教育的迅速发展 艺术院校的供不应求
    • 10. 中国文化产业的问题文化产业的发展落后于经济与教育 大中小学的艺术教育远远落后与科学与人文教育 缺乏政府与社会的投资与赞助 累退所得税的价格机制:北京上海的演出价格远高于纽约,中小城市和农村缺乏文化生活 商业动机和媚俗现象 缺乏文化,经济,与政治的联营
    • 11. 中国文化产业的改革建议大力加强大中小学的艺术教育 设立文化基金会,给私人和企业的捐款免税 价格管理推行非线性价格,鼓励学生与教师增加文化消费的机会 改革文化产业的营销体制,发展联营和中长期计划